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大劇《都挺好》中「作天作地」的老父親蘇大強引發網民對「養老」這一話題的熱議。最近996工作制的討論,更是提醒大家思考:
拼命工作賺錢的「社畜」們,老年之後能享受什麼樣的養老服務?
養老,在國內完全處在初級摸索階段。但鄰國日本的養老產業,那可是相當成熟,玩法別出心裁。
A5級的食材料理、現炸天婦羅,影院、遊泳池、賭博機一應俱全,生前享受各種服務「好high呦」,死後還有「手機墓地」、「樹木葬」、「氣球宇宙葬」、「鑽石葬」等一系列豪華服務。
進入日本的養老院,儼然一個美妙的微型國度。
以下內容,大家隨便感受一下......
一、日本的花式養老
夏日跳一曲水上芭蕾;冬天在露天溫泉泡泡澡;閒暇的時候,插插花、唱唱歌或者跳跳舞;在賭博機上感受一把「小賭怡情」的樂趣......
為了讓老人生活更有激情,日本一家叫做「蒲公英介護中心」的養老院還推出了貨幣流通制度,入駐老人通過參加康復訓練、積極配合工作人員護理,獲得「SEED幣」獎勵,然後去盡情shopping。
這是個獨特的微型國度。持有「SEED幣」的老人,可以在養老院購買一些「奢侈」服務,比如:買零食、喝咖啡、吃甜點,還可以購買外出行程:掃墓、逛街購物等等。
不過,這當然是要收費的。想要入駐,老人需預付1000萬日元、押金50萬日元,每個月還要交16萬日元。
「這是在日本很有特色的一家養老院,是唯一的,不是很常見。」日本醫學博士、家鐮谷株式會社社長德永理利告訴PropTech研習社。
如此匠心獨運的設計,只是日本養老服務的「冰山一角」。日本商家推出的養老服務可謂五花八門:飲食方面有A5級別的食材料理、現炸天婦羅;娛樂方面,各種電影院、遊泳池等設施一應俱全。
更有商家腦洞大開,做起了老人的喪葬生意。
近年來,一批針對老人的喪葬服務陸續進入日本養老市場,包括「手機墓地」、「樹木葬」、「氣球宇宙葬」「鑽石葬」等等。
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鑽石葬」。簡單來說,就是將逝者的骨灰做成鑽石,由於人的骨骼燃燒後會殘留碳素,碳元素通過特殊加工後可以製作成鑽石。
不過,製作1克拉的鑽石就要需要花費248萬日元。
這算的上「豪華」服務了!日本養老服務具體是怎麼收費的?機構是如何實現盈利的?日本有什麼樣的養老模式?背後政府又是如何支持的?中國養老能否借鑑?
接下來,PropTech研習社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下日本的養老產業。
二、養老院的生意經
PropTech研習社研究後,發現這類有著「豪華」服務的養老院,屬於日本機構型養老,大都採用「入住金+月金」的收費模式。
所謂「入住金」,就是老人入住時一次性支付的費用。要求老人支付入住金的目的,就是要購買「使用權」,即老人所住養老機構一個單元的房屋、共用部分、公共設施及設備的「使用權」。
入住金的計算方式,是根據入住老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當地平均壽命等各種可能影響老人入住期長短的因素來預測老人從入住至故去的期限得出的。
據了解,在東京,有些高端養老機構入住金標準為1億日元或5000萬日元以上;中端的則在5000萬日元左右;低端住家則在1000萬日元以下。
這樣看來,「蒲公英介護中心」所收的1000萬日元入住金也不算貴,按照標準來說,僅屬於偏低端型。
從成本角度來看,養老機構的成本主要是土地、建設、工資、設備、水電煤等費用。不過,由於「養老」極重服務的產業,人力工資幾乎佔50%的日常運營成本。因此,利用非全日制護理工或派遣員工在日本養老機構很普遍。
而商家採用「入住金+月金」收費模式優點在於,既可以緩解開發商資金方面的壓力,又可以兼顧日後養老服務持續提供的費用支出。
在日本,養老機構大都是盈利的。日本醫學博士德永理利告訴PropTech研習社,「收益率有高有低,行業平均收益水平大概在20%左右。」
相比日本養老機構賺的盆滿缽滿,國內養老項目情況卻不太樂觀。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養老機構空置率都較高。據前瞻網養老行業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京津翼、長三角和川渝地區,養老地產空置率高達40%+,其中川渝發達地區最高達48%,這直接導致國內養老機構盈利比較困難。
究其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國內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較差、專業化水平較低。另外,國內「廣覆蓋,低水平」的養老保障制度下,老年人總體支付能力不足,再加上成本的不斷上升和融資渠道單一等原因,我國的養老產業一直發展堪憂。
三、社區養老新潮流
相比中國,早30年就步入老齡社會的日本,相關經驗已頗見成效。可以說,日本的昨天像一面「鏡子」,能夠映射出中國今天的諸多問題。
日本和中國相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不少老人接受不了在「養老院」養老,希望能一直在家,實現「居家養老」。
這樣的需求驅動下,日本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小規模、多機能型的居宅介護機構。這類機構揉合了日間、居家上門及暫住三種服務模式,機制靈活,可根據老人自身情況定製服務,稱之為「多機能」服務。
這種模式,大都有著紮根社區的理念,試圖打破機構與社區的「圍牆」,把老人的生活與熟悉的地區緊密連接。優勢就在於,能為老人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讓老人不必遠離自己熟悉的社區,實現「居家安老」。
目前,「社區養老」模式正逐步成為日本養老的主流。
德永理利所在的家鐮谷株式會社就是日本一家小型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機構位於東京千葉縣,機構服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部分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另一種是,讓老人來我們社區的養老院,可以早上來或者晚上回家,可以住兩三天或者一周,也可以一直在這裡生活。」
「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援老人能夠自立地生活。老人所有生活層面的服務,輔助吃飯、餵藥、洗澡等服務,我們都可以提供。」德永理利稱。
這種運營模式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提倡,「社區養老」的模式開始在日本各地成功複製,並遍地開花。
德永理利的中國好友姬春曉,在日本考察一圈後,也決定參照日本「社區養老」的模式,切入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姬春曉對PropTech研習社表示,「將從「照料中心」這個模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天津一個社區租150平米左右的房間就夠了,資產相對較輕,工作人員會在「照料中心」,隨時待命。」
「我認為,中國人觀點較傳統,容易接受「居家養老」。另外,老人的需求也比較簡單,只要把四項做好,服務做好,相信這種模式會受到歡迎。」姬春曉說。
近年來,像姬春曉這樣投身於養老行業的創業者越來越多,國內的「社區養老」也開始發展迅猛。據統計,我國社區養老機構從2014年1.9萬個發展至2017年的4.3萬個,快於養老院的增速。
四、背後的制度支撐
成熟的養老產業,與背後的制度支撐是分不開的。
90年代中後期,日本「老齡化」日趨加劇,日本財政在承擔低收入失能老人的收容和照顧下,不堪重負。日本政府設立專門的機構研究對策,希望通過建立保險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老齡化」問題。
介護保險制度應運而生。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介護保險法》,2000年4月正式實施。
根據《介護保險法》,40歲以上的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必須加入介護保險,到了65歲可以無限制地享受介護服務。
按照規定,介護險可以為受保人支付90%的護理服務費用,個人只需支付10%。「比如,在日本護理一位失能老人,一個月大約需要30萬日元,其中個人僅需承擔約3萬日元。」德永理利舉例說。
日本介護保險的財政來源,主要包括介護保險加入者的保費和政府稅收,兩者比例各佔一半。在稅收方面國家承擔一半,剩餘部分由縣、市兩級政府分擔。
但由於日本老齡化進程加快,政府的財源日益緊張。因此,也有專家質疑稱,介護保險制度只是日本解決老齡化的緩兵之計,而非制勝之道。
不過,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大都由國家買單,這對於服務商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由國家財政支付的護理保險可以說是最安全、穩定的收入了。
具體來說,日本根據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設定了7個介護等級,從最低的「要支援1」到最高的「要介護5」。需要介護服務的人可直接向政府部門提出申請,經過指定程序經過官方指定機構進行評估後確定其需要介護的等級。
對於介護評估等級為「要支援1」、「要支援2」級的老人,日本介護保險只給予報銷上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和日間照料項目,支付限額標準對應為49700日元和104000日元。
對於要介護1至5級的老人,除了給予報銷上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和日間照料項目外,還可以另外報銷機構的養老服務。
以德永理利所在的日本社區家鐮谷株式會社為例,「除了部分消耗品,例如尿不溼、內衣、牙刷,需要老人自行支付外,其它用品,像床、輪椅、拐杖,都可以用保險支付。」
五、從日本觀照中國
相比日本養老的制度支持,我國的養老政策相對比較滯後。
不過,近年來,相關政策也在加速推進。比如:2019年民政部一號文件,不再設立養老機構許可;2019年兩會要求養老金提高5%,3至5年新增普惠床位100萬張。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加碼養老產業。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與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
此外,報告還提出要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據統計,從2016年,我國推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15個試點已經發展至近30個。可見,國內養老從民政體系主導向政府主導過渡。
這基於中國目前嚴峻的老齡化局勢。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65歲以上佔總人口的比例到2018年底達到11.9%,為1.7億人,比上年增加827萬人。
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像姬春曉這樣的創業者嗅到了商機,打算投身中國「養老地產」這片藍海中。
中國的養老市場究竟有多大?
申萬宏源研究報告指出,按照目前60歲以上老人2.4億計算,假設所有老人基礎消費500元每月,醫療服務費500元每月,失能失智老人佔比20%,護理費用1500元每月,則靜態養老市場空間近4萬億,加之重病費用、居住費用、休閒娛樂等,市場空間在4.5萬億左右。
賽道排序為養老運營服務>養老用品>養老院>養老地產。
商家們開始嗅到商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註冊養老機構近3萬家,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13萬餘家,各類養老床位740餘萬張,比2012年底增加超過一倍。
不過能否實現盈利,是擺在商家們面前的一大「難題」,不僅需要提前布局、持續的資金輸入,還要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支撐。
正如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所說,養老地產,實際上還是面臨盈利的問題。
「對於部分中老年來說,本身經濟能力不強,養老地產企業很難從單純的老齡人養護等方面盈利,本身成本也很大。而資本進入此類養老地產領域,其實也是挑剔的,會關注收益率。」
值得關注的是,姬春曉參照的日本「社區養老」的模式,會不會在中國水土不服?是否需要因地制宜調試和創新?
養老產業有著較長的投資回收期,利潤也比較微薄。這對於習慣掙「快錢」的商家來說,如何理性看待,避免自己不要死在產業風口到來的前夜,值得思考。
此外,養老產業具有較強的公益性。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社會對「養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身邊發生的護工虐待老人事件屢見不鮮,尤其「以房養老」騙局的曝光,更增添了人們對養老的焦慮。
無論如何,未來已來。如何把握好「養老」的風口,從業者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