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封面故事:石墨烯的離子絕緣性及其應用

厚度達到原子級的石墨薄層(被稱為石墨烯)在材料平面上有很高的電導性。現在,來自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用作將兩個液體庫分開的薄膜時,石墨烯具有很強的離子絕緣性,而其平面內的電子性質則強烈依賴於界面環境。該薄膜阻止離子和水流過它,但能將各種不同離子和其他分子吸引到其兩個接近程度達到原子級的表面。這個性質可以導致各種不同的分析應用。例如,本文作者發現,當在這些「跨電極」薄膜上鑽一些直徑為幾納米的孔時,便有可能將一個長DNA分子穿過石墨烯的納米孔。該DNA阻斷離子的流動,從而產生一個反映該分子大小和構形的特徵電信號。這樣一個體系具有用作可大大降低DNA測序成本的裝置之基礎的潛力。

「泛素—蛋白酶體」中基質降解的調控機制

在「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該系統通過降解受損的或多餘的蛋白而在真核細胞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中,註定要被破壞的基質被「泛素鏈」共價修飾,隨後又被蛋白酶體降解。現在,一個新的調控機制已在人體細胞中被識別出來,蛋白酶體活性通過這個機制來被「泛素鏈」的長度調控。「去泛素化」酶Usp14可以通過修剪「泛素鏈」來抑制與泛素結合在一起的基質的降解。而且,研究人員還用一種化學篩選方法識別了Usp14的一個小分子抑制因子,用這種化合物對哺乳動物細胞進行處理,會導致包括氧化蛋白和致病有毒蛋白在內的各種不同基質的更多清除。因此,蛋白酶體活性的刺激也許為降低細胞中有毒蛋白水平提供了一個策略。

智利大地震的震後研究

對最近在智利莫爾地區發生的8.8級地震所在地點周圍地區的地震數據和GPS觀測結果所作分析,同時結合對安第斯消減帶的模擬研究,被用來構建這次地震的詳細情景。這次地震發生在一個「地震空白帶」上,它是1835年以來尚未發生過一次大地震的斷層的構成部分,並且似乎已經釋放了自那時以來所積累的大部分應力。觀測結果表明,在單粗糙峰尺度上的「共震滑動」、因而未來大地震的地震潛力也許可以由大地測量觀測結果來預測。

與腦畸形相關的基因

對與異常皮層發育相關的基因位點的識別,因遺傳異質性、小家庭規模和不能反映分子發病機制的診斷分類而複雜化。這些障礙在一項採用「全外顯子組」(whole-exome)測序方法的研究中已被克服。在「WD重複區域62」(WDR62)基因上所發生的隱性突變,被發現引起一系列看起來迥然不同的腦異常,包括小頭症、巨腦回和小腦發育不良(在一例中發現有這種異常)。與其他已知的小頭症基因不同的是,WDR62不與中心體結合;它從位置上來講主要在細胞核中,並且在胚胎神經發生過程中在新皮層中瞬時表達。

端粒怎樣躲避「修復」

染色體的端部(被稱為端粒)對細胞提出了一個挑戰,因為它們看起來非常像雙鏈斷裂所產生的一個端部,但如果這樣來對待它們時,DNA損傷修復系統便會啟動一個檢查點響應,引起端粒—端粒融合。現在,Carneiro等人發現,端粒缺少吸收Crb2/53BP1所需的兩種類型的組蛋白修飾,而如果沒有Crb2/53BP1,即使其他DNA損傷響應蛋白被吸收到一個Taz-1缺陷端粒上,檢查點也不會被激發。這些組蛋白修復依賴於兩種端粒結合蛋白Pot1和Ccq1。

HIV-1感染與樹突細胞的關係

HIV-1(人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不能將幹擾素導入其所感染的細胞中,但其中所涉及的機制卻沒有被確定。樹突細胞(皮膚、黏膜和淋巴組織中的免疫細胞)調控病原體的先天檢測及在適應性免疫中所涉及的其他免疫細胞的激活,但卻不是為了對付HIV。樹突細胞對HIV感染是有抵抗力的,雖然它們也的確與該病毒結合,並且被認為幫助T-helper細胞的感染。現在研究表明,當HIV感染的通常阻斷被樹突細胞繞過時,HIV便不會誘導I-型幹擾素響應和T-細胞激發。HIV-1的毒性也許與其能夠通過待在樹突細胞之外來逃避先天免疫的能力有關,而且這一策略的運用可能有助於疫苗設計。

端粒在沒有端粒酶時的穩定

真核染色體的端部由被稱為端粒的重複序列組成。各種不同蛋白與端粒結合來保護它們不發生降解或不受不適當的DNA修復響應的影響,而它們的長度是由一種專門的逆轉錄酶——端粒酶來維持的。Jain等人發現,在沒有端粒酶時,端粒可以通過放大和重組那裡的異染色質序列來維持。這個過程需要組蛋白甲基化和兩種端粒結合蛋白Pot1和Ccq1。這些發現提出一個機制,通過該機制,癌症細胞也許可躲過端粒酶激發的要求。

相關焦點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9】CD8+T細胞控制慢性病毒感染doi | 10.1038/nature19317在本期《自然》中,兩支研究團隊探索了這些免疫細胞的抗病毒機制。葉麗林及同事研究了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的小鼠模型和人類HIV感染者,他們發現了一個因慢性病毒感染而部分耗竭的CXCR5+ CD8+ T細胞群,這個細胞群位於B細胞濾泡,控制病毒複製。病毒特異性CXCR5+ CD8+ T細胞的分化和效應器功能由Id2-E2A 信號傳導軸調控。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對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組所做的這項分析,沒有發現連續橫向基因轉移對真核基因內容的演化具有可以檢測得到的累積影響的證據。相反,真核生物是在廣泛的差異基因丟失之後、在相應於線粒體和質體起源的兩次「演化湧入」事件中獲得其原核生物基因的。這一歷史在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留下了內共生的一個巨大印記。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9】飢餓的核糖體怎樣施加控制doi | 10.1038/nature17675當細菌缺乏營養時,它們會啟動一個被稱為 「緊縮反應」或 「緊縮控制」的程序,在其中轉錄模式對變化中的代謝需求做出反應。在缺乏胺基酸的情況下(這種情況造成核糖體停滯),RelA蛋白被吸收到核糖體。
  •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9月1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 9月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9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9月1日《自然》雜誌精選
    利用溶瘤病毒治療癌症 溶瘤病毒(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工設計的)喜歡感染和溶解腫瘤細胞。David Kirn及其同事報告了一個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通過該試驗,他們演示了在只有一次注射之後,系統便能夠將人工設計的溶瘤病毒JX-594選擇性輸送到腫瘤組織。
  • 6月2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6月24日《自然》雜誌封面封面故事:具有高喚回效率的量子記憶體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Elbakyan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Genome Medicine | 9月內容精選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_DDeZSSOqnfvZGD9v75rCA 想讓您的文章同時被兩本期刊審稿嗎?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功能性基因組在重組過程受到保護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directed away from functional genomic elements in micePRDM9(一個組蛋白H3甲基轉移酶)被認為通過序列特異性結合來決定重組熱點的位置。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nin、Albina Borisevich和 Stephen Jesse提出了一種應對該挑戰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讓電子束穿過樣本,以揭示其晶體結構。電子束可能會改變原子的位置,這在常規結構鑑定中是一種缺點,但如果想移動原子,這個缺點就會變為優點。不過,這種技術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實現對電子束的完全控制。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2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在為Nature雜誌評論該書時,Ian Wilmut贊同Carlson這樣一個觀點:科學界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對他們的工作做切合實際的評估,都有責任讓公眾既知道其研究工作能夠帶來的利益,也知道其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風險。他說,我們要進行雄心勃勃的研究工作,但對其應用卻要小心謹慎。
  • 2020年9月國內外時事政治精選
    另外時事政治也是事業單位考試常見內容,時政知識重在日常積累,為幫助考生複習,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將為廣大考生公布每日國內外時事政治,本文為2020年9月國內外時事政治精選。   2、2020年9月2日電,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9月1日在杭州發布-款包含1 .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釕同位素異常在碳質球粒隕石中最多,普通球粒隕石其次,在頑輝石球粒隕石中最少,這表明在較大的日心距離下形成的物質有更多的釕同位素異常。作者推論,地球在形成月球的撞擊後吸積的「後增薄層」一定不是來自外太陽系的,也不是地球上揮發物和水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