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數學史上一度被視為禁忌和魔鬼的概念,卻是現代科技的基礎

2020-11-23 無齋公子曰

莊子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無獨有偶,在遙遠的古希臘,也有類似的故事,比如,哲學家芝諾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飛矢不動」悖論。芝諾說,一支箭射出之後,它在飛行的每一個短暫瞬間,都處於既非靜止又非運動的狀態,因此,這支箭並沒有發生移動。

這些有趣的故事,其實都是古人對「無窮小」這個概念的思考。但你知道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無窮小」這個看似普通的數學概念,都被教會視為是異端邪說,是一個不被認可也不允許傳播的概念,就像「伏地魔」一樣,連名字都不能被提起。

但是,就在教會無法控制的地方,「無窮小」的暗流蟄伏著、湧動著,默默等待著現世的那一天,而那個能讓它大放光彩的時代,就在前方不遠處。

《紐約時報》科學欄目的撰稿人阿米爾·亞歷山大,在擔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教授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和極富洞察力的作家。他用嚴謹而充滿張力的文字,將那段發生在三百多年前的歐洲大陸上的往事,那場波瀾壯闊、綿延百年的數學大戰,向我們娓娓道來,也就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無窮小:一個危險的數學理論如何塑造了現代世界》。

這本書甫一問世,便廣受大洋彼岸的讀者們歡迎,並獲得「《圖書館雜誌》2014年度最佳科學圖書」的讚譽。在這本書中,亞歷山大用簡練而通暢的筆墨,向我們呈現了一部精彩紛呈的數學史話。他帶領我們走近那段塵封的歷史,一起旁觀歐洲大陸上曾經發生過的那場關於秩序與變革之間的偉大鬥爭。

在聊起這場圍繞著無窮小概念展開的思想戰爭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無窮小。這個概念乍一看很簡單,但實際上其中大有深意。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莊子那句話中,假如有一根長一米的木棍,而這根木棍又是由許多不能夠進一步細分的單位,也就是數學當中所說的「不可分量」所組成,那麼在這根木棍裡究竟包括了多少個這樣的「不可分量」呢?假如說在這根一米長的木棍上有一億個不可分量,那麼每個不可分量的長度就上一億分之一米——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小的數——但是即使這個數有多麼小,只要它是一個正數,那麼,莊子所說的這根「日取一半,萬世不竭」的木棍,終究還是會有分完的那一天。

再者說,如果我們把木棍先對半分開,然後再把每一段木棍分成一億份呢?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兩億個不可分量,也就是說,我們最初假設的不可分量,實際上是可分的,這樣的話,我們的假設就不成立了。

那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想呢?假如在這根一米長的木棍上,其實存在著無窮多個不可分量呢?如果每個不可分量都是正值的話,那麼由無窮多個不可分量組成的木棍,它的長度也應該是無窮的,而這就不符合我們的起始條件了。

那如果我們繼續規定,不可分量不是一個正值呢?很明顯,這個值也不會是一個負值,那麼,是不是不可分量的值就等於零呢?很遺憾,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不管多少個零相加,結果還是零。因此,這個角度也走不通。

古希臘那些傑出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們,例如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當然也想過這個問題,然而,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他們最終放棄了解決這個難題的念頭。亞里斯多德甚至認為,無窮小的概念,其實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直到兩千多年之後,無窮小的概念才重新進入數學家們的視線。義大利的伽利略、英國的沃利斯等人,才紛紛重新把目光投向這個千年難題,開始研究無窮小這個問題。

他們可嘉的勇氣值得最偉大的回報。因為,對無窮小的研究,不僅徹底改變了數學,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在伽利略等先驅的研究基礎上,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了微積分,這個精確而優雅的數學體系,成為了所有現代數學的基礎,也促成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現代化世界的誕生。

那麼,在伽利略與牛頓之間的這近二百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什麼無窮小這樣一個數學概念,會變成一個甚至連名字都不能被提起的東西呢?

這要從一個叫做耶穌會(The Society of Jesus)的組織說起。耶穌會事天主教的主要修會之一。1534年,在巴黎大學,一位叫做聖依納爵羅耀拉的西班牙貴族創立了它。而耶穌會早期的領導者,也大都來自於那些歐洲大陸上擁有古老傳承的高貴家族。

事實上,耶穌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宗教組織,它在成立之初,就只專注於一個目標:傳播天主教的教義,擴大天主教的影響範圍,增強天主教的權威性。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耶穌會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教皇手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

作為天主教世界的學術領袖,耶穌會具有極高的威望,對於那些新誕生的學說——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耶穌會將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和裁決。可以說,耶穌會能夠一言決其生死。

1632年8月10日,五個神秘的黑衣男子在一座昏暗的羅馬教堂裡集會,他們嚴肅地討論著一個看似簡單的命題——無窮小是否存在。討論的結果是,嚴令禁止無窮小的傳播,永遠不得傳授乃至提及無窮小的概念。

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教會就沒有別的什麼事情可做了麼?他們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才會去禁止這樣一個貌似單純的數學概念呢?

沒錯,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無窮小這個概念,只不過是數學大家族當中普普通通的一員,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在伽利略所在的那個時代,這一切可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圍繞著無窮小概念的那場世紀大爭論,甚至可以說是一場關乎現代世界面貌的鬥爭。

對於耶穌會這樣的宗教鐵忠來說,這個世界是一個無比完美的理性世界,它是由嚴格的數學規則所統治的。無論是一粒恆河之沙,還是一顆眾星之王;無論是卑微下賤的乞丐,還是高貴威嚴的君王;無論是秩序森嚴的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的萬千生靈——在這個理性的世界當中,一切事物早已被上帝安排的明明白白。

因此,任何想要修改甚至推翻這個森嚴秩序的行為,都是對至高無上的意志的反叛,是註定會失敗的。

但是,耶穌會的教士們恐懼地發現,在萬物的核心當中,似乎還存在著一種神秘莫測的東西,這種東西能夠逃脫最嚴格的數學推理,甚至會使這個世界的未來與其原本應當遵循的軌跡背道而馳——這種讓教士們壓根無法揣測的東西,難道會是魔鬼派來搗亂的使者嗎?

對於恪守古板傳統和規矩的耶穌會來說,無窮小的出現,似乎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而那些會破壞現有秩序的「叛亂」「衝突」與「革命」,一個個從盒子裡蹦了出來,降臨這個世間——這正是耶穌會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他們禁止無窮小的概念,正是出於維護現有政治宗教制度的考慮。

但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合不上了!

現在,圍繞著無窮小的世紀戰爭已經開始,交戰的雙方分別是對現有政治權威與宗教制度的捍衛者,以及對學術自由和政治改革的倡導者。而這場思想之戰綿延到整個歐洲大陸,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戰場分別是義大利和英國。

在義大利,無窮小量的支持者主要是伽利略和他的兩位弟子,卡瓦列裡和託裡切利。

在接到卡瓦列裡寄來的那封信之前,伽利略早已功成名就,當時的伽利略,正處在他一生中權利與名譽的巔峰,但是,卡瓦列裡寄來的那封信,改變了這一切。

在信裡,卡瓦列裡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假如我們給定一個具體的平面圖形,並在其中畫出一條直線,然後我們繼續在這個平面圖形當中,將所有能與第一條直線平行的直線全部畫出來,那麼,我們是否能將這些直線與這個平面圖形等同起來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它卻直指無窮小問題的核心矛盾——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個平面圖形上畫出無窮條直線,假如我們給每一條直線設定一個寬度,不管這個數值有多小,這無窮多條直線將會累積成一個無窮大的平面,而不是我們初始設定的那個具體的平面圖形,但假如每條直線的寬度都是零,無窮多條直線的寬度也依然是零,也無法得到我們給定的平面圖形。

是的,正是這樣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自畢達哥拉斯以來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們。伽利略被這封信激起了興趣,他很快給這個叫卡瓦列裡的年輕人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鼓勵他繼續將這個問題研究下去,同時,伽利略自己也開始進入這個神秘的領域。

然而,由於受到耶穌會的排擠和打壓,卡瓦列裡最終停下了腳步,並試圖退回到安全的距離,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在那些反對他的人看來,卡瓦列裡過去的所有研究方法,已經徹底違反了教會所允許的經典方法,他已經走的太遠了。

最終,與卡瓦列裡同時代的另一位年輕人——託裡切利接過了伽利略的火炬,將無窮小的研究推到了卡瓦列裡未曾企及的高度。他在一篇發表於1644年的名為「關於拋物線的面積」的論文中,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被他自己命名為「不可分量法」的數學方法——這的確是一項了不起的發現,它為後來的數學家們開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遺憾的是,被教會強制軟禁十幾年的伽利略,早已在兩年前就含恨離世了。而託裡切利自己也因為積勞成疾,在1647年去世,這位天才的數學家,死的時候年僅39歲。一個月後,他的師兄卡瓦列裡也因病離世。

應當說,義大利天才輩出的數學黃金年代,屬於伽利略、卡瓦列裡和託裡切利,而就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義大利痛失指路明燈,而義大利數學界曾有的輝煌,從此也告一段落了。

接下來的戰場,屬於英國。

英國的皇家學會自成立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權威的科研機構,歷史上許多最偉大的科學家,例如牛頓、拉瓦錫、富蘭克林、巴貝奇、開爾文、達爾文、盧瑟福、愛因斯坦,以及霍金,這一長串名爍古今的大人物,都曾是皇家學會的會員。而這裡,也將成為無窮小概念的決戰之地。

決戰的雙方已經登上了舞臺,決戰的一方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他叫託馬斯霍布斯,曾寫出《利維坦》這部文學傑作的頂尖作家,同時他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哲學家之一。

霍布斯與數學的邂逅,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段奇遇。他直到四十歲時,才與數學結緣。據說,是因為他偶然在別人的書桌上看到了一本《幾何原本》,因為無聊,便拿起來隨手翻閱,這一看,便在他面前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此,霍布斯就開始鑽研幾何學。

在霍布斯看來,數學具有嚴謹的美,必須一步一步進行演繹推理,最終得出更為複雜旦同樣具有確定性的真理。而無窮小是一個擅自闖入數學領域的不速之客,它破壞了明白無誤的數學合理性,進而又會破壞社會、宗教和政治的秩序。

但是,霍布斯宿命中的對手也登上了歷史舞臺,這是一位名叫約翰沃利斯的年輕教士,他也算得上是牛頓的劍橋學長。

早在沃利斯求學於劍橋大學的時候,他就對數學產生了極強的興趣。在沃利斯看來,知識的最高形式是基於感性的,是能夠「看出」甚至是「品嘗出」的真理——這正是沃利斯與霍布斯的根本分歧所在——霍布斯極為鄙視這種感性的知識。

達沃斯可以說是義大利數學思想的傳承者,他繼承了卡瓦列裡和託裡切利發現的「不可分量」思想,並在此基礎上寫成了《無窮算術》。在這部著作中,沃利斯向霍布斯發起了終極挑戰。他認為,正是教條主義和不寬容,導致了數學界乃至思想界的固步自封。

在沃利斯看來,無窮小的模糊性也是一個積極特徵,不能因為這種模糊性而抹殺它的存在。前進的道路本就是要小心地、實驗性地使用任何可能有效的方法,來揭開世界的奧秘。任何試圖構造一個完全理性的世界的企圖,只會是一條死路。

最終,沃利斯贏了!他的《無窮算術》得到了英國數學界的一致認可,更重要的是,一位劍橋大學的年輕學生從這本著作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發——這位學生名叫牛頓。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發明了微積分,而這種全新的數學方法幾乎囊括了所有領域,從行星運動到琴弦振動,從蒸汽機到電動力學——這是一場偉大的數學革命,這場革命改變了未來的整個世界。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源於兩千多年前,莊子眼前那根萬世不竭的木棍。

相關焦點

  • 梅雅博論第四十八期:近現代中國數學史之偏微分方程的發展
    那麼偏微分方程的具體概念是什麼?在數學學科中有怎樣的定位?它在中國數學界又是怎樣傳播和發展的?為解開這些疑惑,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朱異於10月10日中午做客梅雅博論第48期,在隴上書店黨建服務中心與同學們分享了近現代中國數學史之偏微分方程的發展。
  • 著名數學家張奠宙在滬去世 著有中國現代數學史奠基之作
    1986年起任教授,是數學、數學史、數學教育的三棲學者。1999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5年至1998年,曾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執行委員,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國際數學教育的領導機構。  張奠宙長期主持華東師大函數論的科研和教學,研究領域為「線性算子譜理論。與程其襄等合著的《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基礎》風行全國。他的主要學術貢獻在「中國現代數學史」方面。
  • 大師講堂活動回顧|跟隨大師丘成桐漫步數學史
    丘成桐教授為港中大(深圳)學子帶來的第一課,為什麼偏偏是乍聽上去「枯燥無味」的數學史?其實,數學史並非簡單的史實羅列,通透地了解數學史,目的是了解知識流傳的價值,從而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更為真誠和嚴謹。丘成桐教授通過深入研究數學史,把學習數學史的目的歸納為三個:求因、明辨、評論。
  • 這位數學家只用一個概念,就建立起現代數學的基礎
    在高考這麼重要的考試當中,「第1」這個位置並不是誰想坐就可以坐,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塊知識內容在數學領域當中的重要性。集合,看上去似乎並不太難的數學內容,為什麼會在數學王國當中佔據這麼重要的位置呢?
  • 談談 現代數學的基礎
    1874年的《克雷爾數學雜誌》上,這一系列論文是奠定現代數學基礎的革命性成果。 通過考慮這個集合,康託奠定了現代點集拓撲學的基礎。(實際上斯梅爾的馬蹄映射也會形成康託集)。 這樣建立在集合論基礎上的號稱「天衣無縫」,「絕對嚴密」的數學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這就是數學史上的第三次數學危機。 儘管後來在希爾伯特(Hilbert)領導下,世界上第一流的數學家們進行了100多年的基礎彌補工作,但是直到今天,數學的基礎仍然是晃悠的,紮實基礎並未能完全建立起來。
  • 數學史上一樁醜聞,實則是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自私的對決
    為什麼「三次」和「二次」就相差「一」,解法會差那麼多呢?為了能更好幫助大家理解一元三次方程,我們先熟悉其概念: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即「元」),並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為3(即「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三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的標準形式是ax3+bx2+cx+d=0(a,b,c,d為常數,x為未知數,且a≠0)。
  • 專家發現數學史上的「最大質數」
    有專家發現數學史上的「最大質數」,答案是「2的7420萬7281次方減1」(2^74207281 - 1),總共有2233萬8618個位數。在這個答案被發現之前,「最大質數」的答案是2013年所發現的2的5788萬5161次方減1(2^57885161 - 1),這次算出的新最大質數,比起2013年還要多出500多萬位數,有專家表示下一個質數可能會達到上億位數。
  • 地球上,8處傳說和魔鬼有關的可怕地方
    地球上一些地方有著傳說中是魔鬼留下來的印記,那今天我們為你帶來了解一下8處和魔鬼有關的可怕地方。>上一個是黛安娜的酒碗,這次輪到魔鬼的酒碗了。但正如它的名字,之所以被命名為魔鬼的廚房,是因為這個地方曾經發生多起徒步旅行導致的死亡事件。這裡事故通常是由徒步旅行者因為不小心時間失去立足點而從懸崖上跌落造成的。
  • 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紀手稿——《魔鬼的聖經》
    《魔鬼的聖經》之名著稱於世。1594年,《魔鬼聖經》被作為禮物獻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魯道夫二世的皇家圖書館,整個藏書在三十年戰爭中被瑞典人於1648年視為戰利品,手稿現在保存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家圖書館,面向普通公眾進行展示。《魔鬼的聖經》抄本的裝訂是皮革覆蓋木板,華麗金屬防護裝置和配件。它長92釐米,寬50釐米,厚22釐米,是已知的最大的中世紀手稿。
  • 現代男女交往禁忌 恰到好處的「分寸」才是最佳狀態
    現代男女交往禁忌 恰到好處的「分寸」才是最佳狀態時間:2019-05-25 14:59   來源:今日頭條 有趣青年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現代男女交往禁忌 恰到好處的分寸才是最佳狀態 成年人之間的交往,最講究分寸感。 而所謂分寸,就是要恰到好處,才是最佳狀態。
  • 考古月經禁忌:神秘血液的原罪與力量
    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各種文化中,紅色是生育力和生物血液的顏色。相關神話有助於我們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和恐懼,而這些禁忌和恐懼是男人和女人都必須面對的。無論在神話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失血都往往會帶來社會、文化方面的後果。世界上不同文化中的人們都對血管中流動的血液這種重要的物質及其在生活中的神秘作用感到好奇。鮮血是人們維持生命所必須的。
  • 放牛講彩蛋 | 這個被上帝和魔鬼同時選中的男人!
    他們約定自己麾下的天使和魔鬼不能直接幹涉人間只能暗中觀察誘導人類墮落或者升華 另一個男人則是基努裡維斯扮演的康斯坦丁愛好抽菸、喝酒從15歲開始就每天抽將近30根煙也因此患上了肺癌他從小具有特殊的超能力能夠看到天使和魔鬼因此也被家人和旁人誤解一度想要ZS逃離人間
  • 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
    因為在五次方程的求解過程中,數學家們第一次鑿開了隱藏在冰山下的現代科學,將數學帶入了精妙絕倫的現代群論。群論開闢了一塊全新的戰場,以結構研究代替計算,把從偏重計算研究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用結構觀念研究的思維方式,並把數學運算歸類,使群論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嶄新的數學分支,對近世代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群論的出現,同樣奠定了 20 世紀的物理基礎。
  • 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9k字)
    」獲取9k字2圖8頁PDF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而在代數數論中,伽羅瓦群是最核心的對象,它與「表示論」的融合則是另一個現代數學的宏偉建築——朗蘭茲綱領的夢想,其與上面提到的 Motive 理論也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稱之為算術幾何領域中壯闊的綱領藍圖。我們重新回到群論源頭的那個歷史難題:一般的五次方程是否有通用的根式求解?這本質上涉及的是數學史上最古老也最自然的一個問題:求一元多次方程的根。早在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就會解二次方程。
  • 現代數學的統一大勢:分支理論差異弱化,純粹和應用相融合
    從數學史看統一趨勢數學是多民族、多地區起源的。近代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和科學理論向縱深發展的大分化,促進了數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的分化,幾何學、代數學、分析學、概率論、三角學等開始成為獨立的學科,又都各自向縱深發展。但隨著分化,綜合的傾向也必然發生作用,例如在幾何和代數的充分分化的基礎上產生解析幾何學,可以看作是統一數學的一個嘗試,這次代數、幾何的統一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微積分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 數學史的三次數學危機
    無理數的發現,是畢氏學派的最偉大成就之一,也是數學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無理數的發現,引起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首先,對於全部依靠整數的畢氏哲學,這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其次,無理數看來與常識似乎相矛盾。在幾何上的對應情況同樣也是令人驚訝的,因為與直觀相反,存在不可通約的線段,即沒有公共的量度單位的線段。
  • 21世紀最強數學藝術:54張圖讀懂2600年數學史,看完跪下了……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曾說過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化工之巧 在2020年的這個冬天, 超級數學建模推出 《閃耀人類的54個數學家》 用人文解析數理之美, 用趣味解讀科學之美, 用感性點亮理性思想之光。
  • 拉格朗日【數學史】
    拉格朗日出生在義大利的都靈,混雜著法國和義大利的血統。他的祖父是法國騎兵隊隊長,為撒丁島的國王服務以後,在都靈定居,並與當地的一個著名家族聯姻。拉格朗日的父親一度擔任撒丁王國的陸軍司庫,但卻沒有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因此拉格朗日所繼承的遺產寥寥無幾。
  • 數學史之希臘的數學
    算術平均值:A= ;幾何平均值G= ,調和平均值H= 勾股定理:最早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的,宰了一百頭牛來祭神,又稱「百牛定理」 發現不可公度量: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任何量都可以表示乘兩個整數之比(即某個有理量),後發現正方形的對角線和其一邊構成了不可公度線段,不可公度量得發現,是數學史上的「第一次數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