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長頸鹿這種動物在中國沒有,但是因為實在是太特別了,以至於許多小朋友最早認識的動物裡面基本都包含了長頸鹿。因為在小孩子的玩具上面,最常出現的動物有什麼長頸鹿,大象,獅子,河馬等等,通常就是非洲的很有代表性的物種。
長頸鹿畢竟是現存陸地上最高的動物,而且那條長長的脖子實在是太吸引人。但是你要知道,長頸鹿的脖子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長的。長頸鹿,雖然中文名字帶入帶一個鹿字,但它們其實並不是一種鹿,它是長頸鹿科長頸鹿屬動物的統稱。
在包含牛羊鹿的偶蹄目反芻亞目當中,長頸鹿科其實是非常獨特的一類。它的牙齒是原始的低冠類型,所以不能以草作為主食,只能夠吃樹葉。不過呢,根據化石記錄,很久它們的確是從鹿科動物分化而來的。後來就演化出了古麟,這是一種長有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後來古麟演化成了薩摩麟這個模樣的動物。後來薩摩林又進一步分化為兩隻:一隻是霍加狓,這種動物如今還存在;另外一隻則不斷地加長脖子,最後演化成了如今的現代長頸鹿。
關於長頸鹿的脖子究竟是如何演化而來的,過去的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一直讓生物學家,博物學家們頭痛不已,爭論不休。雖然說長頸鹿的脖子,通常被認為是自然選擇的一個絕佳例證,但其實在第一版的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當中,其實並沒有對長頸鹿的脖子給予太多的關注。反而非常詳盡地描述了長頸鹿身上的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部位——它的尾巴。
同19世紀許多博物學家一樣,尼瓦特他其實是接受進化的。但是他反對的是自然選擇導致的進化。他主導的論據之一呀,便是自然選擇。沒有辦法去解釋祖先和後代之間的中間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過渡物種。他認為長頸鹿,正是自然選擇無效的一個完美例子。
如果說長頸鹿的脖子,真的是被草原乾旱和食物短缺所篩選出來的,那麼難以解釋的問題就出現了,為什麼其他的草原食草動物的脖子沒有變長?人家不是活到今天好好的嗎?另外就是,脖子變長變大勢必又會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相應的變化,整體下來,長頸鹿的體型應該是有明顯增大的,並不單是脖子拉長。這就要求長頸鹿在乾旱饑荒的情況下,得吃更多的食物來滿足它巨大身體的消耗,這顯然又和前面的那個假設做矛盾了。
物種起源在1872年進行了一次再版,達爾文在第六卷就對尼瓦特的說法進行了一個回應。達爾維是從米瓦特假設的情景開始:在草原乾旱時期,長頸部確實有夠到更高食物的優勢,競爭才會使得物種發生分化。而非讓不同的物種趨於一致,那麼尼瓦特關於體型增大和食物的矛盾,也就容易駁倒。達爾文又為進化論展開了進一步的變化。同時也闡述了長頸鹿進化的可行途徑。
這大概是理越辯越明的又一個例子吧。自然界真的存在許多的秘密,很多到現在都沒有找到答案。人類探索自然的任務還是任重而道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