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不過,這些氣象諺語常會出現「時靈時不靈」的情況。看雲識天氣,我們到底該如何取捨?
答:人類在千百年來一直試圖預測天氣。不論是要耕種的農民,還是從事貿易的商賈,能否預知未來的天氣是成敗得失的關鍵。應該承認,老祖宗總結的這些諺語,有一定的科學性。古人經過不斷地觀察,再配合反覆地實證,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氣象諺語是古人利用「大數據」總結出來的,凝結了古人認識自然的智慧。
有許多諺語指示天氣,「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指的是夏季早上,低空空氣穩定、少塵埃,如果有鮮豔的紅霞,這表示大氣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增多,隨著太陽升高,熱力對流逐漸向平地發展,雲層也會漸密,壞天氣將逐漸逼近,這就是「早霞不出門」的原因;而晚霞主要是由塵埃等幹粒子散射陽光所致,出現晚霞,說明西方天氣比較乾燥,按照氣流由西向東移動的規律,未來本地的天氣不會轉壞,所以有「晚霞行千裡」的說法。另外,大紅、金黃色的晚霞,常常表明大氣穩定度向好。
「東虹日頭西虹雨」,虹見於東,則預示降雨遠去,天氣開始放晴;虹見於西,則是下雨的預兆。原來,我們所處的溫帶是西風盛行的區域,降雨雲大多由西向東移動。尤其是盛夏午後或傍晚降雷陣雨時,常常可以看見雷雨雲在西風的推動下,由西方迅速東移。這時西方天空很快晴朗並露出太陽。當陽光照射到東方正在下降的雨滴和濃密的水汽時,東方天空便出了彩虹。西虹的出現,恰恰與東虹相反。時間一般為上午,東方晴朗無雲,而西方有雨雲並有陣雨下降,在太陽的照射下會出現西虹。由於西風推動,西方的雷雨雲會隨風迅速東移,所以西虹的出現是下雨的預兆。因為「東虹日頭西虹雨」中的「東虹日頭」現象出現在傍晚,而「西虹雨」現象則發生在上午,所以也有「晚虹晴,朝虹雨」的說法。
有時候氣象諺語也「掐架」。比如,民間關於魚鱗雲的諺語大致有兩種,一種叫作「天現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另一種是「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同是魚鱗雲,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版本?這正表明了天氣諺語有局限性和地域性的特點,有些諺語在江南地區適合,有些則只在北方地區適合,並沒有對錯之分。(趙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