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協大講壇攜手科技前沿大師談 精彩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上海11月26日電 25日,由上海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 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科普報告會」(以下簡稱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科普報告會)在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沈學礎主持本次活動。

「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 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科普報告會」現場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另一半授予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引力波的觀測所作的決定性貢獻。」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探測對人類有何意義?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量子力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施鬱發表《引力波的世紀追尋:從愛因斯坦到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主題演講。他追溯了引力波的發展歷史,闡述了三位獲獎科學家的具體貢獻,並對引力波進行深入淺出的精彩解讀。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量子力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施鬱作主題演講

      施鬱介紹,早在百年之前,愛因斯坦就在其廣義相對論論文中對引力和引力波進行了論證。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幾何在物質影響下的彎曲,引力的作用以波動的形式傳播,即引力波。他表示,通常物體間的引力很弱,但宇宙天體的質量巨大,所以它們之間的引力很大,因此,引力波主要來自宇宙中的超新星爆發、中子星和黑洞等緻密天體以及宇宙大爆炸。「LIGO探測到引力波,意義不僅在於直接驗證了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引力波的存在,還在於它開啟了我們對強引力以及黑洞的直接觀測,打開了人類認識宇宙的新窗口,在此之前,人類關於宇宙的信息幾乎都來自宇宙中傳來的電磁波和粒子,而引力波帶來了主宰宇宙的引力的直接來源。」施鬱說。

      主題報告後,沈學礎、施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姜鵬以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孫正凡圍繞引力波觀測相關話題展開深入探討,並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交流。

      據了解,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科普報告會為「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 解讀2017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科普報告會」的首場報告。該類列報告會將通過三場報告,向社會公眾權威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的獲獎科研成果。本場「物理獎」的解讀吸引了200餘人參加,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兩場科普報告會將分別於11月30日、12月10日舉行。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vid=470712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另一半授予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引力波的觀測所作的決定性貢獻。」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
    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生物節律研究,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新華網上海12月10日電 今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在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主持。
  • 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蘆俊文) 8日,由上海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活動在滬開講。
  •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上海市細胞生物學學會
  • ...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王卉雯)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三場開講
    新華網上海11月23日電(王卉雯)日前,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三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的發現把生命科學帶入全新時代」在滬開講。
  • 上海科普大講壇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海科普大講壇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10-26 23:58:00來源:央廣網
  • 活動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活動·預告丨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之七:解讀國內外新科技進展
    活動詳情主 題:解讀國內外新科技進展主 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承 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學術與科普處、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地 點: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主講嘉賓及報告主題主持嘉賓:褚君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報告主題1:體細胞克隆猴 主講嘉賓:孫強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做客上海交大大師講壇 科普量子粒子呼籲疫情期...
    圖說:上海交大大師講壇雲開講 李政道研究所供圖(下同)在微觀量子的世界,也可以用類似結繩計數的方法來記錄及操控量子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在二維體系中存在著第三類量子粒子,其自旋量子數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半整數,而是任意大小,他將這種新量子粒子命名為任意子(anyons)。昨晚,第150期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維爾切克教授在線做客,他通過大量的圖片與通俗的概念向大家講述任意子的「前世今生」。
  • 物院諾講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
    4月7日下午,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廣東省外國專家局和我校聯合主辦的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第十五講在我校南校園懷士堂舉行。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3日電(記者 李驥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所作的貢獻。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10月,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上海科技大學超強雷射光源聯合實驗室傳出喜訊: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的研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這是目前已知的最高雷射脈衝峰值功率。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否能被「預測」? 有意思的是,就在諾貝爾獎項公布前一小時,記者採訪了多次預測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復旦大學施鬱教授。他明確說,可能「跟雷射有關」。 諾貝爾物理學獎真的能被「預測」嗎?近年來,這些「預測」似乎越來越準了呢。 一方面的因素,來源於大數據技術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