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溪山清遠 循著二十四節氣看遍巴山蜀水
在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看作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有了氣象衛星、高清雲圖、智慧氣象,我們早已不再需要「肉眼」觀天,二十四節氣為何還如此重要?這份「遺產」在當下價值幾何?
9月到11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開展了《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藝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等省內外24位知名畫家,以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統領,以壯麗的巴山蜀水為題材,妙手繪丹青,精心烹巨製,為四川省天府旅遊名縣及著名旅遊景點潑墨代言。
畫家們表示,節氣中有豐富的生活細節,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和世界的關照。由此,節氣中的景區讓旅遊不再是懸置一時的身外經驗,而與當下和自我產生永久的關聯。
一
二十四節氣展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
「二十四節氣裡面蘊含了中國人的世界觀。」魯迅文學獎得主穆濤認為。穆濤曾在都江堰以《中國人的大局觀》為題做講座,他提出,如若順著歷史追溯,會發現中國人在對時間的研究裡,藏著自己看待世界的觀點。
《爾雅》對春定義為發生,夏定義為長盈,秋定義為收成(收斂),冬定義為即終,是自下而上的經驗總結和提煉。穆濤認為,人們怎樣知覺和表述時間,反映了我們如何感知生活。
四川作為農業大省,傳承著非常多的農業智慧;作為一個移民大省,又將各地的經驗融匯交流、更新演化。在此意義上,二十四節氣是一個載體,通過它可以看到,勞動人民的生活是如何與環境相依、隨時節而變,有利於人們從不同時間尺度上去考察農業社會歷史、經濟生產歷史。
比如,「秋分」有三候,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即水的流速開始減慢。穆濤介紹,此時,夏天的雷陣雨等強對流天氣少了,水稻等大春作物可以抓緊晾曬。同時,冬水田要開始蓄水關水,才能保證開春插秧時候的用水。
而現在,有了烘乾機,對「雷始收聲」可能沒有以前那麼敏感了;一些水田改為旱田後,更不需要操心秋冬蓄水。隨著電商下沉,農村的年輕人對「雙十一」「雙十二」可能比對節氣、物候更敏感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節氣進入農曆還與一位四川人有關,他就是籍貫閬中的落下閎。這位在曆法上確定春節的天文學家,被稱為「春節老人」。
原來,不同朝代元月(歲首)日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迎新年與迎春天,兩者時間不一定相同。真正把「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統一起來並沿用至今的人,正是落下閎。
落下閎在漢武帝在位時修訂了《太初曆》,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編入其中,使之與春種、夏忙、秋收、冬閒的農業節奏合拍,並且規定以「雨水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為正月,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孟春」是春季第一個月,正月第一天為「元旦」。由此,「立春」能夠出現在春節前後,中國人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真正吻合了。
二
節氣文化滲入日常生活
「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冬病夏治的三伏貼……這些都是節氣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省社科院研究員、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表示。
花市剛好趕在雨水之前,在農閒的尾聲,人們還有時間逛廟會、慶祝花朝節;而到了三月三蠶市,緊跟著就是驚蟄,春耕大幕拉開,因此蠶市賣得最多的是農事生產資料,桑樹、蠶種、農具等不一而足,像是那時的農業展銷會。
「一到入夏,成都人喜歡貼『三伏貼』,這也是研究氣候特點,將之用於生活的一個典型例子。」譚繼和認為。《內經》說「春夏養其陽,秋冬養其陰」,中醫一大特點就是注重研究節氣,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來調整飲食起居,使人的節律和自然節律取得和諧統一。
節氣文化有些很特殊、局限一地,有些則越來越普遍,不同的節氣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地方性很強的當屬德陽廣漢、什邡一帶的「拉保保」。
正月雨水節氣,德陽什邡羅漢寺山門前,每年都上演一場「拉保保」的活動。「保保」就是乾爹,以前兒童夭折率高,尤其對於只有獨子的家庭來說,他們相信給孩子拜個乾爹才能保兒子長命百歲。在雨水節氣「拉保保」,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拉保保」最特別的是它的隨機性,認親雙方都不認識,有些人第一次到什邡玩,只因面善或者舉止得體而「被當爹」。「當然也會尊重當事人意願。」土生土長的什邡人易延端介紹。如果雙方都願意,就在古柏樹腳下擺好酒菜、焚香點蠟,娃娃給乾爹叩頭,乾爹吃上一口酒菜;講究的還請乾爹給娃娃取個名字。分手後,有禮尚往來者謂「常年乾親家」,無來往者謂「過路乾親家」。
與「拉保保」不同,立春/春分立蛋,以及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喝羊肉湯漸漸「約定俗成」。「其實,成都冬至喝羊肉湯是非常晚近的現象。」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認為。不過,這回應了當下人們希望忙碌的生活中能有更多儀式感。
三
水墨丹青畫盡巴蜀風流
「四川的人文底蘊深厚,其風光又兼具險奇雄秀幽,生活在這裡的畫家是有福氣的,不畫山水便可惜了。」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姚葉紅曾表示,而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四季變幻、南北方差異、高低海拔不同等細微之處,也都在畫裡體現出來。
「即便全國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夏天,青城山的夏天也跟太行山不同。」在姚葉紅看來,「青城天下幽」,就在於它有非常多遮天蔽日的古樹,夏天的烈日驕陽也難以穿透,因此才有了參天古意。而太行山的植被達不到這樣的鬱閉度,也就難以產生「幽」的意境。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躍進介紹,他喜歡以南方的雪景為主題作畫,原因就在於微妙的氣候差異使得南北方雪景有些許不同。
「北方下雪是白茫茫一片,掩蓋遮蔽了一切。而南方的雪花掉落位置不同,融化速度也不同。樹枝上的雪常常比屋頂上的、地面上的融化得快一些。於是,在白色雪景中,樹枝的輪廓、紋理格外清晰,一白一黑,特別適合水墨畫來呈現這一對比強烈的景致,畫面很有視覺衝擊力。」張躍進說,小時候在老家榮縣,冬天難得下雪,但對下雪的印象非常深刻,不斷觀察感悟,「遷想妙得」漸漸融會貫通。
「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來畫巴山蜀水,這個構想非常創新,把時間縱軸和地理坐標聯繫起來,對四川人文風光的呈現更加立體綜合,24個景區都選取得非常有代表性。」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評價道。
以稻城縣的亞丁景區為例,寒露時節的高原色彩仍然很豐富,紅綠黃交織的秋景以白色巍峨的雪山做背景,非常乾淨、清爽,但也給用色帶來挑戰。梁時民解釋,顏色太豔就俗了,但純黑白色無以表現其靈動。為此,梁時民以墨色為基礎,於其上非常節制地勾勒其他顏色,從而實現了協調的色彩結構關係。
四
深耕故鄉展現文旅發展
光霧山、青城山、峨眉山,山山有乾坤氣象,畢棚溝、海螺溝、九寨溝,溝溝有造化神韻,古城、石刻、故居,處處是人文勝景……「這些原本就是畫家喜聞樂見的題材,在這次創作中,每個景區配的也是最能突出其景觀特色的節氣。」張躍進認為。
比如秋分時節的光霧山,紅葉似火、山溪翠綠、白巖聳立、天空高遠,在張躍進看來,這樣的景致只能說是神來之筆,人力不可能達到的造景境界。光霧山有著這麼好的生態本底,張躍進由衷希望通過文旅產業發展,能讓青山綠水回饋當地村民。
有此同感的,還有西域雪山畫法創始人李兵。以前他到西嶺雪山寫生,發現山下的花水灣、山上的滑雪場發展起來,帶動了很多村民從事第三產業,但仍然有一些村民沒有被覆蓋到。他在畫上題了一首詩:「壯骨凌天萬馬騰,蒼松弄影瑞雲升。春風化雨滋岷水,戴披彩霞望錦城。」「意思是說,西嶺雪山秋收冬藏,默默積蓄力量,待春天將雪水融化滋潤岷江。」李兵解釋道,這象徵當地村民為了守護生態,限制了一些有汙染的產業的發展,希望未來通過鄉村振興,他們能夠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戴披彩霞望錦城」。
「如今成都有了專門的『遙望雪山群』,天氣好的時候,站在我家就能看到西嶺雪山主峰、海拔5353米大雪塘。」李兵說道,生活在這樣的宜居城市裡,不能忘記那些為之做出貢獻的村民。
姚葉紅在創作邛海的時候,也發現邛海溼地的恢復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調節了西昌的乾旱氣候,月亮城因這一潭幽幽清水而有了靈氣,文旅產業更是有了長足發展。如果說瀘沽湖以原生態之美、摩梭文化而見長,邛海則兼具現代城市的大氣和彝族歷史的悠遠。姚葉紅的這幅小暑時節的邛海以一個俯瞰的視角,描繪了紅色朝暉裡水鳥斜飛、舟楫橫渡、正在從天光中慢慢醒來的邛海,精神飽滿、極富象徵意義。(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