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腦」說的是那些把兩個成人間的戀愛關係變成母嬰關係的人,他們把所有的依戀、信賴、需求都寄托在對方身上,結果,就是讓人想要逃離。
■ 吳在天
戀愛腦,是最近網絡上的一個流行詞,說的是一種愛情至上的思維模式。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一旦戀愛了、結婚了,就會全身心投入到另一半身上。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會以對方為中心。
愛情摻入了共生心理
我們常常對愛有一種誤解,就是把愛當成了人生的目標。
經常會聽到失戀的朋友說類似的話:如果失去了Ta,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這當然是愛,但在這愛裡是否也藏著我們無意識摻入的共生心理。
共生心理是指嬰兒從出生到半歲左右的這個階段,他們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因為嬰兒的需求不能靠自己滿足,而是有一個客體在滿足他,這個重要的客體通常是媽媽。所以在嬰兒的內心會產生這麼一種「保護膜」:我跟媽媽是融合一體的,餓了媽媽就喂,尿了不舒服了,一哭媽媽就來了。
嬰兒需要和媽媽共生在一起,但是隨著慢慢成長,他會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好像不是一回事:他餓的時候,媽媽未必會立刻來餵他;他不舒服的時候,媽媽也未必馬上就會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嬰兒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生。再往後,孩子就越能區分出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自己和外界的距離,這就產生了自我邊界。
許多進入熱戀中的人,自我邊界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覺中消融了,這時候兩個人共生融合為一體。與心愛的人在一起,又喚醒了我們嬰兒時與父母共生無邊界的美好體驗。那時候,我們都忘記了各自是獨立的個體。
但現實會提醒我們,日常的瑣事、相處的習慣、彼此不同的觀念與想法,會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
學會看到對方的真實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不得不從共生的融合,恢復成兩個不同的個體。
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就必須面對各自的真實,學會真正的相知和相愛。
只是,有時候,我們都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只看到自己的需求。
也就是說,可能你們的愛情,從一開始就不是自由的,而是因為需要依賴,才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健康的狀態是,承認這種需求的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如果讓依賴牢牢控制我們的一切感受,那麼它就不再是簡單的渴望,而是對關係的共生。
這時候,我們就會把所有的人生價值,都寄托在對方身上。
有不少的女孩,因為父母的疏忽或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從小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夠,極度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她們非常渴求親密關係,甚至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這樣的女孩在成年後,往往出現這種情況。
小林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從18歲到22歲之間,她交過多位男友,這些男友在各個方面和她都無法相比。但是,小林沒有顧忌這些,不管和哪個男生交往,她都對對方充滿依戀,把自己的一切投入到對方身上,像爬藤一樣把對方越纏越緊,結果對方感覺透不過氣來,就會在各種爭吵中結束這段關係。而與上一任男友分手不久,她就會投入下一段戀情,然後繼續之前的惡性循環。
只要有人可依賴,只要自認為有份心理的歸屬,小林就會全情投入。而到後來,都是男方主動離開了她。
親密關係中的邊界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男友離開她的原因是因為她太糾纏了,太離不開別人的關注和呵護。這就會給對方這種感覺,談戀愛時尚且如此,結婚了那還得了。
愛情是一種親密的關係,而我們最初對親密關係的學習,都來自於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模式。
她把自己從父母那裡學來的,關係親近的距離,帶到了她的親密關係中。所以她很容易跟別人走近,變得親密。同時,因為距離過於親密,也很容易帶來關係上的負擔。
因為她對對方投入得多,她的內心也會用這樣的視角來看待對方,希望對方也能如此對自己,當她被拒絕時,就產生了情緒。她又不會表達內心的情緒,可能會加倍去為對方付出。這樣對方就想逃離,因為此時親密關係已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在諮詢中,像小林這樣的例子很普遍,他們把戀愛關係母嬰化了。
戀愛關係母嬰化即本來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戀愛關係,但是把它變成了母嬰關係般的沉重,我把我所有的依戀、信賴、需求都寄托在對方的身上,對方可能會因此覺得非常累,結果就想要逃開。
這就導致在親密關係中,付出很多,同時帶給對方的捆綁也會很多。
在缺少愛與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之後,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感也常常感到懷疑。
所以一旦抓住一份關係,就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顧一切尋求他人的愛和關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有價值感和安全感。
把親密關係拉得太近,以至於這份關係連呼吸的空間都沒有了。而理想的親密關係,是彼此依賴而又相互獨立的個體,真正的愛情,是推動兩個心靈的共同成長。
愛與被愛,都不該成為對方的附屬品。
(作者繫心理諮詢師,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