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小學時候成績很好,上初中後成績差了,於是,便斷定是初中老師太渣,教的太次,不如孩子小學老師。聽著這樣的話,我覺得這位家長很可憐,這好像不是一個成人說的話,像是一個孩子說的話。如果家長思維這樣簡單線性,差的不是老師,而是家長的思維質量。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小學的知識體系跟初中的知識體系是不一樣的,初中知識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跟小學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這是就學習內容方面而言的。
而學生本身,也是在變化之中,小學時認真學習,到初中後不一定就認真了,如果孩子不再認真學習,沉迷於遊戲,怎麼可能成績好呢?人都是在變化的,成人如此,可塑性很強的孩子,更是如此。
小學成績好,初中變得不好,跟老師可能會有關係,有可能是老師的因素導致的,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結論。作為家長,應該首先從孩子自身以及家庭找原因,看看孩子自身哪些原因可能導致成績下降,查查家庭中是不是有什麼影響到了孩子的學習。
家長應該通過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學習狀態,從中找到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如果,自身的原因都分析過了,孩子自身和家庭其他成員都沒有影響成績的因素,那麼再向外部尋找原因。
即使是這樣,也不能就斷定是老師教差了,要詢問孩子對於老師講課的感受,老師上課是否聽懂,是否適應老師的上課方式。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有個適應的問題,不適應,不一定就是老師教的差。老師跟學生之間,也是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適應的過程的。
同時,要充分了解一下,孩子初中老師所任班級學生的整體成績,一個老師帶了兩個班的數學上百個學生,就你家小孩成績差,就能說明老師教的差嗎?
如果這位老師所帶班級的學生,成績原來都不錯,到了這位老師手裡,成績都下降了,都不如以前了,這種情況下,才能說這個老師的教學存在問題,這位老師教的確實不行。
孩子學習成績變差了,這樣的結果是多種因素綜合在起作用,不能把這個結果直接跟老師教這個因素對應起來,要知道,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決定因素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