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廣東省陽春市出了條新聞:億萬富翁、省人大代表龍某在當地一家火鍋城吃貓肉火鍋時突然中毒,不治身亡。後來查明,原來是有人向火鍋中投毒,而投毒者正是當日與龍某一同聚餐的黃某。
黃某所投之毒來自當地一種叫做「斷腸草」的植物。說到斷腸草,很多人都會想起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裡楊過用斷腸草解情花毒的情節。其實在植物學上,斷腸草並不是一個正式採用的植物中文名字,而只是一個地方名。這個地方名所指的也不是一種植物,在不同地區,被叫做斷腸草的植物常常是不一樣的。光是《中國植物志》裡面收載的地方名為斷腸草的植物,就有30多種!
在廣東,斷腸草是指鉤吻。把鉤吻稱為「草」似乎不太恰當,因為它其實是常綠的木質藤本植物。鉤吻含有一類名為鉤吻素的生物鹼,是很強的神經抑制劑,可以抑制間腦的呼吸中樞,最後使人因呼吸麻痺而死。因此這種斷腸草並不是讓人斷腸而死,而是把人「憋」死的。
在香港有所謂「香港四大毒草」的說法,毒性排第一位的就是鉤吻(另外三種則是洋金花、牛眼馬錢和羊角拗,也都是吃下去會出人命的劇毒植物)。圖片由作者提供,攝影:劉冰。
鉤吻雖然劇毒,但畢竟是植物,不會像金環蛇、銀環蛇之類有毒動物那樣主動攻擊人。在每年因鉤吻中毒的人裡面,相當多數都是把它誤作野菜食用而中毒。比起久經人類栽培選育的蔬菜,野菜似乎給人一種天然、有機的感覺,因而成為很多城市居民野遊時青睞的素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很多野菜的滋味遠遠不如栽培蔬菜(否則人們也就沒有選育、馴化蔬菜的必要了),其實並不對城市人的口味。如果能夠破除認為野菜是天然、有機食品的迷思,哪怕只是簡單跟隨我們味覺的指引,絕大多數的野生植物中毒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發生的。
鉤吻不耐寒,在中國最北分布到貴州、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可能也有,再往北就不見蹤影了。在廣大的中國北方(特別是內蒙古),斷腸草這個俗名常常用來指狼毒。
在中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經記載了「狼毒」之名,把它列為下品。但是該書中對狼毒的描述過於簡略,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植物。今天,被認定可能是《神農本草經》所載「狼毒」的植物有兩種,除了俗名「斷腸草」的狼毒外,還有另一種狼毒,和常見栽培的一品紅、鐵海棠是親戚。因為在植物學上,這兩種狼毒分別屬於瑞香科和大戟科,所以為了區別這兩種狼毒,醫藥界分別管它們叫「瑞香狼毒」和「狼毒大戟」。但在植物學界,「狼毒」已經習慣用作瑞香狼毒的專用名字了。有趣的是,《神農本草經》中另外還有一味下品草藥叫「甘遂」,雖然一般都認為是大戟科的另一種植物,但也有人認為是瑞香狼毒,把它作為瑞香狼毒的正名。完全沒有親緣關係的兩類植物,卻在人類的眼中糾結不清了。
狼毒通常生於寒冷地帶乾旱向陽的山坡、草原,在較為溼潤的高山草甸上也能生長。在北京西部的東靈山、百花山等高峰上可以見到它,在內蒙古、青海和西藏的草原上更容易見到它。圖片由作者提供。
狼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肥厚的根狀莖,藉此得以越冬。它的花呈釘子狀,外紅內白(也有個別植株因為遺傳變異,花的外面是金黃色),在莖頂簇生成一團,十分美麗,不用編織,天生就是造型優雅的花束。假如一片草原上全是狼毒,到它盛開的時候,白光紫氣直衝雲霄,景象十分壯觀。
開黃花的變異狼毒。圖片由作者提供,攝影:劉冰。
然而,這種壯觀的景象雖然在城市來的遊客眼裡令人陶醉,在牧民眼裡卻令人憂愁。正如狼毒的名字所顯示的,這是一種有毒植物,全株都含有香豆素類毒素。這類毒素對於哺乳動物具有抗凝血作用,牲畜誤食之後,很容易因為內出血而身亡。正因為如此,牲畜一般都不會去吃它。在正常、健康的草原上,狼毒的數量並不多,佔優勢地位的是針茅、羊草之類的牧草。但是如果草原上的牲畜過多,它們會把牧草吃光。這時,狼毒失去了競爭對手,便在草原上繁茂起來。狼毒佔優勢的草原,因而已經是極度退化的草原。這樣的退化草原要恢復原樣可不容易!
像狼毒這樣集美麗和歹毒於一身的植物,在草原上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有一類叫做棘豆的植物,其中的很多種類也和狼毒一樣,既對牲畜有毒,又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在因為過牧而退化的草原上展現它們冷豔的身姿。
小花棘豆。現在要對付它們,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是「以毒攻毒」,用專門殺滅狼毒和棘豆、對主要牧草無害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防治。不過,這種辦法終歸是治標不治本,要想釜底抽薪,還是得解決草畜失衡問題。圖片由作者提供,攝影:劉冰。
當然,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狼毒之毒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它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人類的視角。狼毒之毒能殺死牲畜,這當然是壞事,但是人們也能對它進行巧妙利用。除了入藥之外,狼毒的一大傳統用途是造紙。就像它所在的瑞香科的其他一些植物一樣,狼毒含有豐富的韌皮纖維(主要含於其根狀莖中)。在其他造紙原料獲取不易的青藏高原草原地區,藏族人民就用狼毒的韌皮纖維來造紙。狼毒紙因為含有毒素,鼠不咬,蟲不蛀,用它印刷的經文可以歷經千百年而不壞。今天,用狼毒造紙的技術已經作為藏族造紙技藝的一部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樣,狼毒之毒又顯現出它好的一面來了。
作者簡介:劉夙,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從小對各種事物的名稱感興趣,現在正在業餘致力於世界植物中文名稱的擬定工作。
文章題圖:producegre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