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騰致雨,古人教你看雲識天氣

2020-12-06 大道知行知行堂

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幻無常。通過看雲,常常可以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重視雲的觀測。《詩經·小雅》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雲,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的確,冬季下雪之前,雲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雲;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雲了,雲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

夏季下大雨的雲一般是怎樣的呢?北宋蘇軾形容:滿座頑雲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這裡的「頑雲」,就是現在說的聚集濃密、含雨量豐富的積雨雲。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則有「暴風之候,有炮車雲」的話。這種雲底部平坦、雲頂隆起,群峰爭奇,漸漸頂部伸展,呈砧狀,很像炮車。當這種結構最終形成時,那就絕對是對流強烈的積雨雲了。

古人還根據云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一系列「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如「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雲」和「炮車雲」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雲體。

不僅有「看雲預測雨」,也有「看雲預測晴」。如「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這裡的「魚鱗斑」指的是一種透光高積雲。這種雲體比較高,也不厚,一般預示著持續晴日。

在唐代有關民間天氣經驗的書籍中,最有名的是黃子發的《相雨書》。這本書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氣預測經驗,有些至今還很有價值。例如書中說:雲中出現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現在進行人工防雹作業時,也須判斷是否有雹雲。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雲絲,雲邊呈土黃色。可見,對可能下冰雹的雲的顏色,二者描述基本一致。

如今,各種版本的雲圖畫冊是提高氣象科技人員看雲能力的良好工具。這些精美逼真的雲圖,一般要藉助於現代攝影技術。但在古代,依靠手工描摹和文字說明,也製作出了許多雲圖。目前發現的最早雲圖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天文氣象雜佔》(西漢帛書)和敦煌出土的《佔雲氣書》(唐天寶初年)。明代典籍《正統道藏》中有《雨暢氣候親機》《雨曬氣候親機》兩篇,內有雲圖39幅。

古人製作的這些雲圖,不少可以直接運用到「看雲識天氣」的實踐之中。以明清時期的《白猿獻三光圖》為例,其中載有132幅雲圖,每幅圖上都有說明,以日、月、星和銀河作背景,根據各種雲的特徵和變化,描繪成雲圖,可用於天氣預報,而且絕大部分圖文都符合現代氣象觀測學基本原理。

古代文人也有自己的看雲心得。「有輕虛之豔象,無實體之真形。」這是陸機在《浮雲賦》的開頭,對遊移於空中的浮雲的描寫。接著他又寫道:「或如鍾首之鬱律,乍似塞門之寥廓。」無形的浮雲被詩人進一步賦予了空間立體的形象,使人感到晴日的雲彩,既固有悠悠飄移的習性,又可生恢恢壯觀的場面。

雲和雨往往是不可分的。早在西漢,董仲舒就在《雨雹對》中說:「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翻譯成現在的文字就是,雨滴是由小雲滴受風合併變重下降而成的;風大使雲滴合併得快,這就使下降的雨滴大而比較疏;風小使雲滴合併得慢,這就使下降的雨滴細而比較密。這種從微觀角度說明雨滴的形成過程,基本上和現代暖雲降雨理論相符。

不僅古代科學家對雲雨形成機制有論述,古代詩人還知道雲中含水的常識——「縱使清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同時似乎也清楚雲雨轉換之道理——「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只是古人對雲的認識,大體還處於直觀的感性階段。晉人張協在《雜詩十首》中寫道:「騰雲似湧煙,密雨如散絲。」用現代氣象觀測學的眼光看,這種似湧煙生密雨的騰雲顯然就是碎雨雲。它高度低、移動快,上有蔽光雲層,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它就形似湧煙了。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作者霍壽喜),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2018年04月04日 17:24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千字文5)——你踩到霜,就快到了冰凍的時節
    巡著這個地氣作用,我們接著講的《千字文》的就是「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首先說說「雲」,在漢字中,雲的解釋為「山川氣也」。山川是什麼?山川就是高山和河流,而高山河流就是代指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這樣說來,那麼「雲」就是地氣了嗎?
  • 「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
  • 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
    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雨層云:天上灰布懸 雨絲定連綿>絮狀高積云:棉花雲 雨快臨>捲積雲:魚鱗天 不雨也風顛來源:臨沂天氣原標題:《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
  • 說明文——《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學案)
    主要是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以及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文章緊密聯繫生活,語言生動形象,表述層次明白清晰,學生不僅能從中學到相關科學知識,還能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並且更能養成在學習中細緻觀察生活、樂於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第一課時
    對,是雲、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雲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的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雲和天氣的關係的課文——《看雲識天氣》。(一)明確目標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2.理清如何看雲識天氣。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 看雲識天氣,你會了嗎?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裡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彙總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觀察對照。
  • 看雲識天氣有依據
    看雲識天氣有依據&nbsp&nbsp&nbsp&nbsp知多點,學多點。對於專業的科普知識,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枯燥無味,專業且不可讀,讓閱讀者望而卻步。因此,本報推出科普專欄,不定期邀請行業專家解讀科普知識,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和事例來講述,讓大家輕鬆閱讀長知識。
  • 《看雲識天氣》課後練習題答案
    1.看雲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1.這道題檢查學生把握中......   一、默讀課文,完成下面兩題。
  • 【中國科學報】構造一雙看雲識天氣的慧眼
    如此耳熟能詳的天氣預報有時會被人調侃為「天氣誤報」。調侃也並非無憑無據,「夜裡幾點到明天幾點呢、局部地區又是哪裡呢、說好的雨為什麼沒來呢?」  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對天氣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外,我國氣象災害多、頻率高且分布廣,迫切需要建立綜合、立體、連續觀測的氣象監測系統。  實現這些氣象預測目標,離不開相關探測技術和設備的發展。
  • 氣象專家談「觀雲識天」:天上灰布懸 雨絲定連綿
    省氣象局昨日舉辦「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專門就「觀雲識天」進行了科普講座。來自怡海小學、西湖小學等學校的400多名學生及家長參加了活動。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在省氣象預警中心,記者了解到,省內多個電視頻道的天氣預報節目都是在該中心錄製完成,這也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 「看雲識天氣」,看到這些雲你應該考慮躲雨了
    看雲識天氣雲是地球上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輻射照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小塵埃(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樣就產生了雲的外觀。
  • 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nbsp&nbsp&nbsp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看雲識天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這類的諺語大家一定很熟悉。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教案(新課標)
    17、《看雲識天氣》教案設計學習目標: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 看雲識天氣,您必看的生活小常識
    #日常生活中,天空中的雲是變化莫測,似乎毫無規律,更別說看雲識天氣。其實不然,天空中的雲不僅可以通過觀察判別天氣,並且他還是有名稱有分類的。大致可以分為高層雲、中層雲、底層雲,其高層雲是不帶來任何降水的。中層雲是偶爾帶來降水,底層雲往往是降水的主力軍。
  • 看雲識天氣、室外咋防雷,省氣象局志願者進社區科普
    5日是雷鋒日,山東省氣象局青年志願者到翡翠郡為居民們進行氣象知識科普,從怎麼看懂天上的雲背後的天氣情況,到怎麼避雷現場都有了科學解釋。「有時候能看到天上的雲和魚鱗似的,是不是第二天基本就要下雨?」現場一位住戶對雲的形狀很感興趣。
  •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語文說課稿:看雲識天氣
    《看雲識天氣》說課稿一、教材分析1.單元教學目標:(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 氣象專家介紹:觀雲識天 首先你得讀懂雲的語言
    ■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天上豆莢雲,不久雨將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雲向東,有雨變成風,雲向南,水漣漣,雲向西,下地披衣」,不論這些民間諺語有沒有科學依據,但在平時在生活中有些市民似乎都有觀雲識天的本領。
  •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看雲識天氣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看雲識天氣     說明文閱讀是中考語文必考題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年語文中考中的說明文閱讀題。     閱讀《看雲識天氣》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8題。     ①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
  • 雲也有個性——觀雲識天
    民間一直有「觀雲識天」的說法,古往今來,智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天氣經驗,對生產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有「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這是說假如見到朝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陰雨系統移來,天氣將會轉陰雨;到了傍晚如果出現晚霞的話,則預示著天晴。「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諺語,這是根據云的移動方向來預測陰晴,雲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雲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