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額頭很高嗎?那你算得上「天庭飽滿」,有福氣且聰明。你長得「尖嘴猴腮」嗎?那你看著就不像個好人。
枕骨
你有沒有「反骨」
●微博士
遠在加爾提出顱相學之前,中國古代就有按顱骨形狀推測人品的說法,不過那時並未把顱骨和腦聯繫起來。《三國演義》中就講到,魏延救了黃忠來投靠劉備,諸葛亮就以「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為由要殺魏延。那麼這有沒有道理呢?其實,所有人顱骨的數目都是一樣的,不會有人多出一塊「反骨」。一般人所說的「反骨」多指腦後突起的枕骨,魏延的枕骨可能特別突出,這幾乎使他無辜喪命。事實上,魏延被刀下留命後,也沒背叛蜀漢。因此,一塊突出的骨頭並不能說明某人有「造反的潛質」。
文摘
你的額頭很高嗎?那你算得上「天庭飽滿」,有福氣且聰明。你長得「尖嘴猴腮」嗎?那你看著就不像個好人。這些算命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麼,這樣的說法真有道理嗎?
在歷史上,這種依據顱骨(即腦殼)的長相而對人的智力和品性作出判斷的方法,稱為「顱相學」,創始人是19世紀初的一名醫生加爾。加爾醫生認為,人的各種能力和性格是由腦的不同區域決定的,人在哪些方面比較有特點,相應的腦區就發達,對應的顱骨也就突出。加爾能說會道,到處演講,贏得了許多信徒,甚至成為上流社會的座上賓。他的一位後繼者寫的有關顱相學的書,銷量一度排於《聖經》之後位列第三!
加爾的這些結論,來自於他從小開始對同學的觀察。有一位記憶超群的同學有一雙鼓起的眼睛,他就認為腦的額部和記憶力有關。又有一位同學耳朵上方的顱骨突出,而這位同學小時候喜歡虐待動物,長大以後又成了一名外科醫生,於是他就把這部分腦區和「破壞性」聯繫了起來。
在分析了眾多實例後,加爾醫生把顱骨分成了27塊區域,分別代表27種不同的特性。他開始廣收門徒,傳播他的顱相學。
雖然信者眾多,但不信的人也不少。生理學家馬讓迪就與加爾的傳人施普爾茨海姆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馬讓迪保存有大科學家拉普拉斯的腦,施普爾茨海姆聽說以後,千方百計想要看一下。
結果馬讓迪拿了一個白痴的腦給他看。施普爾茨海姆不知是計,拿著白痴的腦袋讚不絕口,還煞有介事地評點了為何這是個聰明腦袋的緣由。當然,這變成了一個大笑話,也間接否定了顱相決定性格特點的說法。
顱相學之所以不靠譜,錯誤在於它僅僅根據特例和表面現象就下了一般性的結論,既沒有進行對照實驗,也沒有做統計分析。不過,雖然從總體而言顱相學的結論是錯誤的,但以後的研究證明,不同的腦區確實負責實施不同的功能,這也算是加爾對科學意外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