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美確診病例增多,美國人越來越擔心美國可能爆發冠狀病毒疫情。對此,當地時間2月26日晚間,美國總統川普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官員等一同出席新聞發布會,闡述美國政府對於新冠疫情的應對措施。
在發布會上,川普任命副總統彭斯全權負責新冠病毒工作。川普表示,美國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風險「非常低」;疫苗研發「進展迅速」;美國已經做好「一切應對措施」。
他稱讚中國在疫情方面的工作,並指責民主黨人「誇大疫情」、「恐慌市場」,川普說,每年美國死於流感的人數在2.5萬到6.9萬之間,「震驚了我」,相比之下,只有2700人死於新冠肺炎。
圖源:CGTN直播截圖
川普表示,由於採取了旅行禁令和隔離等措施,美國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風險「非常低」,但美國「已經做好了一切應對措施」。川普援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話說,美國是世界上應對新冠疫情準備最充分的國家。
川普川普任命副總統邁克·彭斯全權負責冠狀病毒預防工作,立即生效。此前,美國新冠疫情由衛生和公眾服務部長阿扎和國安顧問奧布賴恩負責。除了彭斯全權負責以外,白宮還將任命一位病毒專家負責工作。
川普宣稱,美國在研發疫苗方面「進展迅速」,即將面世,並向美國人保證已經建立了「很大的隔離設施」。美國政府已經向國會申請了至少25億美元的抗擊疫情資金。如果兩黨能達成共識,那麼美國政府能申請更多資金。
雖然川普宣布疫苗「進展迅速」,但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西(Anthony Fauci)隨後在新聞發布會發言駁斥稱,由於在測試、開發、生產和分發方面存在延誤,疫苗在「一年到一年半」內都不適用於這種流行病。
在發布會上,川普也沒有忘記指責民主黨,此前,加州民主黨人,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質疑川普對病毒的反應「遲鈍」,稱川普在這個問題上「不可信任」。川普在發布會上回擊了佩洛西,稱她「無能」。川普說:「我想她不是為了國家著想,我沒有發表這樣的聲明,她應該說我們應該合作。」
就美股暴跌一事,他指責CNN和民主黨等媒體過度渲染新冠病毒的危險,擾亂金融市場,在市場製造恐慌。但川普隨後指出疫情並非是美股暴跌的唯一原因。他宣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公眾擔心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桑德斯可能獲勝並實施社會主義政策,才導致美股暴跌。
他還指責有人歪曲誇大了病毒的規模。他表示,每年美國死於流感的人數在2.5萬到6.9萬之間,「驚呆了我」,相比之下,只有2700人死於新冠肺炎。他表示,目前還不能確定冠狀病毒的致死率是否高於流感。
川普稱對中國民眾的旅行限制決定幫助遏制了疫情,民主黨人卻指責他「種族主義」。
就中國疫情方面,川普表示已經與中方通過電話,他稱讚中方的防疫工作,並表示情況目前正在轉好,確診數字在下降,因此沒有必要恐慌。
他說,在15名被證實感染病毒的美國公民中,有8人已經回家,待在家中直到完全康復;1人在醫院;5人完全康復;對於最後一個患者,川普後來表示,這個人「病得很重,希望能康復。」根據CDC最新的數字,美國已經有60人確診,但川普並未提及剩餘45人的情況。
儘管川普對疫情表現樂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首席副主任安妮·舒查特(Anne Schuchat)博士隨後還是在發布會上警告說,美國人可能會有更多的感染病例。
就疫情全球蔓延一事,美國總統川普稱,美國已經付諸努力,幫助全球各國阻止疫情。他表示,也許未來美國會需限制來自義大利和韓國的旅行,但目前不是適當時機。他認為新冠病毒的擴散是可以避免的。
延伸閱讀:
美媒:美國出現首例感染途徑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華盛頓郵報》最新消息稱,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有接到報告,(該國)出現首例感染途徑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報導稱,這名患者近期並未去過國外,也未接觸過其他確診病例。有關官員已經開始追蹤與這名患者的接觸者,以查明此人是如何感染的,還有哪些人可能被感染。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當地時間26日最新消息,當天美國新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被確診,使得美國累計病例數達到60例。
美國流感,為何有那麼多謎?
編者的話:「美國每年死於流感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獲得的國際關注卻很少?」「流感這樣多,美國人為什麼還不戴口罩?」當全球加緊防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時,有關美國為什麼「任由流感大流行」的種種疑問也浮出水面。特別是近日有日本媒體猜測性報導「美國上萬流感死者中有部分死於新冠肺炎」,還有美國人在社交媒體上抨擊「美國疾控中心(CDC)對公眾說謊,新冠肺炎在美國確診感染者已上千」,更讓美國流感的厲害程度顯得迷霧重重。而從CDC的媒體通報看,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在全美發生大流行,這也引發人們「流感+新冠」會不會雙重打擊美國的擔憂。對此,接受採訪的美國專家和民眾相對樂觀,認為美國不會因為「流感+新冠」出現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
對流感「警報疲勞」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麥可·奧斯特霍爾姆曾表示:「在我們最害怕的公共衛生危機列表中,全球性的流感疫情始終位於前列。」在美國,易染流感人群主要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孕婦、患有神經疾病的青少年及兒童,以及糖尿病、哮喘、癌症、愛滋病、心臟病和中風患者等。美國衛生部門官員近日稱「流感死亡率為0.1%」。
美國疾控中心(CDC)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15日,全美逾2900萬人在本次流感季感染流感,其中約有28萬人住院,至少1.6萬人死亡。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威廉·沙夫納表示,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流感季,受影響的兒童和年輕人比例高於老年人。C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本次流感季,美國已有105名兒童的死亡被認定與流感相關。自2004年該中心開始記錄流感數據以來,今年的情況是除2009年美國創紀錄的流感大流行之外,同期流感相關兒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迅速肆虐的流感病毒迫使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的中小學停課,將克利夫蘭的獻血量降至危險水平,一些醫院開始限制探望病人。
生活在紐約的馬羅塔女士提起2009年的那場甲型H1N1流感痛心疾首——疫情奪走了她5歲的兒子約瑟夫。如今馬羅塔在社會團體「抗擊流感家庭」擔任營運長。2月23日她在《坦帕灣時報》撰文稱,流感是美國人的十大殺手之一,兒童尤其易感。在嚴重的流感季,近30%的學齡兒童因患流感無法上課。
從各種數據看,美國流感的殺傷力不低。但奇怪的現象是,面對流感,美國人通常不會特別恐慌,也不會有特別的防護。對此,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美國中國衛生政策與管理學會會長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常用理論叫『警報疲勞』——當一個危險每年都來的時候,人們就會傾向於比較麻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對這樣的「警報疲勞」可謂印象深刻。幾年前,記者曾因高燒到一所美國高校下屬的醫院看病。第一次去,前臺說必須預約才能來。第二天再去,一個全科醫生給記者量體溫、測血壓、照照嗓子和耳朵之類的簡單檢查,也沒有做病毒測試,就認為是普通感冒。在記者要求下,該醫生給約了一周後看專科醫生。最後經專科醫生診斷,才開了些治流感的藥。雖然當時買了學校的醫保,但藥費只給報銷一小部分。記者一位做汽車保險的美國鄰居也有類似的經歷,他表示:「新冠病毒存在很多未知之處,但在我們美國看來,這是外國人的問題。相反,我們認為流感更為嚴重,但又有點習以為常。」
在這位美國工薪階層看來,預防流感主要是打疫苗。在美國,醫院、診所和連鎖藥店都有免費的流感疫苗可以打,美國人認為「流感處於相對可控範圍內」。美國醫療費貴,而部分人又沒醫保或只是低價醫保,買和沒買差別不大,因此有病就吃點藥自己扛。談到美國人很少戴口罩,他解釋說:「美國很多地方地廣人稀,疫情傳染不會太厲害。很多美國人住獨門獨院,出門只能開車,公共運輸在很多地方也沒有。一些人從人口密度小的地方來到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也不習慣戴口罩。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似乎對CDC 很信任,如果CDC 認為沒必要戴口罩,我們就不戴。」
美國流感的確還給外界留下一些「不解之謎」,如有的州嚴重,有的州相對較輕。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美國大城市往往住著很多窮人,而窮人往往是沒有保險的,反而在美國廣大的鄉村地區,流感疫情風險很小。」他還提到,流感通常在共和黨執政的地區影響更大——部分原因是小政府主張,該黨執政的州不時有醫院關閉的情況出現。相比,民主黨主張大政府,財政經費較多。在應對流感上,除鼓勵接種疫苗,美國的制度優勢是CDC有較大權力。CDC可以直接、有效協調州與州之間的口罩、防護服等物資和醫療人員。而且CDC可以直接向總統匯報,如果某個州的流感發病率提高很快,CDC可以建議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一旦宣布,聯邦政府就會撥款幫助防疫。
陷入「疫苗無用」誤區
按照CDC發表的聲明,「美國人不僅現在面臨流感威脅,而且年年如此」。通常來說,高峰期介於12月至次年2月的流感可導致930萬到4900萬美國人感染,數萬人死亡。1918年歲末至1919年年初,西班牙流感曾造成5000萬至1億人死亡。因此,美國2018年還刊文回顧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疫情」的暴發100周年。但不幸的是,2018年美國也遭遇約40年來最嚴重的流感季,導致8萬人死亡。而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流感並非只是美國的問題,全世界每年死於流感的人數多達6.5萬。
CDC數據顯示,疫苗往往能使流感疾病減少40%至60%。對所有年齡段的人群而言,接種流感疫苗仍是預防流感及其潛在嚴重併發症的最佳手段。但2018年至2019年,只有不到半數(45%)的美國成年人接種流感疫苗,兒童的接種比例也只是62%。原因是一些人認為流感疫苗「無效」或擔心有副作用而陷入「疫苗無用」的誤區。2011年2月,當時12歲的瑪蒂原本又健康又活潑,但在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後開始咳嗽、發燒,進而呼吸困難,確診是病毒性流感後,她在聖路易斯兒童醫院住院了93天才從死神手裡逃過一劫。兩年前,她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肺內的疤痕組織仍導致她經常劇烈咳嗽,這種後遺症或將伴隨其一輩子。
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疫苗專家謝夫納認為,「新冠肺炎和流感之間的危險沒有可比性,前者的病毒將只是地平線上閃過的一個小光點。」在謝夫納看來,正是因為熟悉流感而滋生輕視之心,但相比之下,新冠病毒神秘且來自異域,當疫情蔓延後,美國人也會感到焦慮。有美國網民的留言這樣寫道:「人類大腦被設計成警惕新威脅並淡化既有威脅。流感?我們已知道它的底細。每年成千上萬人死於它,是的,我們有疫苗但尚未接種,隨它去吧。至於新冠病毒,還是要警鐘長鳴。」還有的網民說:「我們應重視新冠肺炎和流感的殺傷力,並對二者都採取預防措施。當你感覺不好時,勤洗手、少出門,外出戴口罩,這將幫助我們同時抗擊這兩種病毒。」
相信CDC的專業性
CDC近日正處於風口浪尖。日本朝日電視臺21日在報導中稱:「上萬名因流感致死的美國人之中,有部分可能死於新冠肺炎。」對此,CDC22日在回應《環球時報》記者詢問時表示,沒有證據支持日媒的相關猜測。近日,還有名為保羅·科特雷爾的美國博士在社交媒體上抨擊CDC,稱其「隱瞞實際感染數字,新冠肺炎在美國確診感染者已上千」。
談及這些網傳流言和媒體猜測,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第一反應就是不可信,屬於瞎猜。因為新冠病毒的確診需要進行核酸檢測,有資料顯示,美國CDC對流感患者進行抽檢的比例並不高,很難確定一個具體的數字。」他認為,美國人特別相信CDC的專業性,並聽從其指導。美國執政黨通常不會對傳染病的情況進行隱瞞或大意,相反,還會過度反應,因為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選舉。但由於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和流感差別不明顯,美國前期又不具備核酸檢測能力,不能排除美國的流感死亡案例中有部分可能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據陳希介紹,美國的統計方式與中國不同,不是根據直接死因統計,而是採取一種大口徑統計。很多人其實不是直接因流感死亡,但併發症中有一種是流感,美國就會將其統計到流感死亡數據中。這樣會導致統計數字被大大高估,真正直接因為流感死亡的人數肯定要少一些,這種過度反應是美國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特點。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流感跟新冠肺炎在症狀表現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沒經科學檢測之前,人們很難進行主觀上的區分。美國這次流感死亡人數較多,因此引發「流感病人中是否有很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的猜測。他認為,美國疾控監測系統比較發達,應急能力也比較強,因此出現大量新冠肺炎病人夾雜在流感人群中而不被發現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一些推測性報導不足為信。
王培玉說,美國已出現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而且現在正是流感多發季節,因此美國會提高警惕,加強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美國比較脆弱的地方在於:萬一疾病擴散,其幹預措施將明顯弱於中國。美國政府不會表現出像中國這樣強的社區防控能力,政府號召力和地方執行力也弱於中國。在王培玉看來,在流行疾病防控的行政幹預能力上,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他舉例說明美國存在的漏洞:2009年流感,就是因為沒有採取強有力的隔離措施,沒有對人員流動進行有效管理,結果造成疾病擴散。但綜合而言,按照美國既往的疾控經驗,業界一般比較相信美國在新冠肺炎方面的監測和控制能力。同時,美國有很多中國目前可以借鑑和學習的地方,如:科研能力強,很多高校有針對公共衛生和流行病的教研組,而且分類很細;世衛組織中的很多技術、策略支撐都來自CDC;美國傳染病的應急系統也非常強大,整個系統的分工明確,反應迅速;另外,美國不同程度上參與並了解全球各地的流行疾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醫生數量不足是隱患
美國杜克大學馬戈利斯衛生政策中心主任、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前局長麥克萊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公共衛生應對機制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努力防止傳染病大流行。為此,CDC建立了一個廣泛的系統,旨在早期發現疫情。CDC是聯邦機構,通過與地方公共衛生部門、醫院、診所的數據共享系統,可快速掌握全美的傳染病發病信息,隨時收到全美各處發來的警報。
麥克萊倫說,2009年美國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幸運的是致死率相對較低,很多人可以在家中隔離並自愈。美國應對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步是防止其進一步傳播,其次是重視治療手段的創新和疫苗的研發。疫情蔓延後,最初需要將病人的病毒DNA樣本送至CDC總部,這需要數天時間。此後,美國開始使用多聚酶鏈式反應(PCR)技術來檢測病毒,幾個小時內就可以實現快速檢測。對於這種新的測試手段,FDA有一個快速評估和批准通道,為應對疫情爭取時間。當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一波在春天,另一波在秋天。但第二波大流行之際,FDA已將疫苗準備就緒,這最終有助於遏制疫情。麥克萊倫表示,對嚴重的疫情,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是有預案的,聯邦層面由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牽頭,各州和地方每年也都要制定自己的應急計劃。美國醫院擴容的總體原則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危機爆發時,統籌使用軍隊和民用醫療資源,用於隔離和治療患者。美國的醫療體系偏重護理和治療嚴重疾病,但醫生數量可能不足是一個隱患。他同樣認為,美中兩國可以加強醫療領域的合作,從對方的醫療體系中學到更多。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觀察者網 環球時報 人民日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