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月內智利國內局勢十分緊張,因為地鐵漲價而引發的大規模騷亂嚴重衝擊了智利的社會秩序。於此同時軍方也傳來噩耗,一架載有38人的C-130軍用運輸機在前往南極途中失蹤,在智利、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國出動人員聯合搜索後,智利軍方確認該運輸機已經墜毀,目前智利正協同各國全力搜救倖存者。
墜毀飛機上都有哪些人?
在飛機上的38人中有17名是C-130的機組成員,21名乘客中有3名是陸軍士兵,2名是Inproser工程建設公司的工程師,1名來自麥哲倫大學的大學生,剩下15名是智利空軍士兵。
令人感到困惑的失事原因
這次墜毀的C-130運輸機於當地時間16:55從蓬塔阿雷納斯起飛,在18:13時與基地失聯。從始至終飛機沒有激活任何遇險的信號,飛行員有豐富的飛行和迫降經驗,且飛機燃料充足足夠飛到次日凌晨。雖然飛機穿越的是世界上氣候最為惡劣的德雷克海峽,但在當天德雷克海峽上空天氣晴朗,沒有檢測到任何強對流天氣。而正是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該運輸機卻毫無徵兆地墜毀,為該事件添加了一層神秘色彩。
智利軍機前往南極的目的
這次智利軍機前往南極的表面目的是為智利在南極喬治國王島上的軍事基地提供後勤補給和技術支持,而根本目的往往被主流媒體所忽略了。
我們知道根據南極公約讓南極成為了國際領地,但在這個公約籤訂之前已經有包括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法國、挪威等國在南極劃分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智利宣稱擁有南極洲多達120萬平方公裡土地的主權,並為此不斷投入力量達到實質性控制的目的。
在各國宣布的主權地當中,智利、阿根廷與英國之間是互相重疊的,因此三國一直為了自己的主權而明爭暗鬥,甚至於訴諸與武力。進入冷戰時期後,在美國的斡旋之下世界各國籤署了南極條約,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某個國家利用武力奪取南極。
南極公約是完全禁止各國軍隊在南極進行部署的,但智利、阿根廷憑藉地理優勢近水樓臺先得月,一直在南極建立軍用設施。到目前為止智利已經在南極建立了多達13處科考(軍事)基地,其中4個是永久性基地,5個是季節性基地,還有4個是「避難所」。
在智利南極行動背後的美國影子
智利軍方的行動本身就已經涉嫌違背南極公約,但一直以來你從未聽說過國際上對智利有什麼反對的新聞,這就是因為美國一直是其行動背後的支持者。
美國在智利的政治布局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雖然兩國關係起起伏伏,但在美國中情局的強力操盤下智利不得不扮演在南美洲與美國關係最好的「朋友」,其勢力的根深蒂固從今年的智利暴動就可見一斑。
在美國的操盤之下,智利、阿根廷與英國在南極達成了和解,在其他三國的支持下,智利於2004年對南極展開了一次大規模遠徵行動。在那次行動中,智利對控制區域的南極大陸進行了地圖測繪,恢復了多個控制點,按照大量的地球物理傳感器裝置以及建立物流運輸通道,以便人員可以長途穿越南極大陸。
美國當然不是白支持智利的,智利的所有數據都將在第一時間傳輸到美國的手中,美國通過國際影響力和少量財力就獲得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取得的寶貴數據,這買賣是穩賺不賠。
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北極與南極的能源與戰略價值愈發重要。在北極爭奪戰中美國連連吃癟,許多北極島嶼已經被俄羅斯捷足先登佔領,而格陵蘭丹麥說啥也不賣,更有歐盟在其中全力阻止,因此美國很可能已經將極地策略轉向南極。
美國在南極的控制上是有絕對優勢地位的:在南極宣誓主權的區域上,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智利都是自己的鐵桿盟友;法國和挪威都是北約成員國,有共同防衛義務向美國提供數據資料;唯一一塊沒有人認領的白色區域還是美國主攻的方向,從1946年開始的高空降落行動、風車行動、羅納行動、深度凍結行動,都是由美國國防部主導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這種軍事「慣例」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化石能源的沒落與新能源的普及,稀土將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主要資源。而在稀土蘊藏量上,北極的格陵蘭、南美的玻利維亞和南極大陸都是地球上藏量最多的地方,在這些地區一年之內連續出現國際矚目的新聞就證明絕對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