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2019年1月5日,中國日報網與網易傳媒共同舉辦的2019影響力峰會在北京國貿大酒店召開,首屆影響力峰會的主題為「預見未來」。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在峰會的「預見知識未來」環節上預測了2019年知識新零售的趨勢。他指出,在2019年,渠道融合會越來越成為大勢所趨,因此,線下的線上化和線上的線下化已經無法涵蓋這波知識服務演進方向。
從場景算法角度來說,「場景顆粒度」在2019年將是知識新零售發展的必然,持續下沉並衍生出更多細分場景。吳聲認為,不僅是算法場景,付費場景在2019年也會更加細分,表現為一種新的信息流機制。
同時,他強調IP的重要程度。「我們並不在意是否用完即走、是否可供訂閱和付費,也不在意否通過小程序或知識分發完成匹配,我們更加在意的是能不能成為IP。」
吳聲預測,2019年知識新零售最終的發展方向是,產品與用戶形成一種超級用戶的關聯與默契,並以訂閱機制構建IP化。
以下為現場實錄:
吳聲:感謝主持人,但我今天被知識弄沙啞了,如果大家聽不太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只能說「未來已來,知識尚未流行」。
剛才臺上討論新消費的時候,我其實特別想舉手,不顧沙啞的嗓子說「其實今天的年輕人更願意消費的就是知識」。差不多一個多月前我在上海去了一個瑞士的帆布包品牌在中國第一家門店,叫Freitag。店長告訴我,這是一個獨特的帆布文化,每個人所買到都是稀缺的、獨一無二的。
所以你會發現整個空間裡有特別多的MOOK,有很多新生活方式場景,在這樣的場景裡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個悖論,這個悖論在於:表面上它是一個環保、生態友好型的新消費品牌,但它的實質又是在鼓勵人不斷收藏它,形成一種成癮性。
我們仔細想想今天的知識和我們看到的功能性商品誰更代表消費的決策意願?我知道這些天很多人都在討論關於跨年演講的問題,但我們仔細想想,在碎片化成為底層的場景邏輯裡,這個碎片化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什麼呢?
有人說,找到了場景就找到了知識服務的創新模式。比如親子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零售業的靈丹妙藥,這個親子有可能表現為睡前講故事,有可能表現為科普教育,有可能表現為繪本親子共讀,那麼它是線上還是線下呢?現在很多書店都有很多親子場景,比如「十點讀書」線下門店的「小十點」,它是線上還是線下呢?無論是千聊、小鵝通還是我們看到的一系列群直播工具,包括各類型的讀書會,讀書會在今天到底是一個線上產品還是線下產品?
很多年前,準確地講是在1881年,當時尼採的視力急劇惡化,這時他訂購了一臺來自丹麥的打字機,在打字機幫助他擺脫解決視力惡化的邏輯裡,他的友人發現,尼採的文風大變。以往尼採的文風華麗、繁複、排比,像我嗓子啞之前的演講一樣,但使用了打字機以後的尼採,他的風格更加精煉、精確,他自己也承認,設備本身參與了我的寫作。我們仔細想一想,它是不是今天的抖音?它是不是今天的小紅書?它是不是我們看到的淘寶直播?它是不是我們理解的公眾號+小程序?
差不多有將近三年時間,很多人都把10萬+、把公眾號每天還是一次還是兩次的推文定義為自媒體、定義為社群,後來我們發現原來小程序可以快速上行,可以形成更加豐富的SKU的精準分發,我們就會理解,原來公眾號+小程序似乎在重新定義知識交互的一種方式。
今天我跟大家談知識新零售的場景算法,它隱含了三個命題:
1、真的有知識新零售嗎?或者說,當我們在談論知識新零售時,我們是在談論直播、會員、OMO,全渠道融合和分發體系,還是在談論以音頻付費為主體的一種知識服務在2019年將會成演變出什麼樣的新場景。
2、每個知識產品所對應的場景,這種應用場景本身能否定義我們的商業模型?
3、我們談論這個場景算法,它到底對於今天的從業者和知識服務的從業者意味著什麼?
在2018年8月5日(註:《新物種爆炸·吳聲原創商業方法發布》)我特別提出關於知識新零售的四個關鍵詞:算法、直播、會員、場景,到2019年年初我其實願意進一步修正它,也就是說,如果這是會員,那我到底是在談論會員至電商的模型,還是在談論知識服務電商的一種訂閱模式?在這裡我想把「會員」修改為「訂閱」。
第二,我們講直播,這種直播到底是線上的直播?是直播網站的直播?是線上線下融合的直播?其實我們更多是在談論它的分發槓桿、分發效率,我們在談論它的一種槓桿能力能否讓優質內容產品形成用戶連接的價值最大化。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反覆強調場景?說一點,今天要分享場景算法的第一重含義,我們把它稱之為三極:
第一極是「所見即所購」,這是在電子商務領域非常熟悉的零售場,因為今天的屏幕、今天的行動支付、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關於信息商品的快速易得性,「所見即所購」,臺上的嘉賓剛剛演講完,我們能否通過這個屏幕去形成它的二維碼,完成這種超連結延伸閱讀?剛才投資人表達了他們的一些觀點,李豐有沒有他的專欄?這個專欄是在喜馬拉雅還是在得到?還是在知乎?我能不能把他在臺上意猶未盡的1分鐘一鍵拿下,成為15分鐘,這15分鐘是一個更加系統化的重新加工的獨立新產品,我們叫做「所見即所購」。
第二極是「所用即所得」,知識的重點在於使用。也就是說,知識是怎麼被激活的?知識是通過場景激活的,比如今天下雪了,我的車怎麼辦?這時我要能去激活關於在這個下雪天如何開車的知識,可能它是一個音頻,通過分布式AI形成更加精準的推送。也就是說,通過應用場景本身的使用,我們會重新轉換知識範式的定價,並不是我們理解的「198」、「199」,也不是「365」或是「99」、「69」,而在於通過場景去重新形成它和議的價格,這個價格裡包含了很多遊戲化的機制,比如拼團、打卡、助力、砍價……比如一系列我們稱之為分享機制的遊戲化行為,在這種遊戲化設置裡「所用」本身形成了用戶付費的真實決策依據。
第三極是「所想即所享」,知識學習、知識付費、知識服務,閱讀從來都是反人性的,很多人談到Kindle時都說這主要是用來壓泡麵的,別說你過去一年用Kindle看了多少書,很多人都在誇大其詞,想要顯示自己的迭代和認知升級,但事實上我們要談論的是用分享、用炫耀、用社交機制去形成關於人性的這個意志和PK。所以我們開玩笑,是不是用一個人性的本能去對抗另一個人性的本能,我們要理解這是一個社交化的底層場景。
在最近差不多一個月裡很多人經常會提到「新社交產品」邏輯,無論是頭條的飛聊,還是音遇、知識星球,一系列產品是基於DAU、MAU放緩背景後,很多人認為應該有新的社交產品了,其實底層邏輯不是這樣的,是因為我們正在徹底社交化,比如今天在這個國貿大酒店的空間,如果沒有在座這些朋友,那麼你會發現這個空間是作品,但因為我們有社交網絡,因為我們有手機、我們有連接,我們「一時明白起來」,它形成了一種分享機制,所以社交電商、社交新零售,所以我們看到的拼多 多 、雲集,他們都在定義一個社交機制,去重新塑造所有的產業維度和物理維度,所以空間必然是社交化的、知識必然是社交化的,社交化的知識為什麼會被總結為「金句」?為什麼是朋友圈分享的PPT,我覺得它是符合人性的。
從這三極來看知識新零售,我們就能得出一些顯而易見的結論,在2019年:
一、渠道融合本身會越來越成為大勢所趨,所以線下的線上化和線上的線下化已經不足以涵蓋這波知識服務引進的方向了。
比如「科學隊長」,你能說它是一個知識服務品牌嗎?它可能是一個知識服務的品牌,但它也有小學堂啊;你能說它的小學堂是線下嗎?但它的定價體系分明又是線上啊;你能說它僅僅是知識付費嗎?不,它有大量基於打卡的群行為。也就是說,它必然是知識社群、它必然是知識專欄訂閱服務,它必然是這樣一種更加靈活的小班課堂,這時候我們理解「科學隊長」作為一個知識IP本身完成了它新零售體系的布設,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會被輸出,我們在談論知識新零售無非是在藉助以盒馬先生、京東Fresh、超級物種為代表的生鮮+堂食,尤其還包括了拼多多和每日優鮮所形成的我們稱之為「就近」的配送體系。生鮮+堂食是一個坪效,3公裡30分鐘就近配送、線上訂單生產是第二重坪效,基於朋友圈和微信討論群形成的裂變機制是第三種坪效,所以新零售這個坪效是不是被重新定義的?而知識新零售的坪效是不是同樣也被重新定義呢。
而場景算法在剛才進一步的推演裡我們可以準確看到,下一步演進方向是場景的顆粒度很小。也就是說,即便是講故事,它可能有很多種:有睡前講故事,上學講故事,還有「教你家的娃講故事」,不僅僅是爸媽給娃講故事,單就講故事這個品類本身會下沉更多細分場景,所以我們說「場景顆粒度」在2019年會是知識新零售發展的必然產品。
第三個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演的是,當我們在討論今天這個知識新零售時,知識這種產品可能越來越表現為一種新的信息流機制,拼多多是什麼流?它就是商品的信息流;趣頭條是什麼流?它是遊戲化資訊信息流。我們再去看頭條等一系列產品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我們稱之為新的場景創造,而這種場景創造裡也會表現為知識產品,這種知識產品,財新的付費閱讀算不算?更加獨特剛需的知識硬核對不對?如果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情報體系,它可否理解為一個付費剛需?也就是說,關於付費的場景本身也會更加細分。
剛才講經度,我們再來看緯度,它也有太多變化,比如在短視頻這個緯度裡,我們能不能感受到精品短視頻可能是一個方向,如果它基於我們看到的分發平臺能夠形成一個知識點本身的一種系統化表達,其實現在在抖音就已經有很多類似IP正在崛起了,所以最終我們說,我們並不在意是不是用完即走、是不是可供訂閱和付費,也不在意它是否通過了小程序、通過知識分發的助手去完成匹配,可能我們更加在意的是我們能不能成為IP。
所以2019年知識新零售最終的發展方向是在於,我們要和用戶的關係形成一種超級用戶的默契,我們基於訂閱的預期要完成我們所說的IP化的可能性。當場景激活知識應用時,我們能夠迅速調用它,這樣,我們對於今天所有技術手段的理解就不會局限於5G到來關於AR和VR的產品應該是什麼形態,我們應該有類似的一種新產品能夠被我們看到,必須是全新技術的。
我原來的同事(做了)老路識堂,他用他的人格化重新定義IP化的可能性,願每一個知識服務的從業者都能成為全新IP體系的建設者,新技術從來是給有準備的優質內容生產者而設,在今天的影響力未來峰會上,未來的影響力來自於IP,來自於在座各位知識精英們。
謝謝各位。