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針,讓一個企業躋身全國之最
一枚針,打造出一個百年民族品牌
一枚針,承載了幾代人的辛勤汗水
一枚針,講述著近一個世紀的變遷
視頻 張祥龍
這個企業,就是坐落在沙河南岸正陽科技園的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
翻開冀魯制針的成長畫卷,你不只會驚嘆於她90年的「針」心實意,也會驚嘆於她90年的「針」心不改,更會驚嘆於她90年的匠心打造……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難以想像:小小一枚針,能夠成就一個年產值過億的企業;小小一枚針,幾十毫米的產品卻有幾十億枚的年銷量;小小一枚針,能夠叫響「定州製造」品牌。
「針」心實意 煉就民族品牌
在冀魯制針企業文化展廳內,牆上懸掛著四個大字格外醒目—「挽回利權」。據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是1934年冀魯制針建廠三周年慶典之際題寫的。這四個字,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國土淪陷、國人奮起抗爭的烽火歲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剛剛爆發,民眾從北到南掀起「振興國貨、挽回利權」的愛國運動。也是在這一年,下定決心改寫當時「南方人用德國針、北方人用日本針」洋針壟斷整個中國市場的歷史的民族實業家尹致中學成了制針技術,並在青島利浦路8號興辦起國內第一家民族制針企業。因出資辦廠的兩家針商是河北人,廠長兼技術顧問尹致中是山東人,廠址設在青島,故命名為「青島冀魯制針廠」。
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時光追溯到1926年,時年24歲的尹致中東渡日本到制針廠做了兩年學徒。1928年,學成回國的尹致中更是親眼目睹了日本人通過銷售「洋針」大肆掠奪國人錢財的情景,那時那刻,「必須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制針工業」的信念愈加堅定。青島冀魯制針廠的成立,終於實現了他實業報國的理想,針廠生產的「蝙蝠」「黑雙龍」「獸王」等品牌鋼針,迅速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至東南亞,徹底改寫了洋針壟斷中國市場的歷史。
然而,舊中國的民族工業註定是多災多難的。日益壯大的冀魯制針遭到日方拼死打壓和扼殺,迅速被停供了制針模具和原料鋼。
深諳制針業命根子的尹致中早有準備,先期組織國內鐵廠研製成功合格材料,將日本進口的各種原材料逐一代替後,又高價購得日本「連三制針速機」圖紙,組織人員反覆研究改進,最終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新型CCY式制針機。
正是通過技術引進、革新和趕超,冀魯制針闖出了一條民族工業的自立自強之路。一時間,「冀魯制針」成為產品質量和企業實力的標誌。尹致中隨後又創辦了青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培養出舊中國第一批制針技術人才。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冀魯制針已擁有100餘間廠房、100餘臺制針機、600餘名產業工人,月量產25萬枚,在上海、天津、濟南、西安、武漢、重慶等多地均設立了經銷機構。
新中國成立後,青島冀魯制針廠成為地方國營企業,改稱國營青島制針廠。1979年,青島制針廠年產手縫針18.29億枚,完成工業總產值2279萬元。生產的「白蘭」「紅葉」「玫瑰」等品牌手縫針,在1980年和1985年的全國十家同類產品測評中均獲國家優質銀獎。
「針」心不改 叫響「定州製造」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步伐的加快,青島制針廠在1998年改成股份制,更名為「青島冀魯制針股份合作總公司」。
得知冀魯制針轉股這一消息後,已經在南三條批發市場打拼多年、把鋼針批發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定州市西牛村人王樹軍坐不住了:「冀魯制針,原本就是河北人與山東人聯手創辦的!現在機會來了,為啥不再合作一把,重振『冀魯制針』雄風呢?」
說幹就幹!1998年11月,王樹軍來到青島冀魯制針總公司,找到時任負責人陳長玉談合資合作。一看來了一位河北人,陳長玉打內心裡就倍感親切:「這針廠,本來流淌的就是咱『冀魯』的血脈,看來,時代大潮註定我們河北和山東再聯姻!」
就是「冀魯」這份緣分,讓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的成立水到渠成,廠址就選定在養育了王樹軍30多年的沙河南岸西牛村。1999年大年初二,年還沒有過完,王樹軍就帶著鄉親們動了工。同年9月29日,企業竣工投產。
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運營了兩年,效益越來越好,王樹軍又有了新的計劃。2001年9月,王樹軍開始籌劃收購青島冀魯制針總公司事宜。2013年1月,青島冀魯制針股份合作總公司將其生產設備、註冊商標和技術、檔案資料等全部轉讓、轉移給了王樹軍,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成功實現了總體併購,王樹軍出任董事長兼法人。
82年歲月沉澱,「冀魯制針」實現了從青島到定州的華麗轉身。新生的定州冀魯制針有限公司承繼的不僅僅是「冀魯制針」的技術、設備和資產,更是「冀魯制針」百鍊成鋼、生生不息的精神。
今天的冀魯制針,寬敞明亮的拔絲車間、制針車間、包裝車間共15000餘平方米,拔絲機、制針機、拋光機、中式電爐等各種設備近千臺,不僅生產傳統的「白蘭」「紅葉」「蓮花」等一線品牌手縫針,還能打造鍍鎳、鍍金精工針和便捷穿線的「盲針」,年產針24億枚,年銷售額超1.6億元……冀魯制針已步入多元化、精緻化的發展軌道,「定州製造」品牌在沙河岸邊越叫越響。
「雖然已經是國內製針業的龍頭老大,但是放眼世界,如何讓百年民族工業更大、更壯、更強?」這又成了王樹軍苦苦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和答案。
「中國這麼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製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
2015年,王樹軍組建成立了正陽集團,轄冀魯制針有限公司、萊茵貝格(北京)電梯公司、河北紅陽潤達窗業有限公司、河北旭榮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北旭榮混凝土有限公司、河北森鵬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企業從冀魯制針逐漸發展成為包括工業、商業、地產三大版塊的集團公司,現有員工872名,總資產45億元,年收入約15億元,利稅近5000萬元。
對於王樹軍來說,正陽集團最大的資產,是他身後成千上萬的鄉親。他用盡各種辦法鼓勵大家通過勞動致富,並儘可能多地為困難群眾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同時,修路、助學、完善村內基礎設施、資助貧困家庭和關愛80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他已投入數百萬元。
匠心打造 錘鍊百年品牌
小小一枚針,硬度一百分。「冀魯制針」這百分硬度,來自百鍊成鋼,更來自匠心打造。
在定州冀魯制針,就有著這樣一群「匠人」。他們親自見證了「冀魯制針」工藝的新老交替,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冀魯制針」技藝的傳承創新;他們以不變的匠心,用心用情錘鍊著「冀魯制針」這一百年品牌。
「冀魯制針」手藝傳承一直採用以老帶新的辦法。在傳承手藝的同時,也傳承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白輝自1999年冀魯制針在定州建廠起就成了企業一員,當時企業從青島針廠聘請了20多名制針師,白輝跪地拜師。師傅一點一滴手把手地教、白輝一板一眼耐心地學。20多年的真心專注,已經讓他成長為定州冀魯制針的技術總工。
「我做了半輩子的針,研究了半輩子的針,這針讓我懂得了好多道理。可千萬別小看這短短一枚針,它幾乎能穿透一切。但不到火候,它就不會有硬度和韌性。」正如白輝所說,小小一枚針,要經過退火、拔絲、裁剪、制鼻、磨尖、淬火、拋光、串光等24道工藝才能淬鐵成鋼。僅退火這一個環節,就需要三輪24小時;僅拔絲這一道工序,就需要把近手指粗的中碳鋼盤條一遍又一遍反覆抻拉到毫米粗細……每一道工序幾乎都需要輾轉反覆,才能成就毫米鋼針的百分硬度。
「只要是我懂的,我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們,我們的老字號必須傳承下去!」多年來,飽含著對「冀魯制針」的深情和執著,白輝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速機操作是制針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操作時心要細,眼要快,手要巧,動作要麻利。女工王坤已是熟練工,但她一點也不敢馬虎,每出一批針坯,就拿起手邊的放大鏡,隨機進行質量抽檢。
「幹這個活兒,手不能停,心不能散,針坯要續得準,既不能堵塞,又不能斷檔。」王琴敏也是冀魯制針的老人了,她熟練地穿梭在四臺運行的大尖機中間。幾萬枚針坯整整齊齊地碼放在模具中,隨著砂輪飛快地轉動,每枚針的針尖正在打磨中。「不同粗細的針,砂輪的目數也不一樣,一枚針光是這個大尖就要磨四遍,個頭大的針甚至要磨六遍。」
「把磨好尖的針放到這一口口大鍋裡,裡面加上金剛砂、機油,開動機器後,通過鍋的震動對裡面的針進行打磨拋光……一批針的光飾環節,要持續三天三夜。每次放多少針、金剛砂和機油的配比是多少、振動力度控制到多大……這些問題,有著二十年工作經驗的白同鋼胸有成竹。
「針尖上有鋒芒,針鼻裡有學問。冀魯制針雖然在全國同行業中一直走在前列,在亞洲也算是領頭雁。但我們的壓力也很大,傳承了近百年品牌,我們一不能做砸了,二還要做出成績,做成精品!」冀魯制針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平均說。他深知,冀魯制針發展的方向,是做到小而專、專而精、精而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催生高質量發展。
在冀魯制針的研發中心,數控、線切割工具機……王平均和員工王新偉一起,正拿著樣品和圖紙認真比對著,像這樣的新產品的研發,王平均始終堅持親自參與。先畫圖紙,再做樣品,經過人工精修後,再製作成模具,然後安裝到速機上進行試驗……如此反覆數次甚至數十次,新產品問世,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為了讓產品上檔升級,提高附加值,他們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將原有的萬枚大包裝針,調整為插卡包裝針或鋁塑包裝針。「這是我們研發的插卡機,9孔、12孔的都有,客戶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就選擇什麼樣的包裝模式。」總經理王紅軍說。
上下同欲者勝。手工針排送裝置、手工針包裝塑封裝置、手工針排針插板裝置……企業文化展廳內擺放的一項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既是「冀魯制針」工匠精神的展示,也是這些始終奮戰在製造業前沿的定州工匠們錘鍊「冀魯制針」百年品牌所付出努力的最好回報。
來源:定州融媒
原標題:《定州西牛村:一枚針走過百年,成就亞洲首屈一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