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烏魯木齊天文站站長、首席科學家
1965年生,在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曾榮獲1999年澳大利亞國家天文臺博士研究生獎學金、2000年度中國天文學會紀念成中傑獎、200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論文獎一等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獎項和榮譽。在中國、澳大利亞、英國三國五方參加的「烏魯木齊天文站18釐米脈衝星脈衝到達時間的觀測研究」國際合作研究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了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
在執行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任務中,她作為VLBI測控分系統烏魯木齊測站總指揮,組織領導天文站南山觀測基地進行了長達3年的演練準備工作,參加了歐洲SMART-1環月衛星觀測等一系列演練。
她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創新,在人才培養方面為天文站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優秀教師。
王娜還擔任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自治區天文學會理事長、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是政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九屆、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東秀珠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
1958年生,於1984年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獲碩士學位。200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擔任「973」項目「極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現任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海澱區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她同時擔任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和國際合作工作委員會主任,並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微生物資源中心(UNESCO-MIRCEN)的組織工作,多次組織專業培訓班,培訓對象來自東南亞十多個國家,擴大了我國微生物學研究的影響。
東秀珠熱心科學公益事業,微生物所每年一次的公眾開放日活動均活躍著她的身影,她親自指導中學生完成科研課題,還參與中學生科技活動的指導和科技競賽的評審工作,並參與編撰過多部科普圖書。
東秀珠不僅學術造詣深厚、成績斐然,而且是微生物所合唱團和京劇團的成員,有著豐富的興趣愛好。她為人師表,虛懷若谷,腳踏實地,熱情助人,贏得相當高的口碑和聲譽;家庭關係和睦,於2006年獲評為科學院「五好文明家庭」。
石正麗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生,在法國蒙彼利埃第二大學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新發病毒的病原學研究,在我國重要的水生甲殼類動物新發病毒的分離鑑定及其感染機制以及來源於野生動物的新發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近5年她發表SCI文章43篇,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文章11篇。論文被他人引用191次,單篇(Science, 2005年)他引119次。她首次在多種菊頭蝠體內檢測到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的抗體和抗原,證明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首次證明SARS冠狀病毒和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之間的細胞受體差異,提示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基因多樣性為病毒跨物種感染提供了可能;首次分離鑑定了羅氏沼蝦諾達病毒及其衛星病毒,證明羅氏沼蝦諾達病毒是羅氏沼蝦幼苗肌肉白濁症的主要病原。
她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獲得首屆武漢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武漢市「十行百星」和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並數次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獎獎勵。
孫曉瑋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1958年生,在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博士學位。現為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第五研究室主任、所婦委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所領導的技術團隊近30人,培養畢業碩士博士研究生10多名。
近年來,團隊建立了一套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測試系統、微波毫米波薄膜電路、多晶片系統集成的工藝平臺。2008年參加了中科院在北京限車期間,對奧運場館附近交通幹線上車流量與空氣品質評估的外場綜合測試,顯示了我國的科研成果與國外同類產品比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孫曉瑋擔任實驗室主任以後,實驗室人員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爭取項目、裝備建設、科研成果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工夫不負有心人,在孫曉瑋的不懈努力下,她負責的項目組、實驗室以及所婦委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教系統婦女工作品牌;2008年全國科教文衛婦女工作先進組織;個人獲得2008年全國三八紅旗手。
畢獻武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7年生,在中科院地化所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礦床地球化學研究,擔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及核心期刊《礦床地質》、《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編委。
地球化學屬於地質科學,作為女性,她總是能夠克服野外的艱苦條件,始終站在學科前沿開展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擔任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以來,畢獻武積極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她把為科研人員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納入了重要職責範圍,對一些能立即辦的事情,從不拖拉,馬上解決;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向群眾解釋清楚;對一些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協助室主任負責解決,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
她曾獲中國科學院首屆方樹泉青年科學家獎、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中科院劉永玲獎、全國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貴州省青年科技獎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2007年當選為貴州省第十次黨代表大會代表。
吳驪珠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1967年生,在中科院感光化學所有機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研究超分子體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的研究。設計、合成了基於柔性鏈、剛性鏈段、冠醚和氫鍵連接的多種給體—受體超分子體系,詳細研究了分子內遠程光誘導電子轉移和能量傳遞過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等發表論文100餘篇,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工作。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榮獲第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提名獎,200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0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海外青年基金資助,2007年榮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現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室的工作。作為第二完成人,獲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目前擔任美國化學會Inorganic Chemistry的國際編委、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編委、《影像科學與光化學》編委、《科學通報》特約編輯。
張麗傑
中科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研究員
1954年生。在瀋陽科儀最困難的時候走上領導崗位,通過抓班子建設、抓人事體制改革,穩定了科研骨幹隊伍,革除了阻礙企業發展的種種弊端,迅速扭轉了虧損的局面,瀋陽科儀於2001年4月順利完成整體轉制(中科院京外第一家),從此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她多年來「堅持原則、清正廉潔、樂於奉獻」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公司上下的高度信任,建設新廠區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她的身上。整個建設過程中,她事必躬親,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的綜合樓,僅用8個月就圓滿竣工,比工程預算節省500多萬元,並被遼寧省建築業協會評為「優質主體結構工程」、瀋陽市政府評為「2005年度瀋陽十佳建設工程」,以及被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市建委評選的「三市觀摩優質工程」。
張麗傑工作中是「鐵娘子」,則生活中平易近人、樸實善良,曾無數次為員工生活排憂解難,借款、捐款更是不計其數,贏得了全公司員工的尊敬和愛戴。
高銘
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1964年生,在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獲理學碩士。1999年被任命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調度,2001年起擔任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指揮,2006年起擔任總指揮。推動建立並完善了應用系統組織管理體系和工程管理體系,組織制定了載人航天應用系統技術研製和質量控制、計劃高度等工程管理規範,推進實現了科學研究與技術研製有機結合的規範化工程管理;倡議並主持建立了應用系統工程研製調度制度,有效解決了多系統、多任務、強約束、工作關係複雜的系統研製工作協調問題,保證了工程各條戰線的統一步調和計劃完成;主持制定了各次飛行試驗任務中應用系統的大型試驗、發射場測試發射和有效載荷在軌試驗的組織指揮方案。憑藉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執著的追求、堅忍的意志和聰慧的頭腦,高銘立足於女性廖若晨星的航天事業。
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軍武器裝備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等稱號。
崔平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1957年生,中科院固體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畢業。曾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先進女職工、安徽省三八紅旗手。她始終以一個黨員領導幹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於學習、率先垂範,正確行使權力,堅持廉潔自律。她堅持原則、堅持標準,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甘於犧牲奉獻。
2004年初,崔平義無反顧地來到寧波建設新所,全身心地撲到材料所的建設工作中。在她的帶領下,籌建辦一班人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克服困難,致於材料所的建設。編篡了《建所綱要》,描繪了建設和發展的藍圖,為材料所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十分重視創新文化建設,建成了一個「樸實、規整、安靜、便捷」的現代化研究所。她還十分重視創新平臺的建設,建成了寧波市乃至浙江省內比較先進的公共測試平臺。她還重視職工和研究生的業餘文化生活,建成了一個綜合性運動場,連續舉辦了4屆「甬江杯」桌球友誼賽,每一屆她都能親臨現場進行動員、親自參加比賽。
崔向群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副臺長/所長、研究員
1951年生。天文儀器與技術專家,並任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即第九分會組委和IAU財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1994年回國,參加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的立項和研製,並擔任項目總工程師至今。
為解決LAMOST的關鍵技術難題,崔向群帶領科研人員大膽創新、刻苦鑽研。2008年10月,LAMOST項目建成,成為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其研製成功使我國的主動光學技術和大規模光譜觀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作為所長,崔向群帶領南京天光所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的目標努力,開拓了多個國際前沿的技術領域。她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已培養出碩士10人、博士5人;並為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積極創造條件。
崔向群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科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稱號和獎勵。
《科學時報》 (2009-3-9 A3 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