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初月歲歲安
落落啼啼暮人還
一月
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為"正月",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後的一月稱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讀作徵。正(徵)月的叫法,就此傳了下來。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稱柳月。
正月的時候,人們通常習慣將銀柳插在瓶頭,故正月也稱為柳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著稱於世的夏曆(陰陽曆)將一元復始之一月稱作 "端月",寓義頗為深刻。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人的一生中,邁好第一步非常重要。
"端月"意為一年之始,必須端端正正地走好第一步,只有走好第一步,方可端端正正地走好第二步、第三步……善始善終,直至臘月(十二月)之末。足見古代聖賢之良苦用心何其深也。
初月:指農曆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也用於泛指初升的月亮。
李白,大概為其大約十五歲前一、二年還未離開青蓮鄉時所寫,與《雨後望月》、《曉晴》、《對雨》、《望夫石》為同一時期作品。
嘉月:美好的月份。多指春月。
美好的月份。多指春月。
漢·王褒 《九懷·危俊》:"陶嘉月兮總駕,搴玉英兮自修。"
《文選·謝惠連詩》:"成裝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李周翰注:"嘉月,謂其春月也。"
唐·陳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唐 皎然《奉送陸中丞長源詔徵入朝》:宿寺期嘉月,看山識故云。歸心復何奈,怊悵在江濆。
宋·張先 《天仙子·公擇將行》詞:"看花歲歲比甘棠,嘉月暮。東門路,只恐帶將春色去。
新月:農曆每月初出的彎形的月亮;亦指農曆月逢十五日新滿的月亮
⒈農曆每月初出的彎形的月亮。
南朝 陳 陰鏗 《五洲夜發》詩:"夜江霧裡闊,新月迥中明。" 宋 朱敦儒 《好事近·漁父》詞:"晚來風定釣絲閒,上下是新月。"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七夕用六日》:" 宋 張耒 《柯山集》有《七月六日》二首,其第二首雲'黃昏樓角看新月,還是去年牛女時。'" 鬱達夫 《沉淪》四:"半痕新月,斜掛在西天角上,卻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樣子。"
⒉農曆月逢十五日新滿的月亮。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詩:"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裡外故人心。"
⒊朔日的月相。此時月在地球與太陽之間,其暗面正與地球相對,地球上不見月光,稱為定朔。
開歲:新的一年開始,年初。
1. 新的一年開始。漢 馮衍 《顯志賦》:「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 晉 陶潛 《遊斜川》詩:「開歲倐五十,吾生行歸休。」 宋 陸遊 《幽居雜題》詩之一:「開歲頻風雨,清明氣始和。」
2. 特指正月。《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陽、孟陬……首歲、初歲、開歲。」
3. 明年,明年初。 唐 盧照鄰 《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意者欲以開歲五月穀子熟時,試合此藥,非天下名流貴族、王公卿士,於仁惻之心,達枯骨朽株者,孰能濟之哉!」 宋 蘇軾 《與孫志康書》之二:「示諭開歲來此相見,雖為厚幸,然竄逐中,惟欲親故謝絶為孤寂可憐者,則孤危猶可粗安。」《官場現形記》第十一回:「一見我面,曉得我要募化他蓋大殿,不等我開口,一捐就是一萬;還約我開歲後再到 山東 走一趟。」
陬(zōu)月:農曆正月的別稱,出自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歲時·正月》。
清 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正月》:"《山堂肆考》:正月曰孟陽、孟陬;又曰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