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士)總結各個章節的考點知識

2020-12-06 369學習

第一篇臨床檢驗基礎

第一單元血液樣本採集和血塗片製備

第一節血液生理概要

血液的組成及生理功能(了解)

1.組成:血液由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組成。血清與血漿相比,血清缺少一部分凝血因子,如Ⅰ(纖維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凝血因子。

2.血液性質:

(1)血量:血漿佔55%,血細胞佔比45%。

(2)酸鹼度:pH7.35~7.45。

(3)血漿滲透壓:290~310mOsm(kg·H2O)。

(4)健康成年人全血黏度為生理鹽水的4~5倍。

(5)比密:1.050~1.060,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

3.生理功能:運輸功能、協調功能、維護機體內環境穩定和防禦功能。

4.血液特性:紅細胞的懸浮穩定性、黏滯性、凝固性。

第二節採血方法和採血管選擇(熟練掌握)

1.靜脈採血法:成年人靜脈採血常選肘部靜脈(壓脈帶捆綁不超過1分鐘)。

2.真空採血法:真空採血法是一種新的靜脈採血法,又稱負壓採血法。真空採血裝置有套筒式、頭皮靜脈式兩種。

3.皮膚採血法:通常選擇耳垂或手指部位。WHO推薦血常規檢查採集左手無名指指端內側血液,嬰幼兒可選擇大拇趾或足跟內外側緣血液,嚴重燒傷患者可選擇皮膚完整處。

4.方法評價:真空採血法是ICSH推薦的採血方法,也是臨床常用的採血方法。

5.質量控制(了解)

(1)患者:患者活動情況、精神狀態、藥物、年齡、性別、種族、樣本採集時間、吸菸、季節等都會影響檢測結果。

(2)採血:止血帶結紮時間應小於1min。

(3)溶血:容器不潔、接觸水、強力振蕩、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血漿或血清化學成分(如鉀、鎂、轉氨酶、膽紅素)等多項指標檢驗結果發生變化。

(4)樣本處理:血液樣本採集後應立即送檢,並儘快進行檢查,樣本保存不當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5)實驗結果分析:分析結果時,應考慮藥物、飲食等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同時,應密切結合臨床。

第三節抗凝劑選擇

常見抗凝劑原理及其用途(掌握)

表1-1-2常用抗凝劑比較

第四節血液塗片製備

考點一、載玻片的清潔(掌握)

新載玻片常帶有游離鹼質,必須用約lmol/L HCl浸泡24h,清水衝洗,乾燥後備用。用過的載玻片可用適量肥皂或其他洗滌劑煮沸20min,趁熱刷去血膜,清水衝洗,必要時蒸餾水浸泡,乾燥後備用。要保持載玻片的清潔、乾燥、中性、無油膩。

考點二、血塗片的製備(熟練掌握)

1.手工推片法:塗片時,推片與載玻片保持25°~30°夾角。

2.厚血膜塗片法:臨床上常用厚血膜法檢查瘧原蟲與微絲蚴。

3.良好血塗片標準:厚薄適宜、頭體尾分明、細胞分布均勻、血膜邊緣整齊、兩側有一定空隙、血膜佔玻片的2/3。

4.方法學評價: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簡單,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此外,瘧原蟲、微絲蚴等檢查可採用厚血膜塗片法。

5.質量控制:血細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較高時,應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反之亦然。新載玻片必須用1mol/L的鹽酸清洗後才能使用。

第五節血液細胞染色

考點一、瑞氏染色(熟練掌握)

瑞氏染色是血塗片最常用、最經典的染色方法,對細胞質和顆粒染色效果好。

1.染液組成:鹼性亞甲藍、酸性伊紅、甲醇(作為溶劑及固定細胞形態)。

2.原理:物理吸附和化學親和作用。

3.染色效果:最適pH為6.4~6.8。若緩衝液偏酸,則紅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偏紅,細胞核呈淡藍色或不著色。若緩衝液偏鹼,細胞染色染成灰藍色,顆粒深暗;嗜酸性粒細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棕黑色;中性顆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4.注意事項:(1)在距玻片另一端2cm處結束塗抹為宜;(2)血塗片上有染料顆粒沉積,可滴加甲醇,然後立即用流水衝洗;(3)染色過淡,可復染,復染時先加緩衝液再加染液;(4)新鮮配製的染液染色效果差,應貯存一段時間,時間越久,染色效果好。

考點二、吉姆薩染色(了解)

吉姆薩染色對細胞核和寄生蟲著色較好。

1.染液組成:天青、伊紅、甲醇、純甘油。

2.原理:同瑞氏染色。

記憶方法:血紅蛋白,嗜酸性顆粒(鹼性蛋白質):具有嗜酸性——伊紅結合;細胞核蛋白、淋巴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胞質(酸性蛋白質):具有嗜鹼性——亞甲藍結合。

第二單元紅細胞檢測

第一節概要

考點一、紅細胞生理(了解)

紅細胞(RBC)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細胞成分,成熟RBC的平均壽命為120天、白細胞與血小板7~14天,衰老的RBC主要在脾破壞。

考點二、血紅蛋白(了解)

血紅蛋白分子是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內形成的一種含色素蛋白質。色素部分為亞鐵血紅素,蛋白質部分為珠蛋白。亞鐵血紅素由原卟啉、鐵組成。血紅蛋白的合成受紅細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調節。

第二節紅細胞計數

紅細胞(RBC)計數(掌握)

1.紅細胞計數常用稀釋液

(1)Hayem稀釋液:由NaCl(調節滲透壓)、Na2SO4(提高比重防止細胞粘連)、HgCl2(防腐)和蒸餾水組成;

(2)枸櫞酸鈉稀釋液:由NaCl(調節滲透壓)、枸櫞酸鈉(抗凝作用)、甲醛(防腐)及蒸餾水組成。

2.牛鮑計數板計數RBC

(1)計數公式:紅細胞/L=N×25/5×10×200×106=N(5個中方格的RBC總數)/100×1012。

(2)牛鮑計數板:中央5個中方格是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區域,四角的4個大方格是白胞計數區域。

3.參考值:成年人: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7×1012/L。

4.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①新生兒、精神刺激、劇烈運動、氣壓減低可導致紅細胞增多;②妊娠期婦女和老年人紅細胞常減低。

(2)病理變化:①急慢性失血、紅細胞壽命縮短,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減退可引起貧血,造成紅細胞(或血紅蛋白)減少;②紅細胞增多症、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以及某些藥物均可引起RBC增多。

第三節血紅蛋白測定

血紅蛋白(Hb)測定(掌握)

1.檢測原理

(1)氰化高鐵血紅蛋白(HiCN)測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紅蛋白(SHb)外的各種Hb均可被高鐵氰化鉀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在540nm處測定吸光度,再換算得到Hb的濃度。

(2)十二烷基硫酸鈉血紅蛋白(SDS)測定法:血液中SHb外的各種Hb均可與低濃度SDS形成棕紅色化合物,在538nm處測定吸光度,再換算得到Hb的濃度。評價:HiCN是目前國際推薦的參考方法,致命缺點是氰化鉀有劇毒,SDS是次選方法。

(3)血紅蛋白成分:HbA:α2β2,佔95%,含量最多;HbF:α2γ2,胎兒血紅蛋白,佔1%;HbA2:α2σ2,佔2%~3%。

2.參考值:成年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3.臨床意義:Hb和RBC臨床意義相似,但在臨床判斷貧血程度上,Hb測定優於RBC計數。

4.HiCN法測定注意事項

(1)HiCN轉化液應貯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用塑料瓶);

(2)氰化鉀有劇毒,測定後的廢液應收集於廣口容器中,稀釋後加次氯酸鈉混勻,敞開容器放置15小時以上再排入下水道;

(3)廢液不能與酸性溶液混合,避免產生劇毒氣體。

第四節紅細胞形態檢查

考點一、正常紅細胞形態(掌握)

正常紅細胞形態特點:雙凹圓盤形,大小一致,平均直徑7.2μm,呈淡粉紅色,中央1/3為生理性淡染區,胞質無異常結構,無細胞核。大小改變:小紅細胞直徑<6μm;大紅細胞直徑>10μm;巨紅細胞直徑>15μm。

考點二、紅細胞形態改變常見疾病(掌握)

球形RBC:遺傳性或獲得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

鐮形RBC:鐮狀細胞貧血。

棘RBC:遺傳性β脂蛋白缺乏症、尿毒症。

裂RB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正常人(<2%)。

有核RBC:溶血性貧血最常見。

靶形RBC: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緡錢狀RBC:多發性骨髓瘤(MM)。

口形RBC: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酒精中毒,正常人(<4%)。

淚滴形RBC:骨髓纖維化和正常人。

考點三、紅細胞內結構異常(掌握)

1.嗜鹼性點彩紅細胞:細胞胞質內出現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藍色顆粒(殘存變性嗜鹼性RNA),常用於鉛中毒的篩查指標。

2.豪焦小體(H-J)小體:又稱染色質小體,是位於成熟或幼稚紅細胞細胞質中的紫紅色小體,已證實為核的殘餘物,見於脾切除後等疾病。

3.卡波環:紫紅色細線圈狀、呈環形或「8」字形,可能是核膜殘餘物、紡錘體殘餘物或脂蛋白變性所致,見於白血病、巨幼細胞性貧血等疾病。

第五節血細胞比容測定

血細胞比容(Hct)測定

1.參考值:溫氏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微量法為WHO推薦的常規方法;血液分析儀法:臨床常用;ICSH定為參考方法:放射性核素法)。

2.溫氏法操作要點:標本加入溫氏管離心分5層:自上而下依次為血漿層、血小板層、白細胞層和有核紅細胞層、還原紅細胞層、帶氧紅細胞層。計算時讀取還原紅細胞層(紫黑紅色)。

第六節紅細胞平均指數

考點一、紅細胞平均指數(掌握)

表1-2-1紅細胞評價指數

考點二、貧血形態學分類及意義(掌握)

表1-2-2貧血形態學分類及意義

第七節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考點一、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掌握)

1.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反映樣本中RBC體積大小的異質程度(客觀指標),常用變異係數(CV)表示。

2.參考值:11.6~14.6%。

3.臨床意義:貧血形態學分類:根據RDW和MCV將貧血分為小細胞均一性、小細胞不均一性、正常體積均一性、正常體積不均一性、大細胞均一性、大細胞不均一性。紅細胞直方圖波峰(主峰)左移:小細胞、MCV↓;波峰右移:大細胞、MCV↑。峰底變寬:不均一,RDW↑;峰底變窄:均一性,RDW正常。

考點二、貧血MCV/RDW分類法(掌握)

表1-2-3貧血MCV/RDW分類

第八節網織紅細胞計數

網織紅細胞(Ret)計數(掌握)

1.原理:網織紅細胞是介於晚幼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之間的過渡細胞,屬於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胞質內殘存嗜鹼性物質核糖核酸(RNA),可被新亞甲藍、煌焦油藍等染料活體染色呈網狀或顆粒狀結構而得名。

2.分類:

(1)網織紅細胞根據形態特徵和成熟程度分為4型:Ⅰ型(絲球型)、Ⅱ型(網型)、Ⅲ型(破網型)和Ⅳ型(點粒型)。

(2)正常人外周血可見Ⅲ型和Ⅳ型,Ⅲ型佔20%~30%,Ⅳ型佔70%~80%,若骨髓增生明顯,可出現Ⅰ、Ⅱ型。

3.參考值:顯微鏡計數法:成年人0.008~0.02或(25~85)×109/L;新生兒0.02~0.06。

Ret絕對值(×109/L)=紅細胞×Ret百分數(%)。

4.臨床意義

(1)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當骨髓Ret增多,而外周血Ret減少時,提示釋放障礙。Ret增多:常見於溶血性貧血;Ret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2)觀察貧血療效: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細胞性貧血)給予鐵劑(葉酸和維生素B12)治療,3~5天Ret開始上升,7~10天達到峰值,2周左右開始下降。Ret是判斷缺鐵性貧血鐵劑治療有效的最快速指標。

5.操作方法

(1)操作步驟:2滴10g/L煌焦油藍溶液和2滴全血立即混勻,37℃放置15~20分鐘,推片製片後,在油鏡下計數至少1000個紅細胞中網織紅細胞數。

(2)計算公式:①常規法:1000個紅細胞中的網織紅細胞數/1000×100%;②Miller窺盤計數公式:大方格B內的網織紅細胞數/(小方格A內的紅細胞數×9)×100%。該方法為ICSH推薦方法。

第九節點彩紅細胞計數

嗜鹼性點彩紅細胞(掌握)

1.操作方法

(1)計數:選擇合適部位,用油鏡計數1000個紅細胞中嗜鹼性點彩紅細胞數。

(2)計算:嗜鹼性點彩紅細胞分數=計數的嗜鹼性點彩紅細胞/1000。

2.參考值:<0.03%。

3.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①中毒(鉛、汞等);②各類貧血,如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第十節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紅細胞沉降率(ESR)(掌握)

1.原理:ESR是離體抗凝全血靜置後,紅細胞在單位時間內沉降的速度,分3期:①緡錢狀紅細胞形成期;②快速沉降期;③細胞堆積期。

2.魏氏法:魏氏法為ICSH推薦方法。

3.參考值:魏氏法(正常成年人):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4.影響因素:小分子蛋白質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減慢;大分子蛋白質如纖維蛋白原、急性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

5.操作方法

(1)加抗凝劑:取109mmol/L枸櫞酸鈉0.4ml於試管中。

(2)採靜脈血:取靜脈血1.6ml,加入含抗凝劑的試管中,混勻。

(3)裝血沉管:用血沉管吸入混勻全血至刻度「0」處,拭去管外殘留餘血。

(4)立血沉管:將血沉管直立於血沉架上。

(5)讀數:1h末準確讀取紅細胞下沉後暴露出的血漿段高度,即紅細胞沉降率。

第三單元白細胞檢查

白細胞(WBC)計數(掌握)

1.概述:粒細胞發育階段:分裂池(原粒、早幼粒、中幼粒細胞)、成熟池(晚幼、杆狀核粒細胞)、儲備池(杆狀核、分葉核粒細胞)、循環池(白細胞計數值)和邊緣池5個池。

2.原理:白細胞計數是測定單位體積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總數,包括顯微鏡計數法和血液分析儀計數法(多採用電阻抗法和光散射法原理)。

3.顯微鏡計數法:①白細胞稀釋液0.38ml加入20ul血液,充分混勻後衝入計數池室溫靜置2~3分鐘,在低倍鏡下計數四角4個大方格內白細胞的總數;②計算公式:WBC數/L=N(4個大方格WBC數)/4×10×20×106=N/20×109/L。

4.參考值:成年人(4~10)×109/L;新生兒(15~20)×109/L;6個月~2歲(11~12)×109/L;兒童(5~12)×109/L。

5.方法學評價:顯微鏡計數法是白細胞分類計數的參考方法;血液分析儀計數法是白細胞分類和篩選的首選方法。

6.質量控制

(1)血塗片上WBC分布密度與WBC數量關係為:(2~4)/HP≈(4~7)×109/L;(4~6)/HP≈(7~9)×109/L;(6~10)/HP≈(10~12)×109/L;(10~12)/HP≈(13~18)×109/L。

(2)大量有核紅細胞可使白細胞計數值假性增高,此時,白細胞計數應進行校正。公式為:校正後白細胞數(L)=校正前白細胞數×100/(100+y),(y為白細胞分類計數時,100個白細胞中有核紅細胞數量)。

7.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

①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膿性感染、廣泛組織壞死、急性溶血和惡性腫瘤等疾病。

②病理性減少: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稱為粒細胞減少。

③粒細胞缺乏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稱為粒細胞缺乏症。常見於某些感染(傷寒、副傷寒桿菌)、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理化損傷、自身免疫疾病如SLE、脾功能亢進等。

④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幼稚細胞>5%。再生性左移:表示機體反應性強、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等;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WBC不增高甚至減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低症、嚴重感染(如傷寒和敗血症等)。

⑤核右移:中性粒細胞核分葉5葉以上超過3%。見於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抗代謝藥物(如阿糖胞苷、6-巰基嘌呤等)、炎症恢復期。

(2)淋巴細胞:①生理性增多見於兒童;②病理性增多見於急性傳染病(如結核病)、某些白血病、腎移植術後等。

(3)嗜酸性粒細胞:①減低見於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傷寒;②增多見於寄生蟲病、變態反應性疾病、皮膚病、血液病和某些惡性腫瘤。

第四單元血液分析儀及其臨床應用

血液分析儀檢測(掌握)

1.電阻抗法:

(1)血細胞計數:脈衝振幅越高,細胞體積越大;脈衝數量越多,細胞數量越多。

(2)白細胞分類計數:將體積為35~450fl的白細胞分成256個通道;淋巴細胞位於35~90fl的小細胞區;單核、嗜酸、嗜鹼、原始、幼稚細胞位於90~160fl的單個核細胞區,又稱中間型細胞;粒細胞位於160fl以上的大細胞區。

(3)正常紅細胞直方圖在36~360fl,血小板直方圖在2~30fl。

2.光散射法:

(1)白細胞計數:①雷射與細胞化學染色法;②容量、電導、光散射(VCS)法;③電阻抗與射頻法;④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

(2)紅細胞檢測原理:低角度(2°~3°)檢測單個紅細胞體積,高角度(5°~15°)檢測單個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3)網織紅細胞計數:新亞甲藍使網織紅細胞RNA著色。

第五單元血型和輸血

第一節紅細胞ABO血型系統

ABO血型系統(掌握)

1.血型鑑定:①正定型:已知抗體(標準血清)+未知抗原(待測紅細胞);②反定型:已知抗原(標準紅細胞)+未知抗體(待測血清);③我國要求標準抗A、抗B的效價均為≥1:128;④ABO血型共4種表現型(A、B、O、AB),6種基因型(AA、AO、BB、BO、BA、OO);⑤血型物質不僅存在於血液成分中,人體體液、分泌物中也存在,但不存於腦脊液中。

2.交叉配血:

(1)主側: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紅細胞;次側:受血者紅細胞十供血者血清。

(2)方法:①鹽水法;②抗球蛋白法(Coombs法);③酶介質法;④聚凝胺法(能發現引起溶血性輸血反應幾乎所有的規則和不規則抗體);⑤凝膠法(凝膠微柱卡式)。

第二節紅細胞Rh血型系統

Rh血型系統(掌握)

1.概述:Rh遺傳基因位於第1號染色體的短臂上。Rh抗原中D抗原最強,Rh陰性基因型是cde/cde。

2.Rh血型系統鑑定:Rh抗體屬於IgG,不能在鹽水介質中與紅細胞發生凝集。可採用下列鑑定方法:①低離子強度鹽水實驗;②酶介質法;③聚凝胺法;④Coombs法;⑤人源鹽水介質抗D試驗。

3.新生兒溶血病:受血者或孕婦血漿中含有Rh抗體時,當再與含相應抗原血液相遇,將引起嚴重輸血反應或新生兒溶血病(常為第2胎溶血)。

第三節血液製品的保存

血液保存液(掌握)

1.ACD保存液:A,枸櫞酸;C,枸櫞酸鹽;D,葡萄糖。血液能保存21天。

2.CPD保存液:C,枸櫞酸鹽;P,磷酸鹽;D,葡萄糖。血液可保存28天。在CPD保存液基礎上再加腺嘌呤,即為CPDA-1,紅細胞保存期可達35天。

3.血液保存液主要成分:①枸櫞酸(防止葡萄糖焦化);②枸櫞酸鹽(抗凝,阻止溶血);③葡萄糖(提供營養);④磷酸鹽(提高保存液pH)。

4.血液製品貯存溫度和時間

表1-5-1血液製品貯存溫度和時間

第六單元尿液生成和標本採集及處理

第一節尿液生成

尿液生成機制(掌握)

1.腎小球濾過:原尿除了無血細胞及蛋白含量極少外,其他物質、酸鹼度、滲透壓幾乎與血漿相同。

2.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腎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場所;肌酐幾乎不被重吸收。

3.腎小管分泌:腎小管和集合管泌H +、NH4+的作用和Na+-H+交換作用。

第二節尿液標本採集及處理

考點一、尿標本採集(掌握)

1.患者準備:指導患者正確收集尿標本。如:清潔標本採集部位;明確標記等。

2.標本容器:容器材料不與尿液反應;容器大於50ml;乾燥、清潔、無汙染;帶蓋、無菌容器。

3.尿標本採集種類:

(1)晨尿:適合尿細胞或管型成分檢查(尿沉渣、β-hCG等)。

(2)隨機尿:用於急診檢查。

(3)計時尿:①3小時尿:收集6點~9點尿液,用於檢測尿有形成分,如1小時尿排洩率檢查;②餐後尿:收集餐後到14點的尿液,適合肝膽疾病、腎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檢查;③24小時尿:收集早上8點至次日早上8點全部尿液,適合肌酐、蛋白質、電解質等檢測;④無菌尿(中段尿、導管尿、恥骨上穿刺尿):細菌培養。

考點二、尿標本處理(掌握)

1.檢測時限:尿標本採集後應在2小時內及時送檢,最好在30分鐘內完成檢測。

2.保存:2~8℃冰箱保存,但最好不超過6小時。

3.常用防腐劑:

(1)甲醛:尿細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檢測。

(2)甲苯:尿糖、尿蛋白等化學成分定性或定量檢測。

(3)麝香草酚:尿濃縮結核桿菌檢查及化學成分保存。

(4)濃鹽酸:17-羥、17-酮,腎上腺素、兒茶酚胺、Ca2+。

(5)冰乙酸:5-羥色胺,醛固酮等。

(6)戊二醛:尿沉澱物的固定和防腐。

第七單元尿理學檢驗

考點一、尿液理學檢查(掌握)

1.尿量:正常成年人為(1~2)L/24h。①多尿:尿量>2.5L/24h;②少尿:尿量<400ml/24h或尿量<17ml/h;③無尿:尿量<100ml/24h或<17ml/h。

2.尿比密與尿滲量:在4℃時,尿與同體積純水重量之比,比密又稱尿比重(SG)。一般情況下SG的參考值為1.015~1.025。折射計法是NCCLS推薦的參考方法。

3.臨床意義: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尿比密增高;尿崩症患者尿量增多,尿比密減低;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尿量減少,尿比密增高。尿滲量在評價腎濃縮和稀釋功能上優於尿比密。

考點二、血尿與膿尿(掌握)

1.鏡下血尿:尿沉渣鏡檢紅細胞>3個/HP(高倍視野)。

2.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1ml。

3.肉眼膿尿:尿呈乳白色,含有大量WBC甚至出現凝塊。

4.鏡下膿尿:尿沉渣鏡檢WBC>5個/HP。

考點三、尿氣味(掌握)

表1-7-1常見尿液特殊氣味及相關疾病

第八單元尿有形成分檢查

第一節尿有形成分檢測方法

表1-8-1尿有形成分檢查的要求及pH和滲透壓的影響(了解)

第二節尿細胞檢查

尿細胞檢查(掌握)

1.紅細胞(RBC)

(1)正常RBC為雙凹圓盤狀,淡黃色,直徑大約為8μm;

(2)根據尿中RBC形態可將血尿分類均一性、非均一性、混合性紅細胞血尿;

(3)鑑別:①腎性血尿,異形RBC≥80%;②非腎性血尿,異形紅細胞≤50%的,大部分為正常RBC。

2.白細胞(WBC)

(1)形態:①正常白細胞:加入1%乙酸處理,可清晰看見細胞核;②閃光細胞:急性腎盂腎炎可見中性粒細胞內顆粒呈布朗運動,由於光的折射出現似發光現象,稱為閃光細胞;③膿細胞:壞死的中性粒細胞。

(2)臨床意義:①腎盂腎炎,尿培養陽性,多數有白細胞管型;②膀胱炎,尿白細胞增多,常伴膿尿,但無管型;③腎移植排斥反應,尿中有大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④某些間質性腎炎、藥源性變態反應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尿。

3.上皮細胞

(1)腎小管上皮細胞:來自腎小管立方上皮,多為圓形或多邊形,尿中增多提示腎小管病變。有時細胞內可見數量不等的含鐵血黃素顆粒或脂肪小滴,稱復粒細胞。

(2)移行上皮細胞:大圓上皮細胞增多見於膀胱炎;尾形上皮細胞增多見於腎孟腎炎。

(3)鱗狀上皮細胞:來自輸尿管下段、膀胱和尿道,是尿液中體積最大的細胞;女性患者多見於尿道炎。

第三節尿管型檢查

表1-8-2尿液管型(掌握)

第四節尿結晶檢查

表1-8-3常見生理性和病理性結晶(掌握)

第五節尿沉渣定量檢查

表1-8-4尿有形成分參考值(掌握)

第九單元尿液化學檢查

考點一、尿液酸鹼度測定 (掌握)

常用檢測方法:

(1)試帶法:最廣泛的篩檢方法。

(2)指示劑法:常用指示劑為0.4g/L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該法檢測結果不準確。

(3)滴定法:操作複雜。

考點二、尿液蛋白質檢查 (掌握)

1.定義:尿蛋白含量超過0.15g/24h或超過0.1g/L時,蛋白定性試驗呈陽性。

2.參考值:定性試驗:陰性;定量試驗:<0.15g/24h或<0.1 g/L。

3.常用方法:

(1)定性試驗:①試帶法:對清蛋白敏感,對球蛋白不敏感。本法快速、簡便、易於標準化,適合於健康普查和臨床篩檢;②加熱乙醇法:傳統經典方法,能同時檢出清蛋白和球蛋白,但敏感度較低;③磺基水楊酸法:與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發生反應,被NCCLS作為幹化學法檢查尿蛋白的參考方法和確證試驗。

(2)定量試驗:沉澱法、比色法、染料結合法、免疫測定法和尿蛋白電泳法。

考點三、尿液糖檢查(掌握)

1.定義:當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8.88mmol/L)或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時,尿糖定性試驗呈陽性,稱為糖尿。

2.方法評價:①班氏法:易受其他還原物質如維生素C幹擾,導致假陽性;②試帶法: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簡便快速,適用於自動化分析,維生素C會導致假陰性。

3.參考值:定性試驗,陰性。

考點四、尿液酮體檢查(掌握)

1.定義:酮體是乙醯乙酸(佔20%)、β-羥丁酸(佔78%)及丙酮(佔2%)的總稱。

2.檢測方法:①試帶法:原理為亞硝基鐵氰化鈉法,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篩檢方法;②溼化學法:Rothera法、Gerhardt法;③片劑法。上述方法均不與β-羥丁酸起反應。

考點五、尿液膽紅素檢查(掌握)

檢測方法:重氮法,定性篩檢試驗,當高濃度維生素C和亞硝酸鹽存在,可導致假陰性。

考點六、尿血紅蛋白檢查(掌握)

檢測方法:

(1)化學法:常用鄰聯甲苯胺、匹拉米酮法,但試劑穩定性差,特異性低。

(2)試帶法:過氧化物酶可導致假陽性,維生素C可導致假陰性。

(3)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靈敏度高、特異度高、操作簡單。

考點七、其他尿蛋白檢查(掌握)

1.尿本周蛋白:本周蛋白加熱至40~60℃發生凝固,升溫至90~100℃時可溶解,而當溫度降低至56℃左右時,又重新凝固,故又稱凝溶蛋白。

2.尿蛋白電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SDS-PAGE)。

3.尿肌紅蛋白:隱血試驗(OBT)法、80%飽和硫酸銨法、單克隆抗體免疫法(確診試驗)。

4.微量白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多採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比濁法,主要用於早期腎損傷的診斷。

考點八、尿hCG和乳糜尿(了解)

1.尿hCG:檢查應採集首次晨尿(中段尿)100ml;尿中FSH、LH、TSH等可與hCG產生交叉反應,出現假陽性。參考值:定性為陰性。

2.乳糜尿:有機溶劑抽取法(用乙醚)可確診為乳糜尿,蘇丹Ⅲ染色可見橘紅色脂肪球。

第十單元尿液分析儀及其臨床應用

表1-10-1尿幹化學檢測(掌握)

表1-10-2尿幹化學分析儀和顯微鏡檢查比較(掌握)

第十一單元糞便檢驗

考點一、糞便檢查質量控制(掌握)

1.採集容器:①常規:清潔、乾淨、無吸水滲漏有蓋容器;②細菌學檢測:無菌,有蓋容器。

2.標本採集:①選取含黏液、膿血等病變成分糞便,量3~5g;②寄生蟲和蟲卵檢查應收集24小時糞便;③阿米巴標本要注意保溫;④標本採集後應1小時內檢驗完畢。

3.隱血試驗:①化學法檢測前3天內禁止食用動物血或肉及藥物(如VitC);②要嚴格控制操作時間,避免結果誤判;③為了避免免疫法後帶效應,應稀釋後檢驗。

考點二、隱血試驗化學法與免疫法比較(掌握)

表1-11-1隱血試驗化學法與免疫法比較

考點三、糞便改變與相關疾病(掌握)

表1-11-2糞便改變與相關疾病

考點四、糞便顯微鏡檢查(掌握)

1.方法:生理鹽水塗片法(最常用)。

2.步驟:①低倍鏡查蟲卵、原蟲、包囊等;②高倍鏡詳查病理成分的形態結構;③染色技術:碘染鑑別阿米巴滋養體和澱粉顆粒;伊紅鑑別阿米巴滋養體;亞甲藍便於白細胞形態學檢查;蘇丹Ⅲ便於脂肪檢查;④原則上要觀察10個以上的高倍鏡視野再報告。

3.細胞:①白細胞:正常糞便中偶見,腸炎症時增多,腸道寄生蟲感染(如鉤蟲和阿米巴痢疾)和過敏性腸炎時嗜酸粒細胞增多;②紅細胞:正常糞便中無,常見於下消化道疾病;③大吞噬細胞:正常糞便中無,可作為急性菌痢的依據;④上皮細胞:正常糞便中很難找到,常見於結腸炎症。

4.夏科-雷登結晶:常見於阿米巴痢疾、過敏性腸炎。

5.細菌:細菌約佔糞便乾重的1/3,糞便中球菌和桿菌比例約為1:10。

第十二單元腦脊液檢驗

腦脊液(CSF)檢驗(掌握)

1.概述:由腦室脈絡叢產生,正常成年人總量為120~180ml(平均150m1)。

2.採集禁忌證:顱內壓增高者,休克、衰竭狀態者,穿刺部位有化膿性感染者,顱後窩有佔位性病變者,腦疝先兆者。

3.標本採集:腦脊液採集標本採3管,每管1~2ml。第一管細菌學檢查;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學檢查;第三管細胞計數。

4.顏色:①無色:正常;②紅色:見於穿刺損傷(新鮮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③黃色:陳舊性蛛網膜下隙出血、重症黃疸;④乳白色:化膿性腦膜炎;⑤褐色或黑色:黑色素瘤;⑥綠色: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5.透明度:①清晰透明:正常;②毛玻璃樣微渾,靜置後表層有薄膜:結核性腦膜炎;③膿樣渾濁或凝塊:化膿性腦膜炎。

6.凝固性:①當CSF中蛋白含量>10g/L時會出現凝塊或沉澱,化膿性腦膜炎CSF在1~2小時內呈凝塊;②蛛網膜下隙梗阻:膠樣凝固,黃變症,蛋白質-細胞分離。

7.生化指標:腦脊液生化檢查: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葡萄糖降低最明顯;結核性腦膜炎氯化物降低最明顯;病毒性腦膜炎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

8.病原學檢查:鹼性亞甲藍染色檢測腦膜炎球菌;抗酸染色用於檢測結核桿菌;印度墨汁染色用於新型隱球菌檢查;革蘭染色用於其他致病菌檢查。

9.細胞參考值:成年人CSF無紅細胞,WBC(0~8)×106/L,主要為單個核細胞,單核/淋巴=7:3。

10.細胞鑑別:①新型隱球菌:不溶於乙酸,經墨汁染色後可見莢膜;②白細胞:不溶於乙酸,加酸後胞質和胞核更加清晰;③紅細胞:加乙酸後溶解。

第十三單元漿膜腔積液檢驗

考點一、漿膜腔積液採集要求與保存(掌握)

表1-13-1漿膜腔積液採集要求與保存

考點二、漿膜腔積液常見顏色與臨床意義(掌握)

表1-13-2漿膜腔積液常見顏色與臨床意義

考點三、漏出液與滲出液鑑別(掌握)

表1-13-3漏出液與滲出液鑑別

考點四、關節腔積液檢查(掌握)

1.理學檢查:正常關節腔內液體量很少,為0.1~2.0ml,呈淡黃色、草黃色或無色黏稠、清晰透明、無凝塊的液體。

2.結晶及其常見疾病:①尿酸結晶:痛風;②焦磷酸鈣結晶:軟骨症;③膽固醇結晶:結核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④類固醇結晶:急性滑膜炎。

第十四單元精液檢查

表1-14-1精液檢查(掌握)

第十五單元前列腺液檢查

表1-15-1前列腺液檢查(掌握)

第十六單元陰道分泌物檢查

表1-16-1陰道分泌物檢查(掌握)

第十七單元羊水檢查

羊水檢查(掌握)

1.標本採集:①遺傳性疾病或性別基因診斷:妊娠16~20周,採集20~30ml羊水;②胎兒成熟度檢查:妊娠晚期,採集10~20ml羊水。

2.量:正常妊娠16周約為250ml;妊娠晚期約1000ml;妊娠晚期<300ml為羊水過少,羊水量>2000ml為羊水過多。

3.異常羊水:①黃綠色或綠色:提示胎兒窘迫;②深黃色:胎兒溶血病、胎兒出血等;③膿性渾濁:宮內化膿性感染;④棕紅色或褐色:宮內陳舊性出血。

4.成熟度檢查:

(1)肺:卵磷脂和鞘磷脂是肺泡表面活性的主要物質,其成熟度檢查有:羊水泡沫試驗、羊水吸光度測定(A≥0.075)、卵磷脂與鞘磷脂比值(正常L/S≥2.0)。

(2)腎:羊水肌酐測定、葡萄糖測定(其<0.50mmol/L提示胎兒腎發育成熟)。

(3)肝:膽紅素測定,正常胎兒羊水應<1.71μmol/L。

(4)皮脂腺:脂肪細胞測定,升高代表皮脂腺成熟。

(5)唾液腺:澱粉酶測定。

5.臨床應用:①神經管缺陷:甲胎蛋白測定、羊水膽鹼酯酶測定;②胰腺纖維囊性變檢查;③黏多糖沉積病:甲苯胺藍定性試驗,糖醛酸半定量試驗。

第十八單元脫落細胞檢查

脫落細胞檢查(了解)

1.脫落細胞:正常脫落上皮細胞包括鱗狀上皮、柱狀上皮和子宮內膜細胞。

2.表層細胞:表層細胞根據細胞成熟度分為角化前細胞(核胞質比為1:3~5)、不完全形化細胞(核胞質比約為1:5)和完全形化細胞。

3.核異質:主要表現為核增大、形態異常、染色質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較深,胞質尚正常。核異質細胞是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的過渡型細胞,根據核異質細胞形態改變程度,可分為輕度核異質和重度核異質。

4.惡性腫瘤細胞的主要形態特徵

(1)細胞核的改變:核增大、核畸形、核深染、核胞質比失調。

(2)細胞質的改變:胞質量異常、染色加深、細胞形態畸形、有空泡變異、吞噬異物現象。

(3)癌細胞團:塗片中除可見單個散在癌細胞,還可見成團脫落的癌細胞。癌細胞團中,細胞大小、形態不等,失去極性,排列紊亂,癌細胞繁殖快,互相擠壓,呈堆疊狀或鑲嵌狀。

5.癌細胞:①分類: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②高分化腺癌細胞呈印戒樣,低分化腺癌呈桑葚樣;③肺癌:是導致胸腔積液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以周圍型腺癌為多見;肺部原發性肺癌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

6.染色方法:巴氏染色(細胞病理學檢查最常用)、HE染色及瑞-吉氏染色。

摘自:369學習網

相關焦點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腹部損傷知識點總結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腹部損傷知識點總結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備考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面試等資料,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關於細胞、組織的適應總結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關於細胞、組織的適應總結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備考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面試等資料,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創刊暨檢驗醫學論著發布
    、解放軍總醫院承辦的連續型電子出版物《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正式創刊,同時,檢驗醫學界四部論著《現代醫學實驗室管理與認可實踐》、《實用血細胞分析技術與臨床》、《實用臨床實驗室管理學》、《臨床實驗室儀器管理》同期出版面世。
  • 《檢驗醫學與臨床》新年寄語
    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檢驗醫學與臨床》特向一年來關心支持本刊工作的各位專家讀者、期刊同行致以新年的祝福!2020年,本刊始終堅持精心組織,在體現期刊的學科特色、學術品味、學術創造性和學術價值的基礎上,重點突出理論原創性、應用指導性和內容時效性。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檢驗醫學與臨床》積極向檢驗權威專家約稿。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因機制及臨床表現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因機制及臨床表現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8福建醫療衛生招聘信息,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招聘的報考指南、歷年試題、招聘信息等,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見急性白血病細胞化學鑑別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見急性白血病細胞化學鑑別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備考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面試等資料,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醫學檢驗技術:血液標本採集及運送的注意事項
    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北京衛生人才網提供北京醫療衛生人才招聘考試複習資料,包括2018北京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醫學基礎知識考點、解題技巧及醫生 護士招聘筆試面試輔導。醫學檢驗技術:血液標本採集及運送的注意事項。
  • 福建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酶的抑制劑有哪些
    福建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酶的抑制劑有哪些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備考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面試等資料,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與臨床醫學漸行漸遠,檢驗醫學路在何方大討論
    ,所以要想有出路所有檢驗人必須糾正這個錯誤思想,轉變觀念把以標本為中心徹底轉換為以患者為中心,不管考不考執業證大家都要努力學習臨床知識,把內外診斷學一點一滴的融入到自己血液裡,達到融匯貫通,緊密結合臨床症狀、實驗結果進行有理有據分析; 科主任要把握好專業方向關注檢驗前沿知識組織全科及時分享共享;科室要相對分工明確,把中級職稱以上人員及各組長分組去臨床溝通,見面三份情
  • 2018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醫學檢驗學:需氧、兼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及檢驗
    2018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醫學檢驗學:需氧、兼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及檢驗 需氧/兼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及檢驗是事業單位考試中很重要的考點。而且知識點比較雜,所以老師對進行了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進行複習。
  • 備戰中考,初中化學各章節考點,查漏補缺,快速提分!
    今天豆豆老師就給大家分享下初中化學各章節的考點,希望大家對照考點自我省視,完善自己,最終取得滿意的成績。第一章,走進化學世界,這個章節是我們學習化學的第一個章節,也是我們學習化學的基礎。要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其中與實驗相關的知識點和實驗操作便是我們必須重點關注的點。1、哪些儀器能夠直接加熱?哪些儀器只能間接加熱?哪些儀器能夠加熱固體?
  • 醫檢專業本科畢業生,工作一年後才能參加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
    本文從大陸與臺灣地區醫學檢驗本科教育的基本情況、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英語教學、畢業論文幾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兩岸醫學檢驗本科教育的共同點及各自特點,以供同行探討和借鑑。大陸醫學檢驗本科教育主要由綜合性大學或醫科大學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以下簡稱醫檢專業)承擔,旨在培養具備現代醫學檢驗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紮實、技能熟練、素質全面,具有一定科研發展潛能的應用型醫學檢驗專門人才[1]。目前,大陸開設醫檢專業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
  • 臨床醫學基礎知識:感染性休克臨床表現和各種治療方法
    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北京衛生人才網提供北京醫療衛生人才招聘考試複習資料,包括2018北京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醫學基礎知識考點、解題技巧及醫生 護士招聘筆試面試輔導。臨床醫學基礎知識:感染性休克臨床表現和各種治療方法,更多醫療衛生招聘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醫療衛生人才網。 感染性休克臨床表現和各種治療方法是考生中一個常見的考點,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的老師就此給來大家仔細梳理一下相關感染性休克臨床表現和各種治療方法的知識點。感染性休克是外科多見和治療較困難的一類休克。
  • 2017北京衛生類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用局麻藥的分類及特點
    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北京衛生人才網提供北京醫療衛生人才招聘考試複習資料,包括2017北京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醫學基礎知識考點、解題技巧及醫生 護士招聘筆試面試輔導。2017北京衛生類: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用局麻藥的分類及特點。
  • 粵東西北醫療招聘醫學基礎知識:機體能量的來源與利用考點總結
    粵東西北事業單位醫療網同步粵東西北醫療招聘網醫療衛生信息:粵東西北醫療招聘醫學基礎知識:機體能量的來源與利用考點總結,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粵東西北醫療招聘,機體能量的來源,廣東醫療衛生考試,廣東人事考試的內容,請關注粵東西北事業單位醫療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有何不同?二者區別很大,別再傻傻分不清
    醫學作為高考志願填報中的熱門專業,每年都備受家長和考生們的青睞,其涵蓋了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護理學、藥學、衛生事業管理、中藥學、中醫學、生物製藥專業、眼視光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醫學檢驗等多個細分專業和方向。
  • 健偉在線教育:臨床醫學基礎知識你知道考哪些重點嗎
    現代醫學,通常根據其研究內容、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分為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臨床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後,直接面對患者實施診斷和治療的一組醫學學科,如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都屬於臨床醫學。
  • 質譜技術在檢驗醫學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質譜檢測技術在國外醫學檢驗領域的應用概況歐美發達國家最早將質譜技術引入醫學檢驗部門,發展相對成熟。目前,服務於臨床診療的質譜檢測項目已達400餘項,主要涉及臨床化學、臨床免疫學以及臨床微生物鑑定等領域,亦被用於建立臨床化學檢測項目的參考測量程序和研製參考物質。
  • 醫學檢驗四大新興技術行業發展現狀
    作者 | 火石研究院責編 | 老薑現代醫學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在治療技術和藥物研發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也越來越依賴於醫學檢測技術進步。醫學檢測技術發展涉及生物學、化學、電子學、機械學、光學、人工智慧等多學科的交叉發展。隨著各領域醫學檢測技術的發展,新型檢測技術不斷湧現。
  • 【必看知識】丨無機非金屬元素:氯知識總結及考點解析
    原標題:【必看知識】丨無機非金屬元素:氯知識總結及考點解析 Happy 今天給同學們準備的是有關無機非金屬元素中的氯元素知識匯總,同學們在元旦放假期間可以看看化學姐的知識會總,讓自己的知識保持新鮮度,開學才不會陷入迷茫和浮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