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簡介

2021-01-11 騰訊網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已任,人才輩出,碩果纍纍,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科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內外優秀科學家,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在「向科學進軍」中發揮了先導和主力軍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率先打開與西方國家科技合作的大門,率先實行所長負責制、開放實驗室,率先設立面向全國的科學基金。創辦了聯想集團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揮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凝練科技創新目標,調整重大科技布局,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建立現代院所制度,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增強,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力。

建院以來,中科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圍繞現代化建設需要開展科學研究,產生了許多開創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國的主要學科基礎,自主發展了一系列戰略高技術領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體系,帶動和支持了我國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為國家安全和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成功研製第一臺計算機、曙光超級計算機、龍芯系列通用晶片,到單精度千萬億次超級計算系統,在我國計算機技術自主創新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從發出中國第一個電子郵件,到建立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中國網通與無線傳感試驗網,成為網絡科技和網絡產業的開拓者。

——從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到煤制乙二醇技術、甲醇制烯烴技術、煤合成油技術及工業化應用,不斷開闢我國化學工業的新方向和生長點。

——從陸相成油理論,到海相成油的探索,為我國摘掉貧油帽子、大規模開發油氣田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持。

——從自主研製的氯黴素、青黴素,到原創的青蒿素合成、丹參多酚酸鹽、鹽酸安妥沙星,在我國藥物自主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從開創中國海洋養殖業,到黃淮海中低產田改造,到生物育種,引領了我國高新農業科技的發展。

——從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幹細胞、人類基因測序,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重要原創成果。

——從開創數學機械化證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複變函數論、辛幾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數學的高峰,奠定了數學研究國家科學中心的地位。

——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建成上海大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打造了多學科創新的重要平臺。

中國科學院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實行學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後制度。知識創新工程以來,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為核心、覆蓋全院研究所的教育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兩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建院以來,先後由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盧嘉錫(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和路甬祥(1997至今)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們為中國科學院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全國先後有900餘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新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中國科學院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勳」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徵鎰、徐光憲,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莊長恭、曾昭倫、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傑出科學家。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國科學院培養造就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包括600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首席科學家或主要帶頭人,近700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900人在重要國際科學組織擔任重要職務。同時,中科院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成建制向國防部門、工業部門、行業、地方、大學等輸送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國科研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湧現出一批高科技企業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廣大院士,團結帶領全國科技工作者,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科技進步的重大問題,開展科技諮詢和評議,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宏觀決策,充分發揮了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最高諮詢機構的作用,組織和動員全國科學家制定國家十二年遠景規劃,提出實施「863」計劃、建立科學基金制度、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建立中國工程院、發展我國先進核能、建設可持續能源體系等一系列重大建議。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國科學院構建了學部與實體有機結合的戰略研究體系,持續深入分析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前瞻思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及18個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了應對挑戰的系統科學建議和系統解決方案,從而引領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方向。

如今的中國科學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家直屬研究機構、10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以及近千個野外觀測臺站網絡,全院科研人員達5萬餘人,構建了較為合理的學科布局,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水平的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建設了立足本院、服務社會的科技支撐體系,創辦了以聯想為代表的高技術企業,推動了科技成果產業化迅速發展;初步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建設現代國家研究院所的新路子,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了以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中心的新階段,促進了全社會創新意識的大幅提升,在國際科技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將致力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問題,致力培養適應國家發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創新與創業人才,致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規模產業化,致力發揮國家科學思想庫作用,致力提升中國科學技術國際競爭力,引領我國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支撐我國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

(中國科學院)

相關焦點

  • 鄭哲敏簡介 - 個人---中國科學院
    1955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 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纍纍,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 成都科學城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簡介
    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作為中國科學院在西南地區的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以及中國科學院在全國布局的十二個區域性科研基地之一,中科院成都分院擁有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及部省級重點實驗室
  • 盤點中國科學院名下的那些名校們!
    中國科學院大學全景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是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殿堂,它是直屬於國務院的事業單位,其名下共有四所高水平的大學,其中有一所正在籌建中。(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雪景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居北京,是中國「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7年入選「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的學科有化學
  •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婦女簡介
    她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創新,在人才培養方面為天文站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優秀教師。 王娜還擔任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自治區天文學會理事長、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是政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九屆、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 侯建國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官網「組織機構」欄顯示:侯建國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召開2020年第14次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時,侯建國就開始以中科院黨組書記的身份來主持會議。
  • 人物簡介:楊樂--著名數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楊樂,1939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楊樂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他長期從事複分析研究。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簡介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創建於1979年,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其中標本庫1500平方米,展出大廳700平方米,館藏標本門類齊全,數量達20多萬號,是目前國內收藏標本種類和數量繁多並富有熱帶海洋特色的大型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館既展示浸制、幹制、剝製標本實物,也陳列標本彩色圖片,並且建立了一個大型模擬生態標本櫥窗,製作了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演化系統樹的大型壁畫。
  • 中國科學院2017院士評選名單出爐,醫衛領域新增13人!
    1991~1993年,在日本三井植物生物技術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1993~1996年,在日本三井植物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近年來主持和參加了20多項國際合作、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和水稻重要育性基因的克隆與分子機理研究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就和進展。
  • 喜訊||瀋陽化工大學將與中國科學院旗下六家學院、研究所聯合培養...
    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簡介  學院的師資隊伍由來自研究所的崗位教師和校本部教師組成。學院的科教融合辦公室、校部管理支撐人員負責教學、學生、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保障學院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簡介  在國家「十三五」時期和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實施過程中,過程工程所進一步明確「引領過程工程科學前沿,支撐過程工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目標,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針對當前制約過程工程跨越發展的突出問題,制定並實施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馮錦明課題組Matlab-MetToolbox工具箱簡介
    馮錦明,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0年優秀大學生雲夏令營通知      一、活動宗旨  為熱愛生命科學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解和深入科研單位的機會,激發科研興趣,鼓勵和幫助學子們儘早思考和確立學術發展目標,選拔有潛質的優秀學生繼續深造
  • 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 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事跡簡介:錢學森,男,漢族,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70年6月入伍,生前系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的九大至十二大代表。
  • 「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及事跡簡介(20)
    :彭加木,男,漢族,中共黨員,1925年2月生,廣東番禺人,生前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植物病毒學家。1956年他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響應黨中央發出的「向科學技術進軍」的號召,毅然加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赴新疆進行科考。在新疆期間,他的足跡遍布天山南北,帶領青年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大漠戈壁,採集各類化學樣品、病害標本,先後分離提純了危害玉米、小麥、甜瓜等農作物的病毒,為新疆植物病毒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他3次進入羅布泊進行科考,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羅布泊失蹤。
  • 施一公院士簡介-新華網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院士簡介-新華網
  • 曹雪濤院士簡介-新華網
    培養的11名博士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首屆中國研究生教育特等獎(2014)、Nature導師成就獎(2015)、中國工程院光華科技獎(2013)、中國科學院陳嘉庚科學獎(2016)。 曹雪濤院士簡介-新華網
  • 中國科學院章程---中國科學院
    第七條  中國科學院追求科學真理,尊重學術自由;鼓勵競爭合作,提倡自主創新;堅持嚴謹治學,信守科學道德;崇尚愛國奉獻,堅持創新為民。第二章 領導體制第八條  中國科學院設院長一人,副院長若干人,由國務院任免。中國科學院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若干人,由中國科學院任免。
  • 優秀教師代表簡介——陶文銓
    優秀教師代表簡介——陶文銓 2018-09-05 來源:教育部   陶文銓,男,漢族,1939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國之棟梁——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材料類)
    中國科學院簡介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建院以來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纍纍,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 這兩所大學屬於中國科學院!能考上的都是「牛人」!
    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公開平臺顯示中國科學院旗下有兩所大學,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下面小編來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所比較厲害的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對於研究生來說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