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大突破:可自行溶解的「活」繃帶

2020-12-08 荔枝網新聞

  總是害怕即使貼了繃帶,傷口仍會留下疤痕嗎?更換紗布的過程總是會感到疼痛嗎?別擔心,這篇不是關於保養品的業配文,而是要介紹一種全新生物相容性繃帶,雖然目前尚在臨床測試階段,但它展現出的效果已足以讓人期待。

  不管在醫學研究還是應用醫學領域,皮膚組織的修復及預防疤痕產生都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疤痕和正常皮膚有極大的差異:它沒有汗腺或是毛囊,本身也不具有彈性,而且相較於一般皮膚,對紫外線的照射更加敏感。

  而現在來自莫斯科國立鋼鐵學院(NUST MISiS)無機化學實驗室,由安東·馬那可夫(Anton Manakhov)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新型醫療材質:多層「活性繃帶」,它不僅能增加受損組織的再生速度,還能避免燒傷或受損皮膚(如青春痘、真菌感染)所帶來的嚴重疤痕。

  這種繃帶是由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組成的纖維,這層高分子聚合物是利用電鑄(electroforming,利用金屬離子在陰極電沉積的原理,在芯膜上沉積金屬或複合材料再將其分離的過程)所合成,本身具有生物降解與生物相容特性,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纖維就會自動「溶解」,不會有任何副作用,且這樣一來也能免除更換或移除繃帶時施加於病患的額外痛楚。

  不過,僅有這樣的效果是不夠的,研究團隊研究出將羧基團(-COOH)移到聚合物表面的技術,一旦聚合物接上了具有親水性的基團,生物分子便能固定在電漿處理過的材質表面。如此一來,研究團隊就可以在層基底加上修飾,比如加入能增加抗菌效果並成功減少發炎反應的納米銀粒子或抗生素。

  除此之外,他們還添加了一層人類血漿成分,至於為何要加上這一部分?實驗室的其中一位成員,伊莉莎白·帕米雅可法解釋:「血漿含有生長因子、纖維蛋白,以及其他促進細胞生長的重要蛋白質,這為我們的繃帶帶來修復組織的強化效果。」

  血漿中的蛋白質為這項材質帶來非凡醫療效果,根據他們與實驗與臨床醫學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Medicine,位於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合作的一連串臨床測試,結果顯現在體外環境下,受損組織的再生速度是一般繃帶的兩倍,不久後研究團隊會開始進行體內測試。而一旦這款產品通過臨床測試並順利上市,不管是嚴重燒傷的患者,或是受臉上疤痕所惱的人,都將會是一件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相關焦點

  • 可自行溶解的「活」繃帶要來了 期待不期待
    而現在來自莫斯科國立鋼鐵學院(NUST MISiS)無機化學實驗室,由安東·馬那可夫(Anton Manakhov)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新型醫療材質:多層「活性繃帶」,它不僅能增加受損組織的再生速度,還能避免燒傷或受損皮膚(如青春痘、真菌感染)所帶來的嚴重疤痕。
  • 應對嚴重出血的超級繃帶:出血越多,止得越快! 以色列黑科技
    對於刀槍無眼的戰場來說,由於醫療條件所限,類似傷亡更是頻繁。在這種情況下,一款能在短時間內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的繃帶便成了剛需,而這正是來自以色列的Core Scientific Creations所要帶給我們的,簡單來說,其旗下這款WoundClot主要有以下幾種特點: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3D列印的載藥神經康復繃帶
    科學家們相信,他們新穎的3D列印敷料設計可在進行廣泛的神經修復手術(如神經性腹瀉)時為醫生提供幫助。儘管PNS具有再生能力,並且能夠在某些情況下自行恢復,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傷的程度和規模。 這種情況下,必須部署神經性腹瀉術以將神經縫合在一起,但是這種治療只有50%的成功機率。
  • 我國科學家開發3D列印的藥物神經繃帶
    儘管PNS具有再生能力,並且能夠在某些情況下自行恢復,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傷的程度和規模。 在某些情況下,必須部署神經性腹瀉術(專門手術)以將神經縫合在一起,但是根據美國空軍的研究,只有50%的治療是成功的。為了使該程序更有效,許多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創建更有利的環境,促進細胞生長並引發更積極反應的方法。
  • 數坤科技助力醫療AI臨床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數坤科技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在頭頸CTA血管重建的應用價值研究,研究成果在全球頂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這標誌著我國頭頸血管外科AI技術領域研究和臨床應用取得了新突破。
  • 華魯醫護我們來好好談談使用醫用紗布繃帶的方法
    華魯醫護丨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的,往往需要第一時間進行緊急醫療救治。其中紗布繃帶的使用頻率是很高的,它能夠很好的幫助傷口止血,讓傷口不再受到外界侵害。那麼你知道醫用紗布繃帶應該怎么正確使用嗎?下面菏澤京寧輝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來好好給大家普及下一些相關的知識吧。
  • 智能繃帶可快速治癒傷口
    科學家表示裝有傳感器的新型人造材料可以使繃帶成為醫護人員寶貴的工具。Simple bandages are usually seen as the first line of attack in healing small to moderate wounds and burns.
  • 38個繃帶,6個急救包,1個醫療箱,3瓶飲料能硬抗暴風雪嗎?
    想要硬抗暴風雪,我們需要儘量多的撿到一些急救包,繃帶和飲料。按照我以前抗電網的經驗來看,這三種物資搭配使用效果更加。我在軍港附近的貨櫃上面看到了一個急救包,這種急救包應該怎麼撿呢?其實很簡單,貨櫃的邊緣有一個稜角是可以跳上去的,這個稜角非常不明顯,玩家可以貼著貨櫃跳一跳,很容易就能跳上去。
  • 麻省理工科技評:14大醫療領域突破科技
    從2001年開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公布「10大突破技術」,即TR10(Technology Review 10),並預測其大規模商業化的潛力,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重大影響。這些技術代表了當前世界科技的發展前沿和未來發展方向,集中反映了近年來世界科技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將引領面向未來的研究方向。
  • 遇水可溶解塑膠袋 在加博會大放異彩
    一些外表看上去很普通的日常用品,被參展企業增添了科技元素,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在盟大集團展臺前,擺放著各種類別的塑料製品。據其合作夥伴、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彭先彧介紹,這次他們攜新研發的聚乙烯醇塑料參展,包含三類新品種:通用型水溶薄膜,可以在熱水或冷水等特定條件下完全溶解,用於醫用器材、電器元件、服裝和鞋等不同場合的包裝。
  • 【百科】「8」字繃帶升級版的綁法
    有的朋友機智一點,選擇網上或者實體店買幾卷繃帶,賽前或者訓練前綁幾圈,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那麼到底怎麼綁才更好呢?起初,綁的時候很生硬,我只能用幾個字形容,又醜又不貼腳。今兒給大家科普「8」字繃帶升級版的綁法,以腳踝處為例,希望大家可以綁出既簡潔又貼腳的效果。首先,準備繃帶可選擇2款,一種是輕薄型的繃帶,一種是粘性較好的白色繃帶。
  • 應用Laplace方程計算繃帶下壓力
    要點: 根據Laplace(拉普拉斯)定律,繃帶下壓力與繃帶張力正相關,但與肢體曲率半徑成反比;當使用Laplace定律來估算繃帶下壓力時,須考慮另外兩個因素,即繃帶寬度和繃帶層數;繃帶的應用方法和技巧也對初始繃帶下壓力有重要影響;計算所得的繃帶下壓力是繃帶對已知周長肢體所施加的平均壓力
  • 突破-196℃核心科技,海爾生物醫療助力長徵五號淬鍊「鋼筋鐵骨」
    而在這一舉世矚目的壯舉背後,有眾多民族自主創新品牌傾盡全力的奉獻,其中,海爾生物醫療子公司——四川海盛傑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為「長徵五號」創新研發深低溫測試系統,助力「長徵五號」飛行過程表現優異,為航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 科學家仿效火山天牛,研發可自行降溫材料
    由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上海交通大學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tockholm)構成的鑽研團隊,就決意以大天然為師,參考一種居於東南亞火山區的天牛,研發能夠自行降溫的質料,冀望未來生產更環保的自行冷卻材質。
  • 繃帶裡的奇妙物質--傳承生命的核酸--中國數字科技館
    為了索取實驗材料,米歇爾從附近的醫院裡收取了大量又髒又臭的外科手術繃帶,而揭開遺傳物質研究的序幕就從這些外科手術繃帶裡開始。  核酸王國的拓荒者  米歇爾仔細地用稀釋的硫酸鈉溶液洗滌繃帶,使繃帶上的膿細胞幾乎完全無損地與膿液中血清及其他物質分開,然後用豬胃黏膜的酸性提取液處理。
  • 神念科技「創新醫療」 可穿戴產業發展新方向
    而在這樣一個歷史性時期,把運動健身、休閒娛樂和醫療健康方面的可穿戴產品推向巔峰的,是一家專注生物傳感技術的解決方案提供商-NeuroSky神念科技。馮華:智能可穿戴產業現在已進入了冷靜、沉澱下來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快衰竭了,反而是質的變化快到了。因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出貨量正在大幅度地增長,這個增長與以前的增長不一樣,以前是從零到一百萬,現在是從一千萬到兩千萬,基數越來越大了。
  • 巴拿馬科學家發明可降解人工骨螺釘 可抗炎抑菌被人體吸收
    【南美僑報網劉大美編譯】近日,由巴拿馬科學家發明的一款人工骨螺釘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商用。巴拿馬《新聞報》10月28日報導,畢業於巴拿馬大學(UP),目前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巴拿馬科學家吉列爾莫·安東尼奧·阿梅爾(Guillermo Antonio Ameer)所領導的實驗室發明了一款用於骨外科手術的醫療器材。該設備能夠促進人體組織再生,並隨著時間的流逝從患者體內消失。
  • 未來10年科技預測之九-人類壽命將延長,能活1000年的人已經出生
    2020年,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3個10年,外媒對未來10年,2020-2030年的科技進行了20個預測。第12,人類壽命將延長,首個能活1000年的人可能已經出生科技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飲食,生活和醫療等環境,使人類的壽命顯著延長了許多。雖然,人類的平均壽命仍在不斷增長,但其增速正呈現出逐漸放緩的趨勢。2015 年,美國人均壽命甚至出現了 0.1 歲的下降。
  • 科學家仿效火山天牛,研發可自行降溫材料
    由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上海交通大學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tockholm)組成的研究團隊,就決定以大自然為師,參考一種居於東南亞火山區的天牛,研發可以自行降溫的材料,期望將來製造更環保的自行冷卻材質。
  • 精準醫療可讓大多數人活到100歲?科學家意見不一
    但憑藉精準醫療的手段,人類是否有望實現活到100歲的目標?科學家有不同的觀點。>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癌症醫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教授提出:「我們應當有一定的治療手段,通過這些手段來治療癌症,從而讓多數人能夠活到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