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隻「知更鳥」?——《正義的慈悲》影評

2021-01-08 桃桃子說娛樂

許多隻知歌唱得知更鳥,被人當作罪惡的藍鳥——「名正言順」地處死。為了祭奠這齣尚未落幕的悲劇,哈珀·李於1960年寫下長篇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次年該書獲普立茲獎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造就了一段文學與影史上的傳奇。

經典難以被超越,卻始終被模仿!《正義的慈悲》便取材於哈珀·李家鄉美國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市的一起真實冤案,從案發地的「純屬巧合」到劇情的「或有雷同」,都不難看出新片向經典致敬的誠意。只是這種致敬往往沒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討巧之功,反倒容易因身處「大樹」冠蓋之下而「寸草不生」,好在「真相」與「公正」——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

筆者無意評價經典與新片的優劣,因為將時代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加以對比,既有失公允也無太多價值。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境遇和使命,對經典的傳承永遠比攀附更重要。筆者僅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分析經典傳承的脈絡,由此切入也許還能串聯起一部正義與慈悲的史詩。

一、劇情設計的真實感

藝術源自生活,必定根植於現實土壤;藝術高於生活,也應遵循社會規律。律政電影則必須反映司法現狀,才能賦予作品以質感和底蘊。前者取材於1931年阿拉巴馬州一起多人心知肚明但並未昭雪的黑人被控強姦案,並基於哈珀·李的法學教育背景及其父親的法律職業經歷加以創作。新片改編自美國黑人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紀實小說《正義的慈悲:美國司法中的苦難與救贖》,講述了哈佛法學院畢業的布萊恩放棄高薪職位,來到阿拉巴馬州擔任死囚法律援助律師的艱難歷程,而故事主線便是1987年門羅維爾市黑人伐木工強尼·D蒙冤被判死刑案。

相對而言,布萊恩的律師經歷及職業素養應該比哈珀·李更勝一籌,影片結尾也以布萊恩的本人出鏡為影片的真實性加持,但是並不意味著親歷者的故事就一定更加引人入勝。電影畢竟不是紀錄片、更不是復盤辦案過程,給人以「真實感」的手法既有「工筆細描」也有「水墨寫意」,不拘泥於外相的意境真實,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布萊恩律師的成長曆經坎坷。1989年,布萊恩不顧母親「擔心為他舉行葬禮」的憂慮,為了給「最需要的知更鳥」提供幫助而來到阿拉巴馬州。他深知如果沒有母親的愛,自己將會像曾經探視的年輕囚犯一樣永遠生活在泥沼中,他感到有責任要把這份愛傳遞給被視作「人渣」的死囚們。

儘管哈珀·李的同鄉們早已習慣以她和「芬奇律師」為傲,但對布萊恩的民權事業心存芥蒂。房東一聽為死囚服務,便撕毀租約,助理伊娃只得在家裡為布萊恩提供第一間辦公室;白人警長泰特則認為,布萊恩為死囚辯護與讓殺人犯重回街頭毫無區別;獄警也要求布萊恩在會見囚犯前要脫光所有衣服接受安檢,並以冷笑「宣布」檢查結束。這些場景也許並非布萊恩所親身經歷,但讓人確信它們都曾在現實世界裡發生過。

二、故事內涵的時代感

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訓,便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冤案的殷鑑不遠,但反省與糾錯遠低於民眾預期,以至於時常需要各種聲音來警醒。不同時代的蒙冤者各有各自的不幸,受冤原因、洗冤歷程也各不相同;冤屈,總會打上永不磨滅的時代烙印,這也是電影記錄歷史的契機。

自上世紀3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社會文明的腳步鏗鏘有力,對於黑人的私刑已經銷聲匿跡、不同種族擁有法律條文上的平等權利,但兩部電影所揭示的種族歧視、司法不公、世俗偏見等社會頑疾從未根除。從殖民主義背景下赤裸裸的「合法歧視」,到資本主義制度下長期固化的「階層差異」,黑人卸下了有形的鐐銬,卻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有效的刑事辯護、充分的權利保障、理性的輿論評判,不太眷顧出生時就有「原罪」的族群。在強尼·D與白人女子偷情後,人們便認定他是詐騙犯、黑手黨,聽聞他涉嫌「殺人」更覺得「瘋狗」死不足惜。

進步的陽光未必普照,時代的塵埃卻很「公平」,戰爭等歷史風波不會對黑人有絲毫的仁慈。在越戰中遭受的心理重創的同監死囚赫伯已經被拋棄,他飽受創傷性應激障礙和貧窮折磨,由此厭倦生活的味道,便以一顆殃及無辜的炸彈將自己送上電椅。布萊恩親眼目睹赫伯生命的最後時刻,切身感受他臨刑前的哀鳴——既有對無辜受害者的懺悔,又有對命途多舛的控訴。兩部影片都迸發著時代的強音,只是越早發聲更需要勇氣和膽識,而越後發聲則更需要深思和徹悟。

至於影片中冤案的成因,依舊驚人地相似。一個18歲的白人女孩當街被殺近一年,警察需要給民眾交代。雖然強尼·D有鄰居和家人提供不在場證明,但警察找到兩名目擊者證實他作案。「告密者」比爾以警方取消盜竊罪指控為條件提供證詞,黑人小夥達貝爾知道比爾在案發時根本沒有去過現場,可他隨後被警方強令保持「緘默」。

重刑犯邁爾斯為了不判死刑,便指認是強尼·D強迫其開車載他去作案現場。只是警察教唆邁爾斯作偽證的錄音,並未放在強尼·D案的卷宗裡。而數十年前,儘管芬奇律師的辯護讓指控漏洞百出,法庭還是僅憑白人女孩及其父親的指認,便判處黑人男子死刑。如今,布萊恩依然要去挑戰那套陳舊的「皇帝新裝」,證人誣陷、警察濫權、檢察官瀆職、法官麻木等「面料」依舊,只是編織手法略有不同罷了。

三、人物處境的代入感

優秀的影片能讓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角色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激發出強烈的同理心。「阿提克斯·芬奇」位居美國電影學會(AFI)2003年所評百年影史銀幕英雄的榜首,除了他是一位傑出的洗冤鬥士、出色的辯護律師和神槍手,還因為他讓人真切感受到暗夜下人類的良知和慈愛,以及由此爆發出的精神力量。當然,英雄所遭遇的失敗和痛苦,更是使人物形象豐滿的重要元素。芬奇和布萊恩明知無辜和善良的「知更鳥」慘遭命運捉弄,卻痛惜無力回天;只留下最早報曉又最後唱小夜曲的自然之聲,永遠縈繞在他們的耳邊。

布萊恩沒有遵從「最好跟客戶保持距離」的忠告,主動背上一副無比沉重的心靈十字架。他對蒙冤者的痛苦與迷惘感同身受,更想法設法給予他們及其家人以希望。他的主角光環並沒有「芬奇律師」那樣耀眼,無法像芬奇一樣單人持槍嚇退意圖執行私刑的隊伍。庭外的勞累奔波,獄內的心理溝通,以及與檢察官、「證人」的艱難對話,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力量的卑微和渺小。冤案的車輪已無情地碾壓過來,以一人的綿薄之力將何以阻擋?

可恨的偽證者邁爾斯也不是天生惡魔。他七歲時因養母的地下室起火而被燒傷以致終身怕火,被捕後經過兩個多月的威逼利誘仍未指證強尼·D。直到警察把他關入死囚區中離死刑執行室最近的一間牢房,半夜裡死囚的哀嚎尖叫和瘋狂的敲打讓他嗅到死神的氣息;隔壁電椅行刑導致皮膚燒焦的味道和垂死掙扎的呻吟,讓他全身皮膚像再次被火灼一樣地抽搐,嚇得蜷縮在冰冷的地板上。於是,邁爾斯向警方表示願意說任何能讓他離開這裡的話。善惡的背後,都是複雜多變的人性。後來,邁爾斯在布萊恩的感召下,冒著被追究偽證罪的風險出庭為強尼·D申冤,他的靈魂不會比強迫其作偽證的警察更可怕,至少他知道了懺悔。

四、寓意升華的流暢感

「正義的慈悲」,是一個很難定義的主題。普通人只知道正義是美好的東西,但很少去思量正義的面孔——是冷酷還是溫情?是殘暴還是慈悲?是清晰還是模糊?劇情的主線是「雪冤」,這本是正義的底線,但從冤案頻發的現狀來看,卻是難以企及的理想。影片結尾的數據告訴我們,在全美死囚牢房裡每9人就有1人被證明無辜並釋放,正義遲到或缺席的比率令人驚訝。許多人曾以正義之名行事,就像起訴強尼·D的檢察官莫裡斯一樣自詡為「保護社區」而戰,可時間卻證明所謂的正義之名——只是恐懼、憤怒、偏見和名利的「外衣」。

獄友安東尼在1985 年因涉嫌兩起搶劫殺人案被捕。州法醫「認定」在其母家中找到的槍就是作案工具,檢察官認為只要見到他就能「看得出」他有罪。公派律師從法院得到500 美元作為鑑定費用,只能聘請一個從未以槍械專家身份作證的機械工程師進行槍枝鑑別,錯誤的彈道報告「鎖定」了罪行。在布萊恩的持續幫助下,安東尼終於在2015年無罪釋放。

布萊恩說「貧窮的對立面不是富有,而是正義」,他期望以正義消滅貧窮,可安東尼之所以會缺少正義的眷顧,恰恰是因為他的貧窮。

正義的慈悲,對於純粹的無辜者而言意味著自由和清白,而對於赫伯這樣的有罪者來說卻意味尊重和救贖。赫伯犯有安放炸彈致人死亡的罪孽,但戰後殘生的孤獨悽冷、自殺未遂使他精神異常,而走過場的公派律師沒有為其提供有效辯護。

司法的關懷便是送他最後一程,赫伯理髮、修面後走上電椅,一邊深呼吸一邊聽著最喜歡的曲子走向天國,牧師到場為他祈禱、獄友敲響鐵腕為他送行,嚴苛的獄警也難以掩飾眼角的溼潤,而他臨刑前告知軍隊把他的國旗送給唯一關心他的人布萊恩。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赫伯以命償命,而他的人生悲劇除了自己以外是否還有他人需要承擔罪責?這份行刑時的臨終關懷,只是為了彌補社會欠他的一份「慈悲」!

影片中穿插有一個關於「釣魚」的隱寓,將「正義的慈悲」引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兇殺案發生當天,強尼·D正陪同家人和鄰居「釣魚」募捐興建教堂。《馬太福音》記載了耶穌讓門徒漁夫彼得去釣魚,而從魚口得稅銀的故事。該故事有著多重寓意:

一是平等。因以色列人都是蒙上帝救贖的,其成年男子須每年付約兩天工資(半個舍克勒)當作贖價獻給耶和華,即「丁稅」或「贖罪銀」。此贖價每人一樣,寓意每一個生命在上帝面前均為平等,世人不因膚色種族而有等級差異。二是規則。耶穌作為上帝之子本不須納稅,但當時世人難以相信他是上帝之子;耶穌恐怕觸犯納稅的法令影響順利傳道,便要彼得去海邊釣魚,與魚腹中得一塊錢以作二人的稅銀。 三是信仰。彼得聽從耶穌的教導,果然於魚腹中的銀;耶穌所納的丁稅是獻給神的聖殿稅,而不是納給羅馬人,故師徒二人都沒有背棄對神的信仰。影片隨處可見「釣魚」的影子,布萊恩和強尼·D都得到了神賜的「稅銀」。

《正義的慈悲》沒有刻意塑造英雄,男主角卸下「黑豹」的戰衣,沒有超凡脫俗的實力,最強大的力量源自那一股對正義與慈悲的執念。電影內容也不是單純凸顯種族差異,所涉及的司法不公、貧富差距、文化衝突等內容,是現代人無法逃避的話題。

影片在敘事風格上溫婉而抒情,在主題設計上立體而多元,似乎並不在意是否高潮迭起、是否激情澎湃,卻更貼近司法的現狀和人物的內心,成功地讓觀眾感受到「正義的慈悲」——既在內心深處,更在身體力行!

相關焦點

  • 淺析《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知更鳥」的象徵性意義指代
    父親說:「你射多少藍鳥都沒有關係,但是記住,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樁罪惡。」因為它們只是哼唱美妙的音樂,供人們欣賞,什麼壞事也不做。《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美國著名的女性小說家哈伯 ·李的經典作品,該作品在1961年榮獲了普利茲文學獎,以該書為題材,在1963年拍攝的同名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也榮獲了奧斯卡三項大獎,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和最佳藝術指導獎。
  • 《殺死一隻知更鳥》:孩子眼中的愛、公正、勇敢、教養
    《殺死一隻知更鳥》以8歲女孩斯庫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善良與罪惡、勇敢與懦弱、正義與邪惡,讓我們反思是否已經忘記了出發的原因。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公開送給女兒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殺死一隻知更鳥》。他完全就是種族偏見的犧牲品,成為了一隻被殺死的知更鳥。而事實證明,白人中也有「人渣」。黑人中也受過良好教育,良好的品行和教養的人。不僅是種族間有這種固有的偏見,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沒有真正了解一個人之前,不要對他人妄下定論。
  • 排名在《聖經》之前的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哈波·李在1957年創作並發表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61年獲普立茲獎。該小說自問世以來就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它已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印刷了一千五百萬冊,是公認的現代美國文學的經典。
  • 《殺死一隻知更鳥》告訴我們,孩子們喜歡的爸爸是這樣的
    你們射多少冠藍鴉都沒關係,只要你們能打得著,但是要記住一點,殺死一隻知更鳥便是犯罪。」「知更鳥只是哼唱美妙的音樂供人們欣賞,什麼壞事也不做,它們不吃人家院子裡種的花果蔬菜,也不在穀倉裡築巢做窩,只是為我們盡情地唱歌。所以說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犯罪。」這是莫迪小姐給出的自己的理解。哈珀 李著的有名的《殺死一隻知更鳥》裡面,對知更鳥的直接正面的描述就只有這一段。
  • 悅讀|《殺死一隻知更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殺死一隻知更鳥》故事簡介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的梅科姆鎮,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讀後感知更鳥只是哼唱美妙的音樂供人們欣賞,什麼壞事也不做。它們不吃人家院子裡的花果蔬菜,也不在穀倉裡築巢做窩,只是為我們盡情地歌唱。所以說,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犯罪。《殺死一隻知更鳥》
  • 名著金句撈,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15大金句勸人,句句扎心
    今天我們名著金句撈,聊聊這本書《殺死一隻知更鳥》,豆瓣長期高達9.2分。聊聊本書本書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發表於1960年的長篇小說。情節是對作者10歲時在家鄉發生的事件的粗略描述。她的父親阿蒂克斯·芬奇是一名律師,他為一名被指控強姦一名白人女孩的看似無辜的黑人男子(湯姆)辯護。
  • 科普 | 為什麼聖誕賀卡上總有一隻知更鳥?
    裁開信封,不出所料,卡片上印著一隻知更鳥,棲在白雪覆蓋的冬青枝上。不過,很多知更鳥更有可能死於年老體弱與食物短缺兩種因素相加,通常在它們遭遇第一個或第二個冬季的某個時候。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確定一個事實:任何一隻以活蹦亂跳、身體良好的狀態開始越冬的知更鳥,都僅僅只有低於一半的機率活到來年春天——對於我們之中那些對「我們的」園內知更鳥有著情感依戀的人們,這無異於沉重一擊。
  • 上帝之鳥——知更鳥
    知更鳥在西方一直以來都是一種比較神聖的鳥,根據英國古老傳說,知更鳥的羽毛本來是啡色,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它飛往耶穌耳邊唱歌紓緩耶穌的痛楚,耶穌身上的血於是染在知更鳥身上,自此它胸脯羽毛的顏色便變為鮮紅色。知更鳥被稱為「上帝之鳥」,一夫一妻制,雌鳥、雄鳥共同築巢。
  • 用知更鳥命名的書:你看到就是真相嗎?不一定
    顧名思義,你會不會和我一樣以為這本書用知更鳥命名,可能是和一隻知更鳥有關係?抑或可以展開想像,在叢林中碰到一隻知更鳥?總而言之,我第一印象就篤定這名字暗示了故事和知更鳥有關係。但事實上真的有關係嗎?往下讀。事實上,全書情節與知更鳥並沒有直接關係。知更鳥在這本書裡,是一種比喻。用一種比喻的手法來命名一本書的名字,首先就說明這個作家不同於普通人。
  • 更知鳥的天空是湛藍色(世人擁而不知的美麗)
    可在我看來卻不盡然,因為無論碧玉與珍珠都看似少些對生命的著色,於是我並不想把美麗的姑娘們形容成尋常的花卉,而是想把她們比作飛翔在藍天中的更知鳥。在更知鳥的胸前生長著鮮紅色的羽毛,因而又名「紅襟鳥」,相傳它是「上帝之鳥」。就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那一刻,它清晰地感應到耶穌的苦楚,於是善良的更知鳥選擇靠近同樣的善良,便輕輕地停留在他的肩膀,為其高聲的鳴唱,去減輕那份為世人所背負的傷痛。
  • 《殺死一隻知更鳥》:願你克服偏見,願你一往無前
    《殺死一隻知更鳥》壹一本飽富盛名的小說關於人性最幽深的束縛和偏見美國女作家哈珀·李一生唯一的長篇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已經賣出三千萬本,被翻譯為40多種語言,早已成為公認的美國文學經典。而在這部小說的盛名之下,她一直隱居在家鄉阿拉巴馬的小鎮上,拒絕各種採訪,過著平靜的生活。
  • 《殺死一隻知更鳥》: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讀完了美國阿拉巴馬州一位女作家哈珀·李一生中唯一的長篇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該作品在1961年獲得普立茲獎,由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第2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該作品也是美國中學推薦課外讀物,美國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書;歐巴馬給女兒公開推薦的書單中就包含這部作品。
  • 哈珀·李走了「知更鳥」在
    2月19日,因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而聞名的美國女作家哈珀·李在阿拉巴馬州的一家養老院去世,享年89歲,其作品出版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對外公布了這一消息。記者從譯林出版社了解到,哈珀·李的第二部小說《守望之心》(暫定名)中文版預計今年下半年出版。
  • 每日一鳥 ▏知更鳥,究竟是一種什麼鳥?
    最有名的當屬那首非常有名的英國黑暗童謠:《誰殺死了知更鳥》,並且還引發了眾多分析和討論。故事中說,原本知更鳥是天上所有鳥兒喜歡的鳥類,卻在小鳥審判中被麻雀用弓和箭殺死,蒼蠅是證人,魚取走了它的血,甲蟲為它做壽衣,貓頭鷹為它挖墳墓……所有的動物都在為它的死做一點事,全部都在為它的死嘆氣哭泣。
  • 是勇敢,忠誠,神秘的英國國鳥,知更鳥
    說起知更鳥,很多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麼什麼樣的鳥叫知更鳥?對於robins,他通常指「英國知更鳥」,為什麼我們要加上一個國家的名字作為前綴?這是因為英國人非常喜歡知更鳥,當他們環遊世界時,其他種類的差不多被稱為「知更鳥」,所以有所謂的「印度知更鳥」,「美洲知更鳥」等等。知更鳥(Robin),學名羅賓斯,又稱紅胸鳥。他是歐亞知更鳥的英國亞種。他大約有15釐米長,頭是灰黑色的,臉到胸部是紅橙色的,下腹白色,翅和尾上部為棕綠色橄欖色。
  • 《殺死一隻知更鳥》:世上有很多醜惡的事,孩子,我希望它遠離你
    《殺死一隻知更鳥》:你永遠也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直到你用他的眼睛來看世界《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發表於1960年的長篇小說,1961年榮獲當年度普立茲獎。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售出超過三千萬冊。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第2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
  • 《殺死一隻知更鳥》:從人格發展階段論,看孩子自立意識形成過程
    今天我會結合《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的內容,來說說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殺死一隻知更鳥》自1960年發表以來,不斷被搬上熒幕,獲普立茲獎,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售出超過三千萬冊。
  • 羅弗巧樂卡,給孩子們帶去藍知更鳥的祝福
    巧樂卡的掛卡造型以「藍知更鳥」為靈感,背後的故事源自90年代一位美國作家喬安娜·J·亨利一段真實的人生經歷。喬安娜的父親是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名礦工,為了養育6個兒女,他辛苦勞作,每天要挖9噸煤,雖然經濟拮据,但這位父親十分樂觀,他喜歡在工作之餘陪孩子們一起做手工。這些精美的手工作品,變成了家裡的沙拉碗、書桌、煤爐。
  • 鴿子的反義詞是知更鳥是什麼梗和意思 為何說是知更鳥原因
    鴿子的反義詞是知更鳥是什麼梗呢?我來簡單介紹下,鴿子,指的是經常放人家鴿子的人。可以延伸理解為,作家寫一半不寫了,畫家畫一半不畫了。知更鳥呢,即為知道自己要更,且會更的人。  鴿子的反義詞是知更鳥是什麼梗和意思  鴿子的反義詞是什麼呢?想必有不少小夥伴們都懵了。
  • 《正義的慈悲》:真實的美國 2020年外國的月亮沒有比國內的圓了!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近段時間,黑人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臥位壓制,不治身亡事件在美國愈演愈烈,大批民眾紛紛選擇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少數極端分子甚至採取打砸搶的方式宣洩心中不滿情緒,讓種族矛盾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