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霸業的繼承者:曹操篡代史

2021-01-21 胖咪三國史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周瑜

董卓是漢末喪亂的導火索,以「僭逆不臣」聞名。陳壽在《三國志》中斥其為「千古第一巨奸」,定性可見一斑。

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魏書六 董卓傳》贊語

曹操則是掃平北方的霸主,是使中國再度統一的英雄人物,被歷代史家稱頌;即使持駁斥態度者,亦不否認其功績。

如果拋開「功業大小」與「人物風評」,會發現曹操與董卓一樣,均是天下權奸、篡漢逆賊。甚至曹操後來的許多行為,完全師從董卓,可謂「董卓的繼承者」。

梳理各方材料,我發現董、曹二人的「行為模式」極端相似,甚至可謂一脈相承。結局與評價的不同,除了個人素質差異,蓋因時代所限。

換言之,董卓是「打破迷信」的先行者,曹操則是「繼之而起」的後來人。

本文共 46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① 曹丞相與董太師

曹操在建安年間(196-220)的一系列不臣之舉,均可以從董卓身上找到影子。

雖然「董卓擅權」僅三年便敗亡(189-192),但其統治手段,稱得上「霸府政治」的先驅。

所謂「霸府政治」,即權臣利用「獨立於皇權」的行政機構,逐步實現「易姓嬗代」的使命。曹操的丞相府、曹丕的魏王府、包括南北朝時期的一系列權臣幕府,皆屬霸府範疇。

換言之,皇權穩固的情況下,「幕府」雖然獨立辦公,其職能依然是「輔弼皇權」;而「霸府」則專為篡代設立。

曹操在「篡漢旅途」上、幾乎在所有方面、完全師從董卓。

(1)官位僭越

董卓上洛(189),廢司空劉弘而自代之。很快自領太尉、進爵郿侯;旋即自稱「相國」,又加「太師」尊號,凌於眾人之上。

(卓)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魏書六 董卓傳》

曹操上洛(196),亦誅殺侍中壺崇,尚書馮碩;自領大將軍,而後因袁紹幹預,退居司空,與董卓昔日職位相同。

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後漢書 獻帝紀》

同時曹操自進爵位至「縣侯」(其本爵是「亭侯」)。後廢三公、自領丞相,一如董卓故事。

十三年春正月,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魏書一 武帝紀》

清洗異己、廢黜三公、加官進爵、超品於眾人之上。這完全是「董氏劇本」的重演。只不過董氏步伐有些急躁,曹操則頗能韜晦,相機而動。

曹操的「丞相」與董卓的「太師」,其本質有何區別?皆尊號加銜,遠非兩漢之三公。從曹操「廢三公」即可看出其「丞相」為何物。

註:曹氏廢掉的是大司馬與司徒,司空(即御史大夫)依然保留,由曹氏爪牙郗慮擔任。

史家遂笑稱:自操之後,丞相非人臣之位矣!

(2)禮制僭越

董卓做太尉時,自加斧鉞虎賁(儀仗);為相國時又「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尋進卓為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後漢書 董卓傳》

卓反意滋甚,最後竟發展到「乘金華青蓋車」,號稱「竿摩車」;僭擬天子,飾以龍紋云云。

卓至西京,為太師,號曰尚父。乘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魏書六 董卓傳》

董卓乘青蓋金華車,時人號曰竿摩車

曹操做丞相時,斧鉞虎賁自不必多提,已經通過「加九錫」的形式、在制度上予以確認。而「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無疑不是效法蕭何,而是師從董卓。

至於董卓遮遮掩掩、欲拒還迎的二流座駕「竿摩車」,則完全不能滿足曹操的燻天權欲;其直接「乘金根、駕六馬」,與天子比肩。甚至以此作詩自娛。

天子命(魏)王冕(即王冠)十有二旒(十二串珠子),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魏書一 武帝紀》

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曹操《氣出唱》

(3)霸府位置

與讀者的固有印象不同,董卓在長安時(191-192)並非居於宮廷、也不住在城中,而是住在城外。

董卓在長安東側另造新城,以為霸府所在。又在長安以西的郿縣大築塢堡,稱「萬歲塢」(即郿塢),由胞弟董旻鎮守。

(卓)乃結壘於長安城東以自居。又築塢於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後漢書 董卓傳》

曹操則在攻滅袁尚後,遷治鄴縣,而將劉協囚於許縣;與天子實現了更加徹底的「地理隔絕」。

從此這套「皇帝、丞相兩地分治」的模式,就被後世的權臣繼承下來,南北朝的霸府首領,幾乎無一例外皆效法曹操。

但曹操亦是效法董卓。只不過董卓當年因盤踞關中、地盤有限,無法完全遠離天子,遂在長安以東另造新城。而曹操掃平河北,地盤廣大,因此可以實現「更加徹底」的地理隔絕。

一言蔽之,董卓已經看到了「臨近天子」的弊端,並著手改進;而曹操則在董卓的基礎上加以修補完善。

(4)盜墓毀陵

曹操的「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醜事史不絕書,遭人唾罵。

(操)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為袁紹檄豫州》

此事亦師從董卓。

中平六年(189)董卓初入洛陽,便盜掘靈帝墓;離開洛陽時(191),又令呂布發掘洛陽周圍的東漢帝陵,最後連東漢公卿的墳塋也不能倖免,白骨悉暴於野。

(卓)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後漢書 董卓傳》

至於到了關中長安,西漢二百年帝都,其暴行便驕恣日甚,愈發無法無天。

由此可知,盜掘帝陵的呂布、實際才是漢末首任「摸金校尉」。曹操後來挖的那些「小墓葬群」,都是董卓吃剩下的,不值一哂。

(5)囚君弒後

董卓鴆死何太后、又殺少帝劉辯。驕淫日盛,乃至白日入宮、奸亂妃嬪。人所共知。

至於奸亂宮人公主。--《魏書六 董卓傳》

曹操倒沒發展到「闖宮淫妃」的地步,因為其「另有愛好」。即所謂的「人婦之友」云云。

但在「鴆殺皇后、囚禁天子」的行徑上,曹操比董卓有過之無不及。獻帝的「悲慘生活」自不必多提;董貴人、伏皇后亦慘遭殺戮。

甚至誅殺伏後時,由華歆帶頭「破壁毀宮」,皇帝夫妻抱頭痛哭,自詡「命在旦夕」。

(華)歆就牽(伏)後出。時(獻)帝在外殿,引(郗)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後漢書 皇后紀》

曹操囚君弒後,一如董卓

總而言之,董卓的惡行、暴行、醜行,曹操除「奸亂妃嬪」之外,全都有份。

至於董卓的僭越之舉,曹操不僅悉數效仿,甚至更進一步,通過「使魏王位在諸侯王上」而強行「與天子同禮」。最終發展到「乘金根、駕六馬、戴十二旒冕、立廟鄴城」的瘋狂舉動。程度遠超董卓。

② 相同的道路、相異的結局

如上所述、曹操與董卓皆百年罕見的巨奸。曹氏的瘋狂程度、甚至勝於董卓。但最終董氏「膏油滿地、水流入葬」,曹氏卻「橫掃域宇、功蓋千秋」。

暴卓屍於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英雄記》

葬卓於郿,大風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魏書六 董卓傳》

其結局與評價,判若雲泥,值得探討。

個人認為、曹氏比董氏更加現實。某種程度上看,曹氏更為狠毒果斷。但這並非因為「曹強董弱」,而是時代限制。

(1)對待漢臣的不同態度

雖然董卓上洛,驕恣荒淫,但他對漢廷公卿,確實做到了「矯情任性、擢拔群賢」。

(卓)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後漢書 董卓傳》

被董卓擢拔的士大夫數不勝數。除了學者蔡邕、孔融等人,反董的關東諸侯們,包括了張諮、張邈、孔伷、韓馥、甚至袁氏兄弟在內,全都受到了董卓的大力提拔。

而董卓的心腹們,不過「官止將校」而已。除了董卓兄弟外,其餘包括女婿牛輔、大將徐榮等人,官不過「中郎將」,連偏裨雜號都不是。

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後漢書 董卓傳》

像後來興風作浪的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賈詡等西涼將帥,終董卓之世,不過校尉而已。

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曹操則完全不同。

曹氏不僅大力擢拔心腹們「入統臺閣、出為藩鎮」,還瘋狂鎮壓漢廷朝臣。

官渡之戰前(196-200),曹操為統一抗袁戰線,打擊對象主要是劉協身邊的舊臣。被誅殺者甚眾,從《後漢書 孝獻帝紀》與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中即可清晰知曉。不多贅述。

(操)坐領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為袁紹檄豫州》

在官渡之戰後至赤壁之戰前(200-208),曹操的打擊對象,已經蔓延到了之前「頗為忌憚」的門閥士族。諸如楊彪、孔融等名士皆慘遭荼毒。

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魏書二十六 滿寵傳》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孔)融。書奏,下獄棄市。--《後漢書 孔融傳》

到了赤壁之戰後到篡漢自立前(208-220),曹操不厭其煩地發動了至少三次「肅反運動」。

先後藉口「謀大逆」,對許縣的漢臣實施了徹底的清洗。當時的漢廷大臣,被從豫州潁川郡許縣、整批驅趕至冀州魏郡鄴縣,送到集中營裡「人道毀滅」。連後世學者讀至此處,都不忍顫慄。

操為漢相而召漢百官詣鄴(而殺之),目中尚有漢帝乎?--盧弼《三國志集解》

可見「惡人」董卓,對漢臣還頗為敬重;而「雄人」曹操,對漢臣則冷酷到極點。與固有印象完全相反。

但如果藉此稱董卓「良知未泯」、而認為曹操「喪盡天良」,也並不準確。客觀來說,二人行徑的差異,其實出於「時代限制」。

(2)「先行者」與「後來人」

董卓篡漢時,靈帝剛剛駕崩。雖然東漢的統治已經千瘡百孔,但百足大蟲死而不僵,剛剛鎮壓了黃巾主力的漢廷,餘威尚在。

董卓雖有心謀逆,卻不得不受制於現實。

這就像一個孔武有力的壯漢,被扔在滿是腐敗棉花的破屋子裡,縱有千斤之力、也難以發揮。

與「伏膺儒學、受名教鉗制」的洛陽公卿不同,董卓久在涼州、浸染胡風。他身上有股子混不吝的氣息,也沒有接觸過太多「君臣大義」。乃至被視作「羌胡之種」。

(皇甫規)妻知不免,乃立罵(董)卓曰:「君羌胡之種,毒害天下,猶未足邪!」--《後漢書 列女傳》

因此,董卓雖然不敢殺害公卿門閥,卻對皇權嗤之以鼻,先後謀害了何太后與少帝,將東漢腐儒的遮羞布撕扯得粉碎,嚴重打擊了漢廷尊嚴。使天下梟雄忽然發現:

「原來所謂的皇帝,也不過是個普通人罷了。」

封建時代的皇權,本就是倚靠「神鬼迷信、天人感應」等糟粕進行思想控制。一旦這層面紗被扯下,「群雄蜂起、梟人亂世」的結局,也就不可避免了。

董卓就是充當了這個「打碎皇權迷信」的先行者。

曹操篡漢時,天子已經落魄不堪,被天下群雄鄙視。

彼時(196)呂布奉召不至;袁紹坐觀成敗;劉備忙於與袁術爭鬥,無暇西顧;孫策則著力討伐江東、鎮壓英豪。至於劉表、劉璋之輩,早就郊祀天地、製造偽器,根本不把漢廷放在眼中。

甚至呂布給琅琊國相蕭建寫信,笑稱「郡郡作帝,縣縣稱王」。清晰反映了軍閥們的心理活動。

(布曰)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英雄記》

這種「混亂、僭越、藐視皇權」的大環境,就是董卓為曹操鋪設的「篡代道路」。

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

有董卓「負重在前」,曹操才能「乘涼在後」。皇權的破敗、使皇權的依附者(公卿百官)也變得不值錢,「大肆殺戮、清理異己」遂成為可能。

因此,並非董卓心存良善,而是大環境縛其手腳。並非曹操天生濫殺,而是大環境已然失控,無所限制,遂順勢而進。

一言蔽之,董卓的困境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而繼之而起的曹操,在篡漢的「輿論問題」上則平坦許多。

曹操面臨的阻力比董卓小,卻一生未敢廢帝。實際是因其通曉經學,在個人思想方面,受到的「名教束縛」比董卓要深得多。

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立譽,使世士明知之。--《讓縣自明書》

後以(操)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王沈《魏書》

因此,董卓雖「有心篡漢」,卻處在「壞環境」下,導致不能順利篡代。

曹操雖處在「好環境」(特指皇權威信崩塌)下,卻因自身的「思想束縛」,而未踏出最後一步。

二人的篡逆行為有先有後,本質相似,手段相同。除了「奸亂宮妃」之外,董卓的惡行,曹操一樣不落、全盤效法。甚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通過「魏王霸府」與「九錫之禮」,強行與天子齊平。

一言蔽之,篡漢之路上,董卓是披荊斬棘的先行者,曹操則是尋跡而起的後來人。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曹操和董卓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們有什麼區別嗎
    堂堂的漢獻帝劉協曾經兩次被當做傀儡,曹操和董卓都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最終的結果是曹操成功了,董卓卻慘死街頭!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和董卓的做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有什麼區別嗎?第一:曹操更得人心。
  • 賈詡勸阻曹操打赤壁之戰,這是餿主意嗎?曹操聽後會統一天下嗎
    司馬懿自不用說,雖然司馬懿不受曹操待見,但卻靠抱著曹丕大腿一路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為子孫篡魏打下了堅實基礎。郭嘉更是被認為是第一謀士,素有「郭嘉若在便無三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
  • 三國殺:曹操那句「吾好夢中殺人」,你真的明白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曹阿瞞——曹操,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與故事的人,所以遊戲裡他的武將臺詞也與他的事跡息息相關。奸雄:1.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2.吾好夢中殺人!護駕:1.魏將何在?2.來人,來人,護駕!陣亡:霸業未成…未成啊!
  • 《真龍霸業》武將怎麼用,紅手指帶你玩轉武將
    《真龍霸業》裡面有很多的武將,大家在玩一款遊戲的時候,肯定是要按照自己的需要或是喜好來選擇武將的,這款遊戲中的每一個武將都有著不同的屬性,那麼《真龍霸業》裡面最強武將是哪一個呢?這裡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分析武將的選擇。
  • 連華佗都治不了,曹操到底得了什麼不治之症?光聽名字就脊背發涼
    一代梟雄曹操,縱橫天下多年,最後不是戰死沙場死於敵手,而是敗給了不治之疾——頭疾。很多喜愛曹操的朋友都會想一個問題,如果曹操能夠多活幾年,那麼三國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是不是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曹魏實力強大,最為重要因素就是曹操,當年他也只不過是漢朝的一名普通官員,出身也並不是很好,是一名太監的後代,以至於他成名後都有很多對那這一點來嘲諷他。但曹操此人,甚懂權謀之道,既能英勇刺殺董卓,也能夠挾天子號令大漢諸侯。在達到權力巔峰時,又能夠經受住稱帝的誘惑,在死前都沒有稱帝。
  • 曹操:羅貫中你黑我?我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了嗎?
    何等霸氣而且招黑粉的話,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曹操狂妄的證明,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句話其實並非來自於曹操本人,而是羅貫中根據原話誇張的!太祖,也就是曹操,在當時董卓想要任命自己當個官員的時候,覺得董卓這個人不靠譜,以後一定會失敗,所以不僅拒絕了董卓,而後更是逃了出去。當時跟著自己的部下路過老朋友呂伯奢家裡,於是在那裡借宿。但是當時自己的這位老朋友不在家,他的兒子在家。
  • 曹操找人點評自己的優缺點,在曹操的詳細追問下,這人說了一句話
    曹操找人點評自己的優缺點,在曹操的詳細追問下,這人說了一句話對於歷史故事,小編認為很多人都對曹操這一個人表示非常的熟悉了。因此,他的為人小編也不會給大家再詳細地講解了。自己一定不會對曹操說出這麼大膽的話。如果說出來了,一定會是掉腦袋的後果。其實在曹操20歲的時候,他都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小的芝麻官兒。
  • 曹操那個領著人學驢叫的兒子,其實有才也有趣
    #按:曹丕此人,留給後世的印象不太好,似乎是文不如他的弟弟曹植,武不如他的爹爹曹操,還妒賢嫉能,心胸狹隘。以太史叨叨令看來,這都是對他的誤解。曹丕還是很有幾下子的,文韜武略都不含糊,只是有兩件事敗壞了他的名聲,而這兩件事細說起來他都有點冤。 曹丕讓後世反感的第一件大事:篡弒漢帝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大魏國。
  • 曹操沒有辦法駕馭呂布嗎?
    曹操說是養老鷹一樣對待呂布,呂布就沒有辦法離開了。也就是餓著呂布,不能餵飽,餵飽了不僅要跑,而且傷人。陳登用這些話對呂布說了,正中呂布心窩,呂布也就認了。呂布不責怪陳登,說明陳登與曹操的話是擊中了呂布的弱點。由此觀之,曹操對呂布有深刻的理解,曹操制服呂布也就有辦法了。如果要養呂布,就必須餓著養,不能餵飽。餵飽了就要跑。
  • 白門樓上曹操聽信劉備之言處死呂布,他的行為是不是過於草率?
    對於劉備而言,他顯然是呂布的「黑粉」,在白門樓上正是他對曹操說了一句話讓呂布葬送了性命。據史書記載,呂布被曹操圍困走投無路之時,於是在白門樓上主動向曹操請降。呂布被曹操擒住之後,立即表示願意歸順。而在一旁的劉備立即對曹操說道:「曹公難道忘了呂布是如何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曹操聽完劉備的話便將呂布處死了。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
  • AI復原古人容貌:曹操的臉看久會感到不適,樓蘭女子堪比四大美人
    我國古代很多人都是相由心生的忠實擁躉,例如《史記》中就記載了漢高祖劉邦的長相:高額頭、牛鼻、美髯,有龍相,此面相者必定貴不可言;曹操認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頭生反骨」之相,認為他必定是一個禍害,一直暗自提防著司馬懿。
  • 曹操在歷史上的武力:十歲與「蛟」搏鬥;刺殺張讓全身而退
    這條鱷魚打算獵食曹操,但是曹操沒有驚慌,而是奮力抵抗,最終逼退鱷魚。曹操沐浴完事回家,也沒有跟大人說起這件事。後來有個人遇到一條大蛇,嚇得四處亂跑。曹操笑著說:"我遇到蛟的襲擊尚且沒感到害怕,他怎麼害怕蛇到這個程度呢?"眾人問曹操是怎麼回事,才了解曹操在譙水擊蛟的危險經歷。
  • 呂布死前用六字說破劉備本性,可惜曹操沒有聽懂,至今也沒人相信
    本來呂布還在掙扎,表示如果曹操能接納他,他能成為曹操的助力,但是這時候劉備卻提醒曹操呂布曾經投靠又背叛的主子,讓曹操堅定了殺他的決心。呂布見劉備如此不顧念昔日轅門射戟救他的情分,於是死前大喊六字:「是兒最叵信者!」說破劉備本性,只可惜當時包括曹操在內的所有人都沒聽懂,更沒有放在心上。
  • 誰是曹操找到後代?DNA說了算.
    根據《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記載,曹操的嬪妃除了原配丁夫人無子嗣外,共育有二十五男。其中比較廣為人知是曹丕、曹植、曹衝。在族系延續中記錄最詳細的,自然是後來登基做了皇帝的曹丕這一脈。 不過,曹魏後來被司馬氏篡政,有一種說法是曹氏一族被滅門。但韓昇說,司馬氏篡魏確實誅殺了曹操不少後人,但絕沒有滅門。
  • 曹操早年的發展軌跡,缺糧,背叛,要挾,他是怎樣挺過來的?
    自董卓擾亂天下以來,洛陽地帶的百姓不堪忍受戰亂,紛紛東奔徐州。徐州牧陶謙亦是東漢諸侯中的一方英豪,上任後不僅攻破境內黃巾殘部,還屢次出兵協助朱俊討伐董卓。史載徐州百姓殷盛,谷實甚豐。當然,鄰居過得好總是會引來餓狼的覬覦,曹操就是那頭覬覦鄰居財物的餓狼。
  • 曹操一生過與功,到底什麼比較多,他是有才華的
    知道了解歷史的都應該聽過曹操這個人。其實還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就比如說曹操的出身,其實啊,曹操的父親是一個宦官從外面撿來的孩子,雖然他們家裡有些錢,但是很多人還是看不起他們的出身。因為畢竟曹操的爺爺是一個宦官,可是曹操從小就不被別人看好,但是他總是覺得自己有一番志向。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