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要覽(選自英國Nature雜誌,2007年5月3日出版)

2020-12-06 科學網

 

封面故事:意識和思想是怎樣產生的?

 

對腦功能的研究往往是在特定任務過程中或在對特定刺激的響應過程中來測定腦活動。然而腦的時間和能量的大部分都沒有用於這些活動。現在,對猴子大腦進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大腦在不斷地通過一種以前與感覺、運動或認知等現象聯繫起來的活動類型的精緻的、分布式的模式進行循環。這種波動即便是在由麻醉誘導的無意識過程中也是存在的,並且與其背後的解剖連接的模式是相對應的。這些神經迴路可能代表著使感知和思想成為可能的深層結構。有趣的是,猴子和人類在這方面的模板是相似的(但並不是相同的),說明這種功能組織方式是演化過程中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都保存下來的。本期封面圖片是美術家John W. Campbell所創作的反映產生意識的神經網絡之間動態的畫作(是一幅通過數位技術修改過的膠彩畫)。

 

科學家確定112號元素化學性質

 

112號元素是1996年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重離子研究實驗室發現的。10年過去了,現在它的一些化學性質已經被確定。用強鈣-48粒子束對鈽-242照射3個星期,產生了2個112號元素的原子(該元素尚未正式命名,但通常被稱作Ununbium),如果你的動作足夠快的話,這2個原子已足以讓你做某種化學研究。在化學上,Ununbium表現為元素周期表中一種典型的12族元素(在這一族中還有鋅、鎘和汞等元素)。它的揮發性非常強,能與一個金表面形成一種金屬鍵。

 

PTC124藥物用於治療某些遺傳疾病的臨床試驗

 

很多遺傳疾病是由一個信使RNA(mRNA)向蛋白質內轉錄過程中的過早終止造成的,肌營養不良症就是這樣一種疾病。現在,Welch等人報告,一個名為PTC124的小分子能使這一轉錄「機器」繞開會引起過早終止的點,但仍會在mRNA的端點正常終止。在人體和小鼠細胞中,該藥物能恢復在肌營養不良症中發生突變的基因的正常轉錄,它在該人類疾病的mdx小鼠模型中還能恢復肌肉功能。這項工作為也許可用於以無用突變為作用目標,並在各種不同的疾病中恢復蛋白功能的類似藥物提供了希望。PTC124目前正在進行治療肌營養不良症和囊性纖維瘤的臨床試驗。

 

「光系統-I」的X-射線晶體結構及成分

 

被稱為「光系統-I」的蛋白超級複合物在聚集能量方面是一個「明星」:它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光—化學機器,它所吸收的幾乎每個光子都被用來驅動電子的傳輸;而且作為植物、綠藻和藻青菌中普遍存在的光聚集器官,它為地球上幾乎所有高等生物提供能量。現在,植物「光系統-I」的X-射線晶體結構已經以3.4?魡的解析度被確定,從而顯示了這種超高效率背後所存在的高度複雜性。從豌豆植物中分離出來的該複合物包含17個蛋白亞單元、168個葉綠素分子、2個葉綠醌分子、3個Fe4S4簇和5個類胡蘿蔔素分子。

 

火星地表下不同地方冰層深度各不相同

 

理論模型預測,火星地表下水冰處於穩定狀態的深度,將因巖石和坡度等局部地表特徵以及水層之上地面的熱慣性而有所不同。到目前為止,測量工作僅限於由搭載在火星「奧德賽」飛船上的X-射線光譜儀在幾百公裡的範圍內進行整體觀測。現在,Joshua Bandfield利用火星地表的季節性溫度變化數據(來自「奧德賽」飛船的THEMIS儀器)在小於一公裡的尺度上對水冰的分布進行測繪。結果顯示,在定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射的火星「鳳凰號」飛船的幾處潛在著陸點上存在明顯的區域和局部水冰深度變化。「鳳凰號」著陸器的機械臂將能夠挖進土壤中半米左右的深度去搜索水冰,而現在的這些觀測結果表明,它可能會發現冰層深度有相當大變化。

 

對反鐵磁體進行 納米尺度研究的新方法

 

鐵磁體到處都是,但鐵磁性本身卻是一種罕見的性質。而它們更為微妙的「表兄」反鐵磁體卻更為普遍,但其發現還不到100年,並且只是在過去20年才有了技術上的意義。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沒有與鐵磁域(一個較大的鐵磁體分成的磁棒)類似的結構。現在,利用一種名叫「X-射線光子相關光譜」的新方法,有可能對反鐵磁體鉻中的自旋和電荷密度的納米尺度超結構(superstructure)進行分析,結果可能導致能將反鐵磁體帶入更廣泛應用領域的磁工程方法。該新方法表明,反鐵磁域壁(domain wall)事實上從來都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在微米距離內前進和後退。而且,域壁運動是在100K以上的溫度被激發的,在更低溫度下不能被激發,並且當冷卻到低於40K時,該運動會在一個有限的數值達到飽和,這個數值與量子波動是一致的。

 

角素可能是甲殼類易引發過敏疾病的共同原因

 

與昆蟲、甲殼類、寄生蟲和真菌相關的抗原,構成與人類的過敏和哮喘相關環境抗原的相當大的一部分。然而,將這些廣泛分布的抗原聯繫起來的共同元素卻仍然不知道。角素(chitin)也許是一大罪魁禍首。它是自然界第二種最豐富的聚合物,為無數細胞壁和剛性外骨骼提供滲透穩定性和張力。現在,Reese等人發現,用角素處理過的小鼠會產生過敏反應,特徵是表達先天免疫細胞的白介素-4的積聚。用幾丁質酶(或稱甲殼質酶、殼多糖酶)處理後,這種反應會消失。在角素含量較高的環境(如甲殼類動物加工廠)中工作的人哮喘發病率較高,說明這一通道在人類過敏疾病的發病中也可能扮演一個角色。

 

 

相關焦點

  • 自然要覽(選自英國nature雜誌,2007年7月12日出版)
    彗星73P的不同碎片組成非常相似 彗星73P/Schwassmann-Wachmann 3 (comet 73P)2006年的造訪使其非常靠近地球。10年前,該彗星分裂成了至少5個碎片,而到2006年,有超過60個碎片繞太陽運轉。該彗星的分裂將以前深埋在其原始核中的新鮮物質暴露了出來。
  • 自然要覽 選自英國Nature 雜誌 2016 年6 月23 日出版
    封面故事: 中國科學現狀與未來本期《自然》專刊分析中國科學的現狀與未來。我們介紹了中國科研力量的迅速崛起和中國十大科學家。
  • 超模凱薩琳·麥妮爾演繹《Vogue》雜誌英國版2013年9月號時尚大片...
    超模凱薩琳·麥妮爾演繹《Vogue》雜誌英國版2013年9月號時尚大片【圖】 2013-08-07 08:55:14 來源:海報時尚網 作者:zhangyan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8月4日,英國人終於認錯,但依然架子十足,沒有發表單獨的致歉聲明,只是在原有文章的下面增加了編者按,恢復了一些質疑評論。或許英國人認為,這已經算是給了中國人足夠的面子。無端質疑8月1日,《自然》雜誌網站刊發了記者伊文·卡拉威的報導。
  • 2017年最新「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發布!
    近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公布了最新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以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3】二維半導體的螢光閃爍doi | 10.1038/nature20601螢光閃爍是量子材料的一個根本特性,它展示了豐富的動力學機制,但在應用中卻常常不受歡迎。近年來,通常能表現出強烈穩定發光特性的二維半導體晶體已經成為了一種前景明朗的光電器件。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Elbakyan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自然》雜誌:1億年前「古海水」更鹹
    原標題:1億年前的「古海水」什麼樣   科技日報訊 不用「穿越」也能直接測定古代海洋嗎?據11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們日前成功從北美大西洋海岸切薩皮克灣火山口沉積物中,抽取出1億至1.4億年前的「古海水」。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發表了對此處古代鹽海的直接分析,揭示其鹽度要比現代海洋高出兩倍左右。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3】年輕恆星噴流氣體doi | 10.1038/nature20600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在高角解析度下拍到了年輕的太陽型原恆星TMC1A,為與這類系統相關的分子氣體外流提供了新數據。
  • 7月21日《自然》雜誌17篇論文簡介
    日《自然》雜誌封面 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共刊登17篇論文,其中研究論文3篇(Articles),快報14篇(Letters)。 3,Electron attraction mediated by Coulomb repulsion 這篇物理學論文由以色列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S. Ilani。研究人員通過特殊的裝置,顯示了電子可以相互吸引。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3】齧齒動物條紋的形成doi | 10.1038/nature20109哺乳動物的顏色條紋可不是「皮毛小事」,它們能揭示動物隱含的發育狀況,對健康也可能至關重要。但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呢?【4】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機制doi | 10.1038/nature20166在農田和自然生態系統中,高溼度對許多植物疾病的發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人們尚未理解這種溼度效應的分子基礎。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自然雜誌》2019年第1期
    《自然雜誌》2019年第1期已出刊,本期專題為「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歡迎關注!
  • 世界頂級學術雜誌《Nature》推出中南大學特刊
    5月2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在正刊中推出中南大學特刊。本期《自然》(Nature)特刊共分為學校簡介、校長訪談、學科特色等3個部分,介紹中南大學辦學歷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目標等方面情況。校長田紅旗在訪談中結合我校的發展歷史、辦學特點和發展目標,闡釋了學校的競爭優勢、發展模式、產教融合策略、社會影響及達到目標的舉措。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3】A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傳導doi | 10.1038/nature19319研究顯示,XIST結合蛋白RBM15能將WTAP-METTL3 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募集到XIST中,此外,核m6A閱讀器YTHDC1能激發基因靜默機制。
  • 2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在為Nature雜誌評論該書時,Ian Wilmut贊同Carlson這樣一個觀點:科學界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對他們的工作做切合實際的評估,都有責任讓公眾既知道其研究工作能夠帶來的利益,也知道其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風險。他說,我們要進行雄心勃勃的研究工作,但對其應用卻要小心謹慎。
  • Nature雜誌9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去除β-澱粉樣蛋白新前景doi | 10.1038/nature19323在Aducanumab作用下,澱粉樣蛋白斑塊減少,如示例基線與治療54周後的澱粉樣蛋白PET圖像所示。【3】專治疼痛的定製阿片類藥物doi | 10.1038/nature19112嗎啡和來自罌粟的其它生物鹼屬於μ阿片受體激動劑,幾百年來一直被用於治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