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館看免費「仿生展」,還可現場做手工

2020-12-07 騰訊大渝網

空客A380和草原雕有什麼關係?日本500系新幹線和翠鳥捕魚尖喙有什麼關係?魚群和風力發電又有什麼關係?……這些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事物,在重慶市科協主辦、重慶科技館承辦的「仿生——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展上,真的是「一家」呢。

45套展品 6日起可免費參觀

人類在大自然中生活了數百萬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智慧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觀察和認識生物界上,人類運用獨有的思維和設計能力,對自然界的生物進行模仿,將大自然的各種啟示與人類的先進技術結合起來,更好地造福人類。

仿生科技先驅達文西模仿鳥類飛行發明了飛行器。他曾在筆記中提到:即使人類不斷做出迎合各種用途的發明,但終究贏不過大自然的創造力,因為自然界裡的每一個構造,都是最美、最精細、最簡單的元素,不多也不少,就是剛剛好。

為了讓孩子位更了解仿生學,7月6日起至11月10日,重慶市科協主辦的、重慶科技館承辦的「仿生——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展在重慶科技館A區一樓臨展廳展出。

展覽從動物、植物、自然環境及未來創新等多方面詮釋了仿生的奧妙。現場不僅有45套展品,還通過互動展品、標本模型、動作製作等方式,讓觀眾了解仿生知識,培育孩子們的想像力,激發創造力。

奔馳參考箱魨魚研發了概念車

草原雕「幫」A380飛起來

A380空中巴士,A380-800飛機全長72.7米、機翼長79.8米、高24.1米,重量約560噸,這麼巨大的機身需要足夠升力才能託起。傳統機翼產生升力的原理,在於機翼上方空氣流動速度比下方快,上方的氣壓低於下方氣壓,從而將機翼向上推託起飛機。但傳統機翼在氣流通過翼尖時,會產生螺旋狀的旋轉空氣,稱為「翼尖渦流」,機翼下方的高壓空氣從翼尖四周向上流動,形成誘導氣流,降低機翼與氣流之間的相對角度,升力隨之減少。A380的原型機在測試時發現其翼尖會產生巨大的渦旋,如要補償飛機喪失的升力,機翼必須變得變得更長,比機場規定機翼的長度限制長3米。

而草原雕主要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善用氣流平衡,以最短的翅膀長度提供的最大升力。它們飛行時是靠熱流(寬度約為20米的上升暖氣流)在草原上展翅翱翔,所以翅膀不能太長,否則旋轉時會飛離熱流。為了製造最大升力,草原雕將翅膀末端羽毛向上彎曲,達到接近垂直的狀態,形成所謂的翼翹,藉此擾亂了翼尖渦流,大幅提升飛行效率。

工程師觀察草原雕的翅膀和飛行,並把原理應用到A380身上,設計出類似於草原雕翼尖羽毛的裝置——翼翹。修改後,通過機翼周圍的氣流非常順暢,翼翹成為阻擋氣旋轉的屏障,翼尖並未出現翼尖渦流。渦旋被引導到翼尖處的翼翹頂部分離,整個機翼表面都可產生有效的升力,其效率不遜於較長的機翼。工程師將翼翹做成近科垂直的形狀,可將翼展長度縮到最短,同時達到降低燃料消耗的效果。

科學家根據沐霧甲蟲研發了晨露收集器

魚群讓風力發電效率更高

魚類經常以緊密、成群結隊的方式在海底移動,隊伍前方的魚只遊動時尾巴後方產生渦流,後方的魚只就能利用渦流能量輕鬆跟上隊伍。

傳統的風力發電機因為扇葉巨大,需要佔用大片土地,其巨大體積也對自然景觀造成破壞。加州理工學院受魚群遊動啟發,設計出一種可節省空間的風力發電機、高10米,外形為緊密排列的直筒狀,前方發電機轉動產生的氣流能吹動後方,有效節省空間並提升效率。

重慶科技館工作人員展示做好的手工「永續城市」

蚊子咬人不痛 幫科學家研發不痛的注射器

為什麼我們被蚊子咬的時候常沒有感覺?原來蚊子的口器有六根針,其中兩根管狀具有鋒利的鋸齒可以劃破皮膚,減少接觸神經的面積,使疼痛大大減輕;另外兩根針撐開皮膚組織幫助蚊子吸血,確認位置後才將真正的吸管插入皮膚吸血,針的前端會分泌麻醉及抗凝血的物質。

而過去注射針頭的研發方向在於生產更尖、更平滑、更細的針頭,然而這種方法無法避免刺激大面積皮膚神經。因此,仍會感覺疼痛。日本關西大學研究人員仿照蚊子吻部研發一種很小、鋸齒狀,矽膠材質的針,直徑只有十分之一毫米,大約是人類頭髮寬度,能夠大大減少疼痛感,未來可將造福糖尿病等經常需要注射的慢性病患者。

這些動物收集水氣的方法 可給水資源缺乏地區提供解決方案

德州角晰和刺角晰都有捕霧或雨水的集水能力。德州角蜥會拱起腹部、張開四肢、壓平身體、低下頭把流進下顎的雨水一飲而盡,刺角蜥則可收集夜間露珠凝結成的霧水。它們都是利用毛細現象來集水,在鱗片外表有蜂巢狀的微細裝飾,且鱗片間有複雜的毛細管系統,可以使表面成為超親水,形成穩定的水膜,可收集水氣,收集的水進入毛細管系統都輸送至同一目的地——它們的口中。已有研究模擬德州角蜥的表皮開發人造材質,未來可能運用於工業上,也可能為水資源缺乏地區提供解決方案。

非洲的納米比亞沙漠年雨量有時低於20毫米,是極度乾旱區域。在此生長、屬於擬步行蟲類的沐霧甲蟲,外殼上布滿親水性的小凸起物和疏水性的蠟物質。當來自南極洲的洋流遇到非洲大陸乾熱的風而產生濃霧時,沐霧甲蟲便會移動至迎風處駐紮,高舉背部利用外殼親水性凸起收集霧水、再透過疏水交錯結構儲存霧水、引至口中。設計師奇泰·帕克根據沐霧甲蟲的求生策略,開發了由不鏽鋼製成、如甲蟲背部拱頂的霧水收集器,可收集納米比亞沙漠常有晨霧水分子,供給人類使用,這個發明也因此獲獎而受到肯定。

看了展 還可參加這些互動活動

看完展,還可以免費參加現場的互動活動。

比如製作翅果飛行器,「用紙或紙杯等任何材料,做出一個可以在風管指定範圍內飛的飛行器。」而這個互動的線索則來自可以懸停在空中的蜂鳥、翅果飛行器、智能飛鳥、草原雕翼翹等展品的啟發。

讓輕薄的紙張能夠撐起寶物,則是利用桌上的紙,做出一個結構,讓水瓶站在兩個木塊之間。調整它們的距離,挑戰木塊距離可以多寬多高?其靈感線索來自有效率的家——蜜蜂、巨嘴鳥、啄木鳥為什麼不會腦震蕩、輕巧又堅固的構造等展品。

完成具有仿生概念的永續城市,是利用桌上的物料,做一個有仿生概念的永續城市。其靈感線索來自從紙板到魚子醬、撒哈拉森林計劃、原住民——巴拉告、學習熱帶雨林及人體循環的灌溉系統、森林般的企業經營方式;PAPK20/20等展品。

機械手掌,是通過觀察手的動作,利用現有材料做出一隻手臂,抓住桌上的杯子或紙碗。其靈感線索來自神奇的壁虎腳、快速敏捷的舌頭、象鼻像手一樣靈巧、蟑螂如何穿越障礙等展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羅薛梅

相關焦點

  • 「流動科技館」/可穿戴仿生機械臂……科普集市展示趣味科技~
    「用手快速轉動有狹縫的筒,從轉動筒體上的狹縫看,一幅幅靜止的畫面就變成了孩子拍皮球的動態影像」。這就是「動畫原理」展品。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視神經對光刺激印象可保留0.1秒,故先後出現的兩幅畫面相隔時間小於0.1秒,視神經會把兩幅畫「疊加」。在流動科技館中,還有「懶惰環」「雷射排簫」「人體蓄電池」等神奇的小箱子,等著你們來揭秘。
  • 沒問題,科技館一堆趣味實驗免費做
    即日起到8月11日,可到重慶科技館做個小小化學家。7日,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在重慶科技館開幕。據介紹,2013年該活動在重慶登陸以來,已經有8000多名學生在志願者的指導下現場體驗當了一回「化學家」。現場直接預約免費體驗「小小化學家」據重慶科技館介紹,8月6日-11日,巴斯夫與重慶科技館連續第七年聯合推出專為6-12歲兒童打造的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今年為慶祝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我們還專門開闢了』元素之旅』體驗區,孩子們可以來這裡探索與發現化學元素背後的科學故事。」巴斯夫相關負責人稱。在啟動現場,就有來自長壽區的孩子們做起了實驗。
  • 快來科技館,這是成了「多彩的昆蟲世界」!免費參觀還可現場學做標本
    ……8月1日,「多彩的昆蟲世界」科普展在省科技館展出,許多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神奇的昆蟲世界。走進展廳,碩大的仿真螳螂標本讓來參觀的小朋友驚奇不已。昆蟲的種類有哪些?哪些是有害昆蟲,哪些是有益昆蟲……順著科普圖文展板的方向,講解員詳細的介紹為參觀者打開了一扇大門,豐富了大家對昆蟲的認知。
  • 仰望星空 科普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
    7月11日,在重慶科技館,「仰望星空」科普展覽現場,一名小朋友被月亮環繞地球的模擬儀吸引。當日,由重慶市科協主辦的「仰望星空」科普展覽開展。展覽將開放至11月29日,市民可前往科技館免費參觀。記者 謝智強 張亦築 攝影報導/視覺重慶來源:重慶日報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重慶上演現實版侏羅紀 30餘條恐龍「復活」(圖)
    攝影:孟幻一位體驗者近看屬於肉食類恐龍的四川龍。攝影:孟幻  中新網重慶4月5日電(孟幻)合川馬門溪龍究竟有多長?大石壩恐龍的真面目如何?上遊永川龍發現時是什麼樣子?為揭開恐龍世界神秘面紗,「聆聽恐龍的呼喚——重慶科技館大型恐龍主題展」將於4月10日至6月9日上演。
  • 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走進重慶...
    6月30日,重慶科技館,市民在「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重慶站」現場參觀。重慶日報記者在重慶科技館展覽現場看到,此次巡展分為「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資料選展」「鏡見創新:發現科學之美主題影像展」兩大主題,除了文字、圖片等展示以外,現場陳列了許多實物,包括科學家們的工作筆記、收藏或使用過的物件等。1966年10月27日,中國的兩彈結合試驗成功,中國擁有了真正的核武器。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
  • 上海科技館19歲了,天文館預計明年開放生肖展也已免費展出
    科技館供圖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大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五一可去科技館看南北極兩大展 將展出雪龍號科考成果
    即日起到5月22日,科技館將舉辦「探索北極——過去,現在和未來」展和「雪龍」南極行科普展。   「探索北極——過去,現在和未來展」分兩部分,一是挪威弗拉姆極地博物館提供的北極圖片和視頻,二是中國對北極的考察成果,包括「雪龍」號五次科考獲得的數據與樣本。最值得一看的是北極植物和馴鹿標本、雪地摩託、第二次北極考察野營帳篷等。
  • 線上展如何「獨當一面」?科技館「雲端」搭建古天文臺,線上精彩程度首超線下展
    借著「金邊日食」的新鮮勁兒,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日前推出了《日月魅影——日食特展》,遊客可在一分鐘內「打卡」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類型的日食。有意思的是,這一線上線下同步推出的原創科普展覽,其線上內容的豐富和精彩程度遠遠超過了線下,完全是另一種玩法,這在上海科技館開館辦展19年來尚屬首次。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渝開展
    1月18日,「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其中,朱光亞的大學作業、文件手稿、辦公用具等珍貴實物及眾多圖片首次與公眾見面,市民可親眼見證朱光亞從一介青年學生成長為功勳科學家的人生歷程。
  • 來重慶科技館看展覽
    今日,《超級細菌》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日16時30分訊(記者 伊永軍)你知道嗎?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感染。今(1)日,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巡展在重慶科技館A區一樓臨時展廳拉開帷幕,為公眾展示「超級細菌」的發現、演變過程、對人類的威脅以及人類的應對策略。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2月29日,免費向公眾開放。金黃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這些我們平時體檢中常見的細菌名詞術語,其實大眾對它們知之甚少。據介紹,人類與數百萬種細菌在同一個世界共存。
  • 《超級細菌》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開幕
    2020年7月22日,由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中國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拉開帷幕,這也是該展繼廣東科學中心、重慶科技館後,在中國巡迴展出的第三站。展覽現場值得一提的是《超級細菌》展在浙江省科技館展出期間
  • 中國科技館老館變身北京科學中心 本周六可預約參觀
    9月15日,也就是本周六,由中國科技館老館改建而來的北京科學中心首次對外開放,在這裡既可以參觀高大上的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又可參與「三生」主展區的54個主題化展線課程,還能在兒童樂園裡品趣味「科普套餐」,曾是「地標」的大圓球被完整保留,待建設完工後將成為影院。
  • 廣西科技館12月21日舉辦大型科普展 揭穿末日謠言
    而為了反擊「世界末日論」,自治區科協今日還在廣西科技館舉辦大型科普展,以此揭穿末日謠言。  昨日, 記者就「你相信2012年12月12日是世界末日嗎」在南寧進行隨機採訪。受訪的12個人當中,沒有一人表示相信。大伙兒更多是把「世界末日論」拿來調侃娛樂。  「21日的天象很平穩,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館館長培訓會在呼和浩特舉辦
    1月12日至16日,由內蒙古科協主辦、內蒙古科技館承辦的全區科技館館長培訓會在內蒙古科技館舉辦,原中國科協副書記、副主席,原中國自然博協名譽理事長徐善衍,上海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梁兆正,內蒙古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蘇雅來,山西科技館館長路建宏,黑龍江科技館黨委書記德曉龍出席會議,自治區各盟市科協相關負責人和科技館館長及工作人員
  • 孩子,中國科技館人太多,咱們也可以去北京的這個科技館
    這個大白球是少年時的我心心念念想去的位於北京北三環安華橋西北角的白色大圓球曾是北京的一個地標性建築,來這裡看一場穹幕電影是我兒時的夢想,它就是中國科技館的前身。後來,中國科技館在北辰東路開設了新館,老館則進行了多年改建,在2018年以「北京科學中心」的身份重新亮相。
  • 免費參觀!中國流動數字科技館來巨鹿啦
    同時,還可以通過虛擬科技館,對中國科技館、各省市科技館設置的展品、科普劇、科普活動進行在線觀看。中國流動數字科技館以「讓科學深入人心」為發展願景,以激發公眾科學興趣、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己任,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之一,致力於開展以網絡為主要平臺的科技教育,匯集了國內外的優質科普資源,面向全體公眾,主要設置有虛擬科技館、熱點資訊,以及包括「科學開開門」、「科普遊戲」、「微專欄」在內的原創欄目等版塊。
  • 今晚8點 央視網上直播重慶跨年
    可以帶孩子去重慶科技館感受高科技「影火蟲」展。不想看人頭怎麼辦?今晚還可以宅在家裡看央視網直播重慶市民跨年,與全球共享重慶夜景與元旦盛況。江·陸·空 央視兵分三路直播重慶本報訊 (記者 李晟)今天晚上,央視將來重慶直播重慶市民跨年的歡樂盛景。
  • 去遼寧省科技館看屠呦呦手寫藥物篩選單
    遼寧省科技館資料圖片《人民日報》報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喜報、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重大科技成果的批示、已經泛黃的屠呦呦手寫藥物篩選單……9月22日,大量首次在全國範圍內與公眾見面的珍貴史料亮相遼寧省科技館主題展覽。
  • 元旦好去處 | 東莞科技館「上新」最強玩轉攻略 1分鐘領略新魅力
    仿生原理乃源頭,控制技術屬當家。搭建創意與機械,槓桿建築過山車。培訓探究添活動,木工雷射加工區。密室陣營添新貴,紅色記憶成追憶。機關重重藏天機,邏輯思維想像力。(該展項目前僅面向各級黨組織團體預約,詳細要求點擊圖片進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