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特霍夫特教授訪問理論物理所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8月6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邀請,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特霍夫特教授在理論物理所「前沿科學論壇」上作了題為「Waiting for the Higgs Particle Scalar Fields in Physics期待中的希格斯粒子:物理學中的標量場」的報告。

本次報告是由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共同舉辦的。理論物理所吳嶽良副所長主持了報告會,並代表歐陽鍾燦所長對特霍夫特教授的來訪表示歡迎。著名科學家彭桓武和戴元本、於淥、歐陽鍾燦、鄺宇平、李家明等院士出席了報告會,來自北大、清華等22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名師生聆聽了報告。聽眾對特霍夫特教授的報告非常感興趣,會場氣氛熱烈。報告之後,大家踴躍提問,特霍夫特教授高興地回答了聽眾的問題。

當天下午,特霍夫特教授訪問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並與吳嶽良副所長以及理論物理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有關專家、青年學生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專門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從夸克禁閉到暗能量和暗物質,從弱電統一到超弦理論,從QCD瞬子解到黑洞,從夸克-輕子質量起源到CP破環的起源等,探討的問題幾乎涉及從微觀基本粒子到宇宙的整個領域。大家真正體會到與諾貝爾獎獲得者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接觸的感覺。

晚上,特霍夫特教授出席了理論物理所的特邀晚宴。

特霍夫特教授1946年生於荷蘭,1972年獲荷蘭Utrecht大學物理及數學博士學位,1977年起至現在任Utrecht大學教授,1982年當選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86年當選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榮譽院士,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量子場論、粒子物理、弦理論、量子引力。

特霍夫特教授在「Waiting for the Higgs Particle: Scalar Fields in Physics--期待中的希格斯粒子:物理學中的標量場」報告中介紹,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其中三種相互作用可以納入楊-米爾斯理論的框架,這些相互作用由規範對稱性來決定,並由此夠造了描述這三種相互作用的所謂的標準模型。當規範對稱性沒有被破壞的時候,這些規範場是沒有質量的。然而現實世界中,有些規範場是有質量的,從而規範對稱性也就隨之破缺。它們的質量可以來自於一個標量場真空的自發破缺。但是當我們談論在極小尺度或者很高能量下的物理時,規範場的質量是可以忽略的,這時規範對稱性又恢復了。特霍夫特指出這個標量場有可能是基本場,類似於超多重態中的標量場。但是他更傾向於相信這個標量場是一個由費米場複合而來的場,類似於超導中的庫帕對或者由兩個費米子形成的束縛態所對應的有效的標量場。

特霍夫特還討論了自然性原理。這個原理說自然界中小的參數為零的時候,一種對稱性就會出現。另外他還討論了現在我們所認為是基本常數的常數,比如牛頓引力常數、光速,精細結構常數等,是否真的是常數。他的討論認為若這些常數隨時間演化在理論上很難解釋,不過將有更精確的實驗來判別。

特霍夫特所在的荷蘭理論物理研究所是一個小所,但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半葉理論物理發展的一個光輝的「奇點」,特霍夫特的到訪及十幾小時的報告、討論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有很大的啟發。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回鄉訪問
    2014年4月21日-25日,在省、市外僑辦有關負責同志的陪同下,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平頂山市寶豐老家探親訪問,與鄉親重敘舊情,與中學、高校師生座談,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這是崔琦教授闊別家鄉63年後重回故裡。
  • 菲爾茲獎獲得者吳寶珠教授來校訪問
    哈工大報訊(蘇思邈/文 蘭銳 尚明銳/圖)7月5-6日,菲爾茲獎獲得者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來校訪問,校長周玉院士、副校長韓傑才院士和副校長任南琪院士分別會見了吳寶珠教授。學校領導對吳寶珠教授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肯定了吳寶珠教授對數學領域的貢獻,和吳寶珠教授深入探討了哈工大未來的數學學科建設和布局,希望與吳寶珠教授展開長期合作並邀請他參與哈工大數學學科建設,並期望通過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在哈工大打造國際一流數學研究基地。吳寶珠教授對我校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
  • 瑞士聯邦工學院Michael Gratzel教授訪問物理所等
    Michael Gratzel教授參觀物理所實驗室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慶波研究員的邀請,中國科學院2010年度「愛因斯坦講席教授」獲得者、瑞士聯邦工學院著名光電化學家Michael Grätzel教授於8月21
  • 俄羅斯普通物理所教授Igor Veselovsky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俄羅斯普通物理所教授Igor Veselovsky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8-09-26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諾貝爾獎獲得者扎堆的大學,原來是這樣的?
    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每年的頒獎更是精英匯聚的盛宴。精英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育,維基百科根據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業或任教院校的統計,總結出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赫然在列。
  •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1953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似乎有點意思,比如某位二戰時期盟軍的最高領袖之一,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期有幾個獲此殊榮。澤爾尼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澤爾尼克於1915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比如愛因斯坦愛好小提琴;馬克斯·普朗克愛好彈鋼琴、唱歌等,可謂藝術氣息滿滿。
  • 紀念 | 核界泰鬥有馬朗人先生與近代物理所
    他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8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名譽博士。圖 丁仲禮向有馬朗人頒發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證書有馬朗人是改革開放初期最早來訪近代物理所的重要外國專家之一
  • 歐洲化學與生物學研究所Ivan HUC教授訪問化學所
    HUC教授作報告11月22日,歐洲化學生物學研究所Ivan HUC教授應邀訪問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並作了題為Foldamers: expanding the chemical space的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楊教授訪問浙大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6日訊(記者 耿玥 通訊員 林釗宇)12月3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遺傳學家麥可·楊(Michael M.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obel Prize Inspiration Initiative, NPII)序幕。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會見項目團一行。吳朝暉表示,在全球科技和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諾獎科學家成為溝通高校及青年科學家的橋梁,不僅對浙大,而且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將產生重要意義。
  • 諾貝爾獎獲得者傾情出任未來實驗室學苑名譽院長
    諾貝爾獎獲得者Sheldon Glashow 謝爾登·格拉肖教授便是其中一位。這令格拉肖教授產生了強烈共鳴。「我從來沒想過要去追求諾貝爾獎,能夠將科技用來造福人類,讓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這才是我真正惦記的事情。」格拉肖教授說道,這與學苑的追求異曲同工。
  • 中科院院士王恩哥一行到工程熱物理所訪問交流
    中科院院士王恩哥一行到工程熱物理所訪問交流 2019-03-16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3月1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一行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訪問交流
  • 諾貝爾獎獲得者Aaron Ciechanover·為峰會演講
    「2020未來實驗室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成功邀請到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將為峰會致辭。阿龍·切哈諾沃於1970年畢業於希伯來大學哈德薩醫學院,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81年獲得以色列理工學院醫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84年擔任以色列理工學院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高級講師(終身教職);2002年擔任以色列理工學院傑出研究教授;200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格拉斯哥大學,簡稱格大,是全球最為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英國老牌名校,全球百強大學,歷年排名最高為全球51名。迄今為止,格拉斯哥大學已經培養出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下面我們來說說知名的幾位。
  • 發生在南京大學的故事:諾貝爾獎獲得者與中科院院士之間的互相吹捧
    1988年,在南京大學舉行過一次理論化學培訓班,筆者作為南大在讀博士生參加了部分接待工作。培訓班開幕式上,由高鴻先生致歡迎詞。高先生先介紹了李遠哲的學術成就,然後話鋒一轉:「李遠哲先生不僅學術上造詣很深,而且心繫祖國,時刻記住他的根。前幾年,我訪問伯克利的時候到他家去做客。沒進家門,就聽見錄音機裡傳來悠揚的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詞。」
  • 兩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合影,他們曾是合作關係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1]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左邊楊振寧,右面李政道1946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1946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1949年兩人開始一起合作研究。
  •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 2020年,英國又誕生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上個月因受疫情影響,備受全球學界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低調舉行啦! 其實,新冠病毒並非人類當下面臨的唯一難題,還有許多疾病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其中就包括曾讓人談及色變的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