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景平: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 | 中國綠髮會...

2020-11-30 澎湃新聞

廖景平: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 | 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培訓班」專家分享(1)

2020-10-21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度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於10月11日在瀋陽市植物園(瀋陽世博園)順利召開,並於13日圓滿落幕。會議期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作為年會的主辦方之一,同時舉辦了以「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為主題的培訓班,分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譽主任潘伯榮、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原總工程師李煒民、世界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執行主任文香英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進行培訓班課程講授。

在正式進行課程講授之前,培訓班特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執行主任廖景平,結合其對我國植物園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以「中國植物園在管理及物種保育方面存在的差距與挑戰」為主題做開講報告,使與會學員們對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的背景和現狀有個基本的了解。

廖景平主任首先介紹了國際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變遷,指出如今世界植物園處於一個多種模式並存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對歷史傳承的結果。而我國的植物園由早期的4類32個經歷了三次發展高峰發展到如今的162個,總面積達102,007.2hm2,其中熱帶32個,亞熱帶68個,溫帶62個,但在高原寒帶和極地寒帶還是空白。他認為,根據近年對青海等地的考察,中國植物園體系亟待補上這兩地特殊生境的空白。

國際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變遷

 

我國早期的植物園

 

我國現有的植物園分布圖

基於對全國抽樣的35個植物園的活植物收集現狀分析顯示,我國植物園的活植物登錄號已達387,749號,物種種數是24,534種,覆蓋3927個屬,344個科。而植物園遷地保育的這些物種中,本土物種種數為14,897種,僅佔我國本土植物總物種數的41.6%;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94種,佔51.53%(994/1929);受威脅物種(即《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的物種)1569種,佔41.65%(1569/3767);我國特有植物(根據《中國植物志》收錄的)就更少了,只有4405種,佔比24.89%(4405/17700)。由此看來,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本土植物、重點保護植物、受威脅植物沒有在植物園中進行遷地栽培和保育。

在植物園信息記錄與遷地保育管理方面,就全國162個植物園的調查結果來看,九項指標(即活植物登錄信息記錄、活植物登錄管理、考察和引種收集、繁殖管理、定植管理、物候觀測、種子與材料交換、遷地栽培植物編目、計算機記錄系統)的數值都比較低,只有「考察和引種收集」一項,大多植物園都開展了,有102個植物園,佔比63%;而在「活植物登錄信息記錄」一項,只有20個植物園開展了,佔比12.3%。對於收集的活植物其來源是苗木、枝條還是種子沒有完整的記錄,這對於後續保育研究追溯以及種質創新都極為不利,然而大多植物園卻並沒有將活植物信息記錄在管理過程中重視起來。

植物園信息記錄與遷地保育管理方面九項指標評價

 

遷地栽培植物編目

在保育研究和開發利用方面,所幸我國植物園的科學研究學科門類齊全,各植物園利用地理區域優勢,開展專科、專屬與專類植物收集和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華南植物園對木蘭科、姜目;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對蘭花的綜合保護;武漢植物園對水生經濟作物蓮以及獼猴桃種質收集和創新等等。此外,各植物園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也成績顯著。據統計,這些年來共培育新品種1514種,申報新品種587種,獲國家授權新品種502種,推廣園林觀賞/綠化樹種17347種次,開發藥品/藥物748個,開發功能食品281個,推廣果樹653種,在資源發掘利用方面具有較大潛力。

新品種培育:玉壺含笑

新品種培育:木蓮屬鏞粉和鏞紅

新品種培育:木蓮屬鏞粉和鏞紅
(圖片來源:會上廖景平主任報告PPT)

在科普教育方面,我國植物園已成為優質的旅遊景區和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已建成較為系統的科普旅遊服務設施,開展了富有植物園特色的科普活動如華南植物園春季禾雀花、應節專題花展、應季時令專類植物自然導賞;北京植物園牡丹科技文化節;上海辰山植物園國際蘭花展等。以2012-2014年為例,接待參觀遊客人數達155,582,304人次,年均51,860,768人次,其中青少年人數為29,574,832人次,年均9,858,277人次。

雖然我國植物園取得的成績矚目,但廖景平主任認為,我國植物園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亟待改善。一是缺乏整體部署與規範,二是收集和管理不足,三是信息記錄不重視,四是研究與應用不足。針對這四個問題,他分別給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和建議。他認為,未來應以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與管理認證為導向,建設國家遷地保護網絡,開展遷地保護評價,提升遷地保育針對性,實施重點保護物種優先保育策略和更加嚴格的數據標準與信息記錄管理,建設保護性國家活植物收集專類園區,實施國家植物園技術規範和遷地保護績效管理認證體系,加強建設研究體系及種質創新鏈,加強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及「一帶一路」植物遷地保護與國際合作。與會學員們會後都表示受益匪淺。

整理/慧子 審/Talina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段俊當選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藥用石斛保育與利用委員...
    華南植物園段俊當選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藥用石斛保育與利用委員會主任 2014-12-08 華南植物園 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周亞非巡視員、中國綠色時報社常務副社長張連友、江西省林業廳副廳長詹春森和中國科學院孫永溪高工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藥用石斛科研、管理部門、企業界代表200多人參加會議
  •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廖景平在會上表示,《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將充分利用植物園「同園」栽培條件,實地觀察比較活植物個體-群體的形態特徵,拯救引種登錄記錄信息,全面觀測比較「同園」和「異園」物候信息、栽培繁殖信息和病蟲害信息,為植物分類學和基礎生物學的深入研究提供豐富翔實的活體植物特徵數據,為遷地栽培植物管理、科學研究和可持續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成立
    他說,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的成立將對中國野生植物特別是蕨類植物的保育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感謝國家林業局對中國蕨類植物保育工作的支持,植物所有悠久的蕨類植物研究歷史和積澱,作為掛靠單位,將全力支持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的工作。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趙勝利宣讀了民政部的登記通知書,宣讀了組成建議名單並獲得代表一致通過。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臧春林宣布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成立。
  • 中科院12個植物園參與「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
    10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西桂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12個植物園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會議。
  •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分別在深圳仙湖植物園、貴州省植物園和安徽大學成立分中心
    (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合作建立的「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分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仙湖植物園、貴州省植物園和安徽大學成立了分中心。4月19日,「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貴州)」授牌儀式在貴州省植物園舉行,貴州省植物園黨委書記戚燕強主持了授牌儀式,周慶主任致歡迎辭。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2002年1月武漢植物園正式進入中科院二期知識創新工程,按照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發展模式,武漢植物園進入了全新的創新發展階段,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肩負了國家戰略植物資源保護的國家植物園建設使命。植物園對中國本土植物資源保育的有關策略研究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極大關注。植物保護國際(BGCI)主席Wyse Jackson評價該論文對目前全球植物保護戰略具有重要貢獻。 園林植物研究及開發是植物園科技創新的主要成果之一。
  • 中國科協召開全國學會監事會管理辦法專家討論會,中國綠髮會獲讚譽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1月14日,中國科協組織召開全國學會監事會管理辦法專家研討會,審議討論《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監事會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監事會管理辦法)。中國綠髮會監事會監事崔大鵬作為代表參與此次會議討論。
  • 【新華網】新疆吐魯番建成完整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
    多種植物類群,建成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並成為中亞地區荒漠植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特殊種質資源儲備庫。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潘伯榮說,研究所負責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日前通過專家評審。這個研究項目以遷地保育中國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為主,兼顧引種收集相似國家和地區的戰略植物種質資源。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領銜指導中國綠髮會羅布泊科考
    9月15日,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詳細了解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的十年羅布泊科學考察項目後,接受擔任該科學考察項目的科學顧問,負責指導羅布泊科考活動。
  • 新疆:建成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
    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正式通過專家評審。
  •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原標題: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引種保存700種植物類群 18日,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
  • 史海鉤沉(序篇):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敬中國綠髮會前輩
    綠會綜合部的同事,忍不住翻出了綠會成立之初的史料,也自此揭開了中國綠髮會「史海鉤沉」系列報導的序篇。歷史的積澱,為中國綠髮會當今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諸多前輩科學、嚴謹與孜孜以求,也是如今綠會人學習的榜樣。
  • 蘇鐵將有「養身基地」國家級 保育中心落戶深圳
    蘇鐵將有「養身基地」國家級 保育中心落戶深圳   2002年12月14日12:12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本報訊 (記者李強通訊員吳江天
  • 斑海豹小傳(第一回)|中國綠髮會GBIF邀您了解「小白」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編者按:2019年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瀕危物種,是指由於物種自身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影響而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高絕滅機率的物種。
  • 中國最大的亞熱帶植物園,景色優美,遊人如入原始森林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821,閱讀約2分鐘每到節假日,很多住在廣州的遊客都會出門跑一跑,近的到從化、清遠等地散心,遠的出省、出國,其實廣州有一個面積達300公頃的"綠肺",它就是位於天河區興科路723號的華南植物園,走進這個"植物大觀園",遊客就像走進了原始森林。
  • 中國最大,物種最全的植物園,還可以看螢火蟲漫天飛舞
    本期「款款說」,介紹中國最大,物種最全的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葫蘆島花名:紅紙扇漫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呈現您眼前的是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綠色世界:樹木蔥蘢,綠草茵茵;繁花似錦,碩果纍纍。
  • 三峽植物園推進植物野外回歸 助珍稀物種擺脫滅絕危機
    記者23日從三峽植物園獲悉,隨著科技人員將精心培育的1000株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三峽植物園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已突破2000株,這將對該物種擺脫滅絕危機起到促進作用。三峽植物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地區的植物科學研究機構。
  • 中國綠髮會資助出版《領導幹部生物多樣性知識讀本》
    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作為全國一級學會的重要工作領域。2012年4月,中國綠髮會資助的《領導幹部生物多樣性知識讀本》(以下簡稱《讀本》)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是針對領導幹部的科普讀物。
  • 四季有花開,月月有花展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還是AAAAA風景區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之濱、磨山南麓。承日月之光華,吸淼淼東湖溼地之靈氣,得楚天人文之精華。青春永駐美人花今天是6月14日,對照植物園的觀花表,六月主觀中國蓮。進植物園,直奔水生植物專園。由於天雨路滑,沉水植物專區封閉。直接來到溼地植物和水生植物區,六月的各色睡蓮正在試著開花,滿池星星點燈般開著。達中國蓮區,各色品種蓮花亂開,早開的已經花謝,結出細嫩的籽蓮。荷葉上的水珠團,在荷葉上遊動,一不小心就潑了池裡。儘管細雨茫茫,衣溼了、謝溼了,也打不斷遊人的興致。
  • 中國將加大對珍稀植物物種進行遷地保護的力度
    新華社武漢4月20日電(記者戴勁松 魏夢佳)未來10餘年內,中國還將加大利用植物園對珍稀植物物種進行遷地保護的力度,以保持世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    正在此間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上,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主任黃宏文透露了這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