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鷓鴣鳥

2020-12-03 鳳凰網

廣州市華景小學四年(四)班 餘評秋

今天,奶奶撿回來一隻鷓鴣鳥。

早晨,奶奶去買菜的時候,在地上發現了一隻鷓鴣鳥。大概是餓壞了,它飛不起來。奶奶溫柔地、小心翼翼地把它帶回了家,關進了籠子裡。

我很高興見到奶奶領回來的新朋友。我仔細打量它,它很可愛,長著一雙透亮的大眼睛,尖尖的小嘴巴,灰灰的羽毛和短短的尾巴。我給它取名叫——「圓溜溜」。

我每天餵它吃東西,比如玉米幹、水果、水、米飯等。它每次一見我拿東西給它吃,都高興得上躥下跳,熱烈地歡迎我。它用亮晶晶的眼睛緊盯著我手裡的食物,好像恨不得趕緊撲過來把食物一口吞下去。它吃得很快,津津有味地一下就吃完了。

不過,幾天之後,我發現它變得悶悶不樂,亮晶晶的眼睛也變得沒有了神氣,總是呆呆地、無精打採地望著籠子外面。見到我來餵它也不再興奮地活蹦亂跳,而是有氣無力地慢慢走過來,慢吞吞地吃食物。我以為它生病了,著急地問媽媽:「圓溜溜怎麼了?怎麼沒有了生氣和活力?」媽媽說:「也許它想家人和同伴了,它關在籠子裡太孤獨了,它想回歸大自然。」我明白了。

「圓溜溜」是一隻可愛的小鳥,我真想永遠把它留下來。可是它是野生的鷓鴣鳥,它是屬於大自然媽媽的孩子。我決定把它放走。我給它準備了好吃的食物,餵飽它後就打開了籠子的門。它遲疑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我對它說:「圓溜溜,去吧!去找你的同伴吧!」它高興地展開翅膀,騰空飛起來,飛向了廣闊的天空……

我雖然捨不得圓溜溜,但是我知道我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我希望它過得開心,我會記得跟它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點評:作者觀察仔細,描寫了鷓鴣鳥被關在籠子裡的變化,特別是抓住了它眼神的變化,描寫生動準確。作者通過觀察和媽媽的提醒,感悟了小動物是屬於大自然的,應該回歸自然,並把它放飛,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升華。

指導老師:許鳳娟

相關焦點

  • 鷓鴣鳥是一種什麼鳥,為何經常出現在詩中,牽動著詩人的鄉愁
    從詩中我們看出鷓鴣是一種和山雞外形相似的鳥。五彩斑斕的羽毛很整齊,在溫暖的荒郊野外嬉戲。在下雨的黃昏從湖邊的青草地經過,雨後花瓣都落了一地,這時鷓鴣鳥飛到黃陵帝廟裡啼叫。漂泊在外的遊子一聽到鷓鴣聲,瞬間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袖,佳人剛唱起了《山鷓鴣》這首歌,眼眉就低垂了下來。鷓鴣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在寬闊的江面上遙相呼應。一直到夕陽西下,才飛到苦竹林深處去。
  • 一隻優質的鷓鴣斑建盞需要具備哪些因素?
    喜歡建盞的朋友對鷓鴣斑建盞應該不陌生,但究竟怎樣才算是一隻好的鷓鴣斑建盞呢,這裡面的門道可就多了,讓小編來為您一一道來。[楓葉鷓鴣斑撇口盞 74999]「鷓鴣斑」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常有出現,如陶谷《清異錄》中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方輿勝朗》載:「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僧惠洪詩中也寫道:「點茶三味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
  • 想起了鷓鴣
    在中國古典文化中,鷓鴣已經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了,鷓鴣啼處,是離別,是悲情,是相思。因鷓鴣叫聲擬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鳴聲悽切,充滿了離愁別緒,你說旅人離鄉本就感懷萬千,再聽到這樣的叫聲,更喚起了心中無限的惆悵。千百年來,鷓鴣的鳴聲,響在深山秋草處,響在夕陽古道中,響在衰柳長堤下。「行不得也哥哥」,這是斷腸人聞之心驚的斷腸之聲。
  • 顧景舟和鷓鴣提梁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稜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梁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
  • 貓頭鷹、鷓鴣鳥、屎缸鳥這三種鳥很少湊在一起,知道為什麼嗎?
    在山區,大家都說貓頭鷹總是叫著「沒福」,鷓鴣鳥總是叫著「險些嫁差」,而屎缸鳥總是叫著:「噴噴嘎碎」,這三種鳥很少湊在一起。你若要知道這些事的來歷,還要從貓頭鷹相親講起。屎缸鳥自從答應了貓頭鷹後,回家來轉念一想,覺得很難辦。貓頭哥雖有真才實學,但年紀大,相貌差。這天早上,隔山傳來了鴣姑娘的叫聲,好像在嘆怨:「年年不嫁何時嫁!」屎缸鳥聽了心中一動,便飛到鷓鴣姑娘的門前,只見她身穿花綠衣裳,相貌漂亮亮,兩隻眼轉來轉去,正孤單地站在門口,便上前說道:「哎哎的,鷓鴣姑娘,恭喜、恭喜!」
  • 鷓鴣鳥的生存方式,與其它的鳥又有什麼不同,你知道嗎
    普通的鷓鴣與雉不同,它是英國的原住民,但其範圍已擴充至烏拉山與西伯利亞。因此,它應當被稱為一種非常成功的鳥,我們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一個原因是它那晦暗的色澤,在耕田或已割的稻蒿中是不大明顯的。我們以為鷓鴣有了它的隱身衣,同時它還是最美麗的鳥。為了實際的用處,雌雄兩者的羽毛都是同樣的。鷓鴣在已收割的稻田中就是一塊土,又有潛伏的習慣,這更增加了它的安全。它們偃伏著,直至我們到它們面前,才驚叫一聲,鼓翼疾飛而去。它的疾飛便是它保全性命的辦法,雖然它不能飛得長久。其胸部的肌肉極度發達,這是凡嘗過鷓鴣的胸肉者所共知的,其短翼之圓轉靈便,是一切能夠快速飛行的動物所共同具有的。
  • 小鷓鴣成就致富夢想
    近日,在單縣李田樓鄉關黃莊村村民丁書秦的珍禽養殖場,記者見到了一種 「奇鳥」——像鴿子,卻比鴿子大,紅彤彤的長嘴巴、淺藍色的羽毛,脖子上「套」著一隻黑色項圈,機靈活潑,煞是可愛。   接受前兩次的教訓,此時的老丁到上海、跑西安、上北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鷓鴣的市場考察上,結果表明,鷓鴣養殖成本低,風險性小,食用和藥用價值高,市場發展前景好。自以為胸有成竹的老丁傾其所有,引進了400隻鷓鴣,放進閒置的老房子裡飼養。兩天後,令他始料未及,鷓鴣集中發病,死亡170多,損失1萬元。老丁欲哭無淚。原來,鷓鴣在長途運輸中,著涼感冒、拉肚子,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喪命。
  • 楊敏傳統鷓鴣斑盞代表——古韻與現代藝術的優雅「碰撞」
    有一種斑紋是深山靈鳥的顏色它是建盞中最獨特的閃耀它是窯變中最驚喜的呈現鷓鴣鳥福建建窯盛產美盞,而紋路有如鷓鴣斑點的盞,非常稀有,被茶人珍藏。此說的即是鷓鴣斑建盞。楊敏老師在當代建盞收藏圈內,將一隻極品的鷓鴣斑盞收入囊中,更是很多愛盞者夢寐以求的事。
  • 時隔20年 安徽再發現中華鷓鴣
    本報訊 8月11日,在安徽大學主持的GEF黃山風景區昆蟲資源調查與評估(一期)項目8月調查活動中,調查團隊成員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副會長虞磊清晨在黃山記錄到了中華鷓鴣叫聲。這也是時隔20年後,安徽首次發現中華鷓鴣。
  • 知道鷓鴣是什麼嗎?帶你了解鷓鴣的生活習性
    鷓鴣是鳥類的一種,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南部各省,一般為中華鷓鴣,屬省級保護動物。大家對於鷓鴣了解嗎?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鷓鴣的生活習性吧!鷓鴣的生活習性無論抓什麼鳥,都要對要抓捕的對象有所了解,盲目下套,只會增加更多的失望,鷓鴣在每年的清明至立夏前後是捕抓的高峰期,發情中的雄鷓鴣性情好鬥,特別是在其地盤內,更不允許有外來者的侵入,人們就是抓住這點來捕抓鷓鴣的。
  • 海南山鷓鴣的習性!
    海南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ardens)為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海南等地,一般生活於和白鷳相似。全長約為23-30釐米,體重200-260克。它是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眼先、額、眉紋、頰、頭側以及頦、喉均為黑色且連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頸及頸側基部淡橙紅具黑斑;黑色眉紋上方散著白點,形成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後頸。
  • 鷓鴣「紅雨」
    鷓鴣斑是建盞經典釉面中較為名貴的一種,宋初的《清異錄》說:「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鷓鴣斑的燒成難度比較大紅色鷓鴣的成品更是少之又少。紅雨「鷓鴣斑」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常有出現,如陶谷 《清異錄》中載:「 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 《方輿勝覽》 載:「免毫盞, 出甌中之水吉。」
  • 鳥類圖庫+國內外鳥訊信息 -> 紅喉山鷓鴣
    紅喉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體長18-28釐米,體重220-340克;雌鳥體長25-30釐米,體重202-300克。額深灰色,寬而長的眉紋灰白色,一直延伸到頸側,並雜有黑色斑點。眼周裸出的皮膚鮮紅色。頦和上喉黑色,下喉棕紅色。胸灰色。上體純橄欖褐色,背部沒有任何斑紋,但腰上有三角形黑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腳紅色。
  • 為什麼一隻鷓鴣找不到它的一生?塵珠在哪裡?
    這隻鷓鴣的口哨被移到了山上一脈。胡八一是《鬼吹燈》中的絕對公數1,但《鬼吹燈》不一定是傳奇中最多有魅力字符的。最後的搬山道人,Shirley楊的祖父鷓鴣前哨應該是《鬼吹燈》和魅力最多的人。如果不是本族留下的歷史使命。鷓鴣哨可以成為世界之王巨星在世界倒戈中,富於世界。或者它可以成為一代豪俠。鷓鴣哨一生正在尋找塵埃珠。你終於找到了嗎塵珠是什麼?
  • 【美文美圖】鷓鴣啼聲
    □尹小平在黎明藍青色的幽遠的天穹裡,我聽到了第一聲鳥啼,邈遠,纖弱,飄忽不定,像一根撲不到的遊絲,像懸崖上飛瀉而撞擊的流泉:「紅軍阿哥——死得悲壯——」其實,這是人們十分熟悉的鷓鴣鳥的啼鳴,但每每聽到它就覺得心碎。
  • 國內罕見鳥類白頰山鷓鴣再次現身盈江
    國內罕見鳥類白頰山鷓鴣再次現身盈江近日,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的石梯村11號鳥類觀測點再次出現國內罕見鳥類白頰山鷓鴣,這次同時出現了5隻。經過連續多日觀察,該鳥類活動範圍較穩定。據了解,2016年在該區域記錄到該鳥類在國內的首次野外影像資料。
  • 中華鷓鴣,中等體型30釐米,又稱中國鷓鴣
    中華鷓鴣,中等體型30釐米,又稱中國鷓鴣、越雉、懷南。屬雞形目、雉科。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慄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
  • 一隻斑鳩飛來窗臺下蛋孵寶寶 房屋主人因此很驚喜,說一定保護好鳥...
    今天是國際愛鳥日,愛鳥護鳥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近日,家住紹興市越城區的朱先生驚喜地發現,自家陽臺上飛來一隻類似於鴿子的鳥,不但在屋簷下搭了窩,還下了兩個蛋。鳥媽媽除了偶爾出去覓食,幾乎天天都在孵化蛋寶寶。
  • 千島湖養殖珍禽 鷓鴣聲聲喚知音
    辛棄疾的詞句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在前些時禽流感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在千島湖深山裡養殖鷓鴣的王師傅真是一籌莫展。昨天,他致電每日商報18創富熱線,想為鷓鴣尋找銷路。  鷓鴣原是野生珍禽,原產於中國的西部、北部和東部;在國外產於俄羅斯、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克什米耳等地。全長27.0-37.0公分,體重400-500克,比鴿子大一些。
  • 古詩詞中的鷓鴣意象:揮之不去的愛與哀愁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鷓鴣,是一種中國南方地區的留鳥,它的背部與腹部為黑白色,腳為黃色或紅褐色。由於它的叫聲十分特別,聽起來很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常常將個人的情感寄托在其中,使得鷓鴣這種美麗的鳥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一、表達愁苦之情 鷓鴣的叫聲,不僅十分響亮,而且聽起來十分哀婉,給人一種悲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