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天,在一個大型豬場的保育段,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難題;連續幾批保育豬,進舍不久就發生腹瀉,傷亡率很高。
轉入保育的豬看起來沒問題,豬舍溫度也不低,衛生也很不錯,是掀開漏風板衝洗消毒的,還採取了藥物預防措施;按常理是不應該發生腹瀉的,為什麼這次反常了呢?當時我們對轉群的要求是非常嚴的;28天斷奶,在產房繼續飼養一周,35日齡轉保育,小豬都學會了吃料,而且轉到保育時的飼料不變,不存在飼料方面的問題;為防止吃料多對轉群的小豬有傷害,我們都是要求上午停料,下午轉群,不存在飽腹的問題;不論產房和保育,都是根據成活率和體重計算獎金,體重大不但涉及是否合格,還可以多拿獎金。
連續幾批豬出了問題後,一個意外的事情讓我們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員工讓豬快長惹得禍。
在轉群當天,中午要求清理料槽,不允許飼料槽裡有料;但員工偷偷保留了一些,在中午沒人注意的時候,將這些料加到了槽裡;同時在加料的時候,還加了食鹽;因為上午清槽後,小豬都餓了肚子,看見料後搶著吃,把大量的食鹽吃進了肚子裡;吃了鹽就要喝水,下午不吃料,但會喝很多的水;喝了水,體重也就增加很快,他們可以多拿獎金了。
儘管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但因為沒有現場抓住,他們也不會承認;與其把精力用在如何處罰他們,還不如直接簡單處理,將這些員工辭退了事。
從這件事上,我發現了我們的員工非常聰明,他們會想到很多自己想不到的辦法。
記得還是在東北服務時,也是效益工資;為防止員工之間偷換豬,我們在每個豬舍給小豬打了耳缺做記號;但很快被員工找到了打耳缺的辦法,最後逼得場裡給小豬打耳刺。
還有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豬場的育肥員工發明了讓豬圈保持乾淨的辦法;他在每次把料倒進料槽後,用粗木棒狠狠捅幾下,飼料變實後就不容易下料;豬吃不上料,糞便就少;他不但每天很輕鬆,還會經常受到場長的表揚。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事,如果不能及時發現,那對豬場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豬場管理,不僅要把豬管好,還要把人管好。
從上面的例子看出,豬場裡的許多員工都非常聰明,但卻沒有用在正點上;如果豬場想法把這些人的聰明用在該用的地方,那不但豬場生產成績能夠上去,而且員工自身也得到了發揮的機會。
曾有一個豬場實行過好點子獎勵政策,哪位員工有好的主意,可以向上級領導提出來;一旦被採納,這名員工可以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別看這一個小小的政策,豬場許多難題卻被輕鬆解決了。
我曾和一位場長交流時,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好點子賽過十頭老黃牛;因為增加老黃牛,只能是數量的重複;而真正的好點子卻能使工作數量和質量都得到提升,甚至是質的飛躍;我國養豬水平很低,原因是許多先進的養豬模式與我國養豬的現狀有衝突;如何將先進的理念和現實結合起來,是需要許多聰明的養豬人去研究,而能完成這個任務的其實就在養豬人中間;發現他們,重用他們,讓他們發揮正能量,不但自己豬場受益,我國養豬行業同樣會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