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9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對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組所做的這項分析,沒有發現連續橫向基因轉移對真核基因內容的演化具有可以檢測得到的累積影響的證據。相反,真核生物是在廣泛的差異基因丟失之後、在相應於線粒體和質體起源的兩次「演化湧入」事件中獲得其原核生物基因的。這一歷史在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留下了內共生的一個巨大印記。
-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 全球變暖加速地球物種滅絕 據新的研究披露,如果碳排放和變化以其目前的軌跡運行,地球上有1/6的物種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遭受滅絕的威脅。Mark Urban進行了一個薈萃分析並發現,除了其他因素外,氣候改變在物種滅絕中起著主要作用。
-
6月2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6月24日《自然》雜誌封面封面故事:具有高喚回效率的量子記憶體主星(恆星)和行星的質量分別為1.00±0.22太陽質量和0.64±0.09木星質量。結果還顯示,作為一氧化碳信號相對於主星速度的「藍移」,有一股強風從該行星有光照的白天一邊的高緯度處向其無光照的夜晚一邊流動。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8月1日,《自然》網站發表署名文章稱葉詩文在400米混合泳中的表現反常。文章指責葉詩文的成績提高過快,衝刺速度超出男運動員,所以非常可疑。即便在藥檢合格的情況下,該文作者依然反問「在賽事中的藥檢合格就能排除吃藥的可能性嗎?——不能」。這篇文章一貼出,立刻引發了全世界的質疑和抵制。但英國人以矜持地態度拒絕回應,甚至直接刪除質疑文章。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Shutterstock【1】【2】手性量子光學doi | 10.1038/nature21037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帶來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現象和重要的應用,包括拓撲絕緣體和自旋電子學。最近,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光子中是否會出現與自旋-軌道耦合類似的效應,如果存在這種效應,又會帶來怎樣的啟發。
-
1月1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HIV-1病毒庫的分析 抗逆轉錄病毒療法不能治癒HIV-1感染:儘管接受了藥物治療,但大部分患者體內仍有大量處於休眠狀態的這種病毒,即存在病毒庫。對從30位被HIV-1感染的患者(他們持續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至少兩年時間並且血漿中的HIV-1 RNA一直保持在檢測不到的水平)分離出的免疫細胞所作的這項研究顯示,這些病毒庫以具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逃避突變」的病毒為主導。該發現表明,治療性疫苗設計的未來方向也許需要關注怎樣提升大範圍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反應」。
-
科學網—8月2日《自然》雜誌精選
2012年8月2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4篇論文,採用全基因組和其他測序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種疾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一幅詳細畫面。主要發現包括:識別出了以前沒有被發現與髓母細胞瘤相關的基因的復發性突變,同時發現了與四個在生物學上截然不同的亞組相關的顯著基因差別以及每個亞組所具有的不同臨床後果。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2】表面自旋-軌道耦合效應doi | 10.1038/nature19820過去十年來,原子級精準界面與表面的製造建模工藝取得長足進步,由此促成了許多電子效應的發現,這些效應對於開發擁有新穎功能的實用設備具有重要意義。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1月1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
科學網—9月1日《自然》雜誌精選
這種方法的潛力由一個大型合作研究項目得到了展示,該項目綜合了來自德國KORA F4和英國TwinsUK兩個人群的研究數據。利用GWAS數據,再加上覆蓋2820人的60個生物化學通道的非定向「代謝組學」數據,研究人員識別出了37個與血液代謝物濃度相關的基因位點,其中25個對於一項GWAS來說有異常高的效應規模。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2】藍斑核中的記憶鞏固doi | 10.1038/nature19325在記憶編碼前後的短時間內,如果發生了新奇或明確相關的事件,便能增強記憶保持,就像「閃光燈記憶」一樣。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涉及源於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相關機制。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攝影:Paul Starosta/Getty Images【1】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9月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現在,Carneiro等人發現,端粒缺少吸收Crb2/53BP1所需的兩種類型的組蛋白修飾,而如果沒有Crb2/53BP1,即使其他DNA損傷響應蛋白被吸收到一個Taz-1缺陷端粒上,檢查點也不會被激發。這些組蛋白修復依賴於兩種端粒結合蛋白Pot1和Ccq1。
-
9月1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在第二個唐氏症候群小鼠模型Ts1Cje中,造血幹細胞沒有缺陷。USP16的下調可挽救受影響的Ts65Dn細胞的功能缺陷。USP16在人正常成纖維細胞中的過度表達降低它們的增殖能力,同時USP16的下調能部分挽救人唐氏症候群成纖維細胞的增殖缺陷。作者提出,USP16是設計用來減輕與這種症候群相關的病症的治療方法的一個潛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