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普大講壇「走近西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舉辦

2020-10-18 中新網上海

上海科技館 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7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17日聯合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新疆科技館共同舉辦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0講。該場活動也是大講壇「走進西部」系列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恰逢第40個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之際,該講座特邀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主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生所何祖華研究員為三地觀眾帶來以「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科普報告。

9月14日至20日,上海科技館受邀參與科技部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項目——科普援藏活動,將優質的科普教育資源帶給藏區觀眾。在本次援藏活動中,上海科普大講壇將科學家數字講座、科普繪本、科普文集等多套物資捐贈給藏區青少年,並就科普教育的資源互換與科研人員的成果展示交流達成合作協議。

本次講座即科普援藏牽線搭橋後的首場合作講座,除了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外,大講壇還邀請新疆科技館一同參與,利用網絡直播技術,實現三地跨區域聯動直播及觀眾互動,又一次成功將科普講座向西部地區輸送,為提升西藏、新疆兩地青少年科學素養作出貢獻。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在直播啟動儀式上說,「 本次大講壇又恰逢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我們邀請一線專家,三地聯動,共同響應中央關於愛糧節糧的倡議,用科技助力藏疆兩地農業生產發展,不僅實現科學知識的『送』,也實現了科普場館的『連』,更促成了科普合力的『凝』,聯手開創科普教育共建共融共享的新局面。」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黨衛東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洪澇災害影響和國際糧價震蕩傳導,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面對糧食安全問題,我們需要通過研究開發糧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維持糧食供求平衡,堅持應用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根據糧食市場的平衡狀態,適時地採用相應的技術,始終保持科學技術的接續能力。本場講座通過三地聯播的形式,不僅調動了廣大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也幫助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全社會參與護航國家糧食安全的廣泛共識。」

新疆科技館館長趙輝則表示:「糧食安全是關係民生穩定、社會發展的大事,新疆在貫徹落實中央愛糧節糧倡議的同時,更需要用好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增收。我們科普場館、科普工作人員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傳播農業科學知識,增強民眾珍惜糧食的觀念意識,弘揚節約糧食的良好美德。與此同時,我們更要在糧食安全乃至更多領域聯動各方資源,將本次三館聯動直播的科普新舉措常態化,發揮三館特色,把更多科技的利好面惠及更多受眾。」

本場講座首次啟動上海、西藏、新疆三地同步播出的形式,約200名來自上海科普大講壇現場和拉薩阿里河北完全中學、烏魯木齊中學的觀眾共同觀看。講座還同步在上海東方網、新疆天山網、大講壇Bilibili直播間進行了直播。

糧食問題始終是關係百姓民生、國家安穩的重中之重,而科技創新更是為築牢「糧食安全」提供更堅固更可靠的保障。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0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科技」邀請兩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為公眾解讀糧食背後的科技奧秘,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愛糧節糧、文明用餐的新習慣、新風尚。

來自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少喝水」的水稻品種——節水抗旱稻。作為該類水稻研發團隊的核心人員,羅利軍介紹了「節水抗旱稻」的研究背景與科學原理,並結合大量研究實例說明如何通過改變傳統水稻生產的栽培方式,實現節能環保、降低病害、縮減成本的多重收益。羅利軍指出,經過多年研究,團隊已建立了節水抗旱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不斷將這種優質水稻的優勢進行複製推廣,為豐富百姓的餐桌提供新選擇。

來自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何祖華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病理學和植物遺傳學研究,他首先介紹了西藏、新疆兩地的常見糧食作物、植物與病蟲害,接著他從植物遺傳學的角度為觀眾科普「植物與農業」之間的關係,重點介紹了常見的植物病原菌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利用新育種技術增強農作物對病原菌的抵禦等內容。(完)

編輯:鄭瑩瑩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論壇現場(上海科技館供圖)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周洪)12月17日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後科研攻關的故事。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數字城市正在迅速構成,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場館未來發展要與大數據、共享和高質量這三個關鍵緊密結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數位技術重構場館的知識體系,即:教育在重構、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歷史在重現。場館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發展階段。
  •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2020-11-1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開營 感受科學樂趣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周洪)今天(18日)上午,受疫情影響的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在這個火熱的夏天重新起航,50位來自上海的營員齊聚上海科技館,參加為期5天的科學營活動。本文圖片:吳光輝院士做開營報告(央廣網發 上海科技館供圖)「未來科學+」科學營自推出以來一直深受學生和家長的熱捧,此次是科學營開辦的第五屆,是自2019年寒假科學營以來第二次面向小學生招募營員,也是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科普大講壇第一次舉辦線下的講座活動。
  • 科普解讀當下新冠疫苗發展情況 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3講開講
    鄭瑩瑩 攝上海科技館供圖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1日電 (鄭瑩瑩)「病毒不停地突變,如果把病毒看成孫悟空72變,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相當於嘗試將其消滅,而提高免疫力好比『五指山』。」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斌21日在上海科技館舉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3講「疫苗VS病毒」上說。李斌介紹,目前在研疫苗主要包括滅活疫苗/減活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中和性抗體/非中和性抗體三大類別。李斌向觀眾科普了病毒感染後的藥物選擇,以及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
  • 腦洞打開「新帝國」上海科普大講壇揭密腦機前沿技術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7日電(申海 鄭瑩瑩)還記得《黑客帝國》這部電影嗎?主人公通過腦機接口與矩陣系統相連,自由穿梭於虛擬世界。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1講邀請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陳亮教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陶虎研究員來到講座現場,為觀眾揭秘這項最前沿的科學技術。
  • 上海科協大講壇攜手科技前沿大師談 精彩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上海11月26日電 25日,由上海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 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科普報告會」(以下簡稱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科普報告會)在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沈學礎主持本次活動。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疫苗VS病毒」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疫苗VS病毒」 2020-11-23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科普大講壇關注人體奧秘 共話健康養生
    人體是一個奇妙而複雜的大系統,擁有健康人生是我們最基本的夢想。但是,慢性病在我國城市死亡率已高達85.3%。世界衛生組織甚至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控制將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慢性病的發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記者 李晨暉 攝影 李派)12月13日下午,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在大禮堂開講。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受邀作為講壇首期報告人,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理學院院長宮鵬出席講座並致辭。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翁徵宇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擔任此次講座嘉賓。物理系系主任王亞愚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
  • ...揚州大講壇」開講——首講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
    23日下午,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態與公共衛生改革專題講座暨「健康揚州大講壇」正式啟動。首場講座邀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以《新冠防控新常態與公共衛生改革》為題開講。
  • 上海動物園園藝大講堂新年第一講,帶你走近猿猴的世界
    活動時間:2月27日(周六)13:30活動地點:上海動物園科普大講壇主講嘉賓:倪俊參加對象:6歲以上(兒童須大人陪同,保證聽講座紀律)活動費用:免費請於報名前確認是否有時間參加活動,一旦報名成功,請準時參加,如臨時無法參加,請在「我的活動」中提前1天以上取消報名,否則將扣除誠信積分20分(誠信積分初始值為100分,低於60分將不得參與園方舉辦的活動)。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三場開講
    新華網上海11月23日電(王卉雯)日前,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三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的發現把生命科學帶入全新時代」在滬開講。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北極熊和企鵝的對話》—新聞—科學網
    3月17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上海科技館、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第92講在上海科技館開講。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
    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王卉雯)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中原科普講壇」樊會濤院士航空主題講座在鄭大舉行
    2020年11月17日下午,由河南省科協主辦、河南省力學學會和鄭州大學力學與安全工程學院承辦的中原科普講壇在鄭州大學開講。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空空飛彈專家樊會濤教授受邀為師生們帶來「回顧航空百年,展望航空強國」的主題講座。鄭州大學和力學與安全工程學院有關負責人以及部分師生出席了線下活動。
  • 讓委員們獲得別樣聽覺體驗,上海市政協這次委員講壇不一般
    11月26日16時30分,市政協第十三期委員講壇在上海民族樂團《蜂飛》曲目中落幕,不少委員依舊陶醉在優美的樂聲中。這場以語言藝術和民樂欣賞為主題的委員講壇,讓委員們獲得了別樣的聽覺體驗,展現了委員講壇這一工作品牌的藝術高度和內涵。「文化自信當從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開始。」這是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工會常務副主席、表演系副教授王蘇的演講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