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加菲貓大語文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以及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文章緊密聯繫生活,語言生動形象,表述層次明白清晰,學生不僅能從中學到相關科學知識,還能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並且更能養成在學習中細緻觀察生活、樂於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學生學情分析:
《看雲識天氣》一文,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選取的對象是學生們熟知的一種自然現象——雲,對於這一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孩子們關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這篇文章也是他們初次接觸說明文,對學習說明文沒有經驗上的儲備。但他們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好奇心強,樂於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學習起來,沒有什麼太大的阻礙。
三、教學目標
(1)注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知識要點的能力。教給學生善用修辭、善用描寫、善用諺語等寫作手法。學習環環相扣、有條不紊的構思方法。
(2)練習快速閱讀,準確概括各段要點的能力;練習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練習學生拓展思維,積累的能力。
(3)學習本文要善於引導學生能細心觀察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從而激發學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調動學生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感情,為學生今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
四、教學難點分析
(1)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2)鞏固比喻的修辭,積累文中比喻句,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請同學們展示一下你準備的有關天氣的諺語與圖片,與大家分享。再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噹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麼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雲、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雲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的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二、檢查預習:請學生出示自己預先準備的字詞課件,進行提問,檢測預習。
三、整體感知: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麼的文章?主要寫的是什麼?
答:本文是說明雲和天氣關係的文章。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雲的形態、變化及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說明了怎樣看雲識天氣。
2、請同學們再度課文自製圖表,列出雲與天氣的關係。選取其中優秀圖表,利用實物投影展示。
3.劃分斷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麼可以看雲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變化,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從而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四、再速讀課文,找出說明方法。
(1)「捲雲、捲積雲、積雲、高積雲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這些雲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麼說明方法?(打比方)。
在文中找出其他運用這兩種說明方法的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雲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五、分析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自主探究: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麼?舉例說明,說明文中運用比喻要注意什麼?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識性,如「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這就成了捲積雲。」這裡的比喻分別說明了捲雲和捲積雲的特徵,二是形象性,便於讀者理解,比如: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說明文中運用比喻要注意:喻體能夠準確的說明事物的特徵和事理。
2、多媒體出示語句,加以分析,體味語言的妙處。
(1)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比喻、排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節奏感)。
(2)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間籠罩得很陰森。
(對比,能使人們對事物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鮮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雲,叫捲雲。……這時的卷層雲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
(擬人,使被說明的對象具體生動形象。)
(4)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
(對比、引用,引用諺語可簡潔、通俗地說明有關問題。)
(2)準確生動的語言需要經過反覆錘鍊,比較下邊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動的地方,從準確生動的角度說說改動之處的優點。
①原句:還有的像山、像水、像棉花……
改句: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
②原句: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根本不能看見,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改句: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雲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③原句:從種種不同的雲中,我們能識別天氣的變化。
改句: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④原句: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氣候。
改句: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①組改動的地方有:山—峰巒,水—河川,棉花—雄獅,原句和修改句雖然都用了比喻,但就準確、生動而言,卻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廣泛,不及峰巒、河川的概念準確、形象具體,棉花、薄紗,有形而無生命,不及雄獅奔馬,具有動態特點,更能突出雲彩的形象,更能生動。準確的寫出雲塊變幻、飄動的實況。
②組改動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見——都躲藏了起來。修改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比原句既準確又生動形象。
③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雖然相同,語言則完全變了,修改句運用了比喻,把雲比成「招牌」,使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更明確、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說明兩者有關係,但不能準確說明關係的性質。
④修改句改「氣候」為「天氣」,原句「氣候」用詞不準確,因為「氣候」一般是指較大地區裡較長時間的氣候情況,「天氣」是指較小地區和較短時間內大氣中發生的各種氣象變化。從天上的掛的雲能識別的是一天或數天較短時間的氣候情況,所以以用「天氣」為宜。
(3)、小結並拓展:本文之所以在語言上既準確又生動,主要是因為作者不斷的錘鍊語言。在本文的編寫過程中,作者曾作過多次修改,那麼請同學們也用自己的筆寫寫你眼中的雲朵,並反覆推敲。
六、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就是本質,雲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後說什麼,有助於把「看雲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後畫龍點睛,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文章不僅通過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和動態靜態相結合的描摹來體現生動具體形象,還藉助於詞語的錘鍊,表示時間、範圍的副詞來體現準確性,富準確於生動之中,這些都是我們在寫作中應該借鑑的。
七、拓展練習:
自然界有無窮的奧妙,你是否知道其他的有趣的現象或規律,用你生動的筆觸記錄下來,與同學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