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中國首部民間科普人士擔綱、由熱心觀眾捐助製作的國產科普紀錄片《尋秘自然》已經於9月全網上線,目前10集已經全部更新完畢。
《尋秘自然》海報
《尋秘自然》由著名科普作家汪詰主持,主題圍繞生命起源、物種滅絕、恆星光變、球狀閃電的未解謎團展開探尋。
科普作家汪詰
科普紀錄片 Made in China
科幻電影被譽為電影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而科普紀錄片對於紀錄片產業而言,也享有同樣的地位。其製作門檻之高,在於要用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講述深奧的科學道理。從英國的BBC到CCTV,似乎只有老牌電視媒體,才擁有這份製作能力,以及和科學界合作的實力。
英國著名自然博物學家大衛·艾登堡爵士與BBC製作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影片,成為自然科普紀錄片的天花板。而美國天文學家泰森參與的《宇宙時空之旅》(國家地理出品)成為硬核宇宙類紀錄片的最高境界。在中國,最出圈的類科普紀錄片是《走進科學》,儘管因為追求懸疑而飽受爭議,也的確在長達十年時間內破除了許多民間怪力亂神的傳說。
《尋秘自然》劇照
《尋秘自然》的出品方/製作方「科學聲音」是以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為宗旨的科普自媒體聯盟,汪詰就是聯盟成員之一。進入自媒體時代,這位科普作家不僅在傳統出版行業頗有建樹,也成為行動網路電臺、社交媒體上的科普明星。其作品《時間的形狀》獲第八屆國家文津圖書獎;科幻小說《時間囚籠》獲 2019 百花文學獎;《如果我和光跑得一樣快》獲得 2020 我最喜愛的童書獎;另著有《星空的琴弦》《億萬年的孤獨》《未解的宇宙》《少兒科學思維培養書系》。
汪詰與《尋秘自然》團隊合照
汪詰主講的自媒體電臺《科學有故事》在喜馬拉雅 FM有超過30萬的聽眾,粉絲年齡從小學生到50+,體現了中國普通受眾對科普知識的渴求,成為科普紀錄片Made in China的熱土。
長長的捐助單
書籍、廣播之後,汪詰早就開始了科普短視頻的嘗試。長視頻項目《尋秘自然》於2019年初開始策劃,預算從最初的幾十萬到最終花費幾百萬。汪詰在節目推廣視頻中說「真把我拍窮了」,讓我們多多少少了解他邁入長視頻領域的嘗試和波折。今年7月,汪詰宣布《尋秘自然》第一季於騰訊視頻、愛奇藝、西瓜視頻、今日頭條、優酷、嗶哩嗶哩、YouTube各大平臺全網上線,並可永久免費觀看。
《尋秘自然》工作照
《尋秘自然》片尾長長的個人捐助名單凸顯了這部影片的公益性質。預告片播出之後,199、399、999愛心大禮包銷售火熱。節目組甚至還得到不少匿名捐款,再現了「扔下萬元現金扭頭就走」的知名場面。一位海外華人匿名贊助1萬美金,留言寫道「因為你們做了我20年來一直想做的事情,你們在替我實現理想,我就是為了捐贈而捐贈,不為任何回報」。
對比BBC、國家地理等知名廠牌的重金打造,依靠捐款,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為國產科普紀錄片打call
10集的《尋秘自然》,從地球生命的起源說起,漸入佳境,除了容納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之外,還有不少中國特有的科學成果和內容。比如第二集中談到河北興隆發現的距今14億年的地球遺蹟;以及8、9集中,分別在山西運城、甘肅蘭州重訪球狀閃電親歷、拍攝之地。讓觀眾認知宇宙、地球之外,更多了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默默耕耘的科學家,恐怕這才是國產科普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尋秘自然》劇照
從事多年科普工作的汪詰作為主持人,親歷不同地貌的外景地,營造體驗自然之感,講解深入淺出,令人信服。片中大量運用場景重現、圖表、動畫等,儘可能全面、客觀、生動地還原科學事實,體現了節目組在突破傳統敘事上的努力。特效製作仍然可以看出經費的捉襟見肘,但作為國產科普紀錄片「民間第一人」,仍然值得欽佩。
《尋秘自然》劇照
當然,汪詰和他的團隊野心不止於此,他們期待在第三季的時候製作出院線級別的大片,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理解並欣賞科學,甚至最後到第五季時可以與國際大廠同臺競技——《尋秘自然》只是敲門磚,最終他們要讓「Made In China」的科普紀錄片走向世界。
汪詰說:「Not now, but when? Not us, but who?」或許可以翻譯為「時不我待,捨我其誰」。只有科普人薪火相傳,中國才會產生如卡爾薩根《宇宙》一般的經典科普紀錄片。
《尋秘自然 》預告片
《尋秘自然》第一季10 月 3 日已經在除愛奇藝外的各大視頻平臺更新完畢,截止到 10 月 5 日,在騰訊視頻上的總播放量為:201 萬;頭條(西瓜視頻)上的總播放量為:90萬;知乎上的總播放量為:247 萬;此外,在嗶哩嗶哩、優酷、科普中國等視頻平臺也都有不錯的表現,甚至在境外平臺 Youtube 上的播放量也達到了15 萬次。
文案:李澤民
原標題:《新片推薦 | 《尋秘自然》:科普紀錄片Made in China嶄新嘗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