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隨州廣水市人大常委聯名發出的「追車令」經媒體報導後,該地延續多年的「官走車也走」風氣被揭露,引發輿論的強烈關注。9月8日,隨州市稱當地確實存在著調任官員帶走公車的情況,並予以問責。目前,還有15輛公車沒有退回。(10月9日中國經濟網)
或許,這只是公車亂象中的特例。畢竟廣水離任官員帶走公車的不良風氣,跟其升格為地級市的特殊政治背景有關。但特殊的政治背景,雖說是產生這種亂象的土壤,但缺乏約束的公權力及缺乏監督深度和廣度的管理體制,恐怕才是孕育出這一怪胎的種子。而事實上,這也正是公車亂象的共同癥結。
「鐵打的機關,流水的官員」,如果官員的流動所伴隨著的是資源的流失,那麼行政支出勢必成為巨大的財政黑洞。其實公車跟各機關部門的桌子椅子一樣,都是公共財產,任何人都沒有自由支配的權力。但是從「隨官公車」來看,公車更像是配備給官員的個人私產,想帶走便帶走。而這,違背了公共財物管理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起碼的行政倫理。
近些年來,公車泛濫已成損傷權力品質和公平正義的顯性問題。有關數據顯示:每年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增長率為20%以上。如此之高的增長率是怎麼來的?除了政府採購中的大花亂花,還有一些原因恐怕跟領導的意志有著某些聯繫。廣水的「隨官公車」自然不必多說,這是當地行政資源最顯而易見的流失。而還有些現象,譬如新領導來了換新車,前領導的座駕也許就被淘汰或者退居二線使用,如此,公車的數量能不龐大嗎?有個簡單的數學題可以解釋這一現象荒誕的存在:如果行政資源配置相對固定,官員的流動不必帶車走或者購買新車,那麼公車的增減便不再是以領導的來去所決定,而是由公車的使用壽命所決定。這樣的話,公車便能像機關的桌子椅子那樣,消費更替相對固定,不至於換了一茬又一茬。
十年間,廣水市離任官員就帶走了28輛公車,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要花費大量的公帑填補這28輛公車的空白。納稅人的錢,正是被這種私佔式的「隨官公車」帶走,成為食利自肥者嘴裡的肥肉。有的官員帶走公車後,新單位又配了新車;有的官員知道自己要調走,臨走前特地買好公車以備帶走;有的官員把帶走的公車供親戚使用……私挪私佔蔚然成風,權力自肥顯而易見。
廣水「隨官公車」浮出水面,源於當地人大常委的聯名「追討令」。慶幸的同時難免讓人覺得遺憾,如果有透明的監督和完善的監管,廣水公車至於出現如此巨大的流失嗎?如果民眾對當地的公車數量和配置用途都心裡有數,那麼官員就是想帶走也難呀。並且在民眾的監督和制度的監管之下,相關權力機構也不敢放行,因為最終問責的板子將直接轉化為他們的痛感。而事實上,廣水離任官員帶車走也被阻攔過,但最終沒能攔住。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一方面是權力間的糾葛叢生,得罪高升的上級可不是小事兒;二則是,真問責起來,板子恐怕也不會直接打在「丟車」的部門身上。隨州市已經承諾問責,但問責的板子不能只是打在帶車走的官員身上,那些沒能守住公共財產,致使公車流失的部門機構同樣難辭其咎。
「隨官公車」亂象的出現,無疑又為公車泛濫平添新證,更是反映權力階層侵佔公共財產的肆無忌憚。而要終結這一切,恐怕只好老調重彈:加強公共監督的深度和廣度,完善公開透明、嚴肅有效的監管機制。這樣的話,無論是公車還是其他公共財富,才能免於中飽私囊、食利自肥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