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構造一雙看雲識天氣的慧眼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今天夜裡到明天白天多雲,局部地區有雷陣雨。」如此耳熟能詳的天氣預報有時會被人調侃為「天氣誤報」。調侃也並非無憑無據,「夜裡幾點到明天幾點呢、局部地區又是哪裡呢、說好的雨為什麼沒來呢?」

  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對天氣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外,我國氣象災害多、頻率高且分布廣,迫切需要建立綜合、立體、連續觀測的氣象監測系統。

  實現這些氣象預測目標,離不開相關探測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大氣光學研究中心的科研團隊通過攻關,在水相關氣象要素探測設備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展。日前,大氣光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東帶領團隊完成的「水相關氣象要素探測設備工程化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在合肥通過驗收。

  劉東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道,探測設備主要包括雷射雷達、全天空雲圖儀和降水天氣現象儀,共同構成一雙看雲識天氣的慧眼,目前正在積極投入應用。

  提供兩會氣象保障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水在地球上以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形態共存,在大氣中分別表現為水汽、雲、雨雪等相態,並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中不斷循環、轉化。

  「突發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中短期天氣預報到中長期的天氣預測都與水相關要素緊密關聯,尤其是防汛、抗旱等氣象災害預報服務,以及天氣預報預測。」劉東告訴《中國科學報》,「目前,國內尚無公開發表的針對大氣中水循環進行研究的全套、科學的探測手段。」

  為深入研究水循環的作用機理及其對氣候生態環境的影響,劉東帶領團隊圍繞水相關氣象要素開展研究,先後攻克水汽—氣溶膠雷射雷達的自標定技術、水汽混合比反演的氣溶膠透過率修正技術、多次高動態曝光圖片合成技術、多種天氣現象的識別與反演等核心技術。

  劉東說:「我們率先提出採用雷射雷達、全天空雲圖儀和降水天氣現象儀來分別探測大氣水汽廓線、雲和降水,為氣象站點提供一體化的探測設備。」

  通常,水汽雷射雷達需要探空氣球的數據進行標定,往往採用雷射雷達和探空氣球同時同地同步進行實驗的方法,利用探空氣球測量的相對溼度和溫度,反演水汽混合比,對雷射雷達系統常數進行標定。

  劉東指出,探空氣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飛行路徑飄忽不定,探測數據不一定在雷射雷達光束照射範圍之內,容易造成標定誤差。二是探空氣球的施放時間和地點受空域限制,不能隨時進行,需要提前申報,且不一定能獲批。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東團隊研發的大氣水汽—氣溶膠雷射雷達,提出採用水汽雷射雷達自標定創新方法進而實現垂直觀測,通過發射水汽拉曼散射波長為660納米的雷射,直接對水汽接收通道進行標定。「不需要使用探空氣球,地點靈活,且不受地域限制。」

  該成果也為2019年全國兩會提供了更加實時、快速、準確的氣象「護航」。

  兩會期間,每天凌晨5點多,參與兩會氣象保障的劉東團隊已經準備好了所有觀測材料。「探空氣球受天空解析度影響,一般一天放兩次,且容易受幹擾,如遇到航空管制則無法施放。」劉東解釋道,「我們研製的雷射雷達可以實現從地面到十幾公裡高空內,全天24小時的垂直觀測。」

  雖然現在天氣預報已經相對準確了,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劉東團隊希望實現更加精細化、準確的預測,實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氣象探測裝備的產業化,帶動水相關氣象要素整體探測技術的產業升級。

  根據需求量身定製

  劉東介紹:「我們研發的三種水相關氣象要素探測設備可以根據客戶需求自由組合、量身定製,這也滿足了氣象預測服務多元化、定製化的需求。」

  目前的系統可以探測到距離地面十幾公裡的區域,但如果客戶不需要這麼高區域的探測,只需要探測到距離地面3公裡內的邊界層,「我們則會根據其需求定製探測產品。」劉東說。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我們的探測雷達一秒鐘可以發射20個雷射脈衝,根據客戶探測精細化的實際需求,我們正在研製一秒鐘發射5000個脈衝,且每個脈衝能量都很低但電光轉換效率很高的探測設備。一方面可以更精準地滿足客戶需求,另一方面還能降低產品價格。」

  生活中,當人們拍照時過度曝光會影響圖片清晰度。同理,太陽的強曝光也會造成探測器的飽和,影響圖像清晰度。傳統的解決方式是增加跟隨太陽轉動的遮擋設備,以遮住太陽光。但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裝置未必能遮擋住太陽,依然會造成探測器飽和。

  為此,劉東團隊研發的全天空雲圖儀採用了多次高動態曝光圖片合成新技術,對太陽採用不同的曝光時間,以減少太陽光達到探測器的光通量,最後合成一幅全天空照片。劉東指出:「使用這種技術,不僅減少了跟蹤太陽的遮擋裝置,節約了成本,減少了維護,同時也有效保護了探測器。」

  此外,太陽光還會產生噪聲幹擾。為解決此問題,劉東團隊研發的降水天氣現象儀採用了對射式的測量結構,發射端光源通過凸透鏡準直後經過狹縫形成一條平行的光帶,並且採用雷射調製技術,有效克服了背景光噪聲幹擾,提高了測量系統的信噪比。

  劉東說:「降水天氣現象儀對微小雨滴測量具有足夠的敏感度和解析度,採樣速率快、數據處理時間短,能有效捕捉所有經過採樣區的粒子,解析出粒徑、速度、數目,並計算輸出相關的降水信息。」

  「守得雲開見日出」

  在前期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劉東團隊還將技術進一步推向產業,通過技術合作和成果轉化,孵化了3家高科技企業。劉東介紹:「目前研發的3款產品分別由3家公司生產和銷售,基於此前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基礎,可以讓產品的運營更加專業化、精細化,便於客戶使用,減少維護成本。」

  氣象服務覆蓋民航、光伏、農業等眾多領域。現如今,劉東團隊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正在升級改造和研製新設備,並在不同行業領域開展示範應用,以進一步降低研發成本,推進網格化布點,開展精細化觀測。

  劉東解釋道,以光伏行業為例,光伏供電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因為天氣難以預測而很難有效輸送存儲的電能。由於主幹網有自身設計參數,子幹網若想向主幹網輸入存儲需要提前預留,預留多了或少了都會造成浪費,這就依賴於對雲的形成過程進行精準預測。

  為進一步開展示範應用,2017~2018年,劉東團隊聯合產業化公司在位於安徽省壽縣的國家氣候觀象臺、山東省章丘氣象局、北京南郊和甘肅敦煌等幾十家單位開展了示範應用,並取得了明顯的推廣效應,驗證了設備的可靠性,推動了系統模塊化建設。

  6月24日,第29屆國際雷射雷達會議在安徽合肥舉辦,由安光所主辦。這也是國際雷射雷達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國際雷射大氣研究協會唯一的中國委員一直由安光所研究人員擔任,自2017年6月起,劉東擔任中國委員。

  提起在中國舉辦國際雷射雷達會議,劉東感慨萬千:「20年前,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導師就在為國際雷射雷達會議在中國舉辦而努力。20年了,我們共申請了3次,終於成功了!然而這距離1968年的第一屆會議也過去了50多年。」

  這也說明,我國雷射雷達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通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終於「守得雲開見日出」。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8-01 第8版 裝備製造)

相關焦點

  • 說明文——《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學案)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加菲貓大語文一、教學內容分析本文是一篇生動的科普文章。二、學生學情分析:《看雲識天氣》一文,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選取的對象是學生們熟知的一種自然現象——雲,對於這一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孩子們關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這篇文章也是他們初次接觸說明文,對學習說明文沒有經驗上的儲備。
  • 「觀雲識天」的故事:雲和天氣的那些事兒
    天上出現碎積雲,表明中低空氣層比較穩定,天氣晴好。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看雲識天氣,需因地制宜  以耕地為生的農民懂得雲,他們根據云的形狀、移速、厚薄、顏色等特點判斷天氣趨勢,總結出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通過諺語代代流傳。「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第一課時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由於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學生一時難於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解決辦法:1.通過分組討論進行制表的方法,並結合講解,從而使學生能更清楚地了解雲層、光彩的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係,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2.利用多媒體手段演示雲與天氣的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 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
    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摘自:中國氣象局網站)臨 沂 天 氣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陰有小雨,南到東南風3~4級,氣溫19~27℃;來源:臨沂天氣原標題:《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
  • 「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
  • 【中國科學報】高光譜成像 一雙慧眼「看」透千年壁畫
    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基地辦公室副主任王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舉例說。所以即便看到同一種顏色,也無法立刻判斷到底是哪種物質產生的顏色。「文保工作者看到壁畫的第一時間就想知道顏料的成分。因為壁畫的價值體現在表達內容上,顏料又是表達內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王佳補充道。  既然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得到結論,那麼儀器分析就必不可少。
  • 《看雲識天氣》課後練習題答案
    一、默讀課文,完成下面兩題。  1.看雲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1.這道題檢查學生把握中......   一、默讀課文,完成下面兩題。
  •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語文說課稿:看雲識天氣
    《看雲識天氣》說課稿一、教材分析1.單元教學目標:(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2018年04月04日 17:24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看雲識天氣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看雲識天氣     說明文閱讀是中考語文必考題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年語文中考中的說明文閱讀題。     閱讀《看雲識天氣》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8題。     ①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
  • 【中國科學報】「慧眼」直接測量到宇宙最強磁場
    「慧眼」衛星藝術圖 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0億特斯拉!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藉助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的一次暴發進行了詳細觀測,通過X射線能譜首次直接測量到迄今為止宇宙中的最強磁場。相關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宇宙中,中子星具有強磁場,其與伴隨恆星可組成X射線雙星系統,在中子星強引力作用下,恆星氣體會落向中子星並形成吸積盤。
  • 雲騰致雨,古人教你看雲識天氣
    通過看雲,常常可以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重視雲的觀測。《詩經·小雅》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雲,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的確,冬季下雪之前,雲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雲;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雲了,雲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夏季下大雨的雲一般是怎樣的呢?北宋蘇軾形容:滿座頑雲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
  • 看雲識天氣有依據
    看雲識天氣有依據&nbsp&nbsp&nbsp&nbsp知多點,學多點。對於專業的科普知識,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枯燥無味,專業且不可讀,讓閱讀者望而卻步。因此,本報推出科普專欄,不定期邀請行業專家解讀科普知識,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和事例來講述,讓大家輕鬆閱讀長知識。
  • 看雲識天氣,你會了嗎?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裡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彙總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觀察對照。
  • 【中國科學報】擦亮高光譜遙感這雙慧眼
    它的獨特魅力令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遙感地球所」)副所長張兵始終為之著迷。在他看來,這項技術在國防軍事、精準農業、水環境監測、地礦勘察等諸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他願意畢其一生去擦亮高光譜遙感這雙慧眼。
  • 看雲識天氣,您必看的生活小常識
    #日常生活中,天空中的雲是變化莫測,似乎毫無規律,更別說看雲識天氣。層積雲卷層雲(Cs):卷層雲像面紗狀的罩子一樣,大面積的籠罩在天空,很容易看出來,同樣由冰晶組成,不提供降水。卷層雲在有太陽的的時候,太陽透過卷層雲還會形成halo,一層帶暈的光環,俗稱就是太陽長毛了。
  • 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nbsp&nbsp&nbsp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看雲識天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這類的諺語大家一定很熟悉。
  • 古代將軍,一定要學會「看雲識天氣」,有的現象連科學都無法解釋
    初中課本上有篇課文叫做《看雲識天氣》,估計很多讀者也都還記得,書中寫到;「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就是學完了這篇課文,我們才開始關注天上的雲彩,但是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人們就已經懂得「看雲識天氣」了!那麼古人是如何看的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教案(新課標)
    17、《看雲識天氣》教案設計學習目標: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 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可不像現在一樣可以收聽天氣預報來獲知未來的天氣狀況。但是在當時,人們不管是日常出行,還是下地耕作,都要受到不少天氣的影響。這時候,聰明的古人已經憑藉著他們自己長期以來對天氣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準確率頗高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並且還把這套方法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了。這便是今日小編要聊的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有些現象如今用科學都解釋不了。大家可別覺得這是小編信口胡謅的,小編這麼說當然是有真憑實據的。早在唐朝就有文獻記載,當時人們的「觀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