在日前於大連召開的學術會議上,中外專家指出 |
太陽能轉化燃料是未來方向 |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日前,第四屆太陽燃料和太陽電池國際會議暨第三屆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國際清潔能源科學會議在大連召開。來自美、英、法、德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暢談太陽燃料和太陽電池的最新研究動態以及各國政府的相關政策等問題。
我國陸地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總量相當於2.4×104億噸標準煤,屬於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利用太陽能,將水和二氧化碳高效轉變為燃料或是光伏發電,不僅能消除二氧化碳的影響,而且可以使碳資源有效循環起來。
「在國外看到很多房頂、院落裡、牆壁上有各色各樣的太陽能裝置,既節能又美觀,使都市裡的『水泥森林』變成『自然森林』。」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孫立成說。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託馬斯·方斯向記者描述了太陽能的發展藍圖。他說:「在城市的建築上安裝相應的太陽能裝置,就能讓這些建築發揮類似植物的功能。現在普通公眾對太陽能的認識還局限於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熱水器等,不知道太陽能還可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太陽能燃料。未來,人們可以利用太陽能,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工植物甚至食物(人工光合成食物)。」
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燦說:「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中,通過大量的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證明,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燃料作為可再生能源使用,在原理上都是行得通的。太陽能電池已經應用在衛星上,將太陽能轉化成像汽油一樣的液體燃料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關鍵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堂免一成介紹說,近年來,日本政府建設了很多兆瓦級的太陽能電站;而在他主導的太陽能燃料研究方面,計劃到2022年,能夠將相關科研技術轉讓給那些參與研發的企業,推向商業化發展道路。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侯哥·道說,德國政府很早就用稅收等作為槓桿,抬高使用化石能源發電的電價,降低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電價,市民可將剩餘電量併網賣給國家,促進很多能源公司發展清潔能源,使清潔能源深入人心。結合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侯哥·道說,要推進太陽能的發展,需要政府持續、穩定、增長性的支持以及市場的推動和企業的幫助,更需人才的培養。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麥可·瓦謝列斯克表示,希望公眾能給予太陽能研究穩定持久的支持,特別是年輕人,應對太陽能研究保持更多的熱情,並參與到其中來。
法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豐特卡夫則指出,公眾需要認識到,太陽能的研究,特別是太陽能燃料的研究是一項長遠的研究,不可能在幾年內就實現,化石能源、核能等傳統能源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之間的替換,「應該根據各國的情況進行平緩過渡,不宜採取統一模式」。
《中國科學報》 (2014-12-23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