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技,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話題,前者影響著孩子們的未來,後者關係著國家的強盛,而二者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能為國家的科技做貢獻,科技發達了,也能為教育提供好的條件,可以說科技和教育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
就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就國內目前的教育情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我們的教育存在很大問題,如此下去中國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這句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有人覺得丘成桐在危言聳聽,也有人覺得話裡面有一定的道理,網友們各執一詞,討論得很激烈。
但事實上丘成桐大師說的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目前國內的教育情況發表的。
數學歷史缺失很嚴重
在對所有的教育科目中,丘成桐最大的遺憾就是數學,他曾說我們國內的數學在古代可謂是世界第一,像祖衝之把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但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明確的公式,導致這些成果都是孤立的,不成系統,沒有辦法去繼續深研,而且由於歷史記載中缺乏論證,這也導致了這種算法失傳,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對於這番話,其實阿柒也深有體會,我國古代各個領域的成就都很斐然,但很多在當時領先世界的發現和發明,都只記載了個大概,並沒有清楚記錄下來,這導致我們如今對古代的研究無比困難。
特別是在數學領域,因為古人常有技不外傳的習慣,他們也不願意把具體的思維寫在書上,只會記載成果之類的,數學歷史的嚴重缺失,這在今天看來,其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會解題,但不會提問題
丘成桐說:儘管近40年來中國的數學發展迅速,但這遠遠不能讓人滿意,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們還是以解題,很少自己提出問題。
陳景潤曾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還有陸家羲解決了組合數學中的「寇克曼系列問題」以及「斯坦納系列問題」,其實這些都很好,證明了中國人的數學天賦是十分強大的,而且先輩們的艱苦鑽研精神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一味只會解題並不是什麼良策,解題的進一步發展是提出新的問題,而這往往比解題要來得更難。
關於「解題」和「提問題」,應該追尋到我們的教育中,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時候都存在著老師出題,學生解題的情況,一開始這是好事,但等學生懂得之後,也應該嘗試讓他們出題,因為只靠老師出題,慢慢的學生就會養成思維固化的弊端,這也是我們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問題。
對於這一點,丘成桐說得還是比較在理的。
很多學校變了味
在演講中,丘成桐感慨最深的一點就是國內很多大學都變了味,做研究往往不是出於真心,而是為了獎金補貼,有時候我們很多領域的研究都比外國要來得慢,這是很大的原因。
關於這個現象,其實早在前幾年就有人提出來了,很多大學的老師為了經費,經常開設虛有的研究,讓學生幫忙白打工,而老師則賺取經費,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往往會失對研究的興趣。
而且大學學得太雜,事實上很多學校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但因為學生學得過於繁雜,並沒有真正把這些領域特色發揚光大,而科技的發展是需要數學的支撐,因為很多技術都是以數學為基礎的。
丘成桐說:「在這樣的教育風氣下,長此以往,中國的科技不但不能進步,甚至倒退20年。」
總結:
儘管丘成桐大師的話有些難聽,但事實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這個社會,往往缺乏的就是這種敢於揭露實情的人。
中國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不少,但數學領域卻遲遲發展不起來,導致在某些科技領域我們時常落戶於外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逐漸的,我們也意識到這個情況,開始了補救行動。
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基礎重視數學,阿里巴巴開展了全球數學大賽,華為更是靠數學建立起了自己核心競爭力。騰訊、百度都越來越重視數學才人的招聘,這些足以證明人們對於數學的重視。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忽略一些東西,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要肯努力,我們的未來將是一片光明。
對於丘成桐大師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探討。
我是阿柒,關注我,每天一篇教育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