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飛船發射到近地軌道後,是如何與空間站對接的,漲知識

2020-10-29 前言論

大家好,這裡是前言論!

飛船是怎樣找到正確的對接位置的?而且是在無人控制的情況下自動找到的,飛船接近空間站的時候光線是很暗的,這種情況是怎麼找到對接口的?


先說答案,肯定是可以的,不然現在太空中正在工作的空間站又是怎麼實現補給和人員運輸的呢?

這是因為在飛船上一般都配有相對位置的導航系統,而它的核心就是Lider(雷射測距),也叫做雷射雷達,(做房屋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有一個測距儀就是和這個原理一樣,只不過Lider更加的複雜一些),Lider一般由雷射發射器和探測器組成。

Lider(雷射測距)

當探測前方物體時, Lider首先會發出一束雷射,雷射頻率一般在可見光之外,當雷射打到物體上時會被反射回來,被探測器捕捉到,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兩個數據,一個是距離信息,這可以是我們測算出飛船和空間站之間的時間間隔,雷射所走的路程就是光速乘以時間,C*T,這樣一來一回,前方物體的距離就是C*T÷2,當然這是理想的情況下。

而實際情況下,雷射並不是發射出去之後就反射回來的,因為只有在物體的表面是完美鏡面,以及和發射的雷射垂直的時候,才有可能,現實中物體表面會有極細微的凹凸不平光線產生漫反射,所以只有其中少部分的光會反射回來。

所以,我們能得到的第二個信息就是反射光的強度,當飛船接近空間站時,會不斷的在一個類似於圓錐形的範圍內發射雷射,探測前方視野範圍內物體每個點的距離和光的強度,當圖像上的顏色越接近白色時,就說明光越強,反之就會變弱,而且距離圖像是由一系列的點組成的,因為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前方物體的3D信息,這樣的情況下飛船就可以根據這兩種數據來分析空間站的位置。

為了更加的準確,空間站還做了一些特別的處理,幫助飛船定位,首先是三個回射器,供飛船在遠距離定位空間站,每個回射器的內部分布了7個直角反射鏡,直角反射鏡由3個互相垂直的鏡面組成,無論光線從哪個方向射來,都會經過三次反射,按照原來的方向反射回去,如此一來就減少了散射,所以這三個位置的光強會特別強。

回射器在現實中已經有很多應用,比如自行車尾部的反射燈。

三處回射器,一個呈45度朝向上方,一個朝向下方,另一個朝向前方,三個回射器的位置也是事先約定好的,空間站還在中距離和近距離為飛船準備了兩組反光點,每組反光點都按固定的位置擺放,有些反光點會突出出來,幫助飛船定位三維坐標,根據Lider傳感器的數據,飛船會從光強圖像中定位出強度最強的幾個反光點,再配合距離信息,就可以精準計算出空間站的坐標系,和飛船自己的坐標系進行比較後,就可以進行姿態調整了。

而且航天飛船和空間站對接可以說是航天最神秘的技術之一,特別是現代的對接技術已經是完全自動的了。

而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標準的對接技術就是以美國和俄羅斯的為主,我們以國際空間站為例,國際空間站有兩種對接接口

雖說是國際標準,但主要用來對接美國NASA的飛船,在空間站的另一頭則有三個俄羅斯飛船的對接接口,遵守的是俄羅斯對接標準——SSVP。

而我國的對接方式是和美國有點類似,不過有一點區別就是,我國在對接的時候,是先進行校準然後在進行對接的。


分享讓閱讀更有意義!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是哪國發射的?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載人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訪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小型的空間站可一次發射完成,較大型的可分批發射組件,在太空中組裝成為整體。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不再返回地球。
  • 天鵝座的補給船到達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在空間站已停靠三艘飛船
    四艘宇宙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包括俄羅斯的「進步75號」和「76號」再補給飛船、「聯盟」號MS-16船員飛船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14號」再補給飛船。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點01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宇宙飛船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約261英裡時,被固定在國際空間站面向地球的「團結」艙的港口。天鵝座將留在空間站直到12月中旬離開。
  • 2次航天發射失利之後,中國將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中國上一次進行載人航天任務,還是2016年10月17日的神舟11號,在近20年的光陰裡,逐步實現了無人到有人、單人到多人,以及出艙和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的突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 兩名太空人升空後無法直奔空間站:軌道飛行18個小時,對接需手動
    編者按:在接下來18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內,兩名宇航局不需要穿著SpaceX太空服,即所謂的艙內航天服,但是在與空間站對接的時候,仍然會換會發射時穿著的太空服。對接過程已經進行過多次,貨運版龍飛船有著十幾次對接經驗,但載人對接仍然是第一次。
  • 首架私人飛船「龍」對接空間站
    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天宮一號」和「神八」飛船發射,並實現完美對接;這一年,美國的太空梭計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的發射則近乎完美;這一年,接替哈勃的下一代空間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幾經周折,差點因為經費問題而夭折,但最終被成功挽救。今年,中國將執行神舟9號和10號計劃,大幅推進我國的載人航天和空間站建設進度。
  • 天鵝座宇宙飛船搭載新一代太空廁所飛往國際空間站
    這艘飛船運載著3458公斤的貨物,其中包括科學設備、一個實驗性的太空廁所、食品、硬體和其他為63/64遠徵隊在空間站生活和工作的太空人提供的用品。除了船員用品和硬體外,天鵝座機器人宇宙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了一些科學儀器和設備。最引入關注的項目之一是一個新的太空廁所,正式名稱是通用廢物管理系統。
  • 俄聯盟號載人飛船升空 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TMA-09M【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SORAE網站5月29日報導,搭載第36、37批長期在空間站考察太空人的俄「聯盟TMA-09M」載人飛船於當地時間5月29日2點31分(北京時間4點31分)成功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基地升空。
  • 俄載人飛船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快速對接
    2020-10-14 23:41:55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莫斯科10月14日電(記者李奧)俄羅斯「聯盟MS-17」載人飛船14日升空,約3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完成對接,將3名太空人送上空間站。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網站消息,搭載「聯盟MS-17」飛船的一枚「聯盟-2.1a」型火箭於莫斯科時間14日8時45分(北京時間14日13時45分)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後進入預定軌道。在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聯盟MS-17」飛船按快速對接模式繞飛地球2圈,追上國際空間站,並與其「黎明」號實驗艙順利自動對接。
  • 俄羅斯「聯盟MS-11」飛船順利對接國際空間站
    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1點33分,俄羅斯「聯盟MS-11」載人飛船在發射約6小時後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這是今年10月「聯盟MS-10」載人飛船發射失敗後,俄羅斯的載人飛船首次復飛。  此次共有3名太空人乘「聯盟MS-11」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分別為俄羅斯太空人科諾年科、加拿大太空人聖雅克和美國太空人麥克萊恩,他們將在空間站工作194天後返回地面。在空間站停留期間,他們將完成48項科學試驗,包括太空條件下的物理生物進程及材料研究、軌道飛行中的人體機能研究及其他生物及生物技術研究等。
  • 未來兩年中國將執行11次發射建設天宮空間站—海外航天視點之五
    兩個實驗艙中的第一個將與天和號對接。周說,到2023年左右,總共將進行11次發射,以完成空間站的建設。這些將是發射的核心和兩個實驗模塊,以及四艘載人飛船和四艘貨運飛船。5月5日,長徵5B重型運載火箭成功試飛,隨後公布了密集發射計劃。
  • 2020年發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接著發射兩個實驗艙
    如今,中國空間站項目早已確定了時間:2022年前後建成,2020年開始發射核心艙,接著是實驗艙,近日,中國航天更詳細介紹了中國空間站模樣,中國空間站形狀為「T」字型,一共由三個艙室組成,一個核心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相當於一套3室2廳的長條狀房屋。
  • 聯盟號MS-14號飛船將於下周第二次對接空間站
    8月21日,尼克•黑格和安德魯•摩根在國際空間站外進行了六個半小時的太空行走,以幫助安裝國際對接適配器-3。該適配器將在空間站提供第二個對接埠,未來可用于波音CST-100 星際客機和SpaceX商業載人龍飛船。我們將與波音和SpaceX進行合作,讓美國太空人乘坐美國的火箭從美國土地上發射升空。
  • 中國首個空間站、全新載人飛船
    空間站核心艙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實驗艙I、實驗艙II三個主要艙段構成。「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直徑4.2米,重約22噸,是空間站的指揮控制中心,承載航天員的生活起居,以及一定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交會對接過程(視頻截圖)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周而捷、吳晶晶、白瑞雪)不到10分鐘,中國兩個無人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成功對接;40多年,中國實現了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開展深空探索。3日凌晨,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距地球343公裡的軌道實現自動對接,為建設空間站邁出關鍵一步。兩天前發射升空的飛船與在軌等待34天的目標飛行器依靠微波雷達、雷射雷達和電視攝像機的引導,經歷了捕獲、緩衝、拉近、鎖緊的過程,最終實現連接,形成組合體。正在國外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發來賀電。
  • 飛赴國際空間站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飛行發射升空
    本次太空任務預計持續180天,這意味著飛船將在2021年6月才返回地球,然後經過檢修後,將繼續用於未來的載人任務。   原計劃,北京時間11月15日實施本次發射,但由於天氣原因,推遲到今日(16日)發射。由於疫情影響仍在持續,甘迺迪航天中心只允許少數人現場觀看。
  • 11次發射建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五大核心技術全具備,耗時兩年
    編者按:我國第一座空間站的建造已經拉開序幕,從明年開始到2022年前後,將通過11次發射建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建造空間站的五大核心技術全面具備,計劃用2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我們參考國際空間站的運行時間,中國天宮空間站的使用壽命至少在20年以上,可運行到2040年之後。目前建造空間站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緊張落實中,建造空間站需要涉及到五大核心技術,我國已全面掌握。
  • 20年前建空間站不帶我們玩,20年後,近地軌道將僅剩中國空間站
    2000年11月2日,國際空間站完成首次載人任務,到今天已經運行20年。期間完成了無數實驗,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然而中國身為航天大國,卻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並非中國不想參與其中,甚至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返回後,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專家都表示,邀請中國進行國際空間站建設。然而最終卻被美國拒絕。
  • 長徵二號F火箭再出徵,將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
    上半年,長徵5號B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這也是我國空間站階段任務的首次發射。據了解在空間站早期的建造階段,我國將實施12次發射任務。會用到三款火箭,分別是用於發射空間站主體艙段的長徵五號火箭,用於發射貨運飛船的長徵七號火箭和用於發射神舟飛船的長徵二號F火箭。
  • 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 SpaceX貨運龍飛船飛往空間站提供補給
    【TechWeb】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地時間周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臺發射升空。在該火箭成功發射後,該公司將首艘經過升級的「2號貨運龍飛船」(Cargo Dragon 2)安全送入軌道,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首次在軌道上同時停留兩艘龍飛船。據悉,這是「獵鷹9號」今年到目前為止的第24次發射,也是該火箭自2010年首次發射以來的第101次發射。
  • 美國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6日電(記者譚晶晶)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在經過約27.5小時飛行後,16日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美國航天局直播畫面顯示,飛船於美國東部時間16日23時01分(北京時間17日12時01分)與空間站自動對接。太空人將在對飛船進行漏氣和氣壓檢查後打開艙門,進入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