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期是最脆弱的時期,即使是地球上古往今來體型最大的動物也不例外。大多數種類的鬚鯨,小時候都免不了受到虎鯨的騷擾。有些種群的座頭鯨,20%~40%身上都帶疤——這是小時候被虎鯨攻擊留下的「童年陰影」。這時,鯨媽媽的表現直接決定小鯨能否逃出生天。
來看看鯨媽媽如何和虎鯨鬥智鬥勇。圖片:Steve Isaacs / flickr
面對虎鯨,盡力回擊
大型鬚鯨對付虎鯨的策略,可以分為「逃避型」和「防禦型」兩種。
「逃避型」包括藍鯨、長鬚鯨和小鰮鯨,它們的對敵方法很簡單:玩命跑。「逃避型」的鯨身體修長,鰭小,在水裡的阻力小,速度和耐力都很驚人。
藍鯨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在自然界它們唯一的天敵就是虎鯨。圖片:Lisa Conger / NOAA
「防禦型」包括弓頭鯨、露脊鯨、座頭鯨和灰鯨。遇到虎鯨時,它們會想辦法反擊自保,或者躲進淺水、海冰縫隙之類的地方。這類鯨都是大胖子,速度不快,但寬大的鰭和尾葉,讓它們可以靈活迅速地轉身。「靈活的胖子」不僅有助於對敵,尋找庇護所的時候也可以越過障礙,防止擱淺。
「防禦型」鯨和虎鯨的對抗,是自然界最壯觀的「戰鬥」之一。美國加州沿岸遷徙的灰鯨,常遭到虎鯨的騷擾。
帶著幼崽的成年灰鯨。圖片:José Eugenio Gómez Rodríguez / Wikimedia
一般而言,遇到虎鯨,灰鯨的第一反應是找地方藏身。但是,帶著幼鯨的母灰鯨為了孩子,也會發起反擊。母鯨通常會用尾巴向著虎鯨拍打,為了防止小鯨受害,它還會翻轉身體,用肚子把小鯨託出水面。
聚集成群也是「防禦型」鯨的常規操作。南露脊鯨結群時,會把小鯨保護在中間,它們還有特別的防禦陣型:頭在內,尾在外,圍成一個圈,捕鯨人稱之為「rosette」。如果有小鯨,大鯨會用頭把它頂到圈中央,以得到完備的保護。
帶著幼崽的雌性南露脊鯨。圖片:Bernard DUPONT / flickr
「防禦型」鯨打擊虎鯨,主要靠鰭和尾巴抽打,偶爾會用頭頂。一篇100多年前的報告記錄了一次二手的觀察記錄:弓頭鯨用尾巴狠狠抽打了一頭虎鯨,可能把它打死了。
有些種類的「防禦型」鯨還自帶「鎧甲」和「武器」。露脊鯨的頭部有大塊粗糙堅硬的繭皮,足以把鯨的厚皮刮破。而灰鯨和座頭鯨身上附著有大量藤壺,座頭鯨攜帶的藤壺總重可達450千克。
一頭露脊鯨幼崽身上附著的藤壺。圖片:Aleria Jensen / NOAA
有些藤壺很大,桶冠鯨藤壺(Coronula diadema)突出鯨體表,高度可達3釐米。而且它們密集生長在頭、鰭和尾葉上,這些都是對抗虎鯨的重要部位,把光滑的鯨皮變成了狼牙棒。
虎鯨畏懼的「事兒媽」
鬚鯨世界裡站在反虎鯨第一線的成員,當屬座頭鯨。它們擁有5米長的鰭,附著尖銳的藤壺,如同戴上了銅指虎,這是非常強悍的武器。座頭鯨是唯一會主動出擊懟虎鯨的鬚鯨。小鯨遭受攻擊時,不僅媽媽會前來營救,其他成年鯨也會拔刀相助。
「我這一掌下去你可能會死。」圖片:goodfreephotos
座頭鯨很戀舊,總是會回到老一輩鯨生活的海域繁殖。所以呆在一塊兒的鯨,可能是同一批鯨爸鯨媽的後代,血緣關係密切。動物幫助親戚,同樣有利於自己基因的延續,所以同一個地區的座頭鯨可能會血濃於水,互相幫助。
另外,座頭鯨世世代代在同一片海域裡繁殖,打跑虎鯨,保證自己「老家」的安全,對它和它的後代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
「護犢子,我們是認真的。」圖片: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 / Wikimedia
有趣的是,其他動物如果遭到虎鯨的攻擊,而座頭鯨又碰巧在附近的話,都有機會享受「見義勇為」大禮包:座頭鯨很可能是聽虎鯨的叫聲,來判斷「敵情」的,而虎鯨捕的是什麼,它們並不知道。海洋生物學家皮特曼(Robert L. Pitman)等人做了一個統計,在100多例「虎鯨捕食,座頭鯨出手相救」的案例中,只有11%救的是同類,其餘救的是灰鯨、海豹、海獅……甚至還有翻車魚。
在皮特曼的研究中,記錄了四次座頭鯨出手教訓虎鯨的場景。A:虎鯨捕獵食蟹海豹時,座頭鯨來了;B:虎鯨捕獵座頭鯨幼崽(畫面正中)時,座頭鯨母親(左側)來了;C:虎鯨捕獵北海獅時,座頭鯨來了;D:虎鯨捕獵港海豹時,座頭鯨來了。圖片:Robert L. Pitman et. al. / Marine Mammal Science (2016)
為什麼座頭鯨如此「事兒媽」?我們並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成年座頭鯨佔據武力優勢,被虎鯨傷害的可能性甚小,所以它即使為了不相干的動物出手,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總之閒著也是閒著,就管管閒事兒唄,真可謂是「母儀天下」了。
題圖來源:flickr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物種日曆」,轉載請聯繫原帳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
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
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記得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