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字體:

語音播報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

  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大多數位於熱帶)。這些結果可幫助量化人類活動對海洋物種滅絕的影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人類出現之前的海洋物種滅絕的基線。它們還可能幫助研究人員應對一些當前及未來的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Seth Finnegan和同事對6大生物分類群的2897個不同屬生物的化石(它們包括了哺乳動物、鯊魚和雙殼貝類)進行了研究,並確定了它們內源性的(或稱人類出現之前的)物種滅絕風險。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的2300萬年中,地理範圍大小和系統分類是所有6組海洋生物中這類滅絕風險的可靠預測因子。他們接著對那些來自遠古物種組群的現代物種屬的內源性滅絕風險進行了估測,並繪出了它們的地理分布圖。通過將受到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地區進行疊加,研究人員凸顯了物種滅絕風險尤為突出的地區。這些高風險地區不成比例地集中在熱帶,這提示熱帶生態系統可能格外容易遭受物種滅絕的風險。

  腦部區域間的個性化信息

  對活體大鼠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海馬區會選擇性地將特定信息輸送給其他腦部區域;海馬區是脊椎動物腦部的一個與空間記憶、焦慮和獎勵相關的區域。在此之前,研究人員一直想知道這些高層級腦部區域究竟是給腦部的每個部分輸送信息,並任由接受部位來提取相關信息,還是它們會向腦部的不同部位分別發送信息。通過在海馬區揭示一個新層級的功能性組織,Stephane Ciocchi和同事的這一發現可幫助解答這個問題。當大鼠從事不同作業時,研究人員用光遺傳學來監測其腹側海馬區CA1神經元。他們發現,這些神經元會直接給前額皮層輸送與焦慮有關的信息,而將與目標相關信息遞送給伏隔核。研究人員還發現,海馬神經元具有的突起越多,它往往會更多地參與行為作業和記憶鞏固。這些發現或能幫助改善腦部高層級區域間的通訊模型。

  全球變暖加速地球物種滅絕

  據新的研究披露,如果碳排放和變化以其目前的軌跡運行,地球上有1/6的物種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遭受滅絕的威脅。Mark Urban進行了一個薈萃分析並發現,除了其他因素外,氣候改變在物種滅絕中起著主要作用。他的研究顯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並非只是隨著氣候變化而增加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還會隨著氣溫每增加一攝氏度而加速。據該研究者透露,南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物種面臨最大的滅絕風險,而那裡的棲息地萎縮以及物種遷徙屏障等問題又使這一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假設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僅增加了兩攝氏度(多數的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種低估),Urban提出,全球物種滅絕風險會從目前的2.8%增加至5.2%。他說,如果地球氣溫在後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3攝氏度,物種滅絕風險會增加至8.5%——如果全球變暖維持其目前的走向,那麼當後工業革命期氣溫增加4.3攝氏度時,16%的物種將面臨上升的滅絕風險。Urban對131個不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確定了促成全球各地物種滅絕風險的特定問題和特徵,從而得出了這些結論。他特別考慮了不同的建模方法、所研究過的生物分類群和地理位置、所記錄的全球氣溫和物種分布等因素,發現氣候變暖對這些風險施加了最大的影響。總之,他的發現提示,除非我們採取新的策略來限制氣候變化,否則氣候變化將會加速全球各地的物種滅絕。

  投彈手甲蟲製造毒性脈衝噴霧的內幕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投彈手甲蟲向其掠食者噴出的獨特熱毒素噴霧是這種甲蟲防禦腺體特別的膨脹和收縮過程的產物。更好地理解這些腺體如何產生(及挺過)快速重複的爆發可為內燃機燃料噴射器等技術的改善鋪平道路。投彈手甲蟲會有規律地射出致命噴霧來保護自己。這種噴霧是由一種發生在甲蟲體內特別的兩腔室腺體內的強力化學反應製造、加熱和驅動的。儘管這一過程的一些細節已為人所知,但這種甲蟲如何能在恰當的時間精確地組合各種化學物質,並以規則間隔的噴霧進行釋放則仍然是一個謎——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以往的研究僅僅依靠外部的觀察。Eric Arndt等人用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得到了活甲蟲腺體內化學性爆發的視頻記錄。將這些數據與甲蟲解剖的深度觀察相結合,他們發現,這些有毒噴霧脈衝是由一種高度靈活的膨脹膜的膨脹和收縮控制的。作者們說,噴霧的噴出是在該膜因為爆破壓而向外用力時產生的。這一過程關閉了進入合成毒素的反應室閥門,切斷了液體反應物的流動。然而,一旦釋放了噴霧,反應室中的壓力就會下降,從而讓閥門重新打開,使得新鮮液體反應劑能夠進入反應室。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
  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大多數位於熱帶)。這些結果可幫助量化人類活動對海洋物種滅絕的影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人類出現之前的海洋物種滅絕的基線。它們還可能幫助研究人員應對一些當前及未來的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Seth Finnegan和同事對6大生物分類群的2897個不同屬生物的化石(它們包括了哺乳動物、鯊魚和雙殼貝類)進行了研究,並確定了它們內源性的(或稱人類出現之前的)物種滅絕風險。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的2300萬年中,地理範圍大小和系統分類是所有6組海洋生物中這類滅絕風險的可靠預測因子。他們接著對那些來自遠古物種組群的現代物種屬的內源性滅絕風險進行了估測,並繪出了它們的地理分布圖。通過將受到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地區進行疊加,研究人員凸顯了物種滅絕風險尤為突出的地區。這些高風險地區不成比例地集中在熱帶,這提示熱帶生態系統可能格外容易遭受物種滅絕的風險。
  腦部區域間的個性化信息
  對活體大鼠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海馬區會選擇性地將特定信息輸送給其他腦部區域;海馬區是脊椎動物腦部的一個與空間記憶、焦慮和獎勵相關的區域。在此之前,研究人員一直想知道這些高層級腦部區域究竟是給腦部的每個部分輸送信息,並任由接受部位來提取相關信息,還是它們會向腦部的不同部位分別發送信息。通過在海馬區揭示一個新層級的功能性組織,Stephane Ciocchi和同事的這一發現可幫助解答這個問題。當大鼠從事不同作業時,研究人員用光遺傳學來監測其腹側海馬區CA1神經元。他們發現,這些神經元會直接給前額皮層輸送與焦慮有關的信息,而將與目標相關信息遞送給伏隔核。研究人員還發現,海馬神經元具有的突起越多,它往往會更多地參與行為作業和記憶鞏固。這些發現或能幫助改善腦部高層級區域間的通訊模型。
  全球變暖加速地球物種滅絕
  據新的研究披露,如果碳排放和變化以其目前的軌跡運行,地球上有1/6的物種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遭受滅絕的威脅。Mark Urban進行了一個薈萃分析並發現,除了其他因素外,氣候改變在物種滅絕中起著主要作用。他的研究顯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並非只是隨著氣候變化而增加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還會隨著氣溫每增加一攝氏度而加速。據該研究者透露,南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物種面臨最大的滅絕風險,而那裡的棲息地萎縮以及物種遷徙屏障等問題又使這一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假設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僅增加了兩攝氏度(多數的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種低估),Urban提出,全球物種滅絕風險會從目前的2.8%增加至5.2%。他說,如果地球氣溫在後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3攝氏度,物種滅絕風險會增加至8.5%——如果全球變暖維持其目前的走向,那麼當後工業革命期氣溫增加4.3攝氏度時,16%的物種將面臨上升的滅絕風險。Urban對131個不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確定了促成全球各地物種滅絕風險的特定問題和特徵,從而得出了這些結論。他特別考慮了不同的建模方法、所研究過的生物分類群和地理位置、所記錄的全球氣溫和物種分布等因素,發現氣候變暖對這些風險施加了最大的影響。總之,他的發現提示,除非我們採取新的策略來限制氣候變化,否則氣候變化將會加速全球各地的物種滅絕。
  投彈手甲蟲製造毒性脈衝噴霧的內幕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投彈手甲蟲向其掠食者噴出的獨特熱毒素噴霧是這種甲蟲防禦腺體特別的膨脹和收縮過程的產物。更好地理解這些腺體如何產生(及挺過)快速重複的爆發可為內燃機燃料噴射器等技術的改善鋪平道路。投彈手甲蟲會有規律地射出致命噴霧來保護自己。這種噴霧是由一種發生在甲蟲體內特別的兩腔室腺體內的強力化學反應製造、加熱和驅動的。儘管這一過程的一些細節已為人所知,但這種甲蟲如何能在恰當的時間精確地組合各種化學物質,並以規則間隔的噴霧進行釋放則仍然是一個謎——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以往的研究僅僅依靠外部的觀察。Eric Arndt等人用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得到了活甲蟲腺體內化學性爆發的視頻記錄。將這些數據與甲蟲解剖的深度觀察相結合,他們發現,這些有毒噴霧脈衝是由一種高度靈活的膨脹膜的膨脹和收縮控制的。作者們說,噴霧的噴出是在該膜因為爆破壓而向外用力時產生的。這一過程關閉了進入合成毒素的反應室閥門,切斷了液體反應物的流動。然而,一旦釋放了噴霧,反應室中的壓力就會下降,從而讓閥門重新打開,使得新鮮液體反應劑能夠進入反應室。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對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組所做的這項分析,沒有發現連續橫向基因轉移對真核基因內容的演化具有可以檢測得到的累積影響的證據。相反,真核生物是在廣泛的差異基因丟失之後、在相應於線粒體和質體起源的兩次「演化湧入」事件中獲得其原核生物基因的。這一歷史在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留下了內共生的一個巨大印記。
  •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9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Nissim Hay及其同事現在發現,在代謝壓力下,LKB1–AMPK通道控制由「acetyl-CoA羧化酶」ACC1 和 ACC2調節的脂肪酸合成和氧化之間的平衡,而對維持NADPH體內平衡發揮重要作用。這個通道被發現促進癌細胞存活和腫瘤生長。本文作者們提出,這一機制在腫瘤發生的早期階段發揮作用,幫助腫瘤細胞在能量壓力條件下存活。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Shutterstock【1】【5】翻譯調控放鬆與腫瘤進展doi | 10.1038/nature2103上遊開放讀碼框(uORF)是一個存在於許多信使RNA中的基因表達調控元件。Elaine Fuchs及同事在皮膚腫瘤模型中發現了uORF翻譯發揮的一種作用。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2】光控液體運動doi | 10.1038/nature19344被限制在圓錐形毛細管(比如微流體設備)內的液滴會因其兩端的曲率壓力差而自發向較窄的一端移動。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XVIVO Scientific Animation【1】【5】石墨烯用作潤滑劑的效果doi | 10.1038/nature20135石墨和其他薄層材料被用作大型金屬滑動元件和高壓觸點的乾性潤滑劑,但單層石墨烯用作潤滑劑的效果又如何呢?李巨及同事研究了納米尺度微尖在懸空和有支撐的石墨烯系統上滑動的粘-滑運動。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作者報告了無配體形式下的人類內皮素B型受體、以及它與內源性激動劑內皮素-1複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通過分析結構和變異情況揭示了內皮素-1和內皮素-3之間的異肽選擇性的機制。與M2毒蕈鹼受體的對比表明,A族GPCR間存在共同的信號傳導機制。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5】S-2HG帶來的廣泛免疫刺激doi | 10.1038/nature20165Randall Johnson及同事表明,在缺氧條件下,作為對T細胞受體激活的反應,CD8+T細胞會產生免疫代謝物S-2-羥基戊二酸(S-2HG)。S-2HG會影響位點特異性組蛋白和DNA甲基化模式,促進T細胞增殖、生存和免疫記憶反應。
  • 2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Elof Carlson 在對為什麼他的學生中有那麼多人選擇放棄科學進行思索而不得其解之後,寫了《勝利的時代,懷疑的時代》一書,他覺得「科學通過其自己不好的結果而讓他們失望了」。通過對一系列歷史案例進行追蹤研究,他剖析了科學家的良好願望與那些「不好的結果」之間所存在的鴻溝。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5】地表水的動態變化doi | 10.1038/nature20584現有的研究已經繪製了全球地表水的分布情況,地方性和區域性的研究也已對地表水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變化進行了追蹤。但直到最近,有關地表水隨時間演變、方法一致的全球性定量研究都付之闕如。Jean-Fran?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攝影:Paul Starosta/Getty Images【1】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腸道菌群與營養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doi | 10.1038/nature18309本期封面所示為糞便細菌的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腸道菌群的變化以及糞便短鏈脂肪酸濃度的改變已被發現與肥胖症、胰島素抗性和代謝綜合症相關,但卻沒有在它們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係。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攝影:Michael Spain/500PX/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1】【5】20世紀40年代的冰川消退doi | 10.1038/nature20136南極冰原阿蒙森海區域的許多冰川和冰架正在迅速消退,但迄今為止,其初始觸發機制仍不明確。
  • 5月1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一個在心臟組織中缺失轉錄共活化劑PCG-1?琢的小鼠模型,顯示一個與PPCM相似的表現型。本文作者提出一個造成這種疾病的、由兩個因素構成的機制:懷孕晚期抗血管生成的信號作用與由心臟中促血管生成的防衛體系不足所引起的內在易感性共同發揮作用。這項工作為在PPCM與「先兆子癇」之間所觀察到的聯繫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同時也表明促血管生成方法有可能用來治療該疾病,如用「重組人VEGF121」來治療。
  • 4月1日《科學》雜誌精選
    (本欄目文章由美國科學促進會獨家提供) 《科學時報》 (2011-04-20 A4 國際)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5】由Gasdermin誘導的細胞死亡doi | 10.1038/nature18629Pyroptosis是一種由炎症造成的程序化細胞死亡,是先天免疫反應的組成部分,由炎性體蛋白Gasdermin D在半胱天冬酶介導下的分解觸發。
  • 6月2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6月24日《自然》雜誌封面封面故事:具有高喚回效率的量子記憶體主星(恆星)和行星的質量分別為1.00±0.22太陽質量和0.64±0.09木星質量。結果還顯示,作為一氧化碳信號相對於主星速度的「藍移」,有一股強風從該行星有光照的白天一邊的高緯度處向其無光照的夜晚一邊流動。
  • 1月1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HIV-1病毒庫的分析  抗逆轉錄病毒療法不能治癒HIV-1感染:儘管接受了藥物治療,但大部分患者體內仍有大量處於休眠狀態的這種病毒,即存在病毒庫。對從30位被HIV-1感染的患者(他們持續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至少兩年時間並且血漿中的HIV-1 RNA一直保持在檢測不到的水平)分離出的免疫細胞所作的這項研究顯示,這些病毒庫以具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逃避突變」的病毒為主導。該發現表明,治療性疫苗設計的未來方向也許需要關注怎樣提升大範圍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