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西牛村:一枚針走過百年,成就亞洲首屈一指!

2021-01-14 澎湃新聞

一枚針,讓一個企業躋身全國之最

一枚針,打造出一個百年民族品牌

一枚針,承載了幾代人的辛勤汗水

一枚針,講述著近一個世紀的變遷

視頻 張祥龍

這個企業,就是坐落在沙河南岸正陽科技園的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

翻開冀魯制針的成長畫卷,你不只會驚嘆於她90年的「針」心實意,也會驚嘆於她90年的「針」心不改,更會驚嘆於她90年的匠心打造……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難以想像:小小一枚針,能夠成就一個年產值過億的企業;小小一枚針,幾十毫米的產品卻有幾十億枚的年銷量;小小一枚針,能夠叫響「定州製造」品牌。

「針」心實意 煉就民族品牌

在冀魯制針企業文化展廳內,牆上懸掛著四個大字格外醒目—「挽回利權」。據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是1934年冀魯制針建廠三周年慶典之際題寫的。這四個字,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國土淪陷、國人奮起抗爭的烽火歲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剛剛爆發,民眾從北到南掀起「振興國貨、挽回利權」的愛國運動。也是在這一年,下定決心改寫當時「南方人用德國針、北方人用日本針」洋針壟斷整個中國市場的歷史的民族實業家尹致中學成了制針技術,並在青島利浦路8號興辦起國內第一家民族制針企業。因出資辦廠的兩家針商是河北人,廠長兼技術顧問尹致中是山東人,廠址設在青島,故命名為「青島冀魯制針廠」。

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時光追溯到1926年,時年24歲的尹致中東渡日本到制針廠做了兩年學徒。1928年,學成回國的尹致中更是親眼目睹了日本人通過銷售「洋針」大肆掠奪國人錢財的情景,那時那刻,「必須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制針工業」的信念愈加堅定。青島冀魯制針廠的成立,終於實現了他實業報國的理想,針廠生產的「蝙蝠」「黑雙龍」「獸王」等品牌鋼針,迅速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至東南亞,徹底改寫了洋針壟斷中國市場的歷史。

然而,舊中國的民族工業註定是多災多難的。日益壯大的冀魯制針遭到日方拼死打壓和扼殺,迅速被停供了制針模具和原料鋼。

深諳制針業命根子的尹致中早有準備,先期組織國內鐵廠研製成功合格材料,將日本進口的各種原材料逐一代替後,又高價購得日本「連三制針速機」圖紙,組織人員反覆研究改進,最終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新型CCY式制針機。

正是通過技術引進、革新和趕超,冀魯制針闖出了一條民族工業的自立自強之路。一時間,「冀魯制針」成為產品質量和企業實力的標誌。尹致中隨後又創辦了青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培養出舊中國第一批制針技術人才。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冀魯制針已擁有100餘間廠房、100餘臺制針機、600餘名產業工人,月量產25萬枚,在上海、天津、濟南、西安、武漢、重慶等多地均設立了經銷機構。

新中國成立後,青島冀魯制針廠成為地方國營企業,改稱國營青島制針廠。1979年,青島制針廠年產手縫針18.29億枚,完成工業總產值2279萬元。生產的「白蘭」「紅葉」「玫瑰」等品牌手縫針,在1980年和1985年的全國十家同類產品測評中均獲國家優質銀獎。

「針」心不改 叫響「定州製造」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步伐的加快,青島制針廠在1998年改成股份制,更名為「青島冀魯制針股份合作總公司」。

得知冀魯制針轉股這一消息後,已經在南三條批發市場打拼多年、把鋼針批發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定州市西牛村人王樹軍坐不住了:「冀魯制針,原本就是河北人與山東人聯手創辦的!現在機會來了,為啥不再合作一把,重振『冀魯制針』雄風呢?」

說幹就幹!1998年11月,王樹軍來到青島冀魯制針總公司,找到時任負責人陳長玉談合資合作。一看來了一位河北人,陳長玉打內心裡就倍感親切:「這針廠,本來流淌的就是咱『冀魯』的血脈,看來,時代大潮註定我們河北和山東再聯姻!」

就是「冀魯」這份緣分,讓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的成立水到渠成,廠址就選定在養育了王樹軍30多年的沙河南岸西牛村。1999年大年初二,年還沒有過完,王樹軍就帶著鄉親們動了工。同年9月29日,企業竣工投產。

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運營了兩年,效益越來越好,王樹軍又有了新的計劃。2001年9月,王樹軍開始籌劃收購青島冀魯制針總公司事宜。2013年1月,青島冀魯制針股份合作總公司將其生產設備、註冊商標和技術、檔案資料等全部轉讓、轉移給了王樹軍,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成功實現了總體併購,王樹軍出任董事長兼法人。

82年歲月沉澱,「冀魯制針」實現了從青島到定州的華麗轉身。新生的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承繼的不僅僅是「冀魯制針」的技術、設備和資產,更是「冀魯制針」百鍊成鋼、生生不息的精神。

今天的冀魯制針,寬敞明亮的拔絲車間、制針車間、包裝車間共15000餘平方米,拔絲機、制針機、拋光機、中式電爐等各種設備近千臺,不僅生產傳統的「白蘭」「紅葉」「蓮花」等一線品牌手縫針,還能打造鍍鎳、鍍金精工針和便捷穿線的「盲針」,年產針24億枚,年銷售額超1.6億元……冀魯制針已步入多元化、精緻化的發展軌道,「定州製造」品牌在沙河岸邊越叫越響。

「雖然已經是國內製針業的龍頭老大,但是放眼世界,如何讓百年民族工業更大、更壯、更強?」這又成了王樹軍苦苦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和答案。

「中國這麼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製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

2015年,王樹軍組建成立了正陽集團,轄冀魯制針有限公司、萊茵貝格(北京)電梯公司、河北紅陽潤達窗業有限公司、河北旭榮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北旭榮混凝土有限公司、河北森鵬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企業從冀魯制針逐漸發展成為包括工業、商業、地產三大版塊的集團公司,現有員工872名,總資產45億元,年收入約15億元,利稅近5000萬元。

對於王樹軍來說,正陽集團最大的資產,是他身後成千上萬的鄉親。他用盡各種辦法鼓勵大家通過勞動致富,並儘可能多地為困難群眾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同時,修路、助學、完善村內基礎設施、資助貧困家庭和關愛80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他已投入數百萬元。

匠心打造 錘鍊百年品牌

小小一枚針,硬度一百分。「冀魯制針」這百分硬度,來自百鍊成鋼,更來自匠心打造。

在定州冀魯制針,就有著這樣一群「匠人」。他們親自見證了「冀魯制針」工藝的新老交替,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冀魯制針」技藝的傳承創新;他們以不變的匠心,用心用情錘鍊著「冀魯制針」這一百年品牌。

「冀魯制針」手藝傳承一直採用以老帶新的辦法。在傳承手藝的同時,也傳承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白輝自1999年冀魯制針在定州建廠起就成了企業一員,當時企業從青島針廠聘請了20多名制針師,白輝跪地拜師。師傅一點一滴手把手地教、白輝一板一眼耐心地學。20多年的真心專注,已經讓他成長為定州冀魯制針的技術總工。

「我做了半輩子的針,研究了半輩子的針,這針讓我懂得了好多道理。可千萬別小看這短短一枚針,它幾乎能穿透一切。但不到火候,它就不會有硬度和韌性。」正如白輝所說,小小一枚針,要經過退火、拔絲、裁剪、制鼻、磨尖、淬火、拋光、串光等24道工藝才能淬鐵成鋼。僅退火這一個環節,就需要三輪24小時;僅拔絲這一道工序,就需要把近手指粗的中碳鋼盤條一遍又一遍反覆抻拉到毫米粗細……每一道工序幾乎都需要輾轉反覆,才能成就毫米鋼針的百分硬度。

「只要是我懂的,我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們,我們的老字號必須傳承下去!」多年來,飽含著對「冀魯制針」的深情和執著,白輝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速機操作是制針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操作時心要細,眼要快,手要巧,動作要麻利。女工王坤已是熟練工,但她一點也不敢馬虎,每出一批針坯,就拿起手邊的放大鏡,隨機進行質量抽檢。

「幹這個活兒,手不能停,心不能散,針坯要續得準,既不能堵塞,又不能斷檔。」王琴敏也是冀魯制針的老人了,她熟練地穿梭在四臺運行的大尖機中間。幾萬枚針坯整整齊齊地碼放在模具中,隨著砂輪飛快地轉動,每枚針的針尖正在打磨中。「不同粗細的針,砂輪的目數也不一樣,一枚針光是這個大尖就要磨四遍,個頭大的針甚至要磨六遍。」

「把磨好尖的針放到這一口口大鍋裡,裡面加上金剛砂、機油,開動機器後,通過鍋的震動對裡面的針進行打磨拋光……一批針的光飾環節,要持續三天三夜。每次放多少針、金剛砂和機油的配比是多少、振動力度控制到多大……這些問題,有著二十年工作經驗的白同鋼胸有成竹。

「針尖上有鋒芒,針鼻裡有學問。冀魯制針雖然在全國同行業中一直走在前列,在亞洲也算是領頭雁。但我們的壓力也很大,傳承了近百年品牌,我們一不能做砸了,二還要做出成績,做成精品!」冀魯制針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平均說。他深知,冀魯制針發展的方向,是做到小而專、專而精、精而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催生高質量發展。

在冀魯制針的研發中心,數控、線切割工具機……王平均和員工王新偉一起,正拿著樣品和圖紙認真比對著,像這樣的新產品的研發,王平均始終堅持親自參與。先畫圖紙,再做樣品,經過人工精修後,再製作成模具,然後安裝到速機上進行試驗……如此反覆數次甚至數十次,新產品問世,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為了讓產品上檔升級,提高附加值,他們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將原有的萬枚大包裝針,調整為插卡包裝針或鋁塑包裝針。「這是我們研發的插卡機,9孔、12孔的都有,客戶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就選擇什麼樣的包裝模式。」總經理王紅軍說。

上下同欲者勝。手工針排送裝置、手工針包裝塑封裝置、手工針排針插板裝置……企業文化展廳內擺放的一項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既是「冀魯制針」工匠精神的展示,也是這些始終奮戰在製造業前沿的定州工匠們錘鍊「冀魯制針」百年品牌所付出努力的最好回報。

來源:定州融媒

原標題:《定州西牛村:一枚針走過百年,成就亞洲首屈一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寶豐縣鬧店鎮西牛村整治人居環境 助力疫情防控
    3月2日,寶豐縣鬧店鎮西牛村村民們正與黨支部書記薛勁草一起清掃村委會公共區域環境衛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整潔的生活環境,既是控制各類疾病傳播蔓延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的一個重要目標。自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響之後,鬧店鎮西牛村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以鄉村綜合治理為抓手,有序開展清潔行動。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這是一段失落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定州曾經的驕傲。王鵬巍,思本堂的創辦者,一名土生土長的定州女兒。十餘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定州與緙絲之間的淵源之後,她心中便種下了一個執念——讓緙絲「回家」,續寫這座古城的錦繡傳奇。如果鄉愁也有具體的形象,在王鵬巍心裡,那或許便如緙絲,千絲萬縷,承載著許多故事,牽繫著深沉的情感。
  • 定州一場盛宴,就在今晚7點半!
    定州新年的儀式感 滿滿的幸福 !!! 「2021定州新年音樂會」重磅來襲! 將在定州國際酒店3樓禮堂開演 這是定州第二次舉辦 以交響樂為主題的公益演出
  • 信豐西牛村一居民家,出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19年10月12日晚,信豐公安局西牛派出所接到西牛村村民報警,稱家裡進了一隻從來沒有見過的小動物,有點害怕,請求出警。派出所接到出警請求以後,值班民警立即攜帶裝備趕赴現場,快速使用抓捕器將小動物抓獲。
  • 直擊定州全民核酸檢測第一線!
    醫護人員加班加點、晝夜奮戰 市民們有序配合、積極行動 志願者用愛堅守、無私付出 …… 目前,定州正在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工作 雖然時間緊、任務重 但記者通過現場採訪
  • 定州胥頻聰:能用我生命中的5天,去換取她後半生的50年,值了!
    2020年12月29日,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病房內,來自定州的胥頻聰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經過4個多小時,她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採集捐獻,為一位素未謀面的血液病患者帶去了重生的希望。胥頻聰也成為中華骨髓庫第10665例、河北省第500例、定州市第8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 中國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據新華社電 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定州全員核酸檢測,我們與時間賽跑!
    定州全員核酸檢測,我們與時間賽跑!河北加油,定州加油!」同樣,作為這個社區的包聯單位,團市委組織了40餘名大學生志願者抽調到中山綠洲核酸檢測一線,協助現場檢測及信息錄入工作。
  • 和丈夫的櫻桃姻緣 英王太后走過百年風雨
    據<新聞晨報>報導,走過不列顛百年風雨英國王太后長眠溫莎堡聖喬治教堂皇家墓地。「你可以流淚哀悼她的離去;你可以微笑感受她的存在。
  • 這個定州人了不起!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為生命續航!
    這個定州人了不起!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為生命續航!這個寒冷的冬天裡,這樣一件「暖事」在悄然發生,12月19日,來自定州的胥頻聰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捐獻,「熱騰騰」的「生命種子」將由專人送往江蘇,用於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 定州二中兩名英語教師喜獲全國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成績的取得,不僅是兩位老師個人在紮實基本功的基礎上刻苦努力的成果,也不僅是英語組全體教師大力支持、精心指導、反覆研討打磨的成果,更是定州二中深化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校本研修和狠抓教育教學教研和青年教師培養的重大成果。此次獲獎必將對我校未來的教育教學產生較大影響,鼓舞著我校每一位教師不斷提高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追求卓越,成就非凡。
  • 在定州自主獨立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上路首秀,綜合續航達500...
    定州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 首秀來了! 氫做動力 綜合續航達500多公裡 11月30日,由長安凱程河北基地自主獨立研製的SC6866FCEV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在定州完成道路示範運行,這也是定州研發的首輛上路運行的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
  • 瞿建國:真正成就百年、永久性的細胞銀行!
    日前,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創始人瞿建國先生接受採訪,暢談了關於集團未來整體規劃及戰略布局,指出「要真正成就百年以上,永久性的細胞銀行,實現』天下無窮人、地上無病人』的夢想和使命。」瞿建國先生原能初心:打造百年、永久性細胞銀行在梧桐幽靜的高安路93號會所,瞿建國先生精神抖擻、意態從容地講述了創業原能細胞的初心:原能細胞,其名字立意就是細胞生命科技產業,集團今後的主要業務方向即是細胞產業。原能人的夢想和使命,是「天下無窮人,地上無病人」。
  • 評論: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新中國70年)評論: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電 題: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中新社記者 張量  2019年10月1日,中國將用一場盛大的慶典,紀念這個國家7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歷程。
  • 記一枚天文臺手錶中的「王者」
    而這些代表著精工機械錶最高工藝與成就的經典款,也因此多年來深受天文臺表迷們的推崇。前不久,從業內前輩處有幸得見一枚6186-8000,品相之出色甚至超過了精工博物館內的同款展品,讓人好生羨慕。據這位前輩說,這枚VFA一個月總誤差在半分鐘以內,平均每天的誤差在+1秒左右,是他收藏的最精準的機械錶。
  • 深圳坐擁三大頂尖企業,放在亞洲是什麼水平?
    那麼在整個亞洲範圍來看,坐擁三大頂級企業的深圳,處於什麼水平?首先來看看日本,日本東京是亞洲經濟最發達的都市,經濟總量高居第一,許多日本大企業都會將總部設在東京。按照今年3月份的市值,東京最大的三家企業分別是豐田汽車(1970億美元),NTT(1050億美元)和日本軟銀(800億美元左右),這三家企業同時也是日本最大的企業。
  • 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何時東擴到烏拉爾山脈的?
    然而奇怪的是亞洲與歐洲的邊界,我們用肉眼很難在世界地圖上勾勒出亞洲與歐洲的天然輪廓,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塊大陸。 古希臘屬於典型的航海商業文明,儘管其水手素質在當時來說首屈一指,但畢竟受生產力水平所限,地中海的船隻很難穿過複雜多變的土耳其海峽到黑海去開展貿易
  • 低調的航天大國:鮮為人知的日本航天成就
    不少人也因此忽略了日本在航天方面的成就。>   1955年3月12日,一枚長度只有23釐米,重量也只有202克的小火箭在日本被發射。這一成就不僅使日本成為了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的成員,更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第4個、亞洲第1個獨立發射探空火箭的國家。   隨後,日本的航天事業全面開花。K系列、M系列、L系列等多種小型固態火箭的研製工作全面展開。其中L-4S火箭(蘭姆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將承擔日本第一顆衛星的發射任務。
  • 克氏針的 N 種神奇用法!
    克氏針(Kirschner wire)對於骨科醫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骨科「四大發明」之首非它莫屬。尤其是創傷骨科醫生,幾乎每一臺手術都需要用到克氏針,克氏針的使用已成為一種日常。本文將重點分享克氏針發展以及一些巧妙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