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獲得者簡介
(按姓氏筆畫排序)
於同志
1974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審判長、高級法官,兼職教授。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刑事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理事。
主要從事刑事司法工作,承辦「全國首例利用手機wap技術傳播淫穢信息案」「大興摔童案」等一系列新型、疑難、重大刑事案件,以及數十份刑事司法文件、重要調研報告的起草、論證,並深度參與2012年立法機關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
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在《法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刑事實務十堂課:刑事審判思路與方法》《案例指導研究:理論與應用》等專著8部,參編其他專業書籍、教材20餘部。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餘項。科研成果獲法院系統內外的全國性獎勵10餘次。
擔任最高人民法院西部講師團成員,給全國法院、檢察院系統的業務培訓班專題授課50餘場,參與對緬甸、蒙古等國家以及我國澳門地區司法官的培訓工作。參與指導碩士研究生10餘名。
始終堅持「辦案即是法治宣傳」的理念,精心組織庭審、撰寫文書、開展宣傳,努力打造「法治公開課」。在《人民法院報》等報刊發表多篇文章,解讀熱點案例,宣講司法政策,並參與編輯審判指導刊物,創製刑事指導案例,利用業餘時間創辦自媒體公號等,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王旭
1981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傑出青年學者A崗教授、博士生導師、校紀委辦副主任。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
出版專著2部,獨立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發表論文6篇。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1篇。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國法學會課題、司法部課題等多項。獲第三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六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一等獎、第十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中青年學者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主要獲獎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主要獲獎人)等多項。
兼任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責任研究基地秘書長、司法部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專家委員會委員、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與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鐵路局諮詢專家、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成員,以及多地黨政機關法律顧問。
受邀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多項立法諮詢工作。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等主講法治講座多次。
支振鋒
1977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後,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理事。
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3項,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等委託的課題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譯著6部、主編或合著9部,在《法學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等發表文章近80篇,在《經濟日報》《法治日報》等其他報刊發表文章210多篇,向有關部門提交內部報告20餘篇。
長期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生授課,牽頭西北大學本科生、研究生教改計劃2項。曾在美國、荷蘭、英國及我國臺灣地區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兼任浙江、江蘇、新疆等地網信辦、《人民日報》評論部諮詢專家。曾被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港澳辦等部門借調或抽調,參與實踐工作。經常性參與網信法規與重要文稿論證或起草,並多次作為中央網信辦中央宣講團成員,在相關省區市宣講中央全會或重要會議精神。
尹飛
1977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民法、不動產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領域研究,專業功底紮實、學術造詣深厚,建樹頗豐。
為法治建設建言獻策。兼任最高人民法院、住建部、自然資源部、國管局等單位專家顧問。參與《民法典》《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人身損害賠償、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物業服務、食品藥品糾紛等司法解釋的起草、修改論證工作,是《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深度參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國家自然資源產權改革等重大決策諮詢工作。作為住建部專家組成員,赴災區參與汶川地震災後房屋產權管理研究與指導工作。
熱情參與法治宣傳。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國家權威媒體邀請,撰文或接受採訪,宣傳解讀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的講話精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民法典等重大立法以及社會法治熱點。應中組部、國土部、住建部、北京市委組織部等邀請進行法治宣講。參與司法部中國法制外宣書籍《中國民法》撰寫。
積極探索財經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的跨越式發展。發起組建北京市法學會不動產法研究會。
邢會強
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龍馬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證券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財經法學》主編、財政部法律人才庫成員。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1篇,在《中國法學》發表論文2篇。在CLSCI期刊發表論文近30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5項。榮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第三屆、第四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第二屆方德法治研究獎,第二屆首都法學優秀成果獎,第二屆、第四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等。
深度參與證券法修訂,力促發行註冊制,得到立法機關採納。參與電子商務法、統計法及多部稅法的制定、修改。積極參與中國法學會組織的決策諮詢活動,提供稿件並得到採納。
主編《證券法學》《稅法學》《網際網路金融的法律與政策》等教材。《證券法學》榮獲北京市「優質本科教材課件」。主持校精品課程及在線開放課程《證券法學》。
多次在《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撰文宣傳證券法治,參加過幾十起疑難證券案件的法律論證,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較好結合。
李建偉
1974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秘書長。
法學研究成果豐碩。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10多項縱向課題,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新華文摘》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6篇,在《中外法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10餘部專著,獲得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等獎項。
智庫研究成效顯著。主持全國社科規劃辦「國家高端智庫」項目多個,《公司法修訂報告》等多項成果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等採用。
熱愛法學教育。多次獲得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師獎、「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教師」「最受歡迎的十大導師」等榮譽。《民法60講》等教材10多次獲得「全國優秀暢銷獎」,累積讀者逾千萬。
法治宣傳貢獻大。為黨政機關、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宣講憲法、民法典、公司法、營商環境等近1000場,在實務界具有廣泛影響力。
積極投身法治實踐。參與民法典、公司法、電子商務法、慈善法、信託法、商事主體登記條例等立法論證,深度參與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解釋系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行政規章的起草、修訂等專家論證,擔任多地政府、法院的法律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廣州等多地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楊力
197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長聘教授、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副院長、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執行主任。兼任《國際商事法務評論》《中國大數據社會應用評論》主編,國際亞太歐洲法學院聯盟(APELI)秘書長,上海市大數據社會應用研究會、上海市法學會公司法務研究會會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被評為全國法學會系統先進個人。
聚焦於新時代中國結構性司改、法律的領域性大數據、企業社會責任立法與合規等。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新華文摘》、SSCI期刊發表論文7篇,其他CSSCI期刊發表論文50篇;三大文摘等轉載21篇;獨著5部、主編6部;省部級以上社科成果高等級獎項5項;已申請專利5項、軟體著作權3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成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的肯定。
致力法學教育結構性改革、專精課程體系建設、法律大數據人才培養,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1項排名第一)、上海交大優秀教師特等獎、上海交大教書育人集體獎2次、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
國家CSR智庫、國家工信部、國家標準委特聘專家。曾在美國杜克大學、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受邀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講。主辦30多場國際研討會,任美國司法仲裁調解機構JAMS仲裁員和調解員。
楊華
1979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上海政法學院人工智慧法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市法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法學會海洋法治研究會會長、人工智慧法治研究會副會長。
先後赴挪威奧斯陸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訪學、交流。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重點、一般、青年項目5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0餘項。出版著作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Coastal Management》等中外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多篇被三大文摘轉載。
積極為國家建設海洋強國建言獻策,深度參與國家部委海洋相關立法及上海人工智慧立法工作。主持上海市級精品課程,榮獲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參與獲得上海市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指導研究生、本科生數百人。自2013在人民大會堂組織舉辦中國海洋戰略論壇以來,每年舉辦相關論壇,在喚醒公眾海洋意識、宣傳海洋法治方面奔走呼籲。擔任海南國際仲裁院仲裁員、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顧問期間,為化解社會矛盾積極發揮作用。曾獲第六屆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上海市十大社科新人、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勵10餘項。曾入選上海市「晨光學者」「曙光學者」「浦江學者」等人才計劃。
宋志紅
1980年7月出生,民革黨員,中央財經大學不動產與自然資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民商法學博士。
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獲省部級獎勵(榮譽)十餘項。出版學術專著4部,合著9部,發表論文6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國家高端智庫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8項。代表性成果包括《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法律制度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宅基地權利制度重構》《「三權分置」下農地流轉權利體系重構研究》《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設立的難點問題探討》等。
為省部級、司局級、縣處級等領導幹部講授專題課100餘次。深度參與《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土地法律法規修改。以不同形式參與《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等多項土地改革政策制定,多項研究成果轉化為改革試點地方的政策設計。學術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意識,致力於搭建土地管理實踐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橋梁,促進土地改革基層首創和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推動土地治理法治化和現代化。
竺效
1977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理論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書長,浙江工商大學校長助理(掛職)。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青年拔尖人才。獲第八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主任委員、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
在《中國法學》《中國行政管理》等核心刊物上獨著發表論文40餘篇,以主要作者身份發表SSCI英文論文3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8次。出版中文獨著3部,英文獨著Environmental Law入選中國南南環境合作綠色使者計劃叢書,主編教材5部。
擔任國家環保培訓師資庫專家和多個法院的環境審判專家,多次為地方各級理論中心組授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版等發表文章。參與了多項環保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起草論證,撰寫的十餘篇智庫成果得到有關部門或立法採納。作為執筆人起草了首份《中國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檢察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等專家建議稿。
周江洪
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於民法學基礎理論及前沿問題研究,在服務合同、風險負擔規則、合同解除、合同法分則等領域具有一定的開拓,在「規範抽取式案例研究」等案例研究方法上有所探索。入選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等重要人才項目。
積極參與民法典編纂等立法工作。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專家座談會和中國法學會立法專家諮詢會,積極組織民法典編纂相關學術會議,提交數萬字建議報告,並得到積極肯定。兼任浙江大學立法研究院院長等職務,為地方立法和全國立法提供智力支持。
投身教學一線,推動人才培養改革。擔任核心課程主講人,推動討論型課程和案例課程建設。曾任法學院常務副院長,兼任教指委委員等職務,直接參與法學專業和學科建設,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與法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
積極投身普法宣傳工作和地方法治實踐。擔任民法典講師團成員,為浙江省委、省政府理論學習中心組講解《民法典》等。積極組織參與在線公益直播、立法名家講壇等活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兼任杭州市委市政府法律顧問等職,為重大案件、重大地方立法提供專家諮詢論證。
周尚君
1979年10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西南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包括《法學觀念史論稿》《法治定量:法治指數及其中國應用》等,發表論文40餘篇。
勤於思考,堅持在社會事實中發現中國法理,學術研究既聚焦基層社會治理中法治運行的實踐邏輯、組織特徵及發展動力,注重「講好中國故事、總結中國經驗」;同時也注意開拓前沿性課題,在提升地方法治競爭力、提高立法效能、發揮價值治理優勢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勇於擔當,在社會服務中踐行中國法理。注重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法治建設實踐,多次主持完成政法工作研究任務,積極為中央決策機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實現了理論研究與法治實踐相互支持。
具有恆心,堅持在教書育人中傳承中國法理。注重教育學生「為學先為人」,從教十多年來,堅持言傳身教,在舉止言談中教導學生為人、在持之以恆中引導學生讀書,所指導的學生中已有多人前往國內外著名高校深造或任教。
趙駿
197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長期耕耘於國際法治與國內法治的良性互動、國際法的守正與創新、國際法研究方法的創新等領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一般項目各1項,省部級項目多個。在《中國社會科學》、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了數十項具有理論創新性和學術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獲第七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浙江省第十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積極參與智庫研究,獲聘外交部國際法諮詢委員會委員,在跨境電商∕數字貿易與規則塑造、「一帶一路」法治保障等領域提交的十餘項重要智庫成果得到有關部門採納。多次參與立法論證。
在法學教育方面,積極響應國家需求,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探索,榮獲第三屆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浙江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創辦了浙江大學中國法博士(SJD)和碩士(LLM)項目,培養了一批知華友華的外國法治人才。
在法治宣傳與實踐方面,曾參加聯合國貿發會會議及國際談判,在重要國際和國內會議、論壇上作專題報告數十次。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法治宣傳,向政府官員、學校師生和社會公眾解讀法律法規。
姜濤
1976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著有《刑法解釋的基本原理》等專著6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等發表論文百餘篇,研究領域集中於刑法立法與刑法解釋學。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重大與重點項目各1項,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項,部級二等獎2項,省部級三等獎4項。
擔任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法治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積極參與中國法學會、江蘇省委組織的決策諮詢活動,提供稿件並得到採納。在掃黑除惡、「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前瞻性的決策諮詢意見。參與完成《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江蘇省社區矯正需求評估》等社會調查與政策建言。
主編《刑法總論入門筆記》《刑法分論入門筆記》《刑法案例教程》等教材,帶領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主持省部級教改課題2項,擬主編的《刑法學(上、下冊)》入選省級重點教材。
主持承擔「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擔任江蘇省委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團講師。多次接受《人民日報》等媒體採訪,在重要報刊發表法治宣傳文章20餘篇。
郭靂
1975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德國洪堡學者、亞洲國際金融法研究中心(AIIFL)研究員,法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現為中國法學會銀行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證券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監察委、證監會、上交所、基金業協會、中國僑聯等專家委員,曾客座任教康奈爾大學、杜克大學、雪梨大學等高校。
主要從事經濟法、比較法及相關交叉學科的教學研究,在國內外出版多部中英文專著,在SSCI、CSSCI核心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50餘篇。主編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擔任《證券市場導報》《證券法苑》、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等刊編委。榮獲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安子介獎等。
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貢獻智庫成果,對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提出「證券執法中的公私協同」等創新理論,參與拓展「金融的法律理論」,相關工作提升了金融法學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水平,多項立法司法政策建議獲採納。
悉心投入教學,創辦北大「中國法LL.M.項目」,研究總結教育規律、引領教改,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
章志遠
197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行政法學科帶頭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主要從事行政法學、黨內法規研究,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獨立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行政法學總論》《行政訴訟類型構造研究》等專著10部,主編《行政法學基本範疇研究》《黨內法規學原論》等著作10餘部。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10餘項。
培養行政法學研究生70餘人,多人獲得應松年行政法獎學金、省級優秀學位論文等獎勵、榮譽。倡導兼顧面向司法和行政的行政法學教研模式,所著《行政法案例分析教程》《部門行政法專論》具有廣泛影響,《行政法學基本論》獲評省級精品教材。參與首部黨內法規學「馬工程」統編教材編寫工作。
在國內多地黨政機關舉辦行政法和黨內法規講座300餘場,在《法治日報》《人民法院報》等報刊發表文章30餘篇,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度參與《行政訴訟法》及其系列司法解釋的修改、起草與論證,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報表彰。積極參與《行政處罰法》修改論證和信訪制度理論成果梳理及工作創新總結,成果突出。
擔任安徽省政府法律顧問、上海市政府行政複議委員會委員等多個市政府法律顧問,為區域法治政府建設提供高質量諮詢意見,受到高度認可。
程嘯
1976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長期從事民法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侵權法、損害賠償法、不動產登記法、物權法、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權利等。
始終立足於我國國情和實踐開展研究,善於發現並解決基礎理論問題及法律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疑難問題。共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20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多次榮獲省部級獎勵。
任教清華大學法學院10餘年來,無論是在課程體系建設還是學生指導上,始終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學生指導、教材體系建設等各個環節,開設的《侵權行為法》課程先後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北京市優質本科生課程。
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先後參加民法典編纂工作以及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不動產登記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重要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起草、論證工作,掛職擔任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副院長,兼任最高人民法院執行特邀諮詢專家、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專家委員會委員、雲南省委法律顧問等。
積極接受媒體採訪,開展法治宣傳,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法治日報》等報刊上就不動產統一登記、民法典編纂等重大社會法治熱點問題發表文章、評論數十篇。
謝增毅
197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長期從事社會法研究,為社會法理論創新和法治完善作出了突出貢獻。2020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國家人社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科研能力突出,學術造詣深厚。出版個人專著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在社會法概念和體系、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理念和制度構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創新價值的成果。
成果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廣泛。學術論文具有很高的被引用率,7篇論文單篇被引次數超過100,7項科研成果榮獲省部級獎勵。具有較大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2015年起擔任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積極推動社會法學科建設。2014年榮獲第七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投身法治實踐,推動法治進步。參與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論證工作,努力推動立法完善。2016年-2020年兼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法律部副部長,積極參與工會和勞動法律實踐工作。積極建言獻策,向有關部門提交20餘篇對策研究報告,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做好法治宣傳,講好中國故事。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20餘篇理論文章。在國外知名出版社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多篇英文等外文論文,積極宣傳我國法治建設成就,努力擴大社會法學科的國際影響。
翟國強
1979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擔任中央「馬工程」《憲法學》課題組成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編寫組專家,團中央「青馬工程」理論導師。
研究方向為憲法學。出版學術專著5部,主編著作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7篇。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發表理論文章多篇。代表作有《憲法判斷的原理與方法》《經濟權利保障的憲法邏輯》《中國憲法實施的雙軌制》等。獲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中青年憲法學者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首都法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多次擔任「雙百」活動主講人。曾抽調參加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組織的領導幹部學習培訓教材編寫工作。曾參加十九大報告起草調研和憲法修改的相關研究工作。撰寫內部研究報告50多篇,有關憲法問題的智庫報告多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對策研究成果一等獎。
霍政欣
1976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在國際法、流失海外文物追索等領域發表了豐厚的研究成果。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是我國知名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法專家。
積極參與諮政建言,在涉外法律鬥爭、海外流失文物追索、涉外法治建設等領域撰寫、提交了大量智庫報告,被有關部門採用20餘篇。
長期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央媒參加各類節目的直播、錄播,在《新聞聯播》《新聞1+1》《新聞直播間》《晚間新聞》《新聞周刊》等多檔新聞時事類節目發表專家觀點。擔任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特約評論員,常年參與the Point、China 24、Asia Today、World Today、Dialogue等英文節目直播。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日報》和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等撰寫大量法治宣傳文章。
作為中國政府專家,參與文物追索領域公約改革談判,主持起草中國在文物返還領域首次主導制定的國際性規則《敦煌宣言》。近年來多次參與重要文物的追索工作,對流失文物追索作出突出貢獻,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物返還公約觀察員,系全球12名觀察員中唯一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