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4 21:4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微信公號
跟隨大師丘成桐漫步數學史
丘成桐教授講解數學史
「研究數學不應只研究數學本身,也要顧及數學的邊緣,要問數學發生在什麼情況下,要如何擴散出去。」 3月13日,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教授作為「大師講堂」主講嘉賓,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子帶來精彩一課。丘教授學識淵博,在講座中旁徵博引,不僅講述了中國數學歷史,穿插了希臘數學發展史,還妙用古代先賢的言論,將一場關於數學的主題演講增添了濃濃的人文氛圍。
為什麼要學習數學史?
沒有探討深奧的數學公式,沒有演示複雜的推理。丘成桐教授為港中大(深圳)學子帶來的第一課,為什麼偏偏是乍聽上去「枯燥無味」的數學史?
其實,數學史並非簡單的史實羅列,通透地了解數學史,目的是了解知識流傳的價值,從而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更為真誠和嚴謹。丘成桐教授通過深入研究數學史,把學習數學史的目的歸納為三個:求因、明辨、評論。
數學思想的發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需要窮源溯流,闡明發生此種思想產生的原因,這是求因;數學思想變化雖然繁複,但有一定軌跡,所以需要找尋其發展的軌跡,這是明辨;我們要將各種數學思想加以客觀的評價,認識到它們對當時及後代產生的影響和價值,這樣全面的自我認知可以幫助學者發展自己的想法,這是評論。
港中大(深圳)學生聆聽丘成桐教授的演講
數學不是單一數、理、據,在數學每一個重要的環節上都搞清楚後,就需要考慮它們交叉的意義和內容,「就如一個交響樂團由不同的樂器和音樂家組合而成,由一個掌控全盤的音樂家來指揮。文學創作裡的《紅樓夢》也是如此:從很多不同的環節組合而成,這些環節有詩,有詞,有祭文,各有重要的特色,而又環環相扣」,丘教授借用音樂和文學,來比喻把控數學史全局之於做學問的意義,「數學家證明了不同而又重要的定理。這些定理可能都有它們的重要性,但真正成為一個數學主流的學問,必須將這些定理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有完整哲學思維做背景的理論,影響才會深入,這種學問才會有價值,能夠流傳後世。」
不僅關注學問本身,還關注學問流傳的價值,這就是廣泛閱讀數學史、思考數學發展所帶來的意義。
徐揚生校長將「大師講堂」贈予丘成桐教授
寄語年輕學子:以謙虛真誠的態度來追隨數學先賢
劉徽、祖衝之、歐幾裡得、阿基米德……當說出這些赫赫有名的數學家的名字之時,丘成桐教授始終保持謙卑。「大丈夫,當如是」,在提及阿基米德的數學故事時,丘教授如是說,「我記得小時候聽我的中學老師黃逸樵說過一個故事時,阿基米德研究流體靜力學,他在洗澡發現這個理論的第一定律時,他高興的跑到街上大叫『Eureka, Eureka(我找到了)』。當時他忘記了穿衣服。這種為科學發現而無比興奮的心情恐怕在今日的科學界很難找到了。」
在數學界享有如此盛名的丘教授,卻一直念念不忘中學老師提及的小故事,他希望年輕學子也能有這種對科學的執著和探究精神。
今日中國科教興國,科技創新,必以數學為基礎。數學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可謂無遠而弗屆,上至天文,物理,生物,下至網絡,社會人文都和數學有關。但科技上流,不是解決幾個問題就可以完成,要有前瞻性的胸襟和理想,才能引領風騷,領導世界。丘教授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子深思如何做到「求因,明辨和評論」,唯如此,才能了解到學問的大流,才能知道如何去賞析數學的真實意義。數學從自然界,從各種學問中吸收真和美的精髓,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和感情,很難做到這一點。當我們讀歷代大數學家的生平和研究方法時,我們會知道數學思想的始源,因此在接觸到美麗的自然現象時,會有自然的反應,從而開創新的思維。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今日的社會,除了好色之外,還當加上好名和好利。然而孔子也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丘教授借孔子的一句「後生可畏」,表達對年輕學子的期待:我相信中國的青年是有為的,我們應該為他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歷史上的偉人都可以作為他們的典範。
丘成桐教授與港中大(深圳)師生交流
借用《中庸》中「唯天下至誠, 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古言,丘成桐教授更是道出做學問不二法門——真誠。「願我們能以謙虛真誠的態度來追隨數學先賢們開創的道路。」對數學的發展,有歷史的回顧與深思,有對當下的專注探索,亦有對未來的展望與對年輕學子的指引,這就是丘成桐教授心中一部完整的數學史。
徐揚生校長將書法作品贈予丘成桐教授
【浙江新聞+】
丘成桐教授簡介
國際知名數學家,亦是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1993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成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教授為哈佛大學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講座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在悠悠四十載鑽研數學的事業生涯中,丘成桐教授獲得諸多榮譽,除了1982年的菲爾茲獎,還包括維布倫幾何獎(1981)、麥克阿瑟基金獎(1985)、克拉福德獎(1994)和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等。2010年,丘成桐教授榮獲沃爾夫數學獎,以表揚他畢生對幾何分析的貢獻以及在幾何和物理等領域的深遠影響。
(原標題《大師講堂活動回顧|跟隨大師丘成桐漫步數學史》。編輯周豐)
14894990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