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收尾的2018年
一大波央企建設的創新工程
鼓舞了國人,驚豔了世界
它們不僅便利了我們的生活
更成為中國「智」造的世界新名片
2018年,在創新驅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的引領下,我們建設了哪些創新工程、造出了哪些國之重器呢?
2018年1月30日,由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慧眼」衛星正式交付投用,標誌著我國高能天文研究進入空間觀測的新階段,對提高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慧眼」衛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前沿問題的自主創新重大空間科學項目,為保證目前世界最大面積的探測器的精確指向,最大可能發揮其觀測能力,特別是探測到宇宙新源提供了重要支撐。
2018年2月6日,SKA——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樣機在石家莊正式啟動,這標誌著由中國主導研製的SKA反射面天線即將進入正式建設階段。它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在SKA核心設備研發中發揮引領和主導作用,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為世界成功提供「天線解決方案」。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牽頭SKA工作包聯盟工作,全面主持主導工程核心技術研發。
2018年5月9日,高分五號衛星升空順利進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高分五號衛星由航天科技抓總研製,是我國第一顆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它的成功發射將為我國環境綜合監測、國土資源勘察、氣候變化研究、防災減災、農作物分類與估產等提供遙感數據,對發展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和建立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4月,厚度只有0.12毫米超薄玻璃在中國建材下線,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浮法工藝批量生產的最薄玻璃。超薄玻璃也叫超薄電子觸控玻璃,是電子信息顯示產業的核心材料,用來做手機、電腦、電視顯示屏基礎材料。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將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超薄玻璃帶上了世界舞臺。
2018年5月15日,南方電網全面啟動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建設。該工程將實現多項電網技術的創新,並創造多項世界第一: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壓多端直流輸電工程、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站工程、首個具備架空線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2018年5月16日,「天音計劃」——星地一體高精度時空服務正式發布。「天音計劃」由國家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星基增強系統、星地一體融合能力及千尋位置的全球站網系統構成,可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實時無縫的高精度時空服務,這是打造全球衛星導航領域的中國方案。「天音計劃」動態釐米級定位服務首次定位時間縮短97%以上,定位精度提高50%,服務可用率99.999%。
2018年6月,西氣東輸主氣源地塔裡木油田的克深902井正式投入生產,日產天然氣25萬立方米,成為迄今為止我國陸上投產的最深天然氣生產井。該項目創造了多項紀錄,開創了塔裡木油田在深層油氣藏勘探開發的新紀元,對300億立方米大氣區建設、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
2018年7月,由中國交建研製的新一代智能跨運車成功下地,正式進入動態路測階段。該機型是全球首臺帶有無人駕駛導航系統的貨櫃跨運車產品。貨櫃跨運車是一種在貨櫃碼頭前沿和庫場之間搬運及堆碼貨櫃的專用裝卸機械,該機型的無人駕駛技術採用全新融合導航定位方式,定位精準度和控制水平居世界前列。
2018年9月10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下水,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雪龍2」號由中船集團設計建造,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2018年9月29日,我國自主研製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成功下線。這一直徑15.8米、全長135米,重量4800噸的巨型隧道掘進設備由中國中鐵研製,標誌著中國盾構的設計製造邁向高端化。盾構機是一種全斷面隧道掘進的專用工程機械,集合了機械、電氣、液壓、傳感等尖端技術,利用它可以實現在封閉的地底掘進的同時構建(鋪設)隧道。
2018年11月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在珠海上空成功進行飛行表演,展示的「落葉飄」「眼鏡蛇」等典型過失速機動飛行動作,充分體現了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優異的飛行性能。標誌著我國推力矢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此項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
2018年11月23日,藏中電力聯網工程竣工投運,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複雜、最具建設挑戰性的高原超高壓輸變電工程,也是一項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工程。工程打破了現有電網工程建設運行的多項紀錄,創造多項世界之最。工程建成投運,構成了西藏電網大動脈,標誌著西藏電網邁入超高壓時代。
2018年12月8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按照計劃,嫦娥四號進入軌道後將進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後軟著陸至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從而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的壯舉。「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面後將擇機釋放巡視器,對月球背面進行探測,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
2018年年底,三大運營商獲得5G試驗頻率使用許可批覆,這意味著全國範圍的大規模5G試驗將展開。中國5G推進組今年9月啟動的5G第三階段測試已經接近尾聲,第三階段測試是規模試驗和預商用前的最後一個階段。按照計劃,中國將在2019年進行5G試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
2018年4月18日,通用技術集團建設的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全尺寸空氣動力學-聲學風洞和整車環境風洞亮相《新聞聯播》,該項目預計於2019年年初建成並投入使用,為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製造商提供一流實驗平臺。
2018年12月11號,正在西南印度洋進行大洋考察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第100次下潛,本次下潛克服了惡劣海況,最大下潛深度為2774米,在海底作業近8小時後成功返回母船。
2018年10月6日,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生產頁巖氣達200億立方米,標誌著我國頁巖氣加速邁進大規模商業化發展階段。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和產能評價,涪陵頁巖氣田資源量2.1萬億方,是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頁巖氣田。此次成功開採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之後第三個具備商業化開發頁巖氣能力的國家。
2018年10月30日,中國海油在南海約2600米水深海域完成荔灣22-1-1井鑽探作業,刷新了我國乃至西太平洋地區最大鑽井水深紀錄,表明我國自主勘探超深水油氣資源能力進入世界第一梯隊。該井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深水鑽井平臺鑽探,創造了我國超深水井建井周期和鑽井周期的新紀錄,中國海油首創的深水高速鑽探模式得到成功實踐。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之後又一項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2018年12月22日,航天科工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虹雲工程首星是中國第一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其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網際網路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是我國首次將毫米波相控陣技術應用於低軌寬帶通信衛星。
2018年的日曆即將翻過最後幾頁,
這21個候選中一定有你的故事,
或許你為超級工程添了一塊磚,
或許你為大國重器出了一份力,
或許你為科技創新貢獻了一份智慧......
來吧親們,投出你最神聖的一票,
為國企國資,也為你這一年的工作生活,
畫上一個最完美的句號!
———— / END / ————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責任編輯 | 龔 政
值班主編 | 金冬偉
主 編 | 閆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