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 記清華「教授們的教授」、95歲的理論物理學家張禮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張禮教授坐在書房中,疫情期間,他就是在這裡給學生們在線授課的。本報記者王京雪攝

他是新中國教齡最長的大學教授,是教授們的教授,老師們的老師。他的學生可以從「20後」排到「00後」,其間英才輩出

問及讓他自豪的學生,他怕說不完整,乾脆放棄「列舉」。不過,我們知道,早在山東大學做助教時,他帶的第一批學生裡,就有我國雷射研究領域的先驅者之一馬祖光。5年前,他過90歲生日,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的是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

清華大學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一句沿用至今的口號,叫「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已經幹了70多年啦。」張禮說,常有人問他這麼多年來,動力何在,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覺得有意思!」

張禮先生是那種歲月拿他沒轍的人。這一點,年紀越大越明顯。

年輕時和時代角力,年老時和時間角力,這位95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82年清華物理系復系後的首位系主任,1949年正式踏上大學講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退休就接受返聘,繼續留在講臺上,至今每年春季學期都仍會開課。

他是新中國教齡最長的大學教授,是教授們的教授,老師們的老師。他的學生可以從「20後」排到「00後」,其間英才輩出。

問及讓他自豪的學生,他怕說不完整,乾脆放棄「列舉」。不過,我們知道,早在山東大學做助教時,他帶的第一批學生裡,就有我國雷射研究領域的先驅者之一馬祖光。5年前,他過90歲生日,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的是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

最近,張禮剛講完本學期的「量子力學前沿選題」課,這是1998年,他73歲時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講到今年已經講了22年。因為講的是「前沿」,每一年,每節課,他都得重新準備教案,更新大量內容。

跟過去站在教室裡講課不同,受疫情影響,今年他講的是網課。這位95歲的老教授適應得好極了,發現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學生比面對面聽課時更願提問。他希望恢復正常上課後,能想辦法結合線上授課的長處。

直到現在,張禮還在不斷琢磨,怎樣講課能讓學生們更愛聽,學到更多東西,產生更大的興趣。

他清楚地感受到每代學生各有不同,去年秋天,他在黨支部組織生活會上做自我檢查,說在幫助學生上做得不夠,比如只在課後答疑,讓有不懂問題的學生主動來問的做法,更適合從前一門心思念書的學生,不適合成長在各種外界誘惑裡的新生代,必須改進。

為此,今年他在每周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正課外,增設了一次專門的答疑課,效果不錯。

清華大學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一句沿用至今的口號,叫「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已經幹了70多年啦。」張禮說,常有人問他這麼多年來,動力何在,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覺得有意思!」

採訪中,他至少說了15次「有意思」——物理,真有意思;講課,真有意思!

學不厭,教不倦。

所有人都覺得他真不像90多歲的人,全然無視大眾對「什麼年齡做什麼事」的普遍認知。「沒人規定我要怎麼做啊?」張禮說,在任何年齡,他都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講課是我的救命稻草」

物理對他有不變的「引力」,「什麼東西把我撬走了,它就又把我吸回來。」他笑著感嘆,「人生啊,我這輩子就和物理幹上了」

「現在很多家長要監督甚至逼著孩子用功,這不行,這麼弄他根本不喜歡這東西。我小時候是玩大的,幹什麼都找有意思的做。」

1925年,張禮生於天津,父親是有名的中醫,家境殷實。作為家中獨子,家人對他沒太多要求,只要別出門亂跑,他盡可以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拿方匣子照相機拍照,用鑽石針唱片機放京劇,從收音機裡聽古典樂……後來,張禮一輩子都喜歡攝影、京劇和古典樂,書房裡有一排排相冊,和一打打唱片。

「念書當然費力氣,但在這個過程裡,我也能找到趣味。」中學時,張禮對物理產生興趣,「力熱聲光電,裡面有好多道理,多有意思!」

高中畢業,他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物理系。4年後,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在剛復校的山東大學做了一年助教後,張禮考取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出國深造。

1948年秋天到美國,剛讀完一學期,有中共地下黨員朋友動員他回國參加革命。1949年初,張禮給導師留了封信,悄然回國。

他的導師、物理學家菲利普·莫裡森,後來多次寄來最新出版的物理書。張禮家中仍保存著1951年時收到的一本《量子力學》和莫裡森的隨書來信:「衷心祝願你和所有新中國人民擁有和平且充滿創造力的未來。」

回想求學經歷,在康奈爾大學的半年雖短暫,卻因為莫裡森和著名物理學家費曼的存在,成為張禮難以忘懷的時光。

他永遠記得聽費曼講課時的心情,「這個人有魔力,講課太迷人、太有意思了,跟變魔術似的,一下就把我吸引住,我後來無論什麼情況都一心要搞物理,和費曼有關。」

回國後,張禮先到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任教,又由國家公派到蘇聯列寧格勒大學進修。1957年,32歲的他調入清華,參與創建為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成立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張禮最想做的,一直是物理科研,探究物理學裡的「道理」。但國內師資人才稀缺,到清華不久,他就相繼出任工程物理系核物理教研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職務,長期分管教學及研究生培養,一半以上的時間搞行政,剩下時間搞教學。

「講課是我的救命稻草,科研搞不成了,我靠講課不丟業務。」張禮說,「而且這也很有意思。」

他一門接一門地講,原子核理論、原子核結構、原子核衰變、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磁流體力學、受控熱核反應……許多專業課過去沒學過,就先自學,邊學邊教。「科研搞不成,搞教學也是搞物理,我也喜歡。」

最痛苦的是「文革」時期,課也講不成,整天開會挨批。有朋友把書全賣了,說再也不乾物理。張禮一本沒賣,「我將來還要幹這個,雖然看不到出路,很苦惱,可我這志向並沒有改,那就等著吧。」

等「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哎呦!我這個高興,熱情高到什麼程度?」張禮回憶,物理學家趙保恆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講課,當時已經50多歲的他,約著比自己年輕20歲的北大物理學教授趙志泳,每周兩三次從清華北大騎車去玉泉路上的高能所聽課,一堂不落。

楊振寧、李政道回國講課、作報告,他也全去聽了。「好不容易有機會學習,趕快好好學,那是我人生裡最快樂的時間之一。」他覺著能與這種快樂相提並論的,是家裡小孩誕生的時刻。

被時代的風浪裹挾前進,對物理的熱愛是張禮內心的壓艙石,不論現實把他推向哪個軌道,一有機會,他就想方設法偏回心之所向。

物理對他有不變的「引力」,「什麼東西把我撬走了,它就又把我吸回來。」他笑著感嘆,「人生啊,我這輩子就和物理幹上了。」

永不退休的退休教授

當時,他的學生不少在二機部工作,「那是給國家起了多麼重要作用的地方,一看那些骨幹,好多是我們培養的,我特別激動,覺得自己可真不白活」

「文革」中,清華大學曾開設固體物理等4個研究班,沒辦多久被叫停。「文革」結束後復班,學生們點名要張禮來講量子力學。「我高興極了,非常願意去教,學生們這樣欣賞我,我教得也很使勁。」

固體物理班班長隋森芳,200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接受清華大學採訪時,他提到當年張禮用英語給他們講量子力學課,「把微觀世界描述得惟妙惟肖,他在講臺上的一舉一動,直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顧秉林也是這個班的學生。他說張禮是清華老師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之一,「講課條理清晰,任何概念和內容都非常深刻,我們討論哪個老師影響大,很多同學都提到他。」

「我很珍視學生們對我的肯定,很喜歡他們,也很惦記他們,他們給了我很多力量。」張禮說。

1974年前後,他去二機部(即後來的核工業部)參觀,他的學生不少在這裡工作,「那是給國家起了多麼重要作用的地方,一看那些骨幹,好多是我們培養的,我特別激動,覺得自己可真不白活。」

他總想著,怎麼能為學生們多做點事,這一想就是70年。

20世紀80年代,張禮觀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報告,開了門叫「近代物理學進展」的課,「我想幫學生們學會找問題,問題找得最好的就是諾獎得主們,所以我就給學生們介紹一些諾獎得主的工作,他們怎麼發現問題,怎麼解決問題,希望給他們啟發。」

1995年,物理界發生了一件大事,科學家們首次成功製造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張禮一聽說就感覺這很重要,希望大家重視起來。他跑到物理系宣傳,又去清華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組織討論會,70出頭、退休多年的人了,沒課題,沒經費,沒隊伍,沒義務,但他卻樂於做這種努力。

「這東西有意思,而且重要。參加討論會的學生越來越多,也有人轉做這方面題目,我折騰半天,能吆喝一群人一起來研究這個,已經夠高興了。」張禮說。

清華高研院教授翟薈後來從事的就是這一領域的研究,他也是1998年,張禮開設「量子力學前沿選題」課的第一班學生,現在成了辦公室跟張禮打對門的同事。

張禮常去參加翟薈組織的課題組討論,「我得聽聽、學學,跟上發展啊,自己做不了不要緊,但要知道發展到哪一步了。」

在翟薈看來,張禮是真正以科研為樂的人。年前,張禮對他說,自己正在看翟薈之前一個學生的畢業論文,「可能聽我們講到論文裡的一些內容,覺得有意思,他就把論文拿來學了。」

翟薈認為,「張先生最讓人尊敬的有兩點,一是他至今仍對科研新知有興趣,新的東西出來,他還會很有激情地去學;另一點,是他從70多歲到現在,始終堅持教學。」

今年和張禮搭檔,一同進行「量子力學前沿選題」線上教學的清華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對此有同感。「說是退休,但他從沒在真正意義上退休,以前的研究狀態和習慣,很多都保留到現在。他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對年輕學生的想法也能很快理解。」

胡嘉仲去年剛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國,「量子力學前沿選題」是他從教生涯的第一門課。10年前,他在清華讀書時,選修過這門課,「我現在的研究方向就是聽張老師的課後產生興趣的。」

回母校任教後,胡嘉仲主動找張禮,希望參與授課,剛好張禮也一直在找接班人。「我是做理論物理的,胡老師是實驗物理學家,我們搭檔太有好處了,對學生的訓練可以更全面。」

他們常一起討論怎麼把課程講得更吸引學生,胡嘉仲會建議講課時使用更前沿、甚至網絡化的表達,運用包括B站動畫在內的各種網際網路資源,張禮會強調對重要知識,不僅要講內容,還要講歷史背景和故事,讓學生充分理解一個問題從提出到解決,是怎麼一步步實現的。

張禮喜歡講課,「教學時,感到自己盡了責任,對學生有好處了,就會得到滿足。」

偶爾遇到煩心事,一開始備課,他心情就變好。

講課之餘,張禮在退休後還翻譯了華人物理學家徐一鴻的科普作品《可畏的對稱——探尋現代物理學的美麗》,獲得2014年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獎。

責任感是當代學生的必備特質

「沒有這種責任感,什麼事只看個人利益,今天這個合適做這個,明天那個合適做那個,很難有大出息」

張禮的很多學生,都聽他講過自己治學中的一大憾事。

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做理論物理研究時,張禮發表的有關「電子-正電子系統的定態及其湮沒轉變」的論文,被國際公認為正電子湮沒譜學的奠基性文獻。學校為他安排了類似博士後的職位,希望他繼續深鑽,但他沒理解校方用意,也沒向人討教,匆匆交差回國。

幾年後,一位美國教授用他的方法深入研究,發展了全新的分支學科「正電子湮滅譜學」。這位教授後來到清華講學,特地打聽了張禮的消息,並在作報告時向他致謝。

「一個研究方向,愣讓我毫不在乎地丟掉了,這是我會記一輩子的遺憾。」張禮講這件事給學生們聽,希望他們吸取教訓,在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動請教的習慣。

他認為很多中國學生都是過去「培養乖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受害者,像他自己,就是「乖大的」,「不太會闖自己的路,別人闖出來的路,我有能力跟著走,並走出一定結果,可為什麼不自己闖呢?」

教了70多年書,他說想教給學生們的,首先是知識,然後是方法,最後是思路,也就是如何找到問號並解決。

他認為今天的中國學生,首先應具備的特質是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這是必要條件,要從這個角度思考自己想做什麼樣的人。沒有這種責任感,什麼事只看個人利益,今天這個合適做這個,明天那個合適做那個,很難有大出息。」

其次,「我真是希望我的學生,學什麼都真正感興趣地學,真正去愛它,想把它跟自己造成一個再也分不開的關係,得有這樣的感情。」

說到底,他不願看見年輕人只是出於功利心、帶著過於輕浮的企圖選擇學習方向。

備課閒暇,他和胡嘉仲討論,在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的形勢下,中國的科技水平如何能趕上甚至超越對方,他們認為教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

在80歲生日宴上,張禮曾發表演講,夢想未來的清華物理系成為學術創新的發光點,「我一直有這個夢,希望我們的教育不斷提高,不僅吸引國人,還能吸引全世界的學者來學習。」

「找最吸引自己的事,玩命去幹」

「這個年紀是可以不幹了,但我願意幹啊,我還想幹呢!」張禮不計得失成敗地做了一輩子自己愛做的事,也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快樂

今年,張禮的著作《量子力學前沿問題》將推出內容更豐富的第三版,還有一本去年完成翻譯的經典物理教材譯著即將面世。「這個年紀是可以不幹了,但我願意幹啊,我還想幹呢!」

從52歲到90歲,張禮每天清早5點半,會出門跑3公裡步,近幾年才在醫生建議下改成快走。

7點左右,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9點,躺上床看報,打開CD機放古典樂,困意上頭就關燈睡覺。

翟薈覺得張禮的生活幾十年一成不變,規律到單調,作為旁觀者,很難從中找到什麼了不起的故事。

「看上去平淡,但只有很少很少很少的人能做到。尤其在做出成就後,還能保持這種純粹的科研生活,更不容易,因為很多人的精力重心都會離開學術,轉向各種社會活動。」

如果要追逐名利,張禮是很有資本的,「在他那個年代,他做出了許多不錯的工作。包括2013年,他和徐湛等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的工作獲得中國物理學會周培源獎,這是國內理論物理方面的最高獎。他們的工作被國際同行稱為Chinese Magic(中國魔術),至今仍有很多用處和新發展。」翟薈說。

但張禮對名譽加身或追求名利都沒什麼興趣,也不怎麼參加評獎之類的活動。他只是簡單快樂地幹自己的物理教學。

走過近一個世紀風雨,在張禮看來,人生在世,什麼最重要?

「做出你可能做出的貢獻。」他這樣回答,「有多大本事都使出來就行了。」

他認為自己就是個普普通通、老老實實的人,其實沒太多人生經驗可供人參考。跟子孫輩交流,也只跟他們講最簡單的幾條:要老老實實學習,要儘可能幫助別人,對幫助自己的人要感恩。

「我的一生很平穩,沒怎麼在很不利的條件裡折騰,有人說我是『福將』,包括『文革』時,我也沒進勞改隊,比較幸運。」

但張禮先生的福氣,或許不是來自運氣,而是來自他一生都遵從自己內心,以及永不厭倦的好奇、持之以恆的熱忱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他不計得失成敗地做了一輩子自己愛做的事,也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快樂。

「如果您現在是個年輕人,會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他「哈!」地笑出聲,興致勃勃地暢想,「那選擇太多了,要找最有意思、最吸引自己的事情,玩命去幹。當然也不是整天只幹活,」他抬手指指書桌旁的唱片機,「還要聽聽這些。」(記者王京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為祖國健康工作70年,「有意思!」 記清華「教授們的教授」、95歲的...
    年輕時和時代角力,年老時和時間角力,這位95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82年清華物理系復系後的首位系主任,1949年正式踏上大學講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退休就接受返聘,繼續留在講臺上,至今每年春季學期都仍會開課。  他是新中國教齡最長的大學教授,是教授們的教授,老師們的老師。
  • 95歲清華物理系教授在線開課公式:71+1=+∞
    他,叫張禮,今年 95 歲,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也是清華園裡教齡最長的教師。他的教齡與共和國同齡,今年是他從教的第 71 年。他,叫胡嘉仲,今年 32 歲,清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去年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到母校任教,今年是他任教的第 1 年。2 月 20 日上午 9:20,胡嘉仲背著電腦包,戴著口罩,騎著電動車來到張禮先生家樓下。
  • 95歲清華老教授首次在線授課,講量子力學
    95歲的張禮,是清華大學教齡最長的老師。32歲胡嘉仲,迎來在清華園任教的第一年。這個春天,清華大學首次啟動全校性大規模實時、互動、異地、分散的在線課堂教學。曾經是師生的兩人,變成同事,聯手開設「量子力學前沿選題」,今天,是他們在線雲課堂首次亮相。
  • 95歲清華教授開直播授課上熱搜,網友:我再也不逃網課了
    95歲的張禮老師,是清華大學教齡最長的老師。32歲的胡嘉仲,迎來在清華園任教的第一年。這個春天,清華大學首次啟動全校性大規模實時、互動、異地、分散的在線課堂教學。曾經是師生的兩人,聯手開設「量子力學前沿選題」,2月20日,是他們在線雲課堂首次亮相。
  • 楊振寧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1898年7月16日,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學最主要奠基人之一葉企孫在上海出生。他先後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培養了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在內的一大批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段一士教授逝世
    【蘭州日報訊】12月22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和物理教育家、蘭州大學資深教授、原物理系系主任段一士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2月21日17時45分在蘭州不幸逝世,享年90歲。    段先生歷任蘭州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物理系主任等職。
  • 江蘇文化日曆 | 周培源:清華第一位理論物理學家
    終年91歲。周培源,江蘇宜興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曾任北大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等職,是我國理論物理和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世界當代流體力學四位巨人之一。他還是傑出的教育家,許多著名學者都曾受教於他,如彭桓武是他培養的第一位研究生,王竹溪、林家翹都曾跟隨他做研究,楊振寧、錢三強、何澤慧都曾聽過他的課。
  • 丘成桐教授簡介
    1969年香港中文大學數學專業畢業後,他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深造,22歲便在陳省身先生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他先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紐約州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任職。於1987年起任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至今,並於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廣義地說,丘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在幾何學。他是第一個對微分幾何和微分方程進行融合的人,並依此解決了這兩個方向中存在已久的一些問題。
  • 清華教授朱邦芬:培養孩子成材的4要素!教育,要先學會「鬆綁」
    文 | 名師講學習方法朱邦芬,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原藉江蘇宜興,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英國物理學會會士。2003年—2010年間,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放棄中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一席話引人深思
    一項調查便指出,在美國矽谷之中至少有兩萬多名清華北大的高科技人才工作。人才流失也是我國科學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人才培養困難、人才外流嚴重的原因,在小編看來癥結是不一而同的。而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從天才物理學家尹希的人生軌跡之中窺見一二。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放棄中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一席話引人深思
    一項調查便指出,在美國矽谷之中至少有兩萬多名清華北大的高科技人才工作。人才流失也是我國科學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人才培養困難、人才外流嚴重的原因,在小編看來癥結是不一而同的。而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從天才物理學家尹希的人生軌跡之中窺見一二。
  • 年輕教授評陸盈盈事件:那些27歲的教授們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浙江大學27歲的陸盈盈獲評教授引起輿論紛爭,最後浙江大學網站將她的頭銜從教授改為「特聘研究員」。對於網絡上的紛爭,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薛宇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歷數了那些年輕的教授們,表示這一事件並不應該大驚小怪。
  • 諾貝爾獎獲得者特霍夫特教授訪問理論物理所
    8月6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邀請,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特霍夫特教授在理論物理所「前沿科學論壇」上作了題為「Waiting for the Higgs Particle Scalar Fields in Physics期待中的希格斯粒子:物理學中的標量場」的報告。
  • 沈向洋創造清華歷史 成為史上首位視頻聘任的清華教授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文/郭一璞來源:量子位(ID:QbitAI)今天早上,離開微軟的沈向洋正式續聘清華,在清華講了第一堂課。去年11月沈向洋離職微軟後,就在本周前幾天,沈向洋續聘清華,在清華的title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說,這是清華大學歷史上第一次以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聘任儀式,校長連線發聘任書。
  • 楊冪親大伯是清華教授成網紅:年過花甲肌肉男
    更有網友爆料稱,這位「肌肉男」叫楊曉京,今年已經61歲,是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重要的是,他還是當紅演員楊冪的大伯!  此前,楊冪的父親也專門在微博上披露:這位「肌肉男」實際上是他的哥哥,四肢發達頭腦也發達。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精通三國外語,「巨牛!」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 12歲上中科大,17歲哈佛讀博,31歲哈佛教授——物理學家尹希
    1993年,尹希9歲半,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當時是全班三十多個孩子裡倒數第二小的。 1996年,年僅12歲的尹希從北京八中少兒班,以572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6級少年班,成為該校最小的一名學生。在少年班學習期間,尹希各科成績均在90分以上,年年獲得獎學金,且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全面發展。
  •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如何妙用數學語言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學生記者 李延欣)3月23日下午,第20期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在人文圖書館未央廳開講。本期主講人單芃教授、吳昊教授均來自清華丘成桐數學中心。
  • 顏寧19歲入清華,30歲成清華教授,40歲成美國院士,為何仍單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顏寧,是中國科學界一個比較傳奇的存在。她是我國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之一,年近40歲就成就了院士,培養了很多優秀學生。雖然她的名聲很大,但是她卻是一位只有43歲的女科學家。顏寧為何會收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呢讓我們一起開了解一下顏寧的傳奇人生吧!
  • 清華回應39歲顏寧出任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持開放態度
    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科學家顏寧將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一事已經塵埃落定。  5月9日,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針對此事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顏寧教授經本人慎重考慮並與學院和學校領導仔細溝通,已決定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M.
  • 中國美女天才顏寧:畢業於美國名校,30歲成清華教授,至今未婚
    清華和北大一直都是我國最為頂尖的學校,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人們也都知道,只有各個地區的佼佼者才有機會進入北大清華學習。而能夠在清華北大擔任教授職務的更是世界上在這個領域的最頂尖的學者,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成為不了清華北大的教授。但是清華卻有著一位三十歲的美女教授,並且至今仍獨身一人。這位美女教授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