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發現260餘年清代石拱橋 橋上石雕蜈蚣為湘中最大

2020-12-05 湖南頻道

油溪石拱橋老橋新橋架在天地間相映成輝

  紅網新化站11月11日訊(分站記者 黎明明  邱向明 通訊員 王仁壽) 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會辦公室人員向媒體透露:近日,重新搜集、歸檔整理梅山文化遺存時,在該縣發現有260餘年的清代石拱橋,其中橋上的石雕蜈蚣,為湘中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生動、完整的文物。

  11月9日,記者在吉慶鎮油溪橋村村主任彭育晚的陪同下,來到了油溪河邊。

  不知蜈蚣刻了21隻腳,就不是吉慶人

  記者看到:青山綠水中,油溪河譁譁地流著,陡峭的巖石上架著2座大橋。一座為1998年底,縣政府新建的晨光油溪大橋,即新橋;一座為乾隆十二年(1748)建成的油溪石拱橋,即古橋,橋長53.3米,寬8米,高度為22米。老橋和新橋架在天地間,相映成輝。

  走近古橋,看到該橋全用巨石砌成,橋頭邊有一隻石獅鎮守,張嘴瞪眼。石欄中陽刻一條巨大的蜈蚣,大眼怒看青天。整個橋上半身均被藤荊纏繞,一年四季,青翠欲滴。

  溪水咆哮流瀉,人站在橋上看橋下,是藤荊動還是古橋動?是水流動還是巖石動?一動一靜,古石橋更顯威武雄壯。

  在村民的幫助下,記者仔細丈量了一下橋上最大的一塊石頭,長為3.17米,高為95釐米,寬為61釐米。

  石雕蜈蚣長為1.72米,寬為61釐米。蜈蚣為陽刻,搖頭擺尾,有21隻腳。「如果有人要冒充自己是本地人,不知道蜈蚣刻了21隻腳,就不是吉慶的人。」彭育晚說,「老人常常用此方法去考人家的,以家鄉的油溪橋為榮。」

  乾隆十二年,當地民眾修建石拱橋

  油溪橋單孔跨度為28米,為婁底最大的單孔跨度的古橋。1979年12月,新化縣人民政府把油溪古橋列為縣級保護文物單位。

  記者查閱資料:油溪橋地段,「 巖峻峭,穹嶂參天,束水奔流,助其湍急」,因為巖石陡峭,可以把天空遮住,河谷狹逼,把水集中起來在這裡,水流相當湍急。因而截斷了新化至安化的交通要道。

  乾隆十二年(1747年),當地民眾在此修建石拱橋。在此之前也有木頭架過橋但是失敗了。

  油溪橋村80歲的村民彭本習對記者說,當地有傳說:說建橋時每日有100人做工,卻只有99人吃飯,後來看到一個很瘦的老人,每天在漫不經心地雕一個石頭,工匠就罵了他,老人用拐杖背著石頭生氣地走了,橋合攏的時候,怎麼也合不攏。

  將老人喊來,用他的栓尖石一放,天衣無縫,大功告成。

油溪石拱橋上有21隻腳的湘中最大石雕蜈蚣

  油溪古橋有三個疑團

  記者了解到,前年夏天,吉慶鎮老科協旅遊資源調查組對此橋進行考察,發現油溪古橋有3個疑團無法解開,現在盼望有識之士能助一臂之力。

  其一:油溪古橋記載修橋時間、主修工匠及捐款人員名單的石碑,下落不明,雖然在清代同治《新化縣誌》上能查到《續修油溪橋記》的碑文,但石碑今在何處?

  其二:橋上有一蜈蚣石雕,傳說中蜈蚣與龍有關。但又有人質疑:吉慶鎮的地理標識就是一隻「雄雞」雕塑,現「雄雞」屹立在鎮政府門前大馬路上(該鎮的地名與雄雞有關)。雞是蜈蚣的剋星,二者相生相剋,只有如此才能生生不息,此地才能繁榮昌盛。到底哪種解釋更可信?

  其三:橋下河灘上有一些被當地村民稱為「恐龍蛋化石」的石頭,偶爾有外地人用四、五十元錢好奇地購買一、二個。這些真是「恐龍蛋化石」嗎?

  以古橋為背景,打造新農村建設特色村

  「湖南省生態家園村」油溪橋村村民,對260餘年歷史的古橋充滿著無限的感情。油溪河漂流、古橋、烽火臺、湘安古道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奇山異水造就了這裡的開發價值。

  彭育晚介紹:油溪橋村正在申報「列入縣政府特色旅遊項目」的設想,以古橋為背景,打造新農村建設特色村:突出山村風俗特色,打造鄉居民俗展示園;突出名勝風景特長,打造名勝風景薈萃園;突出綠色農業特點,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產業示範園;突出生態旅遊綜合優化,打造旅遊強縣中的後花園。

  油溪橋村委會決定,做活「古橋文化」,以「四園」打造油溪橋村新農村建設特色村和生態產業品牌,構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設模式。

油溪石拱橋邊的石獅,據當地村民說,石獅的嘴是它到安化偷吃東西時被人用火統打壞的

  加大對古橋的保護

  近幾年來,除上級政府部門對油溪橋的保護外,去年有關部門對油溪橋進行了維修勘察性的保護。

  油溪橋村也行之有效地對橋的保護進行細分化:一、定規章制度對油溪橋進行保護;二、於去年由全體村民自籌資金購買200棵香樟,種植橋頭和通往古橋的大路上,以起到綠化環境與保持水土平衡的作用;三、道路邊安裝太陽能路燈,美化古橋;四、組織專人清掃看護古橋,對過往車輛進行管控;五、山洪暴發時注意對古橋的觀察和對洪澇災害的排險,大雪天對橋面的清掃。

  彭育晚講:「油溪橋是我們村的金字招牌,是一塊寶玉!我們相當的愛惜。同時歡迎大家來油溪河村旅遊觀光、投資建設、指導工作和宣傳油溪河的美景……」

  橋上為何要雕石蜈蚣

  文物專家在橋身上發現了石刻的大蜈蚣。記者到現場丈量了一下:石雕蜈蚣長為1.72米,寬為61釐米。

  「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橋體平安。」文物專家說,蜈蚣是比較常見的橋體吉祥物。記者查閱相關書籍得知:最早提到蜈蚣的,是《莊子·齊物論》,說蜈蚣以小蛇為美味,

  「騰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翔的近於龍類的動物,竟被小小的蜈蚣制服了。這其實就是大自然的生物鏈。」

  梅山文化研究會主任委員李新吾也為記者做了解釋:在橋上雕蜈蚣是對橋的一種祈福保護。蜈蚣喜歡吃小蛇,而蛟龍是小蛇變的,龍興風作浪想摧毀橋梁,那麼蜈蚣就可以把龍制服好。

  記者在安化縣的江南看到了永錫風雨橋,在橋的一端的橋頭也雕刻了石蜈蚣,但沒有新化油溪橋的威猛。可以理解,油溪橋這麼高大,當然鎮橋之寶也要大一些。

相關焦點

  • [婁底]一清代石拱橋現最大的「蜈蚣」(圖)
    圖為,石拱橋上雕刻著260年來最大的「蜈蚣」260餘年的清代石拱橋,其中橋上的石雕蜈蚣,為湘中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生動、完整的文物。  溪水咆哮流瀉,人站在橋上看橋下,是藤荊動還是古橋動?是水流動還是巖石動?一動一靜,古石橋更顯威武雄壯。  在村民的幫助下,記者仔細丈量了一下:橋上最大的一塊石頭:長為3.17米;高為95釐米;寬為61釐米。  石雕蜈蚣長為1.72米,寬為61釐米。蜈蚣為陽刻,搖頭擺尾,有21隻腳。「如果有人要冒充自己是本地人,不知道蜈蚣刻了21隻腳,就不是吉慶的人。」
  • 驚現300年前「鎮橋神物」,印證「蛟龍怕蜈蚣」傳說!
    這是今天經工人所說看到的據知,這塊有鐵蜈蚣的石構件與前幾天發現的鐵蜈蚣石構件,都是前不久從橋墩上打撈的。修繕施工單位徽州古建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姚順淶分析稱,結合老大橋修繕資料,上次看到的鐵蜈蚣石構件是在第六號橋墩(從花溪飯店往屯溪老街方向數,包括橋護岸)發現的,應該是清代光緒年間修橋時放入橋墩的,鐵蜈蚣的形態比較大。
  • 高145米,寬19.2米,被稱為世界上較大、較美的水上天生橋
    尤為奇特的是,布柳河上還有一座由三座大山塌陷形成的天然石拱橋,坐落於漂流河段下遊。石橋天成,鬼斧神工,橋拱對稱,拱底平滑,當地人稱為"仙人橋"。仙人橋橋高145米,寬19.2一一19.4米,橋厚78米,拱孔高度67米,跨度177米,像一條龍橫跨在河的兩岸,絕景天成,氣勢雄偉,是罕見的天然石拱橋。被專家稱為世界上較大、較美的水上天生橋,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 走進新化,在秀麗山水中尋找神秘的文化聖土
    早在九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勞作和生活,形成了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雛形。在漫長的歲月中,「梅山峒人」憑藉雪峰山和資水的險阻地勢,自為生理,「千年不服王化」,直到北宋開梅山,漢文化不斷湧入,苗、瑤、漢各民族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 盈江大理石鏤空欄杆廠家青石欄杆石拱橋
    ,欄板上的雕刻圖案也會起到裝飾環境的作用4連同石橋上的兩座石牌坊和百通碑刻也早已不知所蹤,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略顯破敗的石欄杆默默承受著記憶的無奈。遠望普濟橋,五道券眉錯落有序,石曲線稱平,石柱,石欄杆齊整參差,細看橋壁上彼凸此凹,或進或出,橋面上柱立板臥,時起時伏,真乃莊重古樸,建造奇特,讓人不得不感慨古人建築藝術的精湛。
  • 新化:曾經的「民國一流縣城」、「楚南望邑」
    新化茶葉自古名馳遐邇,所產「渠江薄片」,「以多而香著」。五代毛文錫《茶譜》說:「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家米茶由於製作講究,色、香、味俱佳,歷來選擇為朝廷貢茶,明代縣交貢茶18斤,佔全省13%,清代佔全省10%。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朝廷額定新化蘇溪司茶稅官廳收茶稅銀3000兩。清道光八年(1828年),新化縣蘇溪關納稅商茶一萬餘擔,全部運往西北銷售。
  • 新化哪個鎮最大 排名你絕對意想不到
    新化各鄉鎮,面積最大的是圳上鎮,264平方公裡,是最小上渡辦事處的8.25倍。有趣的是:面積最小的上渡辦事處也是世界上最小國家梵蒂岡的72.73倍,嚇著你了吧!比世界上最小的三個國家梵蒂岡、摩納哥、諾魯的面積之和還大許多!
  • 新化機場最新消息!總投資25.63億元,航站樓9000平方米……
    建設工作流程圖選址新化縣遊家春田場址7月28日,記者來到位於上渡街道的縣機場辦婁底春田民用機場屬於國家規劃建設的4C民用支線機場,已納入《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五規劃》和《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2016年4月,中國民航局以民航函[2016]420號批覆同意選址新化縣遊家春田場址。
  •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之一 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
    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了,這個蜈蚣非常的大長半米以上,一想到蜈蚣這種多足的生物,就覺得非常的毛骨悚然,別說是一般非常小的蜈蚣,更被說半米長的蜈蚣了更嚇人
  •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多大?被蜈蚣咬了如何處理?
    說起最大的蜈蚣,許多小夥伴首先想到的就是遠古蜈蚣蟲。這是一種生活在石炭紀的巨型生物,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它的體長可達3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已發現的最大的節肢動物。因此,遠古蜈蚣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但是,遠古蜈蚣蟲學名巨型馬陸,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馬陸,並不是蜈蚣。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蜈蚣和馬陸的區別了。
  • 科學網—一座橋,一個城,一段歷史
    橋的這種連接交通的作用也常常被比作聯繫情感的象徵,並因此產生了眾多的文學作品。 同時,橋在構造形式上也和文明的發展同步進行著,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文明的發展程度。因此,在文明進程當中,橋的形態不斷地發展,也不斷地被淘汰。 石橋,由於它材質耐久、構造獨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承載著一種文化保存至今。
  • 北京——頤和園中最有「故事」的橋
    大家好,北京頤和園內的昆明湖上有一座17孔橋,這座橋是頤和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建造於清乾隆年間。修建了大約十多年才建成,17孔橋整座橋長150米、寬八米,飛越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其形狀如長虹臥波,17孔橋的造型具備北京盧溝橋和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的石雕極其精美,兩邊的白石欄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子,這些石獅子加起來共有544隻,比北京盧溝橋的獅子還要多。
  •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多大?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多大?答: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9英寸長,也就是長22.86cm。  亞倫從從一堆舊書中把這隻9英寸長的傢伙抓住,並把它放在一個塑料容器裡面。第二天,他把這隻蜈蚣帶到了自然歷史博物館,經博物館鑑定,這種蜈蚣屬於有毒蜈蚣的一種,也是至今發現的最大的蜈蚣。這種大型蜈蚣螫人後可引起局部劇烈的炎性反應,並伴有疼痛、腺體腫大、嘔吐、頭痛、眩暈及發熱,雖然十分疼痛但並不致命。
  • 北京銀錠橋個頭雖小卻大名鼎鼎 還是什剎海美景裡的「點睛之筆」
    記憶中的銀錠橋很安靜,尤其是冬天的時候。但學生時代的我更喜歡在夏天的傍晚來此散步,買瓶酸奶,或者買根兒糖葫蘆,一邊兒吃一邊兒溜達,不時還能看見有人站在橋邊大聲讀詩,冬天,則必須來這一帶的冰面上滑冰、玩兒小冰車。
  •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那些·?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那些·?大自然造就了很多奇怪的物種,它們很小卻有毒,但是有些呢卻身形很大,不同於同類,它們究竟是那些呢?我們一起探究下。少棘蜈蚣金頭蜈蚣少棘蜈蚣,別名金頭蜈蚣,是模棘蜈蚣的近似種。體長110~130毫米,喜居於潮溼陰暗的處所,多以其他節肢動物為食。
  • 惠安石雕魚精美石雕鯉魚花崗巖石雕噴水魚雕塑
    如果說起魚,相信人人皆知,這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他的出現豐富了生活。石雕魚的出現已經展示出現在的一種藝術風格,使生活增加了很多的色彩。通過這種魚的展示,讓這種藝術品出現的更具有特點。魚象徵著很多的意義,魚的諧音是「餘」,也就是年年有餘等等。
  • 專家展示世界上最大蜈蚣(圖)
    美聯社消息,周三,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專家展示世界上最大的蜈蚣它是倫敦北部的一個住家中發現的。來自於Islington的現年32歲的心理學家Aaron Balick在他家的電視機後面發現了它,用一個塑料箱將其誘捕,並將其送至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那裡,專家們將其鑑定為「Scolopendra gigantea」,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種類。長9英寸,寬1英寸(不包括須足)。(圖片來源:美聯社)
  • 中國古代十大名橋,每一座都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有「一裡長橋一裡市」之說。五亭橋 位於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