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在上海 | 西班牙女孩選擇在滬開啟科研生涯

2020-09-07 上海科技

植物自有安全警報機制,當遭受病原體攻擊時,細胞膜會向葉綠體「報警」。但是,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一直讓植物學家們琢磨不透。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秘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並揭示一些植物蛋白是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又是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


亞麻色披肩捲髮,迷人的藍色大眼睛,這篇原創的中國科研論文第一完成人,是西班牙籍女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五年前,她單槍匹馬來到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從零開始組建研究團隊,從心出發尋找研究方向。循著興趣的方向,得益於上海得天獨厚的科創土壤,她帶領全新的「聯合國式」科研團隊,只用了不到五年時間,就收穫了重量級的科研成果。


位於上海松江的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是羅莎在英國諾裡奇的塞恩斯伯裡實驗室完成博士後工作之後,正式開始科研生涯的第一站。她坦言,在上海做科研,是自己遇到的一個好機會——逆境中心招聘時「不看論文、不看頭銜,以評估學術潛力為主」,就連日常交流語言都是英文。這對於科研新人而言,非常有吸引力。「而且,這裡有先進完善的科研支撐平臺,可以完成漂亮的實驗」。

4年前,羅莎帶領團隊開始探秘從細胞膜到葉綠體的信號通道。在研究中,她發現一些植物蛋白是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又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緊接著,葉綠體通過「逆行信號傳遞」過程,將這些信息傳遞至細胞核,從而調節抗病基因表達,激活防禦以對抗入侵者。該途徑是植物細胞將危險信號從外界傳遞到葉綠體的策略之一,並能快速、及時、準確地整合信號並產生適當的下遊響應。

在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類似羅莎這樣的科研團隊不是少數。這裡還有來自加拿大、希臘、日本、韓國等不同國家的優秀人才,這裡在全球植物學領域頗具優勢。所以,當羅莎選定植物「報警」通路作為此次科學探索之旅的方向時,集結的團隊小夥伴們同樣也是來自不同國家:博士後中有三位來自西班牙、一位來自法國、兩位來自突尼西亞,以及好幾位中國博士生。在上海近五年,羅莎感覺生活和工作幾乎沒有遇到障礙。「無論幾點回家都不用擔心,而且在上海就能買到西班牙食物,這比我在英國居住更方便。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頂尖科學論文背後的故事:西班牙女孩選擇從上海開始科研生涯
    海冰融化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但隨著北極變暖加速,格陵蘭冰蓋會進一步融化,如果格陵蘭冰蓋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約7米,全球上百個海濱城市包括中國的上海和廣州都可能被海水淹沒。2013年上海高溫熱浪相關的超額死亡人數(超過該地區既往平均死亡人數)為1347人,佔總超額死亡人數的71.3%,是2003~2012年熱浪相關超額死亡數平均值的3.9倍。    四、是對動物的影響。
  • 在滬美國人:「上海已成為我基因的一部分」
    月13日電(記者翟翔、張建松)由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主編的《在上海的美國人》(第三卷)新書分享會日前在黃浦江畔的建投書局舉行,四位在滬生活多年的美國嘉賓侃侃而談,分享他們在上海創業、紮根的心路歷程。 作為主講嘉賓,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德能、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麥肯錫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華強森、上海眾環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文生代表在滬美國人,表達了希望中美加強友好合作、共築共贏未來的願景。「這些在滬美國人的經歷生動準確地反映了中美關係的全貌。」
  • 2019上海滬助科研圈年度峰會暨行業聯誼晚會
    」為主線,誠邀優質科研儀器製造商、試劑耗材生產商、優秀品牌代理商和經銷商代表齊聚一堂。主辦單位:上海滬助科研圈承辦單位◆上海新諾儀器設備有限公司◆上海巴玖實業有限公司◆上海締倫光學儀器有限公司◆上海臻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天呈醫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13歲女孩自製英語手繪視頻 為外國友人科普疫情
    圖說:上海13歲女孩自製英語手繪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疫情尚未結束,「宅」在家中的上海小囡們也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花式「抗疫」。這幾天,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初一女生顧函菲就製作了一條手繪新冠肺炎科普短片。在這則短片裡,她不僅手繪了科普插畫,更親自給短片配上了英語配音。
  • 上海簡稱滬或申,車牌第一個字,為啥用滬,而不用申?
    我們都知道,上海有兩個簡稱,一個是滬,一個是申。但是,奇怪的是,上海的車牌則是以「滬」開頭,比如滬A*****等等,這是為什麼呢?,還有一個別稱,叫做「滬」。「滬」,是一種捕魚的工具,系用繩編結的一排竹柵,插在河中,以攔捕魚蟹,即江浙一帶人所稱的「魚籪」。唐陸龜蒙 《漁具詩》序:「列竹於海澨曰『滬』,吳之『滬瀆』是也。」因為上海是由漁村發展的城市,所以人們習慣上也用」滬「來代表上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申和滬是並行的。
  • 築巢引鳳,上海用崗位引人事業留人
    30多年過去,在上海,年輕的科研人才競相湧現,這令身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的他印象深刻。「回顧過往,我們應當牢記,建立優秀的學術傳統很重要,這必將有助於提高上海科技成就的國際影響力。」
  • 諾貝爾獎得主提到的這件事,為何對上海如此重要?
    30多年過去,在上海,年輕的科研人才競相湧現,這令身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的他印象深刻。「回顧過往,我們應當牢記,建立優秀的學術傳統很重要,這必將有助於提高上海科技成就的國際影響力。」
  • 新加坡駐滬總領事蔡簦合一行訪問上海交通大學
    11月16日下午,新加坡駐滬總領事蔡簦合(Chua Teng Hoe)一行訪問上海交大,校黨委書記楊振斌,副校長徐學敏在閔行校區會見來賓。  蔡簦合對上海交通大學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建交三十周年,兩國元首互致賀電,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新合作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前瞻性、示範性,為未來兩國關係指明了發展方向。新加坡和上海共處於「海上絲綢之路」,去年成立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雙方在「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合作、科技創新、營商環境、城市治理和人文交流等重點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
  • 西班牙武康大學法律碩士學位班
    目前,國際法律碩士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而且在職類法律碩士的入學門檻比較低,所以法律碩士在職研究生專業的選擇也是比較熱門的,那麼法律碩士具體怎麼樣呢?老師為大家整理了西班牙武康大學法律碩士學位班供考生參考。
  • 上海眼科專家:顏駿若是視神經管骨折,視力下降不可逆、職業生涯...
    21日深夜,上海上港俱樂部發布公告表示,門將顏駿凌因在第一回合被申花球員的手臂擊中面部導致眼部受傷,回到上海接受專家會診後,將進行眼部手術,並需要較長時間恢復。 圖說:上海眼科專家馬曉曄科普眼部骨折的相關知識。
  • 「交響夢之隊」再度訪滬,「琉森之聲」平移上海
    10月15日至17日,「交響夢之隊」在現任音樂總監裡卡爾多·夏伊執棒下再度訪滬,以一連三場「琉森音樂節在上海」駐場演出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獻演上交2019-2020音樂季,並同步呈現樂團在今年琉森音樂節上演繹的作品,青年鋼琴家亞歷山大·馬洛費耶夫在演出中擔任鋼琴獨奏。
  • 列寧死後,專家們研究了他的大腦,專家發現了他領導生涯的奧密
    列寧死後,專家們研究了他的大腦,發現了他領導生涯的奧密。1924年1月21日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享年53歲。列寧死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全面研究,發現了他領導生涯的秘密。今天,我們將一起回顧歷史,從專家的研究報告中探索實現列寧領導生涯的秘密。
  • [快訊]上海滬工: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滬工焊接集團股份有限...
    [快訊]上海滬工: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滬工焊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終止部分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並將剩餘募集資金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的核查意見 時間:2020年12月28日 17:05:45&nbsp中財網   CFi.CN訊: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許可[2018]1900號」《關於核准上海滬工焊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許寶瑞等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的批覆
  •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何同樣選擇在上海奮鬥?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何同樣選擇在上海奮鬥?>上海能集聚更多專業人才2015年,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的85後博士陸星宇帶著癌症早期篩查科研專利成果回到上海,選擇張江,創辦上海易畢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律師電競賽四強訪談|滬西天秀戰隊——滬西,要的是一股生命力
    原創 上海律協 上海律協來源:上海律協·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交流各自觀點 ·上海市滬西律師事務所,作為上海最早、最有底蘊的一批律師事務所,能薪火相傳延續至今,本身就說明滬西律所有著某種優勢與力量淵源。滬西律所不僅有對傳統的傳承與尊重,也有對新鮮事物的不斷吸收與擁抱。律所的基本工作當然是辦案件、創收、提高業績。但滬西管理團隊認為一切都是辯證的。
  • 上海市政府:滬磁懸浮項目仍處在聽取意見階段
    上海市政府:滬磁懸浮項目仍處在聽取意見階段 2008年02月27日 1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上海二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 許曉青)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陳啟偉二十七日在此間回答境外記者提問時稱,上海的磁懸浮項目仍處在聽取意見階段。
  • 上海科普大講壇「走近西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舉辦
    該場活動也是大講壇「走進西部」系列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恰逢第40個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之際,該講座特邀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主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生所何祖華研究員為三地觀眾帶來以「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科普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