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在哪裡,界碑就在哪裡」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我們人在哪裡,界碑就在哪裡」

  麥麥提努爾(中)和妻子布加乃提(左)、女兒古麗加瑪力(右)。

  在邊境線上升起五星紅旗,這是護邊員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

  「木孜庫倫護邊隊」在巡邏途中。

  一個人,一輩子,怎樣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腳下,一家四代護邊員69年接力戍邊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

  新疆阿克陶縣布倫口鄉蘇巴什村的通外山口,是通往塔吉克斯坦的要道。這裡平均海拔5000多米,終年積雪,氣候酷寒,當地許多農牧民護邊員日夜巡走在懸崖峭壁上。

  麥麥提努爾·吾布力艾山今年44歲。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帕米爾高原的邊境線上度過的。

  22年,只為守護祖國邊地,每日跋山涉水、夜宿雪嶺,成為麥麥提努爾的尋常生活;巡邊路上,唯有孤獨、危險和寒冷相伴。他的祖父珀默勒·多來提是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代護邊員,老人曾告訴後代子孫,「我們人在哪裡,界碑就在哪裡」。這句話,後輩們牢記在心,代代相傳。

  如今,麥麥提努爾的侄子、女兒也成了護邊員。子孫們繼承了祖輩的事業,也繼承了祖輩忠誠奉獻、吃苦耐勞的品格,成為麥麥提努爾最大的欣慰。

  對於帕米爾高原的護邊員而言,熱愛祖國是一種信仰:義務巡邊,不求回報;熱愛祖國更是一種堅守,謹守祖訓,始終如一……這種極致的忠誠和熱愛,感動著包括編者在內無數踏上帕米爾高原這片淨土的人。 —編 者

  遠處紅褐色的山川,覆蓋著皚皚白雪。新疆慕士塔格峰山尖上,一輪朝陽冉冉升起,光芒照耀山河大地。

  護邊小組長麥麥提努爾·吾布力艾山,帶著護邊分隊沐浴著霞光開始了一天的巡邏。通往木孜闊若山口一路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在他的腦海中徐徐展開。在這裡守護22年,他已將生命融入帕米爾高原的山脈。

  木孜闊若牧業點位於海拔5000多米的雪線上,被當地人稱為「冰窩棚」。在這裡,牧民一年四季得靠燒火爐取暖。麥麥提努爾一家四代,在這裡一守就是69年。

  有一種家風

  信守承諾,一脈相傳

   去年,麥麥提努爾的女兒古麗加瑪力剛剛高中畢業,便第一時間向組織遞交了護邊申請書,追隨父親加入「木孜庫倫護邊隊」,成為他們大家庭中的第16位護邊員。

  木孜闊若牧業點屬高寒氣候,氧氣稀薄,常年飄雪,境內高山谷地相互交錯、群峰溝壑疊連縱橫……由於氣候惡劣,新中國成立之初定居這裡的牧民,也只有三四戶柯爾克孜族老鄉——麥麥提努爾的祖父珀默勒·多來提,便是其中之一。

  這裡距離邊境線還有一段距離,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牧民們看到邊防官兵巡邏任務重,便主動騰出氈房供官兵休息,還自發加入護邊巡邏隊伍中。就這樣,珀默勒成了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代帕米爾高原護邊員,他也是整個家族的第一位護邊員。

  時光回溯到1952年,在生命最後的時刻,珀默勒告訴子孫,自己曾向邊防官兵承諾:「守好國界線,不讓界碑移動一毫米。」吾布力·艾山接過父親珀默勒手中的「護邊接力棒」。那一年,他才19歲。

  一諾千重,一脈相傳。為了信守承諾,這個大家庭中先後有四代人、16名成員加入護邊員隊伍。

  「阿爸總穿著一身打了補丁的軍大衣、一雙開了縫的綠軍鞋,每次一出門就是一整天。」在麥麥提努爾印象裡,父親吾布力總是很忙碌,而家中的裡裡外外,都由母親塔西布·斯拉木一人操持……直到疾病纏身,父親才戀戀不捨地下山。

  於是,麥麥提努爾的哥哥——塔吉丁·吾普爾,接過父親吾布力的班,那是1980年。

  護邊巡邏中,塔吉丁不僅要完成日常巡查工作,還要負責看護邊境線上的一個物資庫。當時山上條件艱苦,幾個護邊員每次只能擠在「地窩子」,每隔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

  一次,塔吉丁實在忍受不住寒冷和孤寂,偷偷跑回了家。滿臉鬍子拉碴、嘴唇也被凍得乾裂的他本想偷個懶,卻被父親吾布力逮個正著。結果,他連一口熱茶都沒來得及喝,便被趕了回去……

  常年巡邏守防積勞成疾,一天傍晚,塔吉丁突然倒在了邊境線附近的一個山口,麥麥提努爾聞訊趕來,醫生卻告訴他說,他哥哥的身體再也不允許踏巡邊防線了。

  這一年,是哥哥成為護邊員的第17年。22歲的麥麥提努爾流著淚,下定決心接替哥哥,加入護邊員隊伍。就這樣,在哥哥當年走過的雪線上,麥麥提努爾一走又是22年。

  常年巡守雪峰山口,護邊員大多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高原病,麥麥提努爾也不例外。今年44歲的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每次外出巡邏,他都要帶著厚厚的護膝,有時遇上雨雪風霜天氣,走路總是一瘸一拐……

  去年秋天,17歲的女兒古麗加瑪力高中畢業回到家中,打算下山到喀什找一份工作。一次偶然機會,她跟隨父親一同到山口巡邏。

  那天,古麗加瑪力跟著父親沿著邊防線走了十幾公裡,儘管沒有遇上什麼險情,但巡邏路上的艱辛和嚴寒,讓她對父親在高原守防多了一分擔憂。

  回到家中,古麗加瑪力將這一路的經歷寫進日記,在她心裡,「守邊護線」不僅僅是一句承諾,更是一份源於祖輩父輩的赤誠。

  後來的日子,她反覆打電話向家中幾位擔任護邊員的親戚了解情況——她也想成為護邊員,可又怕打小如掌上明珠一般疼愛自己的父親,知道這個決定後會不高興。

  有一次,她在網上讀到柯爾克孜族女護邊員布茹馬汗的巡邊故事,感動之餘她告訴自己,要向那位77歲的老阿媽一樣,「做應該做的事,過有意義的人生。」

  不久,組織便收到了古麗加瑪力的申請書。她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過去我並不了解父親,並不了解『摯愛祖國』四個字的分量有多重。成為護邊員,我才能成為父親那樣的人,才能真正讀懂傳承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間的信仰。」

  365個日夜過去了,這個倔強的姑娘,對走上護邊員之路,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鄰居笑她痴傻,同學們說她瘋了,她還真的在山上待了下來。

  3個月練就摩託車駕駛技能,5個月繼承父親「活地圖」的稱號,半年又扛起護邊小組語言培訓的任務……如今,除了日常巡邏護邊,古麗加瑪力還利用休息時間,走進山上牧民的氈房,為他們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富民政策,成為牧民心眼兒裡的「慕士塔格峰之花」。

  「古麗加瑪力,是『花』一樣的護邊員……」說起女兒,麥麥提努爾笑得合不攏嘴,「新時代的護邊員,一定要有知識有文化,我已經老了,為祖國守防的任務,以後就要交給孩子們了。」

  一座氈房就是一個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69年,這一家四代接力護邊的故事,也帶動一大批柯爾克孜族牧民自覺投身巡邊護邊任務,正如麥麥提努爾說的那樣——「一個人能做的事有限。為祖國守好國土,是我們能為祖國做的最大的事了。」

  有一種情懷

  幾多熱忱,縈繞雲端

   雪山巍峨,長空湛藍,人心赤誠。幾十公裡邊境線、22年護邊風雪無阻,10匹馬、6輛摩託車、上萬次往返、全身上下20多處傷疤……

  歲月悠悠,這些數字如同人生「史詩」,記錄著一群走在雲端之上人的愛國之心。對於這群人來說,默默堅守與付出,換來的是心靈的寧靜……正如他們所言:「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一大早,出家門,麥麥提努爾把軍大衣裹得更緊了。

  跨上摩託車,用腳發動了十幾次,摩託車才啟動起來。「車又該換了……」正當他嘟囔的時候,妻子布加乃提·卡瑪力追了出來,往他的包裡塞了兩個饢、一瓶酥油,「忘帶乾糧,看你這一天怎麼辦!」

  已是老夫老妻,但對丈夫,布加乃提還是「刀子嘴豆腐心」——不願把關心掛在嘴邊,而麥麥提努爾早就習慣了這種無處不在的關懷。

  作為護邊組組長,麥麥提努爾的巡邏任務很重——

  他每天的巡邏路程有20餘公裡,走一趟下來得2個小時左右。除了日常巡查,麥麥提努爾每天還得去一次邊境,來回近40公裡,騎摩託車也得花上3個小時。

  途中感到累了,麥麥提努爾就和同伴把路邊的石頭一堆,在上面鋪個袋子,當作臨時休憩點;餓了,就用饢蘸點酥油填飽肚子;悶了,就哼唱幾首歌,「山上缺氧,也不敢高聲唱,怕倒在山上。」

  「以前山裡沒信號,只要進山,就意味著失聯。」遇上緊急情況,麥麥提努爾和同伴只能自行解決。一年嚴冬,他和同伴去巡查時遭遇暴風雪。摸索前進中,麥麥提努爾不慎跌倒摔傷了腿。同伴們輪流背著他,花了4個小時才回到家裡。

  這樣的事,發生過不止一次。每一次,麥麥提努爾遲歸的夜晚,妻子都輾轉難眠,祈禱著丈夫平安歸來。

  10多年前,一次巡邏中,麥麥提努爾攀爬懸崖時,腳趾被尖銳石塊割了一道深口子,但他咬著牙、瘸著腿繼續巡線。

  一個星期過去了,腳上的傷口化膿了,麥麥提努爾連路都走不了。鄉醫院的醫生多吉勸他:「你們這些護邊員,是吃苦吃慣了嘛,為啥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那一回,他的腳手術縫了5針,好幾個月過後才好。

  「如今不怕了,我們巡邊有了『好幫手』。」麥麥提努爾指著身旁的摩託車笑了——1997年,剛當上護邊員的麥麥提努爾,攢錢買了一輛二手摩託車。此後22年間,麥麥提努爾騎壞了6輛。

  3年前,鄉政府在護邊員值班點修建了宿舍,有電有熱水,還能做飯。補貼從每月100元增至每月2600元,還為他們配備了摩託車……

  今天,騎著上級配發的嶄新摩託車,麥麥提努爾心裡那個樂呵就別提了。

  他們一路向著海拔5000多米的邊境線上走,越往前,山路越顛簸、空氣也越稀薄……而腳步卻不會停。

  要說擔心的事,麥麥提努爾一家也遇到不少。這兩年他的腿腳愈發不聽使喚,可他還要每天巡一次邊境線。有人問他,為何能堅守這麼多年,他說:「守在這裡特別踏實,護邊是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事。」

  有一種脈動

  為國守邊,滿足自豪

   茫茫雪山,皚皚雪原,放眼望去一片雪白。

  執勤房的一角,鮮豔的五星紅旗每天準時升起,從未間斷。

  「就像史詩《瑪納斯》一樣,父輩們將愛國精神通過故事、詩歌口口相傳給後代,愛國精神從小就流淌在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忠誠為國守邊,既滿足又自豪。」看著那面鮮紅的五星紅旗,麥麥提努爾感慨道。

  「想放棄的時候,是阿爸用行動,感染著我們每一個孩子。」古麗加瑪力講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去年冬天,天氣較往年更冷。高原的惡劣環境給剛剛接過「護邊接力棒」的古麗加瑪力來了個「下馬威」。

  一個清晨,古麗加瑪力穿上厚重的大衣,騎上摩託車像往常一樣出發,回來時已是次日凌晨——母親布加乃提站在門口張望,只見女兒身上的衣服被凍得僵硬,人推著摩託車慢慢走著……

  原來,巡邏途中,由於操作不當,這個年輕的姑娘連人帶車一起栽倒,直接跌進路邊近2米深的雪坑……

  同行的隊友見狀,立即展開營救。在近2米的積雪中,他們有的用手挖雪、有的用繩子拉人,半個小時後,才將人和摩託車都拖了出來。

  為了不耽誤護邊任務,古麗加瑪力手推摩託車堅持走完巡邏路。雪山上-20℃的溫度,讓她身上的衣服結了一層層的「鎧甲」。

  這一走就是十幾公裡,一天下來,她又冷又困又餓,回到家時,全身已經麻木了;躺在床上的一刻,不爭氣的眼淚如泉水般湧出……

  「我為啥不找個舒舒服服的工作,偏要吃這份苦?」一整夜,古麗加瑪力都在「糾結」中度過,睡得一點都不踏實。

  翌日清早,父親叫起睡夢中的女兒:「巡邏隊快要出發了,走,咱們升國旗去!」

  望著一抹鮮紅升空,心中一股暖流湧動。一連多日,為了鼓勵女兒,麥麥提努爾每天都重複著做同一件事——準時叫女兒起床去升旗。

  又過了一周,古麗加瑪力主動找到父親:「阿爸,明天帶我一起去巡邏!」

  「知女莫若父,我最了解我的女兒!她是個堅強的孩子,絕不會半路上打『退堂鼓』。」麥麥提努爾對妻子布加乃提說著,臉上掛滿欣慰的笑容。

  五星紅旗緩緩升起,巡邏摩託車隊漸次出發,一顆年輕的心再次在雲端飛揚……

  古麗加瑪力說:「以前上學,從沒感受過父親巡邊的不易。如今自己『扛過這一關』,才真正體會到巡邊的酸甜苦辣鹹。守護邊防、守護家人,這才是有價值的青春。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就是最大的好。」

  把祖國高高舉過頭頂,這是一名90後護邊員的青春,也是她極致的忠誠和熱愛。

  照片由周 超攝

  版式設計:梁 晨

(責編:黃子娟、曹昆)

相關焦點

  •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這個哲學問題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所不同的看法,小編也有小編不同的看法。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好理解。往小了說是我們本身的起源。往大了說可以認為是世間萬物的起源。我們來源於我們的父母,父母往上說來源於人類。而人類的起源,就開始複雜了,可能是猴子,也可能是其它。再往上我們還要研究物質的起源。所以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好的邏輯是能夠讓研究它的人看到他本身無法看到的結果,甚至能幫助人理解,人本來無法想像的原因。爬到本來無法爬到的高度看這個世界。通過上述兩段尋找絕對物理邏輯起點的文字中我可以認識到如下幾點;1、我們人類目前所有的認識都只停留在相對認識的觀點中。2、尋找絕對認識起點的想法只能在確定了相對認識層次後才能獲得該範圍內的準確相對認識。
  • 我們從哪裡來?
    今天的話題是:我們從哪裡來?人類從哪裡來?物種的起源是什麼?世界從哪裡來?這些是一個有史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為所有的人,在天性活潑的年紀,都會好奇自己的來處,宇宙和生命的源頭是哪裡,希望了解最初的最初。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救災剪影:哪裡有災情,我們就往哪裡衝!
    (原題:哪裡有災情,我們就往哪裡衝!「哪裡有災情,我們就往哪裡去!」雖然湖北不是第20集團軍工兵團的任務防區,但是他們距離險情地域最近,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指揮部當機立斷,決定從最近的新縣任務區抽調部分兵力,攜帶挖掘機和重型機械化橋等大型裝備,冒雨緊急奔赴麻城,展開搶險任務。
  • 我們把時間花在哪裡,我們就是什麼樣子
    我們把時間花在哪裡,我們就是什麼樣子 總有人在質疑努力到底有沒有用 他們質疑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論證努力的價值 而是會導致他們把時間花在休閒、娛樂上 但是時間真的是公平的 你把時間花在哪裡 你最終就會被塑造成什麼樣子 你每天癱在床上吃零食
  • 大陸分界線的故事:界碑、小鎮和人家
    真正的歐亞邊界在哪裡一直是地理學界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歐亞大陸的北部地區不在希臘人的地理眼界之內,一片無邊的蠻荒之地不存在劃分與界定。的地理眼界,羅馬人較完整地認識了歐亞大陸的西部。黑海是中古時代西方文明的盡頭,希臘人劃定的分界線得以向北延伸,在黑海以北的陸地,以亞速海和頓河為分界線。
  • 我們從哪裡來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不論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任何時期都要面臨這個課題。在我們有限的生命旅程裡,有的人為了儘可能探尋到更多答案而嘔心瀝血,為後繼者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自古,人們都認為人類是神創的,直到達爾文進化論觀點出來和現代科學研究的進步,我們知道了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 「我哪裡得罪你了」、「哪裡哪裡」,翻成英語時,都跟where無關!
    「我到底哪裡得罪他啦」。哎,歪果仁何嘗沒有這種煩惱呢?昨天,小J跟我說他不小心得罪了隔壁辦公室的一位小仙女,就因為他說了句:你的身高不適合穿這樣的長裙...好吧,我想說的是,既然做不到高情商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還是趁早把你的那張嘴給閉上好了!
  • 我們從哪裡來 - 宇宙大爆炸、恆星的產生
    當然在這裡我不打算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從科普的角度聊聊我們從哪裡來?當我們問我從哪裡來的時候,就可以再往前追問,爸爸媽媽從哪裡來?再往前問就是爺爺奶奶從哪裡來?再繼續不斷的往前問呢?再繼續往下問呀就要回答人類是怎麼起源的了。那再繼續往下問是什麼呢?那我們就要探討生命的起源了。再繼續往下問就要回答地球是怎麼起源的、太陽系是怎麼起源的、宇宙是怎麼起源的。
  • 茫茫宇宙,我們的地球在哪裡?
    在人類看來,地球就在我們的腳下,問「地球在哪裡?」這樣的問題似乎沒意思。但對於浩大的宇宙而言,地球實在太過渺小,以至於你在深空中可能會找不到她。《暗淡藍點》 ,是一張1990年2月14日,由旅行者1號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顯示了地球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背景中。
  • 長沙市「演講最棒的宣傳人」夏曉瀾:現場在哪裡,直播間就在哪裡
    (「現場在哪裡,我們的直播間就在哪裡。」在星辰在線工作的這一年裡,夏曉瀾和直播團隊一起奔赴了一個又一個現場。就在11月16日,夏曉瀾又獲得了一個新頭銜:長沙市「演講最棒的宣傳人」。她在長沙市直宣傳系統「踐行新思想 展現新作為」演講比賽決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2017年初,夏曉瀾從電臺辭職,帶著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新聞人、負責任的傳媒人的堅定信念,走進了長沙第一新媒體星辰在線的大門,並成為了一名新媒體記者、主播。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夏曉瀾思索著:這個平臺能帶給我什麼?
  • 我們的人類「身世」之謎語。我們到底起源於哪裡?
    大家都知道我們對歷史的研究是要的實際根據,它必須要有一定的真實性,而化石是我們對人類起源進行研究的基礎。目前發現最早的人類是300多萬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1974年考古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了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南方古猿化石,她具今有340萬年。這是因為發現的她的存在,出現了一個非洲起源論,認為我們現在的人類都是由非洲演化而來的,非洲是人類誕生的中心。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普羅米修斯》
    漸漸的,祖先流露出對宇宙的極度好奇和無上崇敬,最終,竟養成了「仰望」的姿態,奈何無法觸摸到太空,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的洗禮,祖先們又開始確信「造物主」像人一樣隱藏在天底下某一個角落。於是,祖先們逐日、渡海,歷盡千難萬險,只為在天的盡頭,海的盡頭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很可惜的是,他們卻不肯低下頭,仔細看看手中的木棒、利器,和那圈中馴養的野狼、鹿羊,承認自己就是神。
  • 在雞鳴三省的界碑處,我真的聽見了遠處雞叫聲,不知哪省的雞
    早知道百福司鎮新安村有個一腳踏三省之地,那兒立有三省界碑,但一直沒有去過,今天我特意去考察了一番。 陰雨天氣,又沒有嚮導,開車在中寨、大屋、瓦場和茶岔溪幾個寨子之間轉悠,在寨子裡很難遇到一個可以問路的人,
  • 宇宙茫茫,我們在哪裡?星光閃爍,它們在何方?
    為了能聽懂小星星的話,曾經是那麼執著的看著星星,思考著星星在哪裡,說了什麼,為此迷上了童話故事,也迷上了浩瀚的宇宙。長大了才知道星星離我們好遠好遠,星星和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也是龐大。宇宙間有很多星星,數也數不清。我們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眾多天體中的一個。在茫茫宇宙中,我們的地球就像是一粒塵埃。宇宙浩瀚無邊,我們在哪裡?
  • 《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細數那些驚豔了我們的神奇動物
    作為從《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的教材《神器動物在哪裡》中衍生出來的系列電影,一度成為了闊別「魔法世界」近十年的哈迷們又一關注的熱點,而相似的魔法場景還是很容易就將我們帶回曾經魔幻的世界中。從《神奇動物在哪裡1》到今年上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2》中,我們見證了太多太多可愛的神奇精靈,今天小編就來叨一叨這一系列電影中出現的那些神奇的動物們有哪些。嗅嗅要說這一系列故事中神奇動物的主角擔當那必須是咱們可愛又萌萌噠的嗅嗅。嗅嗅的原型是澳洲針鼴,但是不同於原型,電影中的嗅嗅是一隻可愛的掘金高手。
  • 手相月丘在哪裡,代表著我們理想和想像力!
    手相月丘在哪裡呢? 一、手相月丘在哪裡 掌丘按五行方位可分為:木星丘、土星丘、金星丘、水星丘、第一火星丘、第二火星丘、月丘、太陽丘
  • 我們的肉體來自父母,那我們的意識來自哪裡?科學家這樣解釋!
    估計很多朋友是通過「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而認識笛卡爾的,但他還從這點出發,通過本體論推導出了上帝的存在,當然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四有青年我們絕不相信上帝,但有一個問題難以解釋的是,我們的思維與思想,以及它們的載體意識到底是來自哪裡的?我們的意識來自哪裡?
  • 人從哪裡來 要往哪裡去
    人從哪裡來 直到20世紀以前,地理因素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都舉足輕重,雖然其影響不一定是根本性的或決定性的,但其重要性則不容忽視。當然,地理因素再怎麼重要,也比不過人自身。受了進化論的影響,一提起原始人就以為是類人猿,其實「原始人」,並非從猿進化到人過程中的類人猿,而應該是那些跟文明起源有關的人。這些人從哪裡來,往何處去?他們當年應對氣候變化的選擇,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的命運。確切地說,他們來自東非大裂谷,地球上那條最大的斷裂帶,看似傷疤,一條碩大的「刀痕」呈三角形,位於三點之間,南點莫三比克入海口,西北點位於蘇丹約旦河,北點可入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