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解《千字文》一書,首先我們就提到了每句遞進的連貫性,上一次說到「閏餘成歲,律呂調陽」所包含的意思時,就已經引出了「地氣」的概念。即12根空竹管裡灌滿蘆葦膜燒成的灰,按長短排列,插在地上成為「測時節」和「定子時」的工具律呂時,關鍵的就是地氣,因為「冬至一陽生」,使得最長的空竹管裡灰飛起來,這個時候就是冬至時節,灰飛的這一剎那就是「子時」;而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竹管裡的灰飛起,靠的就是地氣的作用。巡著這個地氣作用,我們接著講的《千字文》的就是「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首先說說「雲」,在漢字中,雲的解釋為「山川氣也」。山川是什麼?山川就是高山和河流,而高山河流就是代指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這樣說來,那麼「雲」就是地氣了嗎?我們可以試想,在地氣作用下,隨著地下陽氣的升高,這種地氣就會在慢慢離開地面,不斷升騰並聚集;到了一定程度高度,收到空氣中上升的氣流,被託在空中,是不是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雲」。
而雨呢?這個又要說到與地之陽氣相對應的「天之陰氣」,所謂「高處不勝寒」,通過科學探索,越往上是越冷的。雲的形成是地氣升騰遇氣流託著;雨的形成是「天之陰氣下降」,這時候地氣上升為雲並與空氣中的水蒸氣融合形成小水滴,再加上受到天之陰氣下降的施壓,託著雲的氣流就不堪其重,因此從天空落下,就是我們看到的雨了。所以總結「雲騰致雨」四字,簡單的解釋就是「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
說完了雲和雨,我們再來說說「露結為霜」。這句話出於《易經·坤卦》「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解釋過來就是「當你踩到霜的時候,就說明快要到了冰凍的時節,霜是因為環境陰冷,由露凝結成的」。說到這裡,我們還需要把「地氣」的問題再深講一下,上面說到了最先認定的時節是「冬至」,時刻是「子時」;雖然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但這裡的「陽氣」是指地殼內的陽氣開始產生,對於外部人類的生存環境來說,冬至是進入「數九寒天」的第一天,就是最冷的時節了。
關於露和霜,最主要的是構成停留在空氣中的水蒸氣,露為液態,霜為固態。當白天太陽照射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吸熱;到了夜晚太陽西落,又會散熱。而散發的熱氣。這樣的話,由於受溫度的影響,凝結在大地的表面,到了夜晚,氣溫再進一步降低,就會「由氣到液」形成露水。而霜呢,也就是在空氣氣溫不斷再降低的情況下凝結成。就因為這樣就有了「寒露」和「霜降」的節氣,也是氣溫一步步降低的表現。地生萬物,其實關於「地氣」相關的傳統文化和科學認識是很多的,留待以後再講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