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館 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7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17日聯合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新疆科技館共同舉辦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0講。該場活動也是大講壇「走進西部」系列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恰逢第40個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之際,該講座特邀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主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生所何祖華研究員為三地觀眾帶來以「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科普報告。
9月14日至20日,上海科技館受邀參與科技部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項目——科普援藏活動,將優質的科普教育資源帶給藏區觀眾。在本次援藏活動中,上海科普大講壇將科學家數字講座、科普繪本、科普文集等多套物資捐贈給藏區青少年,並就科普教育的資源互換與科研人員的成果展示交流達成合作協議。
本次講座即科普援藏牽線搭橋後的首場合作講座,除了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外,大講壇還邀請新疆科技館一同參與,利用網絡直播技術,實現三地跨區域聯動直播及觀眾互動,又一次成功將科普講座向西部地區輸送,為提升西藏、新疆兩地青少年科學素養作出貢獻。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在直播啟動儀式上說,「 本次大講壇又恰逢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我們邀請一線專家,三地聯動,共同響應中央關於愛糧節糧的倡議,用科技助力藏疆兩地農業生產發展,不僅實現科學知識的『送』,也實現了科普場館的『連』,更促成了科普合力的『凝』,聯手開創科普教育共建共融共享的新局面。」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黨衛東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洪澇災害影響和國際糧價震蕩傳導,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面對糧食安全問題,我們需要通過研究開發糧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維持糧食供求平衡,堅持應用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根據糧食市場的平衡狀態,適時地採用相應的技術,始終保持科學技術的接續能力。本場講座通過三地聯播的形式,不僅調動了廣大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也幫助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全社會參與護航國家糧食安全的廣泛共識。」
新疆科技館館長趙輝則表示:「糧食安全是關係民生穩定、社會發展的大事,新疆在貫徹落實中央愛糧節糧倡議的同時,更需要用好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增收。我們科普場館、科普工作人員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傳播農業科學知識,增強民眾珍惜糧食的觀念意識,弘揚節約糧食的良好美德。與此同時,我們更要在糧食安全乃至更多領域聯動各方資源,將本次三館聯動直播的科普新舉措常態化,發揮三館特色,把更多科技的利好面惠及更多受眾。」
本場講座首次啟動上海、西藏、新疆三地同步播出的形式,約200名來自上海科普大講壇現場和拉薩阿里河北完全中學、烏魯木齊中學的觀眾共同觀看。講座還同步在上海東方網、新疆天山網、大講壇Bilibili直播間進行了直播。
糧食問題始終是關係百姓民生、國家安穩的重中之重,而科技創新更是為築牢「糧食安全」提供更堅固更可靠的保障。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0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科技」邀請兩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為公眾解讀糧食背後的科技奧秘,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愛糧節糧、文明用餐的新習慣、新風尚。
來自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少喝水」的水稻品種——節水抗旱稻。作為該類水稻研發團隊的核心人員,羅利軍介紹了「節水抗旱稻」的研究背景與科學原理,並結合大量研究實例說明如何通過改變傳統水稻生產的栽培方式,實現節能環保、降低病害、縮減成本的多重收益。羅利軍指出,經過多年研究,團隊已建立了節水抗旱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不斷將這種優質水稻的優勢進行複製推廣,為豐富百姓的餐桌提供新選擇。
來自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何祖華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病理學和植物遺傳學研究,他首先介紹了西藏、新疆兩地的常見糧食作物、植物與病蟲害,接著他從植物遺傳學的角度為觀眾科普「植物與農業」之間的關係,重點介紹了常見的植物病原菌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利用新育種技術增強農作物對病原菌的抵禦等內容。(完)
編輯: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