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產物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乾物質積累。
豌豆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片充分長大時即達到最大的光合程度,以後強度漸誠,速度稍快於葉綠素的減少。另一方面呼吸強度則隨著葉齡增加而逐步減弱。豌豆幼苗的初期營養葉的光合強度的升高與下降為期較短,可是開花時的小葉能保持接近最大強度的光合作用達20天左右。這種小葉為發育中的莢果提供營養。
它們的葉綠素和貯藏蛋白質的減少也較慢。摘去種子和果莢的試驗證明,由於成長著的種子的存在而促進了葉片功能期的延長。
豌豆新生葉片單位面積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大速率,在不同品種之間有顯著的不同。但相同品種內著生在莖的不同部位的葉片之間就沒有差異。莖和葉柄的光合和呼吸強度尚待研究,而託葉的光合作用同它的姊妹小葉一樣有效。
在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和飽和光強(17.6千勒克斯)之下,淨光合率的最適溫度在25-35℃之間。但是由於新梢的暗呼吸在18-40℃範圍內,隨溫度上升而穩定地增強,因此在夜間溫度低的條件下生長的新梢能非常有效地保存碳素。
鑑於二氧化碳的補償點較高(在27℃,17.6千勒克斯時為70ppm),而淨光合率則較低。
有人研究了有根癌的豌豆植株的碳素收支情況,發現開花前新梢淨同化的碳素,通常約有47%通過地下部器官的呼吸,散失於根的外圍環境。
其中將近有1/,是由根瘤造成的,其餘則是用於支持根的呼吸作用,以根瘤固氮的根的呼吸作用(每固氮1毫克呼出碳5.9毫克),與利用硝酸鹽的根(每同化1毫克的硝酸態氮呼出碳6.2毫克)沒有明顯差別。由於根的呼吸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因而植株的碳素平衡與想部環境的溫度密切相關。
例如,有兩個豌豆品種在夜低溫(比日間溫低10-17℃)下所固定的碳素和積累的乾物質恆溫下的兩倍。這說明低的夜間溫度對豌豆生襲彩屬如果把豌豆植株及其各部分器官的乾物質產量按時間作圖,即得出S形的生長曲線。每個器官所提供的佔總乾物重的比率及其變化的速度,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各個器官作為可動用養分的源或庫的相對重要性。
由此可見,主要是葉與莖,而不是根,向成長中的果實提供了乾物質。成熟時果實在總乾物重中佔有很穩定的比率(40-60%),而始花期的背養體乾重則能被用來預測籽粒的產量。
豌豆礦物質營養及養分吸收特點豌豆需要多種礦質營養元素,氮、磷、鉀、鈣需要最多,其次是鎂、鐵、硫,微量元素有硼、錳、銅、鉬、鋅、鈷、氯等,豌豆的養分含量(風乾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