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合」電池變二氧化碳為燃料

2021-01-21 網易科技

2016-07-30 10:18:32 來源: 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舉報

研究人員展示他們的突破性太陽能「光合」電池。

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常麗君)據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網站消息,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能直接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氫化合物燃料,整個過程廉價而高效,有助於加快淘汰化石燃料。

新電池和傳統太陽能電池不同,後者是把陽光轉化為電力儲存在電池中,而新電池的工作原理則更像植物,通過「人工樹葉」產出氫氣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氣」,可以直接燃燒,也可以轉化為柴油或其他烴燃料,成本和一加侖汽油相當。這種技術既能從大氣中除去大量的碳,又能高效產出能量密度較高的燃料。

論文高級作者、該校機械與工業設計助理教授阿明·薩利希-柯金說,新太陽能電池不是光伏電池,而是「光合」電池,它產生能量的方式不是從化石燃料到溫室氣體,而是反過來,通過陽光循環利用大氣中的碳。他們集中研究了一族稱為過渡金屬硫化物(TMDCs)的納米結構化合物,將它們和一種非常規離子液搭配作為電解液,製成一種電化學電池。用兩個約18平方釐米大小的矽三聯光伏電池作「樹葉」來捕獲陽光,以每平方米100瓦強度的光照射激活電池,陰極會產生氫氣和一氧化碳氣泡,陽極產生氧氣和氫離子。

多年來,工程師一直在探索各種能還原二氧化碳的高效催化劑,但迄今為止要麼反應效率很低,要麼需依靠貴金屬。該校博士後研究員穆罕默德·阿薩迪說,新催化劑更活躍、能力更強,比貴金屬催化劑速度快1000倍,而價格便宜20倍。

這一技術適應性強,不僅能大規模使用於太陽能電廠,還可以小規模使用。薩利希-柯金說,將來甚至還可以用在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的火星上。

資助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項目主管羅伯特·麥凱布說,這些成果很好地融合了實驗和計算研究,利用所得新知識巧妙結合化學設計,在有重大挑戰性的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

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9日的《科學》雜誌上。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 白鑫_NT4464

相關焦點

  • NRL:獲太陽能微生物燃料電池專利
    太陽能微生物燃料電池(SMFC)是基於非半導體的系統,通過使用密封於燃料電池中的微生物消耗反應物來產生電力,其反應物(葡萄糖和氧)則由另一組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和水在燃料電池內部再生。這種相互依賴的共生關係,使得電池可以在日光下長時間發電,長達幾千小時,而不需補充微生物燃料電池反應物。
  • 科學網—太陽能轉化燃料是未來方向
    太陽能轉化燃料是未來方向
  • 世界紀錄:上科大開發首個轉換效率過20%的二氧化碳人工光合系統
    近日,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工作以「An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System with CO2-Reducing Solar-to-Fuel Efficiency Exceeding 20%」為題,在國際知名期刊《
  • 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來了,獲「全球能源獎」
    2020 年 9 月 8 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分別為: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楊培東(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楊培東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的提名。
  • 助推火星移民計劃:第二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據外媒報導,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實驗室推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統2.0版」,相比2015年研發的第一代系統,「2.0版本」要更加優秀。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如氧氣、燃料到食品、藥物,全部依靠火箭從地球運輸並不現實。而根據楊培東教授的計劃,「火星移民計劃」或能早日實現。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賀梨萍 綜合報導 2017-06-08 19:32
  • 二氧化碳轉化為航空燃料
    二氧化碳轉化為航空燃料 2020-12-27 08:02:33 來源 : 科學在線 英國化學家生產了一種廉價的催化劑,用於從二氧化碳生產液態烴
  • 中國首個太陽能燃料合成工程快速推進,發電造甲醇,背後是何原因
    國內外研究廣泛,深度、集約利用太陽能成為行業新特徵,助力能源豐富因為各地太陽能資源不均衡、白天和夜晚發電量驟變等因素影響,對於儲能和併網的需求持續增加,而常用的儲能方式是使用化學電池存儲,或者建立蓄水庫來改變峰谷差。而化學電池因為壽命的原因,成本巨大。
  • 【石墨烯】瑞典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可用作汽車燃料
    ,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圖片來源:林雪平大學)  植物會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高能量的糖,作為生長的「燃料」,而且是從陽光中獲取能量。林雪平大學的Jianwu Sun及其同事正試圖模擬此種稱作「光合作用」的反應,即利用此種反應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甲烷、乙醇和甲醇等化學燃料。目前,此種方法還處於研究階段,科學家們的長遠目標是將太陽能高效地轉化為燃料。
  • 人工光合作用還原二氧化碳能量效率首破20%—新聞—科學網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換成電勢能,進而驅動一系列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含碳的能量載體和氧氣,是碳基生物利用能源和碳物質的核心基礎過程。但是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太低,雖然理論值最高可以達到8%左右,但是實際上一般小於1%,因而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難以滿足人類社會面臨的日益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 科學家開發出可以生產燃料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一旦完成,這些「太陽能燃料磚」就可能成為一個複雜的農場的葉子,該農場使用陽光來產生燃料。科學家開發出可以生產燃料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嘗試複製植物的獨特技能,即利用陽光來產生燃料,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為我們的房屋和車輛供電。它的確聽起來像是一個夢想,一群研究人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構建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人工葉片。他們致力於人造光合作用,使我們能夠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完全可再生的能源。
  • 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有新方法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7日發表的一篇能源論文稱,科學家展示了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新方法。這種用溫室氣體生產燃料的方式,或將能為人類提供一種可持續能源。太陽的熱輻射能清潔且可持續,但是要儲存它卻十分困難,因為電池只有有限的存儲容量和壽命。所以研究人員提出,用太陽光的能量生產燃料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進而驅動一系列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含碳的能量載體和氧氣,是碳基生物利用能源和碳物質的核心基礎過程。該電極可在極低的過電勢下能夠將CO2高選擇性地還原為一氧化碳(CO)(40 mV時大約為80%,在90-290 mV時大約為100%)。在所有可能的CO2還原產物中,CO是每消耗單位能量具有最高的CO2減排能力的產物之一。此外,工業界現有的成熟技術可以大規模地將CO轉化為其它常用的燃料或高附加值產物,比如汽油和甲醇等。
  • 太陽能輔助下二氧化碳的可再生燃料
    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將二氧化碳(一種溫室氣體)轉化為利用太陽光產生的能量的燃料。最近的結果表明,可以使用他們的技術從二氧化碳和水中選擇性地生產甲烷,一氧化碳或甲酸。該研究已經發表在ACS Nano上。 植物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高能糖,它們用作「燃料」來生長。他們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通過定量系統工程分析發現,該電極如果與目前最先進的太陽能電池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電池的光電流,預計太陽能到化學能的最高轉換效率約為25%。」林柏霖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同時將該電極與課題組開發的鎳鐵基陽極相結合,與商業化的太陽能電池相匹配,開發出了基於二氧化碳還原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 新突破:製成染劑光合太陽能電池
    葉綠素和其它色素分子常常涉及到特化蛋白質,能夠形成的複合物,可以充當有效的天線,收集光並傳遞給光合反應中心或太陽能電池導電層。葉綠素捕捉到陽光能量並進行分程傳遞,幾乎沒有損失,傳遞要經過幾個中間分子,最後傳至反應中心,在那裡,光能量被轉換為穩定形式的化學能量。分子間的傳遞過程福斯特理論已經做了描述。這一理論假定,色素的作用是振子(oscillating dipoles),它用電來激發鄰近的分子,其方式很類似偶極子天線(dipole antenna)元件,這種元件接收無線電信號並傳遞給接收器。
  • 上海科大開發新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能量轉換效率超20%
    20%的二氧化碳(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該電極可在極低的過電勢下能夠將CO2高選擇性地還原為一氧化碳(CO)(40 mV時大約為80%,在90-290 mV時大約為100%)。在所有可能的CO2還原產物中,CO是每消耗單位能量具有最高的CO2減排能力的產物之一。此外,工業界現有的成熟技術可以大規模地將CO轉化為其它常用的燃料或高附加值產物,比如汽油和甲醇等。
  • 二氧化碳變氧氣!生物混合物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有機物
    在地球上,這種生物混合物可以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在火星上,它將為殖民者提供原材料,以製造從燃料到毒品的有機化合物。效率大於大多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如果人類希望在火星上殖民,定居者將需要在行星上製造從燃料到毒品的各種有機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太昂貴了,無法從地球上運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化學家對此有一個計劃。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材料化學雜誌A》。
  • 燃料枯竭怎麼辦?人造樹葉可以製造燃料
    儘管太陽能電池板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變得更便宜、更高效,但它們只是提供電力,而不是仍有很大需求的可儲存液體燃料。「如果你看看全球的能源組合和需求,就會發現電力大概只覆蓋20-25%。所以問題是,當我們達到了這25%,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他的答案是仰望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